陶華

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(5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(5)

1. 太陽陽明並病

本太陽病,發汗,則汗出不徹,因轉屬陽明,續自微汗出,不惡寒,是並歸陽明也。太陽證尚在,桂枝麻黃各半湯,太陽證也。大小承氣湯,陽明證也。

白話文:

太陽和陽明經同時生病的情況,起初是太陽病,發汗治療後,汗卻出不透徹,接著轉變成陽明經的病症,持續微微出汗,不惡寒,這就說明太陽和陽明經的病症同時存在。如果太陽經的病症仍然存在,就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治療(這是針對太陽經的);如果陽明經的病症明顯,則使用大承氣湯治療(這是針對陽明經的)。

2. 春溫變熱

溫熱病者,冬時感寒,偶不即發,寒毒藏於肌膚,至春變為溫病,夏變為暑病。暑病者,熱又甚於溫也。溫病,發於春三月夏至前是也。發熱咳嗽,頭疼身痛,口燥渴,脈浮弦。熱甚者,小柴胡湯。熱微者,升麻葛根湯、解肌湯。微熱不渴,小柴胡加桂枝;渴者,加五味;渴者,去半夏,加栝蔞、人參。

脈實煩渴者,大柴胡湯微利之,以其脈實,必大便難也。虛煩者,竹葉石膏湯,然用羌活湯解之為當;渴,加知母、石膏。

夏月熱病,發熱頭疼,身體痛重,不惡寒而惡熱,其脈洪,不可溫,宜羌活湯;渴,加知母、石膏。三月至夏,謂之晚發,梔子升麻湯。有少陽證者,小柴胡湯。更於前方內選用。若春夏有惡風惡寒,類傷寒證者,蓋當時暴中風寒之氣新病,即非冬時受寒,通用羌活湯治之。

白話文:

春溫變熱

患溫熱病的人,冬天受寒,有時不會馬上發病,寒邪會藏在皮膚裡,到春天就變成溫病,夏天就變成暑病。暑病的熱比溫病更厲害。溫病,發生在春季三個月到夏至之前。症狀是發熱、咳嗽、頭痛、身痛、口乾渴、脈搏浮而弦細。熱症嚴重者,服用小柴胡湯;熱症較輕者,服用升麻葛根湯或解肌湯。如果只有輕微發熱不口渴,小柴胡湯加桂枝;如果口渴,就加五味子;如果口渴,就減去半夏,加上栝蔞仁和人參。

脈搏有力,伴隨煩躁口渴,服用大柴胡湯略微通便,因為脈搏有力,大便一定不通暢。如果虛煩,服用竹葉石膏湯,但應該用羌活湯來調理;如果口渴,就加知母、石膏。

夏天的熱病,症狀是發熱、頭痛、全身疼痛沉重,不惡寒而惡熱,脈搏洪大有力,不能溫補,應該服用羌活湯;如果口渴,就加知母、石膏。從三月到夏天發病的,稱為晚發,服用梔子升麻湯。如果有少陽證,服用小柴胡湯。可以根據病情在以上藥方中選擇使用。如果春夏出現惡風惡寒,類似傷寒的症狀,那是當時突然受寒的新病,不是冬天受寒引起的,就用羌活湯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