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(4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(4)

1. 傷風見寒傷寒見風脈證

熱盛而煩,手足自溫,脈浮而緊.此傷風見寒脈也。不煩少熱,四肢微厥,脈浮而緩,此傷寒見風脈也。二者為榮衛俱病,法用大青龍湯。然不可輕用,須風寒俱盛,又加煩躁,方可與之。一法以桂枝、麻黃湯尤穩,今改羌活湯。

白話文:

主題: 傷風夾寒與傷寒夾風的脈象與症狀

內容:
若發熱嚴重且心煩,手腳自覺溫暖,脈象浮而緊,這是傷風夾寒的脈象。若無心煩、熱勢較輕,四肢微冷,脈象浮而緩,則是傷寒夾風的脈象。這兩種情況均屬營衛同病,治療宜用大青龍湯。但不可輕易使用,必須風寒症狀皆明顯,且伴有煩躁不安,才可投予。另一較穩妥的方法是選用桂枝湯或麻黃湯,現今則改用羌活湯治療。

2. 三陽合病

本太陽病,若汗,若下,若利小便,無津液,胃中燥,轉屬陽明,是為脾約。若惡寒,用升麻葛根。不惡寒反惡熱,大便難,白虎湯。譫語者,調胃承氣湯下之。喘而胸滿者,不可下,麻黃湯。

太陽少陽,頭項強急,脅下硬滿,目眩,往來寒熱,小柴胡湯。

少陽陽明,本少陽病,因為發汗,利小便後胃中燥,大便難,屬調胃承氣湯。

正陽陽明,乃本經風盛氣實也,大柴胡湯、大小承氣湯選用之。

三陽合病,腹滿身重,譫語遺尿,口中不仁,屬白虎湯。口乾舌燥,不仁,背惡寒,同太陽陽明、少陽陽明、正陽陽明無表證者,俱可下。惟惡寒者,為太陽陽明合病,未過經,為屬表,可發汗,桂枝麻黃各半湯。蓋在經則汗,過經則下也。

白話文:

三陽合病

原本是太陽病,若因發汗、瀉下或利小便等方法治療,導致體內津液耗損,胃中乾燥,轉變為陽明病,這稱為「脾約」。若此時仍有惡寒症狀,可用升麻葛根湯治療;若不惡寒反而怕熱,且大便困難,則用白虎湯。若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,可用調胃承氣湯瀉下。若出現氣喘且胸部脹滿的症狀,則不可用瀉下法,應改用麻黃湯。

太陽與少陽合病時,症狀包括頭頸僵硬緊繃、脅下脹硬滿悶、頭暈目眩,以及忽冷忽熱,此時應用小柴胡湯治療。

少陽與陽明合病時,原本是少陽病,但因發汗或利小便後導致胃中乾燥,大便困難,此時適用調胃承氣湯。

正陽陽明病,是本經風邪盛而氣實的表現,可根據情況選用大柴胡湯、大承氣湯或小承氣湯。

三陽合病時,症狀包括腹部脹滿、身體沈重、胡言亂語、小便失禁、口中感覺遲鈍,此時適用白虎湯。若出現口乾舌燥、感覺遲鈍、背部惡寒,且無表證(太陽陽明、少陽陽明、正陽陽明合病),均可採用瀉下法治療。唯獨仍有惡寒症狀者,屬於太陽陽明合病,病情尚未傳變,仍屬表證,可用發汗法治療,如桂枝麻黃各半湯。總之,病在經絡時用汗法,病已傳變則用下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