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(4)
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(4)
1. 傷風見寒傷寒見風脈證
熱盛而煩,手足自溫,脈浮而緊.此傷風見寒脈也。不煩少熱,四肢微厥,脈浮而緩,此傷寒見風脈也。二者為榮衛俱病,法用大青龍湯。然不可輕用,須風寒俱盛,又加煩躁,方可與之。一法以桂枝、麻黃湯尤穩,今改羌活湯。
白話文:
發燒很厲害又煩躁不安,手腳溫熱,脈搏浮而有力,這是傷風遇到寒邪的脈象。 沒有很煩躁,發燒輕微,四肢略微冰冷,脈搏浮而緩慢,這是傷寒遇到風邪的脈象。這兩種情況都是衛氣和營氣都生病了,可以用大青龍湯治療。但是不能輕易使用,必須是風寒都很盛,而且伴隨煩躁不安才能服用。另一種方法用桂枝湯或麻黃湯比較穩妥,現在改用羌活湯。
2. 三陽合病
本太陽病,若汗,若下,若利小便,無津液,胃中燥,轉屬陽明,是為脾約。若惡寒,用升麻葛根。不惡寒反惡熱,大便難,白虎湯。譫語者,調胃承氣湯下之。喘而胸滿者,不可下,麻黃湯。
太陽少陽,頭項強急,脅下硬滿,目眩,往來寒熱,小柴胡湯。
少陽陽明,本少陽病,因為發汗,利小便後胃中燥,大便難,屬調胃承氣湯。
正陽陽明,乃本經風盛氣實也,大柴胡湯、大小承氣湯選用之。
三陽合病,腹滿身重,譫語遺尿,口中不仁,屬白虎湯。口乾舌燥,不仁,背惡寒,同太陽陽明、少陽陽明、正陽陽明無表證者,俱可下。惟惡寒者,為太陽陽明合病,未過經,為屬表,可發汗,桂枝麻黃各半湯。蓋在經則汗,過經則下也。
白話文:
三陽合病
原本是太陽病,如果已經發汗、瀉下、或利尿,卻沒有津液,胃裡乾燥,轉變成陽明病,這是脾胃受約束的意思。如果畏寒,就用升麻葛根湯。如果不畏寒反而發熱,大便不通,就用白虎湯。出現神志不清的,用調胃承氣湯瀉下。呼吸困難且胸悶的,不能瀉下,要用麻黃湯。
太陽和少陽合病,症狀是頭頸部僵硬疼痛,脅肋下堅硬脹滿,頭暈目眩,寒熱往來交替,用小柴胡湯。
少陽和陽明合病,原本是少陽病,因為發汗、利尿後胃裡乾燥,大便不通,用調胃承氣湯。
太陽、少陽、陽明三經皆病,這是本經風邪盛、氣血實證,要用大柴胡湯、大小承氣湯擇一使用。
三陽合病,症狀是腹部脹滿,全身沉重,神志不清,尿失禁,口部感覺麻木,用白虎湯。如果口乾舌燥,感覺麻木,背部畏寒,且與太陽陽明、少陽陽明、正陽陽明合病沒有外感表證者,都可以用瀉下法治療。只有畏寒的,是太陽陽明合病,病邪尚未深入臟腑,屬於表證,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例如桂枝麻黃各半湯。總之,病邪在經絡上就發汗,病邪深入經絡就瀉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