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(3)
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(3)
1. 陰陽虛盛用藥寒溫辯
夫傷寒發表攻裡之藥,寒熱殊途,用之一差,死生反掌。所以越人、仲景深致意於其間也。《難經》云:傷寒陽虛陰盛,汗之則愈,下之則死。陽盛陰虛,汗之則死,下之則愈。且寒邪之傷人也,有淺深焉。淺者,汗之;深者,下之。此古今不易之定法也。方其風寒初客皮毛之間,陰氣乃盛,閉塞腠理,身中陽氣已虛,不能御衛,遂有惡風惡寒之證見焉。當此之時,只宜桂枝湯辛甘溫之藥,助陽抑陰而發之。
陰邪既散,表氣衝和而愈。經云辛甘發散為陽者是也。不知用此而反以承氣湯苦寒之藥下之,表裡俱傷,不亡何待?表邪既罷,寒作為熱,陽陷入深而盛於裡,則津液消耗,腸胃燥澀,而臟腑之真陰虛矣。陰氣既虛,即譫妄狂躁,煩渴惡熱之病而作也。當此之時,宜用承氣湯苦寒之劑,扶陰抑陽而泄去熱氣,陽邪即退,胃中真陰來復,裡氣和平而愈。《內經》所謂酸苦湧泄為陰者是也。
不知用此,乃以桂枝辛熱之藥助邪伐正,安有不斃者乎?所以仲景云:桂枝下咽,陽盛則斃;承氣入胃,陰盛乃亡。良以此夫。嗚呼,此論誠為傷寒汗下之樞機乎?俗醫不能達此為妙,昧於陰陽虛盛之道,悖逆此理而不殺人也,幾希。經云發表不遠熱,攻裡不遠寒,豈虛語哉!
白話文:
陰陽虛盛用藥寒溫辨
治療傷寒時,使用發汗解表或攻下通里的藥物,其寒熱性質截然不同,一旦用錯,生死就在頃刻之間。因此,扁鵲和張仲景對此極為重視。《難經》提到:傷寒若陽氣虛弱而陰氣過盛,發汗即可痊癒,誤用攻下則會致命;若陽氣過盛而陰氣虛弱,發汗反致死亡,攻下才能治癒。此外,寒邪侵襲人體有深淺之分:病邪在表淺者,宜發汗;深入體內者,宜攻下。這是古今不變的法則。
當風寒初襲體表時,陰氣旺盛,腠理閉塞,體內陽氣不足,無法抵御外邪,便出現惡風惡寒的症狀。此時只宜用桂枝湯等辛甘溫熱的藥物,助長陽氣、抑制陰邪,通過發汗驅散表邪。陰邪消散後,體表氣血調和,疾病自愈。這正是《內經》所言“辛甘發散為陽”的道理。若誤用承氣湯等苦寒藥物攻下,導致表裡俱傷,豈能不危及生命?
若表邪已解,寒邪化熱深入體內,陽氣內陷而熾盛於里,便會耗損津液,使腸胃乾澀,臟腑真陰虧虛。陰氣既虛,便會出現譫妄狂躁、煩渴惡熱等症狀。此時宜用承氣湯等苦寒藥劑,扶助陰氣、抑制陽熱,洩除熱氣。陽邪退散後,胃中真陰恢復,里氣調和而病癒。此即《內經》所謂“酸苦湧洩為陰”之理。若誤用桂枝湯等辛熱藥物助長邪氣、損傷正氣,豈能不致死?因此張仲景強調:“桂枝湯下嚥,陽盛者必死;承氣湯入胃,陰盛者必亡。”
此論實為傷寒治療中發汗與攻下的關鍵。庸醫不明陰陽虛盛之理,違背此道而能不誤傷人者,少之又少。《內經》雲“發汗不避溫熱,攻里不避寒涼”,豈是虛言?
2. 三陰三陽脈證
經云:尺寸俱浮者,太陽受病也。當一二日發,以其脈上連風府,故頭項痛,腰脊強。傷寒,則發熱惡寒。傷風,則鼻塞惡風。然傷風有汗,傷寒無汗。
尺寸俱長者,陽明受病也。當二三日發,以其脈夾鼻絡於目,故身熱目疼,鼻乾不得臥。又曰不惡寒而作渴,皆為在經。不惡寒反惡熱,自汗出,大便難。
尺寸俱弦者,少陽受病也。當三四日發,以其脈循脅絡於耳,故胸脅痛而耳聾,口苦咽乾,目眩,往來寒熱而嘔。此三經受病,未入於腑者,可汗而已。
尺寸俱沉細者,太陰受病也。當四五日發,以其脈布胃中絡於嗌,故腹滿而咽乾,或腹痛手足溫,自利不渴。
尺寸俱沉者,少陰受病也。當五六日發,以其脈貫腎絡於肺,系舌本,故口燥舌乾而渴,惡寒,口中和,默默欲寐,時時腹痛,又咽痛三證。
尺寸俱微緩者,厥陰受病也。當六七日發,以其脈循陰器絡於肝,故煩滿而囊縮,唇青舌卷,筋急,或渴,不欲食,即吐蛔。此三經皆受病也,已入於腑者,可下而已。此皆自陽經傳來者,故宜下而去之。非若陰經自中之寒,此則為真陰證矣,當用四逆湯輩溫之。
白話文:
三陰三陽脈證
經書記載:若寸脈和尺脈都呈現浮象,表示太陽經受病。通常在一兩天內發作,因為太陽經脈向上連接風府穴,所以會出現頭痛、頸部疼痛、腰背僵硬的症狀。若是傷寒,會發熱且怕冷;若是傷風,則會鼻塞且怕風。但傷風有汗,傷寒則無汗。
若寸脈和尺脈都呈現長象,表示陽明經受病。通常在兩三天內發作,因為陽明經脈夾鼻並連絡於眼睛,所以會身體發熱、眼睛疼痛、鼻腔乾燥而難以入睡。此外,不怕冷卻感到口渴,屬於經脈病症;若不怕冷反而怕熱,自發出汗且大便困難,則屬腑症。
若寸脈和尺脈都呈現弦象,表示少陽經受病。通常在三、四天內發作,因為少陽經脈沿著脅部並連絡於耳,所以會胸脅疼痛、耳聾、口苦、咽喉乾燥、頭暈目眩,並有忽冷忽熱及嘔吐的症狀。這三條陽經受病時,若尚未深入腑臟,可用發汗法治癒。
若寸脈和尺脈都呈現沈細象,表示太陰經受病。通常在四、五天內發作,因為太陰經脈分布於胃中並連絡於咽喉,所以會腹部脹滿、咽喉乾燥,或腹痛但手足溫暖,腹瀉而不口渴。
若寸脈和尺脈都呈現沈象,表示少陰經受病。通常在五、六天內發作,因為少陰經脈貫穿腎臟並連絡於肺,繫於舌根,所以會口乾舌燥而渴、怕冷、口中無異味、精神萎靡想睡,時常腹痛,並可能伴隨咽喉疼痛的症狀。
若寸脈和尺脈都呈現微緩象,表示厥陰經受病。通常在六、七天內發作,因為厥陰經脈經過生殖器並連絡於肝臟,所以會心煩胸悶、陰囊收縮、嘴唇發青、舌頭捲曲、筋脈緊繃,或口渴卻不想吃東西,甚至吐出蛔蟲。這三條陰經受病時,若已深入腑臟,可用瀉下法治癒。這些病症多由陽經傳變而來,因此適合用瀉法去除病邪。不同於陰經直接受寒邪侵襲的真陰證,後者需用四逆湯等溫熱藥物治療。
3. 汗下溫正法
太陽傷風,自汗惡風,桂枝湯。傷寒,無汗惡寒,麻黃湯。
陽明不惡寒反惡熱,自汗者,大便難,大柴胡湯、小承氣湯。汗不止者,胃汁干,急下之,大承氣湯。無汗惡寒,升麻葛根湯。有汗脈遲,微惡寒,為表未解,桂枝湯。無汗脈浮而喘,麻黃湯。
少陽證,病屬小柴胡湯。
太陰自利不渴,為臟寒,理中湯、四逆湯。胸中脹滿,枳實理中丸。脹滿脈浮,桂枝湯。脹滿時痛,桂枝加芍藥湯;痛甚,桂枝加大黃湯。
少陰脈沉,口不幹,舌不燥,背惡寒,小便清白,四逆湯。始得病,脈沉,反發熱,麻黃附子細辛湯。口燥咽乾而渴,急下之,大承氣湯。六經中,惟此一經難治,大要以口燥而渴,知其熱,脈沉而遲,別其寒。
厥陰脈微浮,為欲愈;不浮,為未愈,小建中湯。脈浮緩,如瘧狀,桂枝麻黃各半湯。脈沉短者,囊必縮,為毒氣入臟,承氣湯下之;利不止者,四逆湯。
白話文:
《汗下溫正法》:
太陽經傷風症狀,出現自汗、怕風,用桂枝湯。傷寒症狀,無汗、怕冷,用麻黃湯。
陽明經症狀,不怕冷反而怕熱,有自汗且大便困難,用大柴胡湯或小承氣湯。若汗出不止,胃液耗乾,需緊急瀉下,用大承氣湯。無汗怕冷,用升麻葛根湯。有汗且脈搏遲緩,輕微怕冷,表示表證未解,用桂枝湯。無汗、脈浮且氣喘,用麻黃湯。
少陽經症狀,適用小柴胡湯。
太陰經症狀,腹瀉不口渴,屬臟腑寒症,用理中湯或四逆湯。胸中脹滿,用枳實理中丸。脹滿且脈浮,用桂枝湯。脹滿伴隨陣痛,用桂枝加芍藥湯;疼痛劇烈,用桂枝加大黃湯。
少陰經症狀,脈沈、口不乾、舌不燥、背部怕冷、小便清長,用四逆湯。剛發病時脈沈卻發熱,用麻黃附子細辛湯。口乾咽燥且口渴,需緊急瀉下,用大承氣湯。六經中此經最難治,關鍵在:口乾口渴屬熱症,脈沈遲緩屬寒症。
厥陰經症狀,脈微浮表示將痊癒;不浮則未愈,用小建中湯。脈浮緩如瘧疾狀,用桂枝麻黃各半湯。脈沈短者陰囊必收縮,屬毒氣入臟,用承氣湯瀉下;若腹瀉不止,用四逆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