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(2)
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(2)
1. 陰陽虛實用藥寒溫辯
《傷寒》一書,所謂陰陽虛盛,則精微之義,不無辯析於其間。四十八難曰:病之虛實,出者為虛,入者為實。蓋表之真陽既虛,故陰邪以盛,出而乘陽,是以脈浮於外,其病在表,法當汗之。當其陰邪出表,脈浮於外之時,不可自惑以為陽脈盛也。里之真陰既虛,故陽邪以盛,入而乘陰,是以脈入於內,其病在裡,法當下之。
當其陽邪入里,脈實於內之時,不可自惑以為陰脈盛也。是說非古人之立言也,蓋使人知如此之為陰盛,則抑陰而助陽;如彼之為陽盛,則抑陽而助陰。陰盛,則邪出於外者,發表之藥當性溫,以助陽氣,如桂枝湯之類是也。陽盛,則邪入於內者,攻裡之藥當性寒,以抑陽氣,如承氣湯之類是也。
或曰:陰出而乘於外,是陽之不足也。陽病,則當有以發表而汗之,何哉?是大不然,陰邪傳於外,不汗之,則邪何由而去?桂枝之性溫,溫之,乃所以助陽,陽有所助而長,則陰邪之所由以消,辛甘發散為陽者,此也。張氏所謂承氣入胃,陰盛乃亡者,正恐陰盛出外,而誤以承氣下之,安得而不亡。
或者有陽入而乘於內,是陰之不足也。陰病,則當有以溫養而下之,何哉?是又不然,陽邪入於內,不下之,則邪從何而出?承氣之性寒,寒之,乃所以抑陽,陽受其抑則微,而真陰之所由以長,酸苦湧泄為陰者,此也。張氏所謂桂枝下咽,陽盛則斃,正恐陽盛入內,而誤以桂枝汗之,又安得而不死。
觀古人發表之藥多溫,攻裡之藥多寒,則知陰陽虛實之意微,非只於汗下設矣,所以為用藥寒溫設也。
白話文:
傷寒論談論陰陽虛實,其精微之處值得細細推敲。《傷寒論·四十八難》說:病的虛實,邪氣外出的為虛,邪氣內入的為實。 表面真陽不足,則陰邪盛極,外發而乘陽,所以脈浮於外,病在表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此時陰邪外發,脈浮於外,不可誤認為陽氣盛。內裡真陰不足,則陽邪盛極,內入而乘陰,所以脈沉於內,病在裡,應該用攻下之法治療。此時陽邪內入,脈實於內,不可誤認為陰氣盛。
這不是古人隨意提出的說法,而是要讓人明白:如果陰盛,就應該抑制陰氣而扶助陽氣;如果陽盛,就應該抑制陽氣而扶助陰氣。陰盛,邪氣外出的,發表的藥物應該溫性,以助陽氣,例如桂枝湯之類。陽盛,邪氣內入的,攻裡的藥物應該寒性,以抑陽氣,例如承氣湯之類。
有人會問:陰邪外出,是陽氣不足啊,既然是陽病,就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為什麼?其實不然,陰邪傳於外,不發汗,邪氣從哪裡消除?桂枝性溫,溫暖身體,正是為了幫助陽氣,陽氣得到幫助而增強,陰邪也就消退了。辛甘發散是屬於陽性的藥物。張仲景說承氣湯入胃,陰盛則亡,正擔心陰邪外發而誤用承氣湯攻下,怎麼能不死呢?
也有人會問:陽邪內入,是陰氣不足啊,既然是陰病,就應該用溫養的方法治療,為什麼?其實也並非如此,陽邪入於內,不攻下,邪氣又從哪裡排出?承氣湯性寒,使身體寒冷,正是為了抑制陽氣,陽氣受到抑制而減弱,真陰也就得以增強了。酸苦湧泄是屬於陰性的藥物。張仲景說桂枝湯下咽,陽盛則死,正擔心陽邪內入而誤用桂枝湯發汗,又怎麼能不死呢?
觀察古人治療,發表藥多為溫性,攻裡藥多為寒性,由此可知陰陽虛實的精微之處,不僅在於發汗或攻下,更在於用藥的寒溫選擇。
2. 六經用藥格法
太陽屬膀胱寒水,非發汗不能愈,亦有桂枝、麻黃以助陽祛邪。此膀胱寒水之經,有標本之作。風寒初客,仍在表,宜用辛溫之劑以發散之。若無頭痛惡寒,或非冬時,皆不可用。
陽明屬胃,非通泄不能痊,必用大黃、芒硝以疏利陽熱。此言表證已罷,頭痛惡寒已除,則熱歸陽明之本矣,宜承氣湯寒劑以泄熱。若惡寒未除,則為表,寒邪尚在,不可下也。冬時亦宜用,不可拘忌。
少陽屬膽,無出入之道,柴胡、半夏能利能汗,消解血熱,黃芩佐之。
太陰脾土,惟惡寒濕,非乾薑、白朮不能燥濕也。
少陰腎水,惟惡寒燥,非附子不能溫潤。
厥陰肝木,藏血榮筋,非芍藥、甘草不能滋養。此用藥經常之道也。
白話文:
六經用藥格法
太陽經就像膀胱裡寒冷的水,不發汗就治不好,可以用桂枝、麻黃來溫陽驅邪。治療膀胱寒水的經絡病症,要有標本兼顧的策略。風寒剛入侵,還停留在體表,應該用辛溫的藥物來發散。如果沒有頭痛惡寒,或者不是冬天,都不能用這種方法。
陽明經屬於胃,不通暢洩瀉就無法痊癒,必須用大黃、芒硝來疏通陽熱。這指的是表證已經消除,頭痛惡寒已經不見了,熱邪就歸於陽明經的本位了,應該用承氣湯等寒涼的藥物來瀉熱。如果惡寒還沒消除,那就是表證,寒邪還在,不能用瀉下的方法。冬天也可以用這種方法,不必拘泥。
少陽經屬於膽經,沒有固定的出入法則,柴胡、半夏可以利水又可以發汗,消除血熱,再用黃芩輔助。
太陰經屬於脾土,只怕寒冷潮濕,非要用乾薑、白朮才能燥濕。
少陰經屬於腎水,只怕寒冷乾燥,非要用附子才能溫暖滋潤。
厥陰經屬於肝木,負責藏血滋養筋脈,非要用芍藥、甘草才能滋養。這就是六經用藥的一般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