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(1)
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(1)
1. 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
2. 傷寒三陰三陽脈證論
傷寒汗、下、溫之法,最不可輕據脈以驗證,問證而對脈。太陽者,陽證之表也。陽明者,陽證之裡也。少陽者,二陽三陰之間。太陰、少陰、厥陰,又居於里,總謂之陰證也。發於外,則太陽為之首。發於內,則少陰為之先。太陽惡寒而少陰亦惡寒,但太陽之脈多浮,少陰之脈沉細,與其他證狀亦自異也。
發熱惡寒,身體疼痛,或自汗,或無汗,是為表證,可汗。不惡寒反惡熱,口燥咽乾,壯熱腹滿,小便如常而大便秘結,是為里證,可下。厥冷囊卷,自利煩躁而無身熱頭疼,是為陰證,可溫。浮、洪、緊、數,此表病之脈。沉、實、滑、數,此里病之脈。微、細、緩、弱,此陰病之脈。
在表者,邪傳於榮衛之間。在裡者,邪入於胃腑之內。胃腑之下,少陽居焉。若傳之陰,則為邪氣入臟矣。榮與衛俱為表也,亦均可汗也。然有汗者,為傷風。風傷衛氣,則以桂枝助陽而汗之輕。無汗者,為傷寒。寒傷榮氣,則以麻黃湯助陽而汗之重。榮衛固為表也,胃腑亦可以為表也。
然以腑臟而分表裡,則在腑為之表,在臟為之裡。胃取諸腑,可以表言。若合榮衛腑臟而分之,則表者榮衛之所行,里者胃腑之所主,而臟,則又深於里者矣。審脈問證,辯名定經。真知其為表邪,則汗之。真知其為里邪,則下之。真知其為陰證,則溫之。表有邪,則為陽虛。
陰經受邪,則為臟病,而溫里之藥熱。如此而汗,如彼而下,又如彼而溫,桂枝、承氣投之不差,姜附、理中發而必中。大抵治傷寒有法,投劑少差,死生立見。古人處方立論,曰可汗,曰可下,曰可溫,曰和解,曰少與,曰急下,與夫先溫其里,乃發其表;先解其表,乃攻其里,謂知奇者,若網在綱,有條不紊。論至於此,則知古人之立論甚嚴,而汗、下、溫之法,亦不可輕也,信矣。
經曰:傷寒六七日,目中不了了,無表證,脈雖浮,亦有可下者。少陰病二三日,無里證,亦有可汗者。陰證四逆,法當用溫,而四逆散性寒,豈可用哉!曰醫在九流之中,非圓機之士,不足為語也。脈雖浮而亦可下者,無表證,謂六七日不大便。借使大便不難,其敢輕下之乎?少陰病亦有發汗者,少陰本無熱,反發熱而表猶未解,故用溫藥微取其汗也。
借使身不發熱,其敢輕汗之乎?四逆湯用薑、附,四逆散用枳、柴,一寒一熱,病主四逆,固不侔矣。然傳經之邪,與陰經受邪,初病便厥者不同。四逆散用藥寒,主先陽後陰也。四逆湯用藥熱,主陽不足而陰有餘也。若張氏之論日數,多則曰日數雖多,但有表證而脈浮者,猶可發汗;日數雖少,若有里證而脈沉實者,即須下之。此日數之不可拘也。
至如陽極發厥,陰極發躁,陰證似陽,陽證似陰,差之毫釐,謬以千里,可不深思而熟慮也哉!
白話文:
《傷寒三陰三陽脈證論》:
治療傷寒時,發汗、瀉下、溫補的方法絕不能輕率使用,必須根據脈象驗證病情,結合症狀對照脈象。太陽經代表陽證的表層,陽明經是陽證的內裡,少陽經則介於陽經與陰經之間。太陰、少陰、厥陰三經屬於更深層的裡證,統稱為陰證。外感病發作時,太陽經最先受影響;內傷病則少陰經最先顯現。太陽病和少陰病都會怕冷,但太陽病脈象多浮,少陰病脈象沈細,其他症狀也有差異。
出現發熱怕冷、身體疼痛、有汗或無汗,屬於表證,可用發汗法治療。若不惡寒反而怕熱、口乾咽燥、高燒腹脹、小便正常但便秘,屬於裡證,可用瀉下法。四肢冰冷、陰囊收縮、腹瀉煩躁但無發熱頭痛,屬於陰證,需用溫補法。浮脈、洪脈、緊脈、數脈是表病的脈象;沈脈、實脈、滑脈、數脈是裡病的脈象;微脈、細脈、緩脈、弱脈則是陰病的脈象。
表證的病邪在榮衛之間傳播,裡證的病邪深入胃腑。胃腑下方是少陽經所在,若病邪傳入陰經,表示已侵入臟器。榮衛都屬表證,皆可用汗法治療:有汗屬傷風(風邪傷衛氣),用桂枝湯助陽發汗,藥性較輕;無汗屬傷寒(寒邪傷榮氣),用麻黃湯助陽發汗,藥性較重。雖然榮衛屬表證,胃腑也可視為表證——若以臟腑分表裡,腑為表,臟為裡。胃屬六腑,可歸為表;但若綜合榮衛臟腑來看,表證是榮衛運行的層面,裡證是胃腑主導的層面,而臟病則比裡證更深。
診斷時要審查脈象、詢問症狀,辨明經絡所屬。確認為表證就用汗法,確認為裡證就用下法,確認為陰證就用溫法。表證有邪氣表示陽氣虛弱,陰經受邪則成臟病,需用熱性藥物溫補內裡。該發汗時用桂枝湯,該瀉下時用承氣湯,該溫補時用薑附、理中湯,用藥精準才能見效。治療傷寒必須嚴謹,用藥稍有偏差便關係生死。古人制定治療原則時,明確區分可汗、可下、可溫、和解、少量給藥、急下等情況,並強調「先溫裡再解表」或「先解表再攻裡」的順序,如同提網握綱,層次分明。由此可見古人立論嚴謹,汗、下、溫三法絕不可輕率使用。
經典記載:傷寒病六七天後,若視線模糊、無表證症狀,即使脈浮仍可瀉下;少陰病兩三天後無裡證時,也可能需要發汗。陰證四肢冰冷本該溫補,但四逆散性寒,怎能使用?醫術屬於九流技藝,若非通達變通之人,難以理解其中奧妙。脈浮卻可瀉下的情況,是指六七天未排便且無表證——若排便順暢,豈敢隨便用瀉法?少陰病需發汗的情況,是因本該無熱卻發熱且表證未解,故用溫藥微微發汗——若無發熱,豈敢輕易發汗?四逆湯用薑、附(熱性),四逆散用枳、柴(寒性),雖同治四肢冰冷,但傳經之邪與陰經直接受邪導致的厥逆不同:四逆散治陽證轉陰,四逆湯治陽虛陰盛。至於張仲景強調「病程天數多但脈浮有表證仍可發汗;天數少但脈沈實有裡證就需瀉下」,說明不可拘泥病程長短。更要注意陽極似陰(厥逆)與陰極似陽(躁動)的假象,稍有誤判便差之千里,必須深思熟慮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