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證脈藥截江網卷之五 (6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證脈藥截江網卷之五 (6)

1. 論傷寒見證識病法

傷寒之病,從表入里,里必達外,見證之由,所屬必相審,治庶無誤也。且如頭痛項強者,太陽證也。頭搖者,里病也。頭汗者,里有瘀血,必發黃也。面戴陽者,下虛也。面慘不光,傷寒也。面光不慘,傷風也。面上乍黑乍白,唇口生瘡,狐惑也。面如錦紋者,陽毒也。口難言,血少也。

舌上有白苔、黃苔,內熱也。或黑者,熱極也。鼻燥,漱水不下,或目瞑,溺血也。目睛黃,小腸熱也。憹懊者,胃虛也。喜惡如狂,蓄血也。肉瞤筋惕,汗下虛也。身如被杖,陰毒也。一身盡痛,多眠,或微腫難轉者,風濕也。身目俱黃,濕熱疸病也。身如蟲行,表虛也。

背惡寒,陰勝寒也。不眠,因汗下多而神虛也。坐而伏者,短氣也。下利清穀,內寒也。咽中生瘡,上實下虛也。舌上生刺,熱盛也。利者,熱盛也。叉手冒心,因汗多而血虛也。腹滿手足溫者,邪入太陰也。舌卷囊縮,邪入厥陰也。

白話文:

《論傷寒見證識病法》:

傷寒病症的發展是由體表向內深入,但內在病變必然會反映於外在症狀。觀察症狀時,必須仔細辨別其根源,治療才能準確無誤。以下列舉具體症狀與對應病機:

頭面部症狀:

  • 頭痛、後頸僵硬:太陽經病症。
  • 頭部不自覺搖動:體內臟腑病變。
  • 頭部出汗:體內有瘀血,可能引發黃疸。
  • 面部泛紅如戴陽:下焦虛弱。
  • 面色晦暗無光:傷寒病症。
  • 面色光亮無晦暗:傷風病症。
  • 臉色忽黑忽白、嘴脣生瘡:狐惑病(類似感染或免疫失調)。
  • 面部出現彩色紋路:陽毒(熱毒熾盛)。
  • 言語困難:血虛所致。

舌象與五官症狀:

  • 舌苔白或黃:體內有熱。
  • 舌苔發黑:熱極嚴重。
  • 鼻腔乾燥、含水漱口卻無法下嚥,或閉目不睜、小便帶血:可能為尿血證。
  • 眼白發黃:小腸有熱。

全身與肢體症狀:

  • 煩躁不安:胃氣虛弱。
  • 情緒忽喜忽怒如發狂:體內瘀血積聚。
  • 肌肉跳動、筋脈抽搐:因過度發汗或瀉下導致體虛。
  • 全身疼痛如遭棍棒擊打:陰毒(寒邪深重)。
  • 全身疼痛、嗜睡或輕微浮腫、活動困難:風濕病症。
  • 皮膚與眼白皆黃:濕熱引起的黃疸。
  • 皮膚有蟲爬感:體表衛氣虛弱。

其他特定症狀:

  • 背部怕冷:陰寒之氣過盛。
  • 失眠:因過度發汗或瀉下導致心神虛弱。
  • 坐姿蜷縮伏低:氣短不足。
  • 腹瀉未消化食物:體內寒盛。
  • 咽喉潰瘍:上焦實熱、下焦虛寒。
  • 舌面長刺狀突起:熱毒熾盛。
  • 腹瀉:熱邪旺盛所致。
  • 雙手交叉按壓心口:因汗多導致血虛。
  • 腹脹且手腳溫暖:邪氣侵入太陰經。
  • 舌頭捲曲、陰囊收縮:邪氣侵入厥陰經。

2. 論傷寒有證見之必死法

夫傷寒死證,一一須明,生死不明,將何措手?非惟有干名節,亦且投藥無用。且赤斑者,五死五生。黑斑者,十死一生。陽證見陰脈者,死。發少陽汗連厥陰血者,厥竭而死。發左右動氣汗者,死。發風濕者,死。發陰陽毒,過六七日死。大發濕家汗,成痓熱而痓者,死。

發熱,發少陽汗,譫語者,死。發溫家汗,為重暍者,死。兩感傷寒者,死。有汗不為汗衰,為陰陽交者,死。結胸證悉具,煩躁者,死。狂言不食者,死。發厥肌冷而發躁無時得安者,曰臟厥而死。結胸,舌上生苔,為臟結者,死。咳逆不止者,死。舌卷囊縮者,死。少陰吐利,煩躁四逆者,死。

結胸證,煩躁悉具者,死。少陽與陽明合病,下利,脈長大,名曰負,負者,死。目亂無神氣,目無精者,死。男子病新瘥,婦人與之交,曰陽易。婦人病新瘥,男子與之交,曰陰易。男子陰腫,小腹痛,婦人裡急連腰股,眼昏,四肢拘急,為女勞復者,死。厥利,本不能食,反能食,為除中者,死。

傷寒七八日,大發熱,汗出不止如貫珠,此本氣衰者,死。爪甲青,為陽衰者,死。循衣摸床,喘而不休,衛氣絕者,死。柔汗為冷汗出,發黃者,乃脾絕也,死。唇吻反青,乃肝絕也,死。環口黎黑,脈絕也,死。直視搖頭,心絕也,死。面黑遺尿,腎絕也,死。聲如鼻鼾,肺絕也,死。

身體如僵,正氣脫也,死。喘而不休,邪氣勝也,死。水漿不下,胃氣絕也,死。形體不仁,榮衛不行也,死。乍靜乍亂者,死也。

白話文:

《論傷寒必死之症候》

傷寒致死之症,必須逐一明辨。若無法分辨生死,如何著手治療?不僅關乎醫者名譽,更因誤投藥物亦無效。

  • 皮膚出現赤斑者,半數可生,半數必死;黑斑者,幾乎無生還可能。

  • 陽症卻見陰脈者,死。

  • 少陽發汗過度而傷及厥陰之血,導致氣血枯竭而死。

  • 誤發左右「動氣」部位之汗,死。

  • 誤治風濕症而發汗,死。

  • 患陰陽毒逾六七日,死。

  • 過度發濕病患者之汗,引發痙攣高熱者,死。

  • 發熱時誤發少陽汗而譫妄者,死。

  • 溫病患者發汗過度成重症暑熱(重暍),死。

  • 同時感染陰陽兩經(兩感傷寒),死。

  • 汗出不止且症狀未減(陰陽交),死。

  • 結胸症所有症狀俱全且煩躁者,死。

  • 胡言亂語且拒食者,死。

  • 四肢冰冷、躁動不安(臟厥),死。

  • 結胸兼舌生厚苔(臟結),死。

  • 咳嗽氣逆不止,死。

  • 舌捲縮、陰囊收縮,死。

  • 少陰症嘔吐腹瀉、煩躁四肢冰冷,死。

  • 結胸症伴隨極度煩躁,死。

  • 少陽與陽明合病下利,脈象長大(名為「負」),死。

  • 眼神散亂無神,死。

  • 男子病初癒即行房(陽易),或女子病初癒即行房(陰易),男子陰腫腹痛,女子腰腹緊痛、視力模糊、四肢抽搐(女勞復),死。

  • 原不能食之厥利患者突然暴食(除中),死。

  • 傷寒七八日後高燒、汗出如珠不止(元氣衰敗),死。

  • 指甲發青(陽氣衰竭),死。

  • 神志不清抓衣摸床、喘息不止(衛氣斷絕),死。

  • 冷汗淋灕且膚色發黃(脾氣絕),死。

  • 嘴唇泛青(肝氣絕),死。

  • 口周發黑、脈象斷絕,死。

  • 直視搖頭(心氣絕),死。

  • 面色發黑、小便失禁(腎氣絕),死。

  • 呼吸聲如鼾(肺氣絕),死。

  • 身體僵直(正氣脫失),死。

  • 喘息不止(邪氣過盛),死。

  • 無法進食飲水(胃氣絕),死。

  • 肢體麻木(氣血不通),死。

  • 神志時而平靜時而狂亂,死。

3. 論婦人傷寒與男子不同治法

且夫天地陰陽,各有分位,傷寒雜病,豈無各科,男婦何可同治也。男子調氣為主,女子養血為先。女子血蓄,則血室不蓄,二氣和平。一有凝結,水火相刑。凡氣口緊盛者,即宜下。人迎緊盛者,即宜汗。但婦人左關浮緊者,不可下,當發汗,以救血室。榮衛得和,津液得行,浹然汗出而解。

凡婦人經水適斷,晝則明瞭,暮則譫語,如見鬼狀,此為熱入血室。無犯胃氣及上中二焦,言無犯胃氣者,謂不可下也,以小柴胡湯主之。若行陽遲則熱入胃,令津液燥,中焦、上焦不榮,成血結胸,須針期門可也。但婦人傷寒,發熱惡寒,四肢拘急,口燥舌乾,經脈凝滯不得往來,以桂枝紅花湯。

若傷寒,口燥咽乾,不思飲食,以黃芩芍藥湯。

若傷寒,喘急煩躁,戰而作寒,陰陽俱虛,不可下也,以小柴胡湯。

若傷寒,經水適來,邪乘虛而入,晝則明瞭,暮則譫語,如見鬼狀,此為熱入血室,無犯上中二焦胃氣者,宜小柴胡湯。

若傷寒,瘥後猶有餘熱不去,謂之遺熱,宜地黃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《論婦人傷寒與男子不同治法》

天地陰陽各有定位,傷寒雜病也分不同科別,男女豈能採用相同療法?男子以調理氣機為主,女子則以養血為先。女子血液充盈,則子宮氣血調和;一旦氣血凝滯,便會水火相剋。若診得氣口脈緊盛,宜用瀉下法;人迎脈緊盛,則宜發汗。但婦人左關脈浮緊時,不可瀉下,應發汗以調和子宮氣血,使營衛協調、津液暢通,自然汗出而病癒。

若婦人月經剛結束,白天神志清醒,夜晚卻胡言亂語、幻視如見鬼魅,此為熱邪侵入子宮。治療時不可損傷胃氣及上中二焦(「無犯胃氣」指不可用瀉下法),應以小柴胡湯為主方。若拖延治療,熱邪會侵入胃部,導致津液枯竭、中上焦失養,形成血結胸症,此時須針刺期門穴。

婦人患傷寒,若出現發熱惡寒、四肢緊繃、口乾舌燥、經脈氣血凝滯不通,可用桂枝紅花湯。

若傷寒伴隨口乾咽燥、食慾不振,適用黃芩芍藥湯。

若傷寒見氣喘煩躁、發冷顫抖,屬陰陽兩虛,不可瀉下,宜用小柴胡湯。

若傷寒時正值月經來潮,病邪乘虛侵入,白天清醒、夜晚譫妄如見鬼魅,此為熱入血室,同樣不可損傷上中二焦及胃氣,應以小柴胡湯治療。

若傷寒痊癒後殘留餘熱未清(稱為「遺熱」),宜服地黃湯調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