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證脈藥截江網卷之五 (5)
傷寒證脈藥截江網卷之五 (5)
1. 論傷寒傳足不傳手之誤
傷寒傳足不傳手,此謬言也。人之一身,無非血氣,且風行水動,氣行血流,晝夜循環而運行不息,豈有不傳手經哉!何所據也?冬月腎水用事,天氣嚴寒,則足少陰、太陽正司,受傷二經最多。其次是少陽、厥陰肝膽,繼冬而施春令。蓋風木起於大寒之節,即正當十二月中,至春分方行溫令,故風寒傷之。
足陽明、太陰、脾胃中土,中土無定位,無成名,寄旺於四時,寒熱之氣,皆能傳也,其邪亦歸於胃。其手之經,主於夏秋,故不傷也。若言傷足不傷手,正理也。若言傳足不傳手,非理也。
白話文:
主題:《論傷寒傳足不傳手之誤》
內容:
“傷寒只傳足經不傳手經”的說法是錯誤的。人體全身皆依賴氣血運行,如同風吹水動、氣行血流般晝夜循環不息,怎麼可能不傳至手經?這種說法有何依據?
冬季腎水主令,天氣嚴寒,此時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正當其位,因此這兩條經絡最易受寒邪侵襲。其次是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,因肝膽之氣承接冬季而主春季生發。風木之氣始於大寒節氣(約農歷十二月中),直至春分才轉為溫和,故風寒易傷此二經。
至於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,因脾胃屬土,土性無固定方位、不專屬某一季節,而是寄旺於四季,故無論寒熱邪氣皆可傳入,最終多歸於胃。而手經主要主司夏秋之氣,因此冬季較少受寒邪直接侵襲。
若說“寒邪多傷足經而少傷手經”尚符合常理,但斷言“只傳足經不傳手經”則毫無道理。
2. 論傷寒六經變正法
夫六經傳變所由,必須緊記誦,不釋手可也。且如鄭聲者,手足鄭重,冷而為虛也。譫語有虛有實,虛則失血亡陽,實則內熱便閉。脾約者,大便硬而小便利,水穀不化,臟寒也。久利不止,曰腸癖。傷寒十三日不好,曰過經。吐長蛔,曰蛔厥。陰厥發躁,曰陰躁。手足冷者,為之厥。
指頭微寒,情之縱。汗、吐、下、溫不好,曰壞證。又若何為逆?逆而有四,或變為溫瘧,或變為風濕,或變為溫毒,或變為溫疫,此四者是也。發汗出不止,曰漏風,亦為亡陽。大下損血,為亡陽。陽證汗出不止,曰亡陽。大衄取汗,發狂者,曰亡陽。大抵皆無汗,其有汗者,曰亡陽。
三月至夏方發,為晚發。冬感寒而春發者,曰溫病。非時暴寒伏於少陰之經,咽痛下利,名曰腎傷寒。發汗後身灼熱者,曰風溫,名中暍。感四時不正之氣,老幼相似者,為疫癘。病瘥後必發者,曰勞復。病瘥後多食而發者,曰食復。病瘥後發熱者,曰遺熱。吐利交作,曰霍亂。
鼻中出血,曰衄。逆咳者,曰嗽。乾嘔者,曰噦。大便挾寒下利,曰腸垢。大便堅硬,曰硬。心振寒而動,曰悸。渴飲水而吐,曰水逆。心中惱亂不安而悶者,曰憹懊。皮膚不知癢痛者,曰不仁。振握而動,曰肉瞤筋惕。臍下有動氣,曰奔豚。上有吐者,曰湧之。下利者,曰泄之。
手足攣搐者,曰瘛瘲。四肢風病,曰末疾。厥而下利,當不食,反能食者,曰除中。三陰無合病。三陽俱病者,曰合病。二陽先病,後一陽自病,曰並病。湊泄之所,曰腠曰理。婦人之中二,曰理也。
白話文:
《論傷寒六經變證法則》
六經傳變的規律必須牢記背誦,不可鬆懈。例如「鄭聲」是指手腳沈重無力,因虛寒所致;「譫語」有虛實之分,虛證多見失血或陽氣衰竭,實證則因內熱便秘。「脾約」是大便乾硬但小便通利,因脾胃虛寒、水穀不化;長期腹瀉稱為「腸癖」;傷寒超過十三日未癒稱為「過經」;吐出長條蛔蟲稱為「蛔厥」;陰寒導致的煩躁稱為「陰躁」;手腳冰冷則稱「厥」。
手指輕微發冷是陽氣放縱的表現。若誤用汗、吐、下、溫等法治療無效,稱為「壞證」。何謂「逆證」?逆證有四種轉歸:可能轉為溫瘧、風濕、溫毒或溫疫。發汗過多不止稱為「漏風」,亦屬亡陽;過度瀉下損傷陰血也會亡陽;陽證汗出不止即亡陽;大量鼻衄後發汗致狂躁,亦稱亡陽。通常亡陽應無汗,若有汗則明確為亡陽。
疾病潛伏至夏季發作稱「晚發」;冬季受寒而春季發病稱為「溫病」;非時令的寒邪潛伏少陰經,引發咽痛腹瀉,稱為「腎傷寒」。發汗後身體灼熱屬「風溫」,又名「中暍」;感染四時異常之氣,老少症狀相似者為「疫癘」。病癒後復發稱「勞復」;因飲食過量復發稱「食復」;病癒後持續發熱稱「遺熱」;上吐下瀉並作即「霍亂」。
鼻出血稱「衄」;氣逆咳嗽稱「嗽」;乾嘔稱「噦」;大便夾雜寒性黏液稱「腸垢」;大便堅硬稱「硬」;心慌畏寒而悸動稱「悸」;渴欲飲水卻嘔吐稱「水逆」;心煩意亂、胸悶不安稱「憹懊」;皮膚麻木無知覺稱「不仁」;肌肉跳動、筋脈抽掣稱「肉瞤筋惕」;臍下氣動上衝稱「奔豚」;上逆嘔吐稱「湧」;腹瀉稱「洩」。
手足抽搐稱「瘛瘲」;四肢風病稱「末疾」;厥冷伴腹瀉本應無食慾,卻反常能食者稱「除中」。三陰經無合病,三陽經同時發病稱「合病」;二陽先病,繼而另一陽經自病稱「並病」。氣血流通之處稱「腠理」;婦人體內調和之機亦稱「理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