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華

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證脈藥截江網卷之五 (5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證脈藥截江網卷之五 (5)

1. 論傷寒傳足不傳手之誤

傷寒傳足不傳手,此謬言也。人之一身,無非血氣,且風行水動,氣行血流,晝夜循環而運行不息,豈有不傳手經哉!何所據也?冬月腎水用事,天氣嚴寒,則足少陰、太陽正司,受傷二經最多。其次是少陽、厥陰肝膽,繼冬而施春令。蓋風木起於大寒之節,即正當十二月中,至春分方行溫令,故風寒傷之。

足陽明、太陰、脾胃中土,中土無定位,無成名,寄旺於四時,寒熱之氣,皆能傳也,其邪亦歸於胃。其手之經,主於夏秋,故不傷也。若言傷足不傷手,正理也。若言傳足不傳手,非理也。

白話文:

傷寒不一定只傳到腳而不傳到手,這是錯誤的說法。人體全身都由血液和氣構成,風和水一樣流動,氣血晝夜不停地循環運行,怎麼可能不傳到手部的經絡呢?這種說法有什麼依據呢?冬天腎水當令,天氣寒冷,所以足少陰經和太陽經最容易受傷。其次是少陽經和厥陰經(肝膽經),接替冬天而進入春季。因為風木之氣始於大寒節氣(農曆十二月),一直到春分才轉為溫暖,所以這段時間最容易受風寒侵襲。

足陽明經、太陰經、脾胃經屬中土,中土沒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稱,它隨著四季變化而旺盛,寒熱之氣都能影響到它,而邪氣最終都會歸於胃經。手部的經絡主要在夏季和秋季活躍,所以冬天不容易受傷。如果說冬天容易傷到腳而不容易傷到手,這是合理的;但如果說傷寒只傳到腳而不傳到手,那就是不合理的。

2. 論傷寒六經變正法

夫六經傳變所由,必須緊記誦,不釋手可也。且如鄭聲者,手足鄭重,冷而為虛也。譫語有虛有實,虛則失血亡陽,實則內熱便閉。脾約者,大便硬而小便利,水穀不化,臟寒也。久利不止,曰腸癖。傷寒十三日不好,曰過經。吐長蛔,曰蛔厥。陰厥發躁,曰陰躁。手足冷者,為之厥。

指頭微寒,情之縱。汗、吐、下、溫不好,曰壞證。又若何為逆?逆而有四,或變為溫瘧,或變為風濕,或變為溫毒,或變為溫疫,此四者是也。發汗出不止,曰漏風,亦為亡陽。大下損血,為亡陽。陽證汗出不止,曰亡陽。大衄取汗,發狂者,曰亡陽。大抵皆無汗,其有汗者,曰亡陽。

三月至夏方發,為晚發。冬感寒而春發者,曰溫病。非時暴寒伏於少陰之經,咽痛下利,名曰腎傷寒。發汗後身灼熱者,曰風溫,名中暍。感四時不正之氣,老幼相似者,為疫癘。病瘥後必發者,曰勞復。病瘥後多食而發者,曰食復。病瘥後發熱者,曰遺熱。吐利交作,曰霍亂。

鼻中出血,曰衄。逆咳者,曰嗽。乾嘔者,曰噦。大便挾寒下利,曰腸垢。大便堅硬,曰硬。心振寒而動,曰悸。渴飲水而吐,曰水逆。心中惱亂不安而悶者,曰憹懊。皮膚不知癢痛者,曰不仁。振握而動,曰肉瞤筋惕。臍下有動氣,曰奔豚。上有吐者,曰湧之。下利者,曰泄之。

手足攣搐者,曰瘛瘲。四肢風病,曰末疾。厥而下利,當不食,反能食者,曰除中。三陰無合病。三陽俱病者,曰合病。二陽先病,後一陽自病,曰並病。湊泄之所,曰腠曰理。婦人之中二,曰理也。

白話文:

論傷寒六經變正法

六經傳變的原因,必須牢記誦讀,不離手最好。例如,手足冰冷沉重,就是陽氣虛弱。譫語有虛實之分,虛者是因失血亡陽,實者是因內熱便秘。脾胃虛寒,表現為大便乾燥,小便通暢,飲食消化不良。長期腹瀉不止,稱為腸癖。傷寒十三天未癒,稱為過經。吐出蛔蟲,稱為蛔厥。陰虛發熱煩躁,稱為陰躁。手足冰冷,稱為厥證。

手指微寒,是情志鬱結所致。汗、吐、下、溫等治療方法都不奏效,稱為壞證。所謂逆證,有四種情況:一是轉變為溫瘧,二是轉變為風濕,三是轉變為溫毒,四是轉變為溫疫。汗出不止,稱為漏風,也是亡陽的表現。大便溏瀉損失血液,也是亡陽。陽證患者汗出不止,稱為亡陽。大量鼻出血後又大量出汗,導致神志錯亂,也是亡陽。總而言之,大多數亡陽的病人都不出汗,而有汗者,則為亡陽。

三月到夏天才發病,稱為晚發。冬天受寒,春天發病,稱為溫病。非時節的暴寒之邪侵入少陰經,出現咽痛腹瀉,稱為腎傷寒。發汗後身體灼熱,稱為風溫,也稱中暑。感受時令不正的邪氣,老幼皆易感,稱為疫癘。病癒後再次發病,稱為勞復。病癒後多吃而發病,稱為食復。病癒後發熱,稱為遺熱。嘔吐腹瀉同時發作,稱為霍亂。

鼻出血,稱為衄血。咳嗽不止,稱為咳嗽。乾嘔,稱為噦。大便夾雜寒邪而腹瀉,稱為腸垢。大便堅硬,稱為便秘。心臟跳動伴隨寒戰,稱為悸動。口渴飲水卻嘔吐,稱為水逆。心中煩躁不安,胸悶,稱為憹懊。皮膚感覺不到癢痛,稱為感覺遲鈍。肌肉抽搐,稱為肉瞤筋惕。臍下有氣體運行之感,稱為奔豚。嘔吐,稱為湧。腹瀉,稱為泄瀉。

手足抽搐,稱為瘛瘲。四肢風痺,稱為末疾。厥證伴有腹瀉,應該禁食,但卻能進食,稱為除中。三陰經皆病,稱為三陰無合病。三陽經都患病,稱為合病。二陽經先病,然後一陽經再發病,稱為並病。身體的汗孔,稱為腠理。婦人的月經,也稱為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