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證脈藥截江網卷之五 (4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證脈藥截江網卷之五 (4)

1. 傷寒陽厥陰厥辯

陽厥,脈沉而有力,腹痛後重,大便稠黏,小便赤澀,或大便不通,必是先熱後發厥也。其四肢雖冷,上不過肘,下不過膝,此熱深陽厥也,承氣湯下之。

陰厥,脈沉而無力,口不渴,四肢痛甚,及大便泄利,小便清白,而身怕寒,面如刀刮,四肢厥冷,上過乎肘,下過乎膝,此陰厥也,四逆湯治之。兩陽交盡,名曰厥陰也。大抵三陰無傳經,胃實熱可下也。又有傷寒兩感者,病為巨陽老陰也。

白話文:

《傷寒陽厥陰厥辨》

陽厥:脈象沈而有力,腹部疼痛且有下墜感,大便黏稠,小便紅赤澀痛,或大便不通。這種情況通常是先有發熱,之後才出現四肢厥冷。雖然四肢發冷,但冷感不會超過肘部和膝蓋,這是熱邪深伏導致的陽厥,可用承氣湯瀉下治療。

陰厥:脈象沈而無力,口不渴,四肢劇烈疼痛,大便洩瀉,小便清長,身體怕冷,面色蒼白如刀刮,四肢冰冷感超過肘部和膝蓋。這是陰寒內盛的陰厥,可用四逆湯治療。

當陽氣與陰氣相互交盡時,稱為“厥陰”。一般來說,三陰病不會傳經,但若胃腑實熱,仍可用瀉下法治療。此外,傷寒中還有“兩感”的情況,即太陽與少陰同時受病。

2. 看傷寒識證內外須知

大抵傷寒先須識證,察得陰陽表裡、虛實寒熱親切,復審汗、吐、下、溫、和解之法治之,庶無差誤。先看兩目,次看口舌,後以手按其心胸至小腹有無痛滿用藥。如目皆黃,必為欲愈之病也。眼胞忽陷,目睛直視,必難治也。開目欲見人,屬陽,閉目不欲見人,屬陰。目睛不明,神水已竭,不能照物者,亦難治也。

次看口舌,上有白苔者,為熱。見黃苔者,為熱甚。見黑苔及生芒刺者,必死。

後按其心胸,有痛而滿悶者,亦未經下之,為表邪尚在少陽部分,只用小柴胡湯加枳殼、桔梗為的。如按其心下滿痛甚者,已經下矣,為結胸,正用陷胸湯,看微甚而用之。陷胸宜從緩治。結胸證,煩躁悉具者,死也。

如小腹覺有硬痛,當按其痛處,更問其小便通利若何。如通,則知蓄血下焦,宜破瘀血,用桃仁承氣湯,下盡黑物為好。如小便不通,則知津液留結,宜五苓散加木通、山梔治之。

但覺發熱惡寒,頭痛,腰脊強,脈浮,不拘日數,即是太陽表證。浮緊有力,無汗,為傷寒,宜發汗;浮緩無力,有汗,為傷風,宜實表。

但見肢痛,咽乾而渴,身無熱,手足溫,脈沉有力,明是熱邪傳來太陰里證,宜當下之。如肢痛,自利不渴,惡寒,手足厥冷,脈沉無力,此是太陰自受寒也,宜當溫之。

但見口燥咽乾而渴,妄語怕熱,大便閉,或微利清水而大渴,脈沉有力,明是熱邪傳來少陰里證,不拘日數,即宜下之。如肢痛,泄利嘔吐,怕寒,手足厥冷,不渴,脈沉無力,此是少陰直中自受,內寒陰證,急用溫之。

但見舌卷囊縮而渴,身不熱,外雖四肢厥冷,內有實熱,脈來沉緩有力,或大便閉實,明是熱邪傳來厥陰之證,即宜下之。如肢痛,泄利嘔吐,不渴,怕寒,四肢厥冷,小便清利,脈微無力,此是厥陰自中,其寒證也,急宜溫之。俱照前六經中用藥。

其一切燥渴,大便閉,發狂譫語,腹滿微厥,斑血證,脈來有力者,俱是從三陽邪熱傳入三陰里證,宜當下之,輕重用藥無疑。如寒,當急溫之,不可緩也。有傷寒一日傳二經,為兩感,三日傳盡,必死;再傳,止於六日。夫兩感發於表者,麻黃葛根湯也;攻裡者,調胃承氣湯也。

如未盡善,須問病者有無痛處。大小便通利,若胸痛者,為結胸;不痛者,為痞氣,乃因下早而成也。未經下者,非結胸也。乃表邪傳至胸中,證雖滿悶,尚有表邪,未及乎腑,正屬少陽部分,用小柴胡湯加枳殼以治之。如未效,以本方加小陷胸湯,服之而愈。痛甚者,大陷胸湯下之。

白話文:

《辨識傷寒證候的內外要點》

診治傷寒首重辨證,須清楚掌握陰陽表裡、虛實寒熱等病機本質,再審慎選用汗、吐、下、溫、和解等治法,方能避免誤治。診察步驟如下:

【望診要領】 • 雙眼觀察:眼白泛黃為病癒徵兆;眼瞼突然凹陷、眼球直視屬危症;睜眼欲見人者屬陽證,閉目畏光者屬陰證;眼神渙散、瞳仁失神者難治。 • 舌象診察:白苔主熱證,黃苔為熱盛,黑苔或芒刺舌屬死候。

【觸診要點】 • 胸腹按壓:心窩脹痛未經瀉下者,屬少陽表邪,宜小柴胡湯加枳殼、桔梗;若心下劇痛且曾用瀉下法,則屬結胸證,依病情輕重選用陷胸湯(煩躁劇烈者預後不良)。 • 下腹觸診:硬痛伴小便通利為下焦瘀血,宜桃仁承氣湯排黑便;小便不通則屬水液停滯,用五苓散加木通、山梔。

【六經辨證綱要】 • 太陽表證:發熱惡寒、頭痛項強、脈浮。無汗脈緊屬傷寒宜發汗,有汗脈緩屬傷風宜固表。 • 太陰證:肢痛咽乾渴、手足溫脈沈有力為熱傳里證宜攻下;若伴腹瀉不渴、肢冷脈弱屬寒證宜溫補。 • 少陰證:口燥煩渴、便秘或瀉清水、脈沈有力為熱傳里證急須攻下;若嘔瀉畏寒、肢冷脈微屬直中寒證當急溫。 • 厥陰證:舌卷陰囊收縮、肢冷便秘脈沈有力為熱傳里證宜下;嘔瀉不渴、肢冷尿清脈微屬寒證當急溫。

【急症處理】 • 凡見燥渴便秘、譫語腹滿、斑疹出血等陽明腑實證,或寒證脈微者,均須立即峻下或急溫。 • 兩感傷寒(一日傳兩經)六日內未癒者危,表證用麻黃葛根湯,里證用調胃承氣湯。

【鑑別診斷】 • 胸痛者為結胸,無痛者屬痞氣(多因過早攻下所致)。若胸悶未經瀉下,屬少陽證,先予小柴胡湯加枳殼,未效則合用小陷胸湯;劇痛者用大陷胸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