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證脈藥截江網卷之五 (1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證脈藥截江網卷之五 (1)

1. 傷寒證脈藥截江網卷之五

2. 傷寒

傷寒之病,非比雜科,乃大方脈之首務也。其間脈理精深,艮震無常,死生反掌,甚所難明。苟或有稱治傷寒者,未免羊質虎皮,然則名譽虛隆,而實德則病矣。余早年盲學,昏昏如蠅觸牖,後得漢長沙張仲景先師治法,所得石函遺著,名曰《遺芳嘉秘》,玩而誦之,以開茅塞,手足舞蹈,不自知也。

數試數驗,豈不珍重哉!第恐吾老,子亦猶前之昏學,臨病無措,故將遺旨,應手得心訣法,纂以成集,名曰《傷寒證脈藥截江網》,存與朝夕備覽,以看省己之愚。原夫傷寒之脈,浮、大、動、數、滑為陽,沉、澀、弱、弦、微為陰。其弦、緊、浮、滑、沉、澀六者,為殘賊之脈,故諸脈作病。

春弦,夏洪,秋毛,冬石,土緩,為四季之正脈。浮、沉、遲、數為客主。左為人迎,右為氣口。呼出心肺為陽,吸入腎肝為陰。一呼一吸為一息。寸口為陽,尺澤為陰,中為關界。陽主氣,陰主血;血為榮,氣為衛;寒則傷榮,風則傷衛;理自然也。所謂傷寒之病,從淺入深,先以皮膚肌肉,次入筋骨腸胃,專以浮、中、沉、遲、數辯其陰陽寒熱及表裡虛實而斷之矣。諸浮為在表,輕手於皮膚之上便得之,曰浮。

略重指於皮膚之下,肌肉之上,陰陽各半得之,曰中,證屬半表半裡。諸沉為在裡,重手於肌肉之下,筋骨之間方得之,曰沉,屬陰。諸遲為在臟,屬寒。諸數為在腑,屬熱。陰陽、寒熱、虛實,用在有力無力中分。有力者,為陽,為熱,為實。無力者,為陰,為寒,為虛。

雜病以弦為陽,傷寒以弦為陰。雜病以緩為弱,傷寒以緩為和。傷寒以大為病進,以緩為邪退。緩為胃脈,有胃氣曰生,無胃氣曰死。傷寒病中有神脈,如脈中有力,即為有神。神者,氣血之先也。兩手無脈,曰雙伏,一手無脈,曰單伏,必有正汗也。寸口陽脈中,或見沉細者,但無力者,為陽中伏陰。

尺部陰脈中,或見沉數者,為陰中伏陽。寸口數大有力,為重陽;尺部微而無力,為重陰。寸口細微如絲,為脫陽;尺部細微無力,為脫陰。寸脈浮而有力,主寒邪表實,宜汗。浮而無力,主風邪表虛,宜實。尺脈沉而有力,主陽邪在裡,為實,宜下;無力,主陰邪在裡,為虛,宜溫。

寸脈弱而無力,切忌發汗。尺脈弱而無力,切忌汗下。初按來疾去遲,名曰內虛外實;去疾來遲,名曰內實外虛。尺寸俱同,名曰緩。緩者,和而生也。汗下後脈靜者,生;燥亂身熱者,死,乃邪氣勝也。溫之後脈來歇止者,正氣脫而不復生也。純弦之脈,名曰負。負者,死。

按之解索,名曰陰陽離。離者,死。陰病見陽脈者生,陽病見陰脈者死。

白話文:

【傷寒】
傷寒這種疾病,與其他雜病不同,是內科診治的首要課題。其脈象變化深奧難測,吉凶轉瞬逆轉,生死僅在反掌之間,極難準確掌握。若有人自稱擅治傷寒,卻無真才實學,不過是虛張聲勢,名聲雖高卻無實際本領。我早年盲目學習,如蒼蠅亂撞窗戶般混沌不清,後來獲得漢代張仲景先師的治療方法,並得到其遺留典籍《遺芳嘉秘》,反覆研讀後豁然開朗,欣喜若狂而不自知。

多次驗證皆見效驗,豈能不珍視?唯恐我年老後,子孫仍如我早年般昏昧,面對病症束手無策,故將仲景遺留的精要與我臨床心得編纂成冊,命名為《傷寒證脈藥截江網》,供日常參閱以反省自身不足。

傷寒脈象中,浮、大、動、數、滑屬陽脈;沈、澀、弱、弦、微屬陰脈。其中弦、緊、浮、滑、沈、澀六種為「殘賊之脈」,易引發疾病。四季正常脈象為:春弦、夏洪、秋毛(浮)、冬石(沈),四季交替時脈象從容和緩。浮、沈、遲、數則反映外邪與正氣的交互:左脈(人迎)主外邪,右脈(氣口)主內氣;呼氣對應心肺屬陽,吸氣對應腎肝屬陰。一呼一吸為一息。寸口脈屬陽,尺澤脈屬陰,關脈為交界。陽主氣,陰主血;血為榮,氣為衛;寒邪傷榮血,風邪傷衛氣,此乃自然之理。

傷寒病情由淺入深,先侵皮膚肌肉,再入筋骨腸胃。診斷時需依浮、中、沈三候與遲、數脈象辨別陰陽寒熱及表裡虛實:

  • 浮脈:輕觸皮膚即得,主表證。
  • 中脈:稍重按於肌肉層,主半表半裡證。
  • 沈脈:重按至筋骨間,主裡證、陰證。
  • 遲脈:主臟腑寒證。
  • 數脈:主腑臟熱證。

陰陽、寒熱、虛實的關鍵在脈象有力與否:

  • 有力:屬陽、熱、實證。
  • 無力:屬陰、寒、虛證。

特殊脈象差異

  • 雜病中弦脈屬陽,傷寒中弦脈屬陰。
  • 雜病中緩脈視為虛弱,傷寒中緩脈為邪退之兆。
  • 傷寒脈象變大示病情加劇,轉緩則邪氣衰退。緩脈象徵胃氣,有胃氣則生,無胃氣則危。

脈象與預後

  • 脈中有力為「有神」,代表氣血未衰。
  • 兩手無脈稱「雙伏」,單手無脈稱「單伏」,可能將發汗解邪。
  • 寸口陽脈見沈細無力,為「陽中伏陰」;尺部陰脈見沈數,為「陰中伏陽」。
  • 寸口數大有力為「重陽」,尺部微弱無力為「重陰」。
  • 寸脈細如絲為「脫陽」,尺脈細弱為「脫陰」,皆屬危象。

治療原則

  • 寸脈浮有力:寒邪表實,宜發汗。
  • 寸脈浮無力:風邪表虛,宜固表。
  • 尺脈沈有力:裡實熱證,宜攻下。
  • 尺脈沈無力:裡虛寒證,宜溫補。
  • 寸脈弱忌發汗,尺脈弱忌攻下。

異常脈象與生死判斷

  • 脈來急去緩為「外實內虛」,來緩去急為「內實外虛」。
  • 汗下後脈象平靜者生,躁動身熱者死(邪盛正衰)。
  • 溫補後脈象斷續為正氣耗竭,難救。
  • 脈如琴弦緊繃無緩和(純弦)為「負」,主死證。
  • 脈散亂如解繩(解索)為「陰陽離絕」,必死。
  • 陰證見陽脈可生,陽證見陰脈必危。

3. 傷寒標本論治

病之有標本,猶草之有根苗。拔茅須連其茹,治病必求其本。標本不明,處方何據?所謂瞑目夜行,無途路而可見矣。原夫六氣為本,三陰三陽經為標。病氣為本,臟腑經絡受病為標。先受病為本,次受病為標。且如尺寸俱浮者,太陽受病也。其經標本,膀胱、小腸也。膀胱寒水為本,其脈循脊上連風府,故頭疼脊強。

小腸為標,主發熱。其正冬月時,在本者麻黃湯,在標者桂枝湯,余月改用沖和湯也。尺寸俱長者,陽明受病也。其經標本,大腸與胃也。大腸為標,燥金為本,大腸與肺為表裡。但發熱,解肌湯。本脈絡鼻循目,故目痛鼻乾,不眠,虛則汗解,實則大柴胡、承氣選用。尺寸俱弦者,少陽受病也。

其經標本,三焦與膽也。三焦相火,本也,遊行乎一身,故微熱。足膽,標也,其脈循脅絡耳,故耳聾脅痛,寒熱,嘔而口苦。緣膽無出入之路,故從中治證,用小柴胡和解散而愈。其經有三禁,汗、下、吐是也。尺寸俱沉者,太陰受病也。其經標本,肺與脾也。肺標,脈循咽。

脾本,濕土。故腹滿咽乾,當得本治,宜泄,大柴胡、承氣也。尺寸俱微沉者,少陰受病也。其經標本,心與腎。君火為本,心苗舌,故舌燥。標腎,脈循肺,主口乾,故口乾舌燥。故在標者,因身冷,治主姜附也。在本者,宜下,三乙承氣,看微甚而用之。尺寸俱微緩,厥陰受病也。

其經標本,肝與心包絡也。風木為本,下循陰器,故囊縮;標心包絡,系舌,故舌卷。大抵溫之,四逆輩。其四經並前三經中,若有陽分傳來者,下之,庶不誤也。

白話文:

《傷寒標本論治》

疾病有標本之分,如同草木有根與苗。拔茅草需連根拔起,治病必須追究根本。若不明標本,開方依據何在?猶如閉眼夜行,無路可尋。

六氣(風寒暑濕燥火)為根本,三陰三陽經絡為標。病氣是本質,臟腑經絡受病是表象。先發病的為本,後發病的為標。例如:

太陽經病
脈象尺寸俱浮,屬太陽經受病。

  • 根本在膀胱(寒水屬性),經脈沿脊柱上行至風府穴,故頭痛背僵。
  • 標病在小腸,主發熱。
    冬季:根本用麻黃湯,標病用桂枝湯;其他季節改用衝和湯。

陽明經病
脈象尺寸俱長,屬陽明經受病。

  • 根本在大腸(燥金屬性),與肺相表裡;標病在胃。
    單純發熱用解肌湯。
    根本症狀:經脈循鼻連目,故目痛鼻乾、失眠。虛證發汗可解,實證選用大柴胡湯或承氣湯。

少陽經病
脈象尺寸俱弦,屬少陽經受病。

  • 根本在三焦(相火屬性),遍布全身致微熱。
  • 標病在膽,經脈循脅絡耳,故耳聾脅痛、寒熱交替、嘔吐口苦。
    因膽經無直接出路,需調和治療,用小柴胡湯或和解散。此經禁用汗、吐、下三法。

太陰經病
脈象尺寸俱沈,屬太陰經受病。

  • 標病在肺(脈循咽喉)。
  • 根本在脾(濕土屬性),症狀腹滿咽乾。
    需治本洩實,用大柴胡湯或承氣湯。

少陰經病
脈象微沈,屬少陰經受病。

  • 根本在心(君火屬性),連舌故舌燥。
  • 標病在腎,經脈循肺致口乾。
    標病身冷用姜附類溫藥;根本熱盛宜下,視輕重選用三乙承氣湯。

厥陰經病
脈象微緩,屬厥陰經受病。

  • 根本在肝(風木屬性),經脈下循陰部,故陰囊收縮。
  • 標病在心包絡,連舌致舌卷。
    一般用四逆湯等溫熱藥。若由陽經傳變而來,可斟酌用下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