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華

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證脈藥截江網卷之五 (1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證脈藥截江網卷之五 (1)

1. 傷寒證脈藥截江網卷之五

2. 傷寒

傷寒之病,非比雜科,乃大方脈之首務也。其間脈理精深,艮震無常,死生反掌,甚所難明。苟或有稱治傷寒者,未免羊質虎皮,然則名譽虛隆,而實德則病矣。余早年盲學,昏昏如蠅觸牖,後得漢長沙張仲景先師治法,所得石函遺著,名曰《遺芳嘉秘》,玩而誦之,以開茅塞,手足舞蹈,不自知也。

數試數驗,豈不珍重哉!第恐吾老,子亦猶前之昏學,臨病無措,故將遺旨,應手得心訣法,纂以成集,名曰《傷寒證脈藥截江網》,存與朝夕備覽,以看省己之愚。原夫傷寒之脈,浮、大、動、數、滑為陽,沉、澀、弱、弦、微為陰。其弦、緊、浮、滑、沉、澀六者,為殘賊之脈,故諸脈作病。

春弦,夏洪,秋毛,冬石,土緩,為四季之正脈。浮、沉、遲、數為客主。左為人迎,右為氣口。呼出心肺為陽,吸入腎肝為陰。一呼一吸為一息。寸口為陽,尺澤為陰,中為關界。陽主氣,陰主血;血為榮,氣為衛;寒則傷榮,風則傷衛;理自然也。所謂傷寒之病,從淺入深,先以皮膚肌肉,次入筋骨腸胃,專以浮、中、沉、遲、數辯其陰陽寒熱及表裡虛實而斷之矣。諸浮為在表,輕手於皮膚之上便得之,曰浮。

略重指於皮膚之下,肌肉之上,陰陽各半得之,曰中,證屬半表半裡。諸沉為在裡,重手於肌肉之下,筋骨之間方得之,曰沉,屬陰。諸遲為在臟,屬寒。諸數為在腑,屬熱。陰陽、寒熱、虛實,用在有力無力中分。有力者,為陽,為熱,為實。無力者,為陰,為寒,為虛。

雜病以弦為陽,傷寒以弦為陰。雜病以緩為弱,傷寒以緩為和。傷寒以大為病進,以緩為邪退。緩為胃脈,有胃氣曰生,無胃氣曰死。傷寒病中有神脈,如脈中有力,即為有神。神者,氣血之先也。兩手無脈,曰雙伏,一手無脈,曰單伏,必有正汗也。寸口陽脈中,或見沉細者,但無力者,為陽中伏陰。

尺部陰脈中,或見沉數者,為陰中伏陽。寸口數大有力,為重陽;尺部微而無力,為重陰。寸口細微如絲,為脫陽;尺部細微無力,為脫陰。寸脈浮而有力,主寒邪表實,宜汗。浮而無力,主風邪表虛,宜實。尺脈沉而有力,主陽邪在裡,為實,宜下;無力,主陰邪在裡,為虛,宜溫。

寸脈弱而無力,切忌發汗。尺脈弱而無力,切忌汗下。初按來疾去遲,名曰內虛外實;去疾來遲,名曰內實外虛。尺寸俱同,名曰緩。緩者,和而生也。汗下後脈靜者,生;燥亂身熱者,死,乃邪氣勝也。溫之後脈來歇止者,正氣脫而不復生也。純弦之脈,名曰負。負者,死。

按之解索,名曰陰陽離。離者,死。陰病見陽脈者生,陽病見陰脈者死。

白話文:

傷寒這疾病,和其它雜病不同,是脈學中最重要的一部分。其間脈象變化精微奧妙,變化莫測,生死只在一瞬間,非常難以掌握。如果有人自稱能治療傷寒,大多是徒有虛名,實際上醫術不行。我年輕時學習醫術,如同盲人摸象,混沌不明。後來得到漢代長沙張仲景先師的治療方法,以及他遺留的醫案,書名叫做《遺芳嘉秘》,研讀之後,頓時豁然開朗,欣喜若狂,不知疲倦。

多次驗證,怎能不謹慎珍重!只是擔心自己年老,後輩也像我以前一樣學習方法錯誤,臨到病人面前束手無策,所以將張仲景的精髓要旨、運用自如的訣竅方法,編寫成這本書,書名叫做《傷寒證脈藥截江網》,留給大家每天都能參考,用來檢視自己的愚昧之處。

總之,傷寒的脈象,浮、大、動、數、滑屬於陽,沉、澀、弱、弦、微屬於陰。弦、緊、浮、滑、沉、澀這六種脈象,是邪氣侵犯的脈象,所以各種脈象都會致病。

春天脈象弦,夏天脈象洪大,秋天脈象細小如毛髮,冬天脈象堅硬如石,土性季節脈象緩和,這是四季正常的脈象。浮、沉、遲、數是客邪與正氣的關係。左手寸口脈為人迎脈,右手寸口脈為氣口脈。呼氣屬心肺為陽,吸氣屬腎肝為陰。一呼一吸為一個呼吸週期。寸口脈屬陽,尺澤脈屬陰,中間為分界。陽主氣,陰主血;血是營養身體的,氣是保護身體的;寒邪傷血,風邪傷氣;這是自然規律。

所謂傷寒,是從淺入深,先侵犯皮膚肌肉,然後侵犯筋骨腸胃。主要根據浮、中、沉、遲、數來判斷陰陽寒熱以及表裡虛實來診斷。浮脈在於表層,輕輕按在皮膚上就能感覺到,稱為浮脈。略微加重按壓在皮膚以下,肌肉以上,陰陽各半,稱為中脈,症狀屬半表半裡。沉脈在裡層,要用力按壓在肌肉以下,筋骨之間才能感覺到,稱為沉脈,屬陰。遲脈在臟腑,屬寒。數脈在腑,屬熱。陰陽、寒熱、虛實,根據脈象有力無力來判斷。有力者為陽,為熱,為實;無力者為陰,為寒,為虛。

雜病以弦脈為陽,傷寒以弦脈為陰。雜病以緩脈為弱,傷寒以緩脈為和。傷寒以脈象洪大為病情加重,以脈象緩和為邪氣退去。緩脈是胃脈,有胃氣則生,無胃氣則死。傷寒病人脈象中有神脈,例如脈象有力,就是有神。神是氣血的先兆。兩手無脈,稱為雙伏脈;一手無脈,稱為單伏脈,一定有汗出。寸口陽脈中,有時出現沉細無力的脈象,稱為陽中伏陰。

尺部陰脈中,有時出現沉數的脈象,稱為陰中伏陽。寸口脈數大有力,稱為重陽;尺部脈微弱無力,稱為重陰。寸口脈細微如絲,稱為脫陽;尺部脈細微無力,稱為脫陰。寸脈浮而有力,主寒邪表實,應當發汗;浮而無力,主風邪表虛,應當使用溫補藥物。尺脈沉而有力,主陽邪在裡,為實證,應當瀉下;無力,主陰邪在裡,為虛證,應當溫補。

寸脈弱而無力,切忌發汗。尺部脈弱而無力,切忌瀉下。初按脈搏來得快去得慢,稱為內虛外實;去得快來得慢,稱為內實外虛。寸口脈和尺脈都一樣,稱為緩脈。緩脈,是平和的,是吉利的。汗下之後脈象平和者,可以痊癒;身體燥熱煩亂者,將會死亡,這是邪氣亢盛。溫補之後脈象停止者,正氣衰竭,無法恢復。純弦脈,稱為負脈。負脈,是死亡的徵兆。

按之如解開的繩索,稱為陰陽離決。離決,是死亡的徵兆。陰病出現陽脈者生,陽病出現陰脈者死。

3. 傷寒標本論治

病之有標本,猶草之有根苗。拔茅須連其茹,治病必求其本。標本不明,處方何據?所謂瞑目夜行,無途路而可見矣。原夫六氣為本,三陰三陽經為標。病氣為本,臟腑經絡受病為標。先受病為本,次受病為標。且如尺寸俱浮者,太陽受病也。其經標本,膀胱、小腸也。膀胱寒水為本,其脈循脊上連風府,故頭疼脊強。

小腸為標,主發熱。其正冬月時,在本者麻黃湯,在標者桂枝湯,余月改用沖和湯也。尺寸俱長者,陽明受病也。其經標本,大腸與胃也。大腸為標,燥金為本,大腸與肺為表裡。但發熱,解肌湯。本脈絡鼻循目,故目痛鼻乾,不眠,虛則汗解,實則大柴胡、承氣選用。尺寸俱弦者,少陽受病也。

其經標本,三焦與膽也。三焦相火,本也,遊行乎一身,故微熱。足膽,標也,其脈循脅絡耳,故耳聾脅痛,寒熱,嘔而口苦。緣膽無出入之路,故從中治證,用小柴胡和解散而愈。其經有三禁,汗、下、吐是也。尺寸俱沉者,太陰受病也。其經標本,肺與脾也。肺標,脈循咽。

脾本,濕土。故腹滿咽乾,當得本治,宜泄,大柴胡、承氣也。尺寸俱微沉者,少陰受病也。其經標本,心與腎。君火為本,心苗舌,故舌燥。標腎,脈循肺,主口乾,故口乾舌燥。故在標者,因身冷,治主姜附也。在本者,宜下,三乙承氣,看微甚而用之。尺寸俱微緩,厥陰受病也。

其經標本,肝與心包絡也。風木為本,下循陰器,故囊縮;標心包絡,系舌,故舌卷。大抵溫之,四逆輩。其四經並前三經中,若有陽分傳來者,下之,庶不誤也。

白話文:

傷寒標本論治

疾病有標有本,就像草有根有苗一樣。拔草必須連根拔起,治病一定要治本。標本不明,處方就沒有依據,如同閉著眼睛在夜裡走路,沒有路可走,怎麼能看得見呢?

六氣是疾病的本源,三陰三陽經脈是疾病的表現。病邪入侵是疾病的本源,臟腑經絡受病則是疾病的表現。先受病的是本,後受病的是標。

例如,脈象浮大(尺寸俱浮),是太陽經受病。其經脈的本是膀胱,標是小腸。膀胱寒水是本,其經脈循行於脊柱上連接風府穴,所以頭痛項強。小腸是標,主要表現為發熱。正值冬季,治本用麻黃湯,治標用桂枝湯,其他月份則改用沖和湯。

脈象長大(尺寸俱長),是陽明經受病。其經脈的本是大腸,標是胃。大腸是標,燥熱是本,大腸與肺互為表裡。如果只是發熱,用解肌湯。其經脈循行經過鼻部和眼睛,所以會出現目痛鼻乾、失眠等症狀,虛證則汗解,實證則用大柴胡湯或承氣湯。

脈象弦大(尺寸俱弦),是少陽經受病。其經脈的本是三焦,標是膽。三焦相火是本,遊行於全身,所以會出現微熱。足少陽膽經是標,其經脈循行於脅肋部連接耳朵,所以會出現耳聾、脅痛、寒熱、嘔吐、口苦等症狀。因為膽經沒有明顯的出入通路,所以要從中間入手治療,用小柴胡湯等疏散解表藥物治療即可痊癒。少陽經有汗、下、吐三禁。

脈象沉伏(尺寸俱沉),是太陰經受病。其經脈的本是脾,標是肺。肺是標,其經脈循行於咽喉,所以咽喉不適。脾是本,主濕土,所以會出現腹脹、咽乾等症狀,應該從本治療,宜瀉,可用大柴胡湯或承氣湯。

脈象微沉(尺寸俱微沉),是少陰經受病。其經脈的本是腎,標是心。君火是本,主宰心臟和舌頭,所以舌燥。標是腎,其經脈循行於肺,主口乾,所以會出現口乾舌燥。如果在標,因為身體寒冷,治療應以溫為主,用附子、乾薑等溫陽藥物。如果在病在本,宜瀉,用三乙承氣湯,根據病情輕重而用藥。

脈象微緩(尺寸俱微緩),是厥陰經受病。其經脈的本是肝,標是心包絡。肝主風木,下行循行至陰部,所以會出現陰囊縮小;標是心包絡,與舌頭相連,所以舌頭捲曲。總的來說,要溫通,使用四逆湯之類的藥物。

以上四經,如果陽氣從前三經傳來,則應該瀉下,以免誤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