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證脈藥截江網卷之五 (2)
傷寒證脈藥截江網卷之五 (2)
1. 論傷寒正治逆治反攻寒熱辯
寒熱真假,不可不知,正治逆治,豈可不辨!假如熱病服寒藥熱不退,後用熱藥而熱方退;假如寒病服熱藥而寒不退,後用寒藥而寒方退者,此為從治也。從治者,反攻也。治熱病以寒藥而愈,治寒病以熱而愈者,逆治也。逆治者,正治也。且反攻之法,人亦難曉者,多。如寒病服寒藥而愈者,此陽極變陰,熱極反得水化也。
熱病服熱藥而愈者,此陰極變陽,寒極反得火化也。蓋物極則反也。
白話文:
論傷寒正治逆治反攻寒熱辯
寒熱的真假必須清楚辨別,正治與逆治的方法怎能不加以區分!例如熱病患者服用寒涼藥物後熱症未退,之後改用溫熱藥物反而熱症消退;或寒病患者服用溫熱藥物後寒症未退,之後改用寒涼藥物反而寒症消退,這種方法稱為「從治」。所謂從治,就是反向治療。
若治療熱病用寒藥而痊癒,或治療寒病用熱藥而痊癒,則稱為「逆治」。逆治即是正治。然而,反向治療的道理多數人難以理解。例如寒病患者服用寒藥卻痊癒,這是因為陽氣極盛轉化為陰,熱極反而顯現寒化的現象;熱病患者服用熱藥卻痊癒,則是因為陰氣極盛轉化為陽,寒極反而顯現熱化的現象。這便是事物發展到極致後反向轉變的道理。
2. 論傷寒用藥法則
標本逆從之既明,五劑之藥須用識。且如,表汗用麻黃,無蔥白不發。吐痰用瓜蒂,無豆豉不湧。去實熱用大黃,無枳實不通。溫經用附子,無干姜不熱,甚則以泥清水加蔥白煎之。竹瀝,無薑汁不能行經絡。蜜導,無皂角不能通秘結。非半夏、薑汁,不能止嘔吐。非人參、竹葉,不能止虛煩。
非小柴胡,不能和解表裡。非五苓散,不能通利小便。非天花粉、乾葛,不能消渴解肌。非人參、麥門冬、五味,不能生脈補元。非犀角、地黃,不能止上焦之吐衄。非桃仁承氣,不能破下焦之瘀血。非黃耆、桂枝,不能實表間虛汗。非茯苓、白朮,不能去濕助脾。非茵陳,不能除黃疸。
非承氣,不能制定發狂。非枳、桔,不能除痞滿。非陷胸,不能開結胸。非羌活沖和,不能治四時之感冒身疼。非人參敗毒,不能治春瘟。非四逆,不能救陰厥。非人參白虎,不能化斑。非理中、烏梅,不能治蛔厥。非桂枝、麻黃,不能除冬月之惡寒,熱隨汗解。非姜附湯,不能止陰寒之泄利。
非大柴胡,不能去實熱之妄言。陰陽咳嗽,上氣喘急,用加減小青龍,分表裡而可汗下。此傷寒用藥之大法也。
白話文:
《論傷寒用藥法則》
明白病症的標本與逆從後,須熟悉五種藥劑的運用。例如:
-
發汗解表用麻黃,但缺少蔥白則難以發汗。
-
催吐痰涎用瓜蒂,但缺少豆豉則難以引發嘔吐。
-
瀉實熱用大黃,但缺少枳實則難以通便。
-
溫經散寒用附子,但缺少乾薑則藥性不熱,嚴重時需以泥清水加蔥白煎煮。
-
竹瀝若無薑汁輔助,無法通行經絡。
-
蜜導法若無皂角,難以緩解便祕。
-
止嘔吐需半夏與薑汁。
-
緩解虛煩需人參與竹葉。
-
和解表裡必用小柴胡湯。
-
利小便必用五苓散。
-
解渴舒肌必用天花粉與乾葛根。
-
補氣生脈必用人參、麥門冬與五味子。
-
止上焦吐血衄血必用犀角與地黃。
-
破下焦瘀血必用桃仁承氣湯。
-
固表止虛汗必用黃耆與桂枝。
-
祛濕健脾必用茯苓與白朮。
-
退黃疸必用茵陳。
-
治狂躁必用承氣湯。
-
消脹滿必用枳實與桔梗。
-
散結胸必用陷胸湯。
-
治四季感冒身痛必用羌活沖和湯。
-
治春瘟必用人參敗毒散。
-
救陰厥必用四逆湯。
-
消斑疹必用人參白虎湯。
-
治蛔厥必用理中湯與烏梅。
-
除冬季惡寒必用桂枝與麻黃,使熱隨汗解。
-
止陰寒洩瀉必用薑附湯。
-
清實熱譫語必用大柴胡湯。
至於陰陽失調的咳嗽、氣喘急促,可用加減小青龍湯,依表裡證候決定發汗或攻下。以上即為傷寒用藥的基本法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