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華

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一提金卷之四 (5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一提金卷之四 (5)

1. 一提金脈要

或人問曰:治傷寒先明脈證,脈證不明,取方無法,脈證既明,工中之甲。夫脈之一字,實先天后天之造化。何為先天?何為後天?何為脈也?答曰:人之陰陽,即為先天。人之氣血,即為後天。脈者,非血非氣,乃血氣之先,即營行之道路。又問曰:既知先後天之脈理,須明持脈之要,曰舉曰按曰尋三字。

若此不明,則陰陽表裡虛實,何以別之。持脈者輕手循之,曰舉。重手取之,曰按。不輕不重,委曲求之,曰尋。初持輕手候之,脈見皮膚之間便得,曰浮,是太陽經脈也。有力者,主寒邪在表,無汗為寒傷榮血,表實者,宜汗之。無力者,主風邪在表,有汗為風傷衛氣,表虛者,宜實之。

脈附於肌肉之下,筋骨之間而得,曰沉,是三陰經脈也。其三陰俱是沉脈,妙在指下有力無力中分。有力者,主熱邪在裡,為裡實,宜下之。無力者,主寒邪中里,為裡虛,宜溫之。不輕不重,中而取之乃得,其脈應於血肉之間,陰陽相半。若見微洪,是陽明經脈也,主邪在表多里少,宜解肌。

若見弦數,是少陽經脈也,主邪在半表半裡,宜和解。前之所云陰陽表裡、虛實寒熱,俱在浮、中、沉三脈有力無力中分。有力者,為陽,為實,為熱。無力者,為陰,為虛,為寒。若浮、沉、中之不見,則委曲而求之,若隱若見,則陰陽伏匿之脈也,三部皆然。或曰:君之瞭然,非庸俗所能識也。

其三脈中,有進退焉,有伏脈焉,有可解不可解焉,有歇至焉,有燥亂焉,請備言其所由。答曰:脈大者,為病進,大則邪氣勝而正氣無權。脈緩者,為邪退,緩則胃氣和而邪氣無權。何謂伏脈?一手無脈,曰單伏。兩手無脈,曰雙伏。若病初起頭痛,發熱惡寒而脈伏者,緣陰邪陷於陽中,不得發越,此欲汗而當攻之,使邪氣退而正氣復,脈自至而病自除。如欲雨則天鬱熱,晴霽天乃反涼之可見也。

若七八日以來,別無刑剋證候,或昏冒不知人事,或脈全無者,此欲汗而勿攻之。如六合陰晦,雨後庶物皆蘇,換陽之吉兆也。何謂可解不可解?脈浮緩,在表者,以汗解之。脈沉實,在裡者,以下解之。脈沉遲,在裡者,以溫解之。且夫浮汗,沉下而溫,固其宜也。然浮宜下,沉宜汗,其故又何耶?答曰:浮而下者,因大便難也。

設使大便不難,豈敢下乎!沉而汗者,因表有熱也。設使身不發熱,豈敢汗乎!何謂歇至?如寒邪直中陰經,溫之而斷續者,為歇至。何謂燥亂?因汗下後脈當靜,今反盛者,曰燥亂,大凶之兆也。然則,君子言有所據乎?籲,難言也,此出經常大法之格語也。客欣然起而謝曰:予雖白首無窮,生平仰慕,不意邂逅,幸獲開予茅塞。

正謂鼷鼠而發千鈞之弩,甚所不當,可謂切而磋,琢而磨者也。較今庸俗,實醯雞坎蛙,不知甕外之有天,井外之有海耳。感君發明於後,豈非再來人乎!遂筆錄以示之。

白話文:

一提金脈要

有人問道:治療傷寒,首先要弄清楚脈象和症狀,脈象和症狀不明確,就無法選取方劑。脈象和症狀明確了,那就是治療上的高手。脈這個字,實際上包含了先天和後天之道的奧妙。什麼是先天?什麼是後天?什麼是脈呢?

回答說:人的陰陽屬性,就是先天。人的氣血,就是後天。脈,既非血也非氣,而是血氣的先導,是營氣運行的通道。

又問道:既已了解先天後天之脈理,就必須明白診脈的要訣,那就是「舉」、「按」、「尋」三個字。

如果這三個字不明確,那麼陰陽表裡虛實,又如何區分呢?輕輕地用手沿著脈搏摸索,叫做「舉」;用力按壓脈搏,叫做「按」;既不輕也不重,仔細地探尋脈搏,叫做「尋」。

一開始輕輕地用手探查,脈搏在皮膚表面就能感覺到,叫做浮脈,這是太陽經的脈象。如果脈搏有力,說明寒邪在體表,沒有汗是寒邪傷及營血,屬於表實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如果脈搏無力,說明風邪在體表,有汗是風邪傷及衛氣,屬於表虛,應該用補益的方法治療。

脈搏附著在肌肉之下,筋骨之間才能感覺到,叫做沉脈,這是三陰經的脈象。三陰經的脈象都是沉脈,妙處在於要區分指下脈搏有力與無力。脈搏有力,說明熱邪在裡,屬於裡實,應該用瀉下之法治療。脈搏無力,說明寒邪在裡,屬於裡虛,應該用溫補之法治療。既不輕也不重,中等力度去探查就能感覺到,其脈搏應在血肉之間,陰陽各佔一半。如果脈象細小而有力,是陽明經的脈象,說明邪氣在表多在裡少,應該用解表之法治療。

如果脈象弦細而數,是少陽經的脈象,說明邪氣在半表半裡,應該用調和解表之法治療。前面所說的陰陽表裡、虛實寒熱,都在浮脈、中脈、沉脈的有力無力之間區分。脈搏有力者,為陽,為實,為熱;脈搏無力者,為陰,為虛,為寒。如果浮脈、沉脈、中脈都感覺不到,那就仔細地探尋,如果若隱若現,那就是陰陽潛藏的脈象,三種脈象都是如此。

有人說:您的判斷如此清晰,不是一般庸醫所能理解的。

這三種脈象中,有脈象的進退變化,有伏脈,有可治和不可治的區別,有脈象時有時無的現象,有脈象躁亂的現象,請您詳細說明其原因。

回答說:脈搏有力者,為病情加重,脈大則邪氣盛而正氣不足。脈搏緩慢者,為邪氣退去,脈緩則胃氣和順而邪氣不盛。什麼是伏脈?單手摸不到脈搏,叫做單伏脈;雙手都摸不到脈搏,叫做雙伏脈。如果疾病初期頭痛、發熱惡寒,而脈搏伏者,是因為陰邪陷於陽中,不能發散,這時應該發汗並積極治療,使邪氣退去,正氣恢復,脈搏自然就會出現,疾病自然會痊癒。這就像下雨前天氣悶熱,雨後天氣反而轉涼一樣。

如果已經七八天了,沒有其他特殊的症狀,或者昏迷不省人事,或者脈搏完全摸不到,這時雖然應該發汗,但不要過度治療。這就像陰雨連綿六合陰晦,雨後萬物復甦一樣,是陽氣回升的吉兆。什麼是可治不可治?脈象浮而緩,在體表者,用發汗的方法治療;脈象沉而實,在裡者,用瀉下之法治療;脈象沉而遲,在裡者,用溫補之法治療。而且發汗、瀉下和溫補,本來就是它們各自適宜的方法。但是浮脈宜瀉下,沉脈宜發汗,這是為什麼呢?

回答說:浮脈而瀉下,是因為大便不通。如果大便通暢,怎麼敢瀉下呢!沉脈而發汗,是因為體表有熱。如果身體不發熱,怎麼敢發汗呢!什麼是脈象時有時無?如果寒邪直接侵犯陰經,用溫補之法治療,而脈象時有時無,這就是脈象時有時無。什麼是脈象躁亂?因為發汗瀉下後,脈象應該平靜,現在卻反而強盛,這就是脈象躁亂,是大凶之兆。那麼,您的這些論述有依據嗎?唉,很難說清楚,這些都是從大量的臨床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格言。

客人高興地起身告辭說:我雖然年事已高,但一直仰慕您的醫術,沒想到今天能有幸遇到您,您讓我茅塞頓開。

這真是像鼷鼠觸動了千鈞弩,真是太過分了,但您的教誨卻像精雕細琢一樣,真是受益匪淺。比起現在的庸醫,真是如同醯雞之於坎蛙,不知道甕外有天,井外有海啊!感謝您為我解惑,您真是當世良醫啊!於是就把這些內容記錄下來以示紀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