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一提金卷之四 (5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一提金卷之四 (5)

1. 一提金脈要

或人問曰:治傷寒先明脈證,脈證不明,取方無法,脈證既明,工中之甲。夫脈之一字,實先天后天之造化。何為先天?何為後天?何為脈也?答曰:人之陰陽,即為先天。人之氣血,即為後天。脈者,非血非氣,乃血氣之先,即營行之道路。又問曰:既知先後天之脈理,須明持脈之要,曰舉曰按曰尋三字。

若此不明,則陰陽表裡虛實,何以別之。持脈者輕手循之,曰舉。重手取之,曰按。不輕不重,委曲求之,曰尋。初持輕手候之,脈見皮膚之間便得,曰浮,是太陽經脈也。有力者,主寒邪在表,無汗為寒傷榮血,表實者,宜汗之。無力者,主風邪在表,有汗為風傷衛氣,表虛者,宜實之。

脈附於肌肉之下,筋骨之間而得,曰沉,是三陰經脈也。其三陰俱是沉脈,妙在指下有力無力中分。有力者,主熱邪在裡,為裡實,宜下之。無力者,主寒邪中里,為裡虛,宜溫之。不輕不重,中而取之乃得,其脈應於血肉之間,陰陽相半。若見微洪,是陽明經脈也,主邪在表多里少,宜解肌。

若見弦數,是少陽經脈也,主邪在半表半裡,宜和解。前之所云陰陽表裡、虛實寒熱,俱在浮、中、沉三脈有力無力中分。有力者,為陽,為實,為熱。無力者,為陰,為虛,為寒。若浮、沉、中之不見,則委曲而求之,若隱若見,則陰陽伏匿之脈也,三部皆然。或曰:君之瞭然,非庸俗所能識也。

其三脈中,有進退焉,有伏脈焉,有可解不可解焉,有歇至焉,有燥亂焉,請備言其所由。答曰:脈大者,為病進,大則邪氣勝而正氣無權。脈緩者,為邪退,緩則胃氣和而邪氣無權。何謂伏脈?一手無脈,曰單伏。兩手無脈,曰雙伏。若病初起頭痛,發熱惡寒而脈伏者,緣陰邪陷於陽中,不得發越,此欲汗而當攻之,使邪氣退而正氣復,脈自至而病自除。如欲雨則天鬱熱,晴霽天乃反涼之可見也。

若七八日以來,別無刑剋證候,或昏冒不知人事,或脈全無者,此欲汗而勿攻之。如六合陰晦,雨後庶物皆蘇,換陽之吉兆也。何謂可解不可解?脈浮緩,在表者,以汗解之。脈沉實,在裡者,以下解之。脈沉遲,在裡者,以溫解之。且夫浮汗,沉下而溫,固其宜也。然浮宜下,沉宜汗,其故又何耶?答曰:浮而下者,因大便難也。

設使大便不難,豈敢下乎!沉而汗者,因表有熱也。設使身不發熱,豈敢汗乎!何謂歇至?如寒邪直中陰經,溫之而斷續者,為歇至。何謂燥亂?因汗下後脈當靜,今反盛者,曰燥亂,大凶之兆也。然則,君子言有所據乎?籲,難言也,此出經常大法之格語也。客欣然起而謝曰:予雖白首無窮,生平仰慕,不意邂逅,幸獲開予茅塞。

正謂鼷鼠而發千鈞之弩,甚所不當,可謂切而磋,琢而磨者也。較今庸俗,實醯雞坎蛙,不知甕外之有天,井外之有海耳。感君發明於後,豈非再來人乎!遂筆錄以示之。

白話文:

《一提金脈要》:

有人問:治療傷寒須先明瞭脈象與症狀,若不明脈證,便無法對症下藥;若能掌握脈證,便是醫中翹楚。「脈」這個字,實則涵蓋先天與後天的造化。何謂先天?何謂後天?什麼又是脈呢?
答:人體的陰陽屬先天,氣血屬後天。脈既非血也非氣,而是血氣運行的先導,即氣血流通的通道。
再問:既然明白先天後天的脈理,還需掌握診脈要領——「舉、按、尋」三法。若不懂此法,如何區分陰陽表裡虛實?

診脈時,輕觸皮膚為「舉」;重壓至筋骨為「按」;力道適中細細探求為「尋」。

  • 浮脈(輕觸即得):見於皮膚間,屬太陽經脈。有力表示寒邪在表(無汗、表實),宜發汗;無力表示風邪在表(有汗、表虛),宜固表。
  • 沈脈(重按至筋骨間):屬三陰經脈。有力為熱邪在裡(裡實),宜瀉下;無力為寒邪在裡(裡虛),宜溫補。
  • 中取脈(力道適中):見於血肉之間。微洪屬陽明經,邪在表多裡少,宜解肌;弦數屬少陽經,邪在半表半裡,宜和解。

脈象的陰陽、表裡、虛實、寒熱,皆可從浮中沈三脈的有力無力中分辨:

  • 有力:屬陽、實、熱。
  • 無力:屬陰、虛、寒。
    若浮沈中取皆不明顯,需仔細探求隱現之脈,此為陰陽潛伏之象,三部脈皆同。

進退脈與伏脈

  • 脈象變大:病勢加劇(邪盛正衰)。
  • 脈象趨緩:邪退正復(胃氣漸和)。
  • 伏脈:一手無脈為單伏,兩手無脈為雙伏。若初病頭痛發熱惡寒卻脈伏,乃陰邪鬱閉於陽,需發汗驅邪;若病久無脈且無危症,為將自癒之兆(如雨後放晴)。

治法與禁忌

  • 浮緩脈(表證):發汗解表。
  • 沈實脈(裡實):瀉下通裡。
  • 沈遲脈(裡寒):溫補散寒。
    例外:浮脈用下法(因大便難);沈脈用汗法(因表有熱),但無相應症狀則不可妄用。

特殊脈象

  • 歇至脈:寒中陰經後溫補時脈象斷續。
  • 燥亂脈:汗下後脈反躁動,為凶兆。

問者讚嘆:此論精深,非庸醫能解!今得指點,如撥雲見日,方知過往見識淺薄如井蛙。遂記錄以傳後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