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殺車槌法卷之三 (6)

回本書目錄

殺車槌法卷之三 (6)

1. 秘用三十七方就注三十七槌法

水二鍾,姜一片,槌法。加燈心一握,煎之熱服。

導赤散(即五苓散,本方自有加減法。),治小水不利,小腹滿,或下焦蓄熱,或引飲過多,或小水短赤而渴,脈沉數者,以利小便為先。惟汗後亡津液,與陽明汗多者,則以利小便為戒。

茯苓,豬苓,澤瀉,桂枝,白朮,甘草,滑石,山梔

中濕身目黃者,加茵陳。水結胸證,加木通、燈心。如小水不利而見頭汗出者,乃陽脫也。得病起無熱,但譫語,煩躁不安,精采不與人相當,此湯治之。

水二鍾,姜一片,燈心二十莖,槌法。入鹽二字調服。

六乙順氣湯(以代大承氣、小承氣、調胃承氣、大柴胡、三乙承氣湯、大陷胸等湯之神藥也,舉世無人知此奇妙耳。秘之,莫與俗人言。本方自有加減法備開。),此湯治傷寒熱邪傳裡,大便結實,口燥咽乾,怕熱譫語,揭衣狂妄,揚手擲足,斑黃陽厥,潮熱自汗,胸腹滿硬,繞臍疼痛等證,悉皆治之,效不盡述。

大黃,枳實,黃芩,厚朴,甘草,柴胡,芒硝,芍藥

潮熱自汗,譫語發渴,揚手擲足,揭去衣被,狂妄斑黃,大便實者,俱屬正陽明胃腑病,依本方。口燥咽乾,大便實者,屬少陰,依本方。下利純清,心下硬痛而渴者,屬少陰,依本方。怕熱發渴,譫妄,手足乍冷乍溫,大便實者,陽厥證,屬厥陰,依本方。舌卷囊縮者,難治,須急下之。

譫語發渴,大便實,繞臍硬痛者,有燥屎,依本方。熱病目不明,謂神水已竭,不能照物,病已篤矣,惟宜急下,依本方。目中不了了,即目不明也。轉屎氣者,謂下泄也,有燥屎焉,當下之,依本方。如更衣者,止後服,不必盡劑。不更衣者,宜再少與。大便通者,愈。結胸證,心下硬痛,手不可近,燥渴譫語,大便實者,依本方去甘草,加甘遂、桔梗。

凡傷寒過經,及老弱並血氣兩虛之人,或婦人產後有下證,或有下後不解,或有表證尚未除而里證又急,不得不下者,用此湯去芒硝下之,則吉。蓋恐轉藥硝性燥急,故有此戒。大凡傷寒邪熱傳裡結實,須看熱氣淺深用藥。今之庸醫與俗醫,不分當急下,可少與,宜微和胃氣之論,一概用大黃、芒硝,亂投湯劑下之,因茲枉死者,多矣。余謂傷寒之邪,傳來非一,治之則殊耳。

病有三焦俱傷者,則痞、滿、燥、實、堅全俱,宜大承氣湯,厚朴苦溫以去痞,枳實苦寒以泄滿,芒硝鹹寒以潤燥軟堅,大黃苦寒以泄實去熱,病斯愈矣。邪在中焦,則有燥、實、堅三證,故用調胃承氣湯,以甘草和中,芒硝潤燥,大黃泄實,不用枳、樸,恐傷上焦虛無氤氳之元氣,調胃之名自此然矣。

上焦受傷,則痞而實,用小承氣湯,枳實、厚朴之能除痞,大黃之泄實,去芒硝,不傷下焦血分之真陰,謂不伐其根本也。若夫大柴胡湯,則有表證尚未除而里證又急,不得不下者,只得以此湯通表裡而緩治之。猶有老弱及血氣兩虛之人,亦宜用此。故經云,轉藥孰緊?有芒硝者,緊也。

白話文:

秘用三十七方注三十七槌法

導赤散(即五苓散,本方有加減法)

主治小便不利、小腹脹滿,或下焦積熱、飲水過多,或小便短赤而口渴,脈象沈數者,應以利尿為先。但若因發汗過多導致津液流失,或陽明病多汗者,則不可利尿。

藥方: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桂枝、白朮、甘草、滑石、山梔。

加減法

  • 身體濕重、眼睛發黃者,加茵陳。
  • 水結胸證(胸悶水腫),加木通、燈心。
  • 若小便不利且頭部出汗,為陽氣脫失之危象。
  • 若發病時無發熱,但胡言亂語、煩躁不安、神志不清,可用此方治療。

用法:水兩碗、生薑一片,槌碎後加燈心二十根煎煮,熱服時加少許鹽調味。


六乙順氣湯(可替代大承氣湯、小承氣湯、調胃承氣湯、大柴胡湯、三乙承氣湯、大陷胸湯等,此方巧妙,世間罕知,切勿隨意外傳。本方另有加減法。)

主治傷寒熱邪入裡,導致大便乾結、口乾舌燥、怕熱胡話、揭衣狂躁、手腳亂動、皮膚發黃(陽厥)、潮熱盜汗、胸腹脹硬、肚臍周圍疼痛等症狀,效果顯著。

藥方:大黃、枳實、黃芩、厚朴、甘草、柴胡、芒硝、芍藥。

適用症狀與加減

  1. 陽明胃病:潮熱盜汗、胡言亂語、揭被狂躁、大便硬結,依原方。
  2. 少陰病:口乾舌燥、大便乾硬,依原方。
  3. 少陰病:腹瀉清水、心窩硬痛且口渴,依原方。
  4. 厥陰病(陽厥證):怕熱口渴、神志錯亂、手腳忽冷忽熱、大便硬結,依原方。若舌卷陰囊收縮則難治,需急攻下。
  5. 燥屎內結:胡言口渴、大便硬、肚臍周圍硬痛,依原方。
  6. 熱病眼盲:視力模糊(神水枯竭),病勢危重,宜急下,依原方。
  7. 轉屎氣(排氣帶糞渣):有燥屎,應攻下,依原方。
  8. 結胸證:心窩硬痛拒按、口渴胡話、大便硬結,去甘草,加甘遂、桔梗。

注意事項

  • 傷寒病程較長者,或老弱、氣血兩虛者,或產後需攻下但表證未清者,可去芒硝緩下,避免燥烈傷正。
  • 庸醫濫用大黃、芒硝猛攻,常致誤治。應辨證施治:
  • 三焦俱病(痞滿燥實堅俱全):用大承氣湯(厚朴破痞、枳實消脹、芒硝潤燥、大黃瀉熱)。
  • 中焦燥實堅:用調胃承氣湯(甘草和中、芒硝潤燥、大黃瀉實,不用枳樸免傷上焦元氣)。
  • 上焦痞實:用小承氣湯(枳樸消痞、大黃瀉實,去芒硝免傷下焦陰血)。
  • 表裡同病:用大柴胡湯緩解表裡。
  • 體弱者:慎用芒硝,因藥性峻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