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華

《傷寒六書》~ 殺車槌法卷之三 (5)

回本書目錄

殺車槌法卷之三 (5)

1. 秘用三十七方就注三十七槌法

柴胡,乾葛,甘草,黃芩,芍藥,羌活,白芷,桔梗

本經無汗,惡寒甚者,去黃芩,加麻黃。冬月宜加,春宜少,夏秋去之,加蘇葉。本經有汗而渴者,治法開在如神白虎湯下。

水二鍾,姜三片,棗二枚,槌法,加石膏末一錢,煎之熱服。

柴胡雙解飲(即小柴胡湯,本方自有加減法。),治足少陽膽經受證,耳聾脅痛,寒熱,嘔而口苦,脈來弦數。屬半表半裡,宜和解。此經膽無出入,有三禁,不可汗、下、吐也,只有小柴胡一湯,隨病加減,再無別湯。

柴胡,黃芩,半夏,甘草,人參,陳皮,芍藥

本經證,小便不利者,加茯苓。本經嘔者,入薑汁、竹茹。脅痛,加青皮。痰多,加栝蔞仁、貝母。寒熱似瘧者,加桂枝。渴者,加天花粉、知母。齒燥無津液,加石膏。嗽者,加五味、金沸草。壞證,加鱉甲。本經證,心下飽悶,未經下者,非結胸,乃表邪傳至胸中,未入乎腑,證雖滿悶,尚為在表,只消小柴胡加枳、桔。未效,就以本方對小陷胸加枳、桔,一服豁然,其妙如神。

秘之,不與俗人言之耳。虛煩類傷寒證,本方加竹葉、炒粳米。本經與陽明合病,本方加葛根、芍藥,如拾芥。婦人熱入血室,加當歸、紅花。男子熱入血室,加生地黃。老婦人傷寒,無表證,其熱勝者,本方加大黃;甚者,加芒硝。

水二鍾,姜一片,棗二枚,槌法,入生艾汁三匙,煎之溫服。

桂枝大黃湯(即桂枝湯內加大黃,本方自有加減法。),治足太陰脾經受證,腹滿而痛,咽乾而渴,手足溫,脈來沉而有力。此因邪熱從陽經傳入陰經也。

桂枝,赤芍藥,甘草,大黃,枳實,柴胡

本經腹滿,不惡寒而喘者,加大腹皮,去甘草。

水二鍾,姜一片,棗二枚,煎之,臨服槌法,入檳榔磨水二匙,熱服。

加味理中飲(即理中湯,本方自有加減法。),治足太陰脾經受證,自利不渴,手足溫,身無熱,脈來沉而無力。此屬臟寒。

乾薑,白朮,人參,甘草,肉桂,陳皮,茯苓

厥陰消渴,氣上衝心,飢不欲食,食即吐蛔,腹痛,大便實者,本方加大黃、蜜少許利之。本經腹濡滿,時減者,依本方去甘草。本經嘔吐者,入半夏、薑汁。本經蜷臥沉重,利不止,少加附子。利後身體痛者,急溫之,加附子。自利腹痛者,入木香磨薑汁,調服和之。

水二鍾,姜一片,棗二枚,煎之。臨服槌法,入炒陳壁土一匙調服,取土氣以助胃氣。

茵陳將軍湯(即茵陳湯,本方自有加減法。),治足太陰脾經,腹滿,身目發黃,小水不利,大便實,發渴,或頭汗至頸而還,脈來沉重者,宜用。

大黃,茵陳,山梔,甘草,厚朴,黃芩,枳實

大便自調者,去大黃、厚朴,加大腹皮利小便,清為效。

白話文:

秘傳三十七個藥方與三十七種搗藥法

柴胡、乾葛、甘草、黃芩、芍藥、羌活、白芷、桔梗

如果病情表現為無汗、極度怕冷,就去除黃芩,加入麻黃。冬天適合加入麻黃,春天要減少用量,夏天和秋天則去掉麻黃,加入紫蘇葉。如果病情表現為有汗且口渴,治療方法在像神一般有效的白虎湯的說明中。

用水兩碗,加生薑三片、紅棗兩枚,搗藥後,加入石膏粉一錢,煎好後趁熱服用。

柴胡雙解飲(即小柴胡湯,此方本身就有加減的用法),用來治療足少陽膽經的病症,例如耳聾、脅肋疼痛、寒熱交替、嘔吐且口苦、脈象弦而數快,這屬於半表半裡的病症,應該用和解的方法治療。這個膽經的病症,不適合發汗、攻下、或催吐,只能用小柴胡湯,並根據病情加減藥物,沒有其他方劑可用。

柴胡、黃芩、半夏、甘草、人參、陳皮、芍藥

如果這個病症表現為小便不順暢,就加入茯苓。如果出現嘔吐,加入薑汁和竹茹。如果脅肋疼痛,加入青皮。如果痰多,加入瓜蔞仁和貝母。如果寒熱交替像瘧疾,加入桂枝。如果口渴,加入天花粉和知母。如果牙齒乾燥沒有唾液,加入石膏。如果咳嗽,加入五味子和金沸草。如果病情惡化,加入鱉甲。如果這個病症表現為心下飽悶,但沒有經過攻下,那並不是結胸,而是表邪傳到了胸中,還沒有進入臟腑,雖然感到胸悶,仍然屬於表證,只要用小柴胡湯加上枳實、桔梗就可以。如果還沒有效果,就用這個方子對上小陷胸湯,再加上枳實、桔梗,吃一服藥就會立刻好轉,效果神奇。

這個秘方不要告訴一般人。如果虛煩類似傷寒,用這個方子加上竹葉和炒粳米。如果這個病症與陽明病合併,用這個方子加上葛根、芍藥,效果就像撿起一根草芥一樣容易。如果婦女熱邪進入血室,加入當歸和紅花。如果男子熱邪進入血室,加入生地黃。如果老婦人得了傷寒,沒有表證,而且熱象很盛,用這個方子加上大黃;如果熱象更加嚴重,再加上芒硝。

用水兩碗,加生薑一片、紅棗兩枚,搗藥後,加入生艾汁三匙,煎好後溫服。

桂枝大黃湯(即桂枝湯內加大黃,此方本身就有加減的用法),用來治療足太陰脾經的病症,例如腹部脹滿疼痛、咽喉乾燥且口渴、手足溫熱、脈象沉而有力。這是因為邪熱從陽經傳入陰經。

桂枝、赤芍藥、甘草、大黃、枳實、柴胡

如果這個病症表現為腹部脹滿,不畏寒但喘氣,就加入大腹皮,去除甘草。

用水兩碗,加生薑一片、紅棗兩枚,煎好後,快服藥時搗藥,加入檳榔磨成的水兩匙,趁熱服用。

加味理中飲(即理中湯,此方本身就有加減的用法),用來治療足太陰脾經的病症,例如腹瀉但不口渴、手足溫熱、身體不發熱、脈象沉而無力,這屬於臟腑虛寒。

乾薑、白朮、人參、甘草、肉桂、陳皮、茯苓

如果厥陰病導致消渴,氣往上衝到心臟,肚子餓卻不想吃東西,吃了就吐蛔蟲,腹痛,大便乾燥,用這個方子加上大黃、少量蜂蜜來潤腸通便。如果這個病症表現為腹部柔軟脹滿,時好時壞,用原方去除甘草。如果出現嘔吐,加入半夏、薑汁。如果身體蜷縮、感到沉重、腹瀉不止,少量加入附子。如果腹瀉後身體疼痛,要趕快用溫熱的方法治療,並加入附子。如果腹瀉腹痛,加入木香磨成的薑汁調服。

用水兩碗,加生薑一片、紅棗兩枚,煎好後。快服藥時搗藥,加入炒過的陳年灶心土一匙調服,利用土氣來幫助胃氣。

茵陳將軍湯(即茵陳湯,此方本身就有加減的用法),用來治療足太陰脾經的病症,例如腹部脹滿、身體和眼睛發黃、小便不順暢、大便乾燥、口渴、或者頭部出汗到脖子又停止、脈象沉重,適合用此方。

大黃、茵陳、山梔、甘草、厚朴、黃芩、枳實

如果大便已經通暢,就去除大黃和厚朴,加入大腹皮來利小便,以清熱為目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