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(18)
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(18)
1. 發斑
大熱則傷血,血熱不散,裡實表虛,熱氣乘虛出於皮膚而為斑也,輕則為疹子,甚則為錦紋。或病本屬陽,誤投熱藥,或當汗不汗,當下不下,或汗下未解,皆能致此。大抵有兩證:一者溫毒,即春時發,汗下不解,邪氣不散,故發斑也;一者熱病,即冬時溫暖,乖戾之氣,遇春暄熱而發斑也。不可誤汗,若發其汗,重令開泄,更加斑爛也。
白話文:
過度發熱會損傷血液,如果血液過熱而無法散發,就會導致內實外虛。此時,熱氣會趁機從皮膚透出,形成皮疹或斑紋。輕微的表現為小疹子,嚴重的話會形成錦紋樣的斑紋。有些患者原本患有陽熱之症,如果錯誤地服用了熱性藥物;或者應該發汗卻沒有發汗,應該瀉下卻沒有瀉下;或者汗出和瀉下後病情仍未好轉,都可能導致這種情況。總體來說,有兩種情況會導致這種斑紋:
- 溫毒:通常在春季發病,汗出和瀉下後病情仍未緩解,邪氣沒有散發,因此發斑。
- 熱病:通常在冬季因天氣溫暖而發病。乖戾之氣在春季溫熱的環境下刺激發斑。
對於這種情況,不能誤發其汗,因為發汗會導致邪氣過度排泄,加重斑紋的狀況。
然而斑之方萌,如蚊跡類焉。發斑多見於胸腹,蚊跡只在於手足。陽脈洪大,病人昏憒,先紅後赤者,斑也。脈不洪大,病人自靜,先紅後黃者,蚊跡也。其或大便自利,怫鬱氣短,燥屎不通,又如果實靨者,雖盧扁復生,亦不能施其巧。凡汗下不解,煩悶,咳嗽嘔吐,足冷不溫,便是發斑之候。
白話文:
但是出疹子初期,就像蚊子叮咬的痕跡一樣。出疹子多見於胸腹,蚊子叮咬的痕跡只在於手足。陽脈強盛,病人神志不清,先發紅再變赤紅的是出疹子。脈象不強盛,病人神志清醒,先發紅再變黃的是蚊子叮咬的痕跡。如果有的人大便經常腹瀉,煩悶氣短,大便乾燥便祕,又像是實心的腹腔腫塊,即使華佗和扁鵲再世,也不能施展他們的妙手回春之術。凡是出汗後仍不解,煩躁、咳嗽、嘔吐,腳冷而不溫,那就是出疹子的徵兆。
溫毒發斑,黑膏主之;渴而心悶,下利嘔吐,下部有瘡,或口瘡,黃連橘皮湯、葛根湯、橘皮湯。
白話文:
當身體內有溫熱毒氣導致發出斑點時,可以使用黑膏來治療;如果感覺口渴且心悶,伴有腹瀉、嘔吐、下半身或口中生瘡時,可使用黃連橘皮湯、葛根湯或橘皮湯治療。
陽毒發斑,狂癲妄言,面赤咽痛,身斑如錦,下利赤黃,升麻湯、麥奴丸;有下證,調胃承氣湯。
白話文:
得了陽症,發出紅斑,說話瘋狂顛倒,臉發紅、喉嚨痛,身上紅斑像錦緞,腹瀉拉出赤黃色的糞便,可用升麻湯、麥奴丸來治療;如果還有拉肚子的症狀,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。
時氣發斑,大青四物湯、豬膽雞子湯。
白話文:
由於時令變化引發斑疹時,可服用大青四物湯或豬膽雞子湯。
發斑通用升麻湯、犀角地黃湯;熱多者,玄參升麻湯、黃連一物湯、青木香一物湯。
凡赤斑五死一生,黑斑不救。
白話文:
如果長了斑點,一般可以使用升麻湯或犀角地黃湯。
如果熱氣很重:
- 可以使用玄參升麻湯
- 可以只用黃連湯
- 可以只用青木香湯
2. 動氣
動氣者,臟氣不調,築築跳動,隨臟所主而形見於臍之左右上下也。《難經》各臟載之。又有真氣內虛,水結不散,氣與相搏,即發奔豚。以其從氣衝突如豚之奔,皆不宜汗下。然而獨不言脾,當臍之有動氣者,脾為中州,以行津液,妄施汗下,必先動脾,是以不言而喻也。
白話文:
人若動怒,臟腑就會失衡,導致腹部跳動,依據受影響的臟器部位,跳動會出現在肚臍的左右上下。這在《難經》中都有記載。如果體內真氣虛弱,水氣積聚無法散去,氣血互相衝撞,就會出現奔豚之症。奔豚症狀如同小豬奔跑般,氣血衝撞,因此不適合使用汗法治療。不過,文中沒有提到脾臟。這是因為脾臟位於中焦,負責運化水液,如果亂用汗法,必先傷及脾臟,因此沒有明說,但道理不言而喻。
左右上下,不宜汗下,何況中州之氣,其敢輕動之乎?傷寒所以看外證為當者,蓋不在脈之可見,必待問之可得。發汗、下,其可輕舉哉!
白話文:
當身體虛弱、有腹脹、腹痛等症狀時,使用理中湯,去掉白朮、加入桂枝。白朮會讓腎臟乾燥、閉塞氣血,所以要將其去掉;桂枝可以緩解腹痛,所以要加入。另一種方法,也可以使用柴胡桂枝湯,這兩種方劑都要根據患者是否有發熱症狀來選擇使用。 動氣通用理中湯去白朮,加桂。白朮燥腎閉氣,故去之,桂泄奔豚,加之。一法,用柴胡桂枝湯亦良。二方當看有熱無熱。
動氣在左,發汗則頭眩,汗下不止,筋惕肉瞤,為逆,先宜防風白朮牡蠣湯;汗止,與建中湯。動氣在右,發汗則衄而渴,心若煩,飲則吐,先宜五苓散,後與竹葉石膏湯。
白話文:
動氣在左
身體右半側受到風邪侵襲,發汗後出現頭暈目眩,汗出不止,肌肉痙攣抽搐,疼痛難忍。這時要先用防風、白朮、牡蠣組成的湯劑來治療,止汗後再用建中湯。
動氣在右
身體左半側受到風邪侵襲,發汗後流鼻血並口渴,心煩意亂,喝東西後會嘔吐。這時要先用五苓散,然後再用竹葉、石膏組成的湯劑來治療。
動氣在上,發汗則氣上衝心,桃根湯。動氣在下,發汗則心中大煩,骨節疼痛,目暈,食入即吐,先宜大橘皮湯,後與奔豚。
白話文:
如果氣血上衝,發汗會導致氣血衝腦,此時應服用桃根湯。如果氣血下陷,發汗會導致心煩意亂、骨節疼痛、頭暈目眩、食不下咽,此時應先服用大橘皮湯,後與奔豚湯合用。
動氣在左,不可下,下之,則腹滿拘急,身雖熱,反欲拳,先宜甘草乾薑湯,後與小建中湯。動氣在右,下之,則津液竭,咽乾鼻燥,頭眩心悸,宜竹葉石膏湯。
動氣在下,下之,則腹滿清穀,心痞頭眩,宜甘草瀉心湯。
白話文:
如果中氣鬱結在左邊,不要用瀉下法。因為瀉下會導致腹滿拘急,身體雖然發熱,卻會想要蜷縮成一團。此時應先服用甘草乾薑湯,後用小建中湯。
如果中氣鬱結在右邊,使用瀉下法會導致津液耗盡,出現咽喉乾澀、鼻腔乾燥、頭暈心悸。此時應服用竹葉石膏湯。
3. 蛔厥狐惑
蛔厥屬厥陰,病人素有寒,妄發其汗,或汗後身有熱,又復汗之,以致胃中虛冷,飢不欲食,食即吐蛔,而乍靜乍煩者,蛔或上而或下也。蟲聞食臭必出,所以食即吐蟲也。蛔厥,先用理中丸,次用烏梅丸。若誤下之,利不止,用四逆湯。
白話文:
蛔厥屬於厥陰病證。病人本來就有寒氣,卻擅自發汗,或發汗後身體有熱,又再度發汗,導致胃中虛寒,飢餓也不想吃東西,吃東西就會嘔吐蛔蟲。症狀時而平靜,時而煩躁,是因為蛔蟲時而上升到上焦,時而下降到下焦。蛔蟲聞到食物的氣味必定會出來,所以一吃東西就會嘔吐蛔蟲。治療蛔厥,首先使用理中丸,然後使用烏梅丸。如果誤用瀉藥,導致腹瀉不止,則使用四逆湯。
狐惑、濕䘌,皆蟲證也。蓋腹中有熱,入食無多,腸胃空虛,故三蟲求食而食人之五臟也。其候四肢沉重,惡聞食氣,默默欲眠,目不能閉,齧齒晦面,眉間赤、白、黑色變易無常。蟲食下部為狐,下唇有瘡,其咽乾。蟲食其臟為惑,上唇有瘡,其聲啞。治䘌通用桃仁湯、黃連犀角湯、雄黃銳散。
白話文:
狐惑和濕䘌都是蟲蟲引起的疾病。由於體內有熱氣,進食不多,腸胃空虛,所以三種蟲子為了覓食而鑽進人的五臟。症狀包括四肢沉重、厭惡聞到食物氣味、昏昏欲睡、眼睛無法閉上、咬牙切齒、臉色晦暗、眉間出現不規則的紅、白、黑斑點。蟲子寄宿在下半身,稱為「狐」,下脣會有瘡,感到喉嚨乾澀。蟲子寄宿在內臟,稱為「惑」,上脣會有瘡,聲音沙啞。治療濕䘌一般使用桃仁湯、黃連犀角湯、雄黃銳散。
無陽者,用金液丹。厥陰為病,消渴,氣上衝心,飢不欲食,食即吐蛔,曰胃寒,復有消渴之證。蓋熱在上焦,而中焦則但寒無熱矣。又有大便難一證,並用理中湯加大黃,入蜜少許微利之。
白話文:
陽氣不足的人,服用心液丹。厥陰經有病,導致消渴症,氣血逆沖到心臟,飢餓卻不想吃東西,吃了東西就會吐出蛔蟲,這叫做胃寒,還有消渴的症狀。因為熱氣聚集在上焦,而中焦則只有寒氣而沒有熱氣。還有一種大便困難的症狀,可以使用理中湯加入大黃,再加入一點蜂蜜稍微通便。
4. 百合病
百合者,百脈一宗,舉身皆受病,無復所謂經絡傳次也。大病虛勞之後,臟腑不平,變而成此。其狀似寒無寒,似熱無熱,欲食不食,欲臥不臥,欲行不行,口苦便赤,藥入即吐利也。其脈微數,每尿則頭痛,六十日愈;頭痛者,但淅淅然惡寒者,四十日愈;若尿則快然,但頭眩者,二十日愈。百合知母湯、百合地黃湯、滑石代赭湯、雞子湯、百合洗方,可選用之。
白話文:
百合,是所有脈絡的根本,全身各處都可能生病,不再是經絡傳導所致。一般是大病或虛勞之後,臟腑失調,轉化而成的。
病狀像是寒症但沒有寒氣,像是熱症但沒有熱度,想吃東西卻吃不下,想睡覺卻睡不著,想走路卻走不了,嘴巴發苦大便發紅,吃藥立刻會吐或拉肚子。
脈象微弱且急促,每次小便後就會頭痛,60天后會好;頭痛的,只會微微發冷,40天后會好;如果小便後覺得很暢快,但頭暈,20天后會好。
可以選用百合知母湯、百合地黃湯、滑石代赭湯、雞子湯、百合洗方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