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22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22)

1.

痓者,先太陽中風,重感於寒,無汗為剛痓;中風,重感於濕,有汗為柔痓。俱身熱足寒,頸項強急,惡寒,頭面赤,目脈赤,獨頭搖,卒口噤,背反張,手足攣搐,皆痓病也。傷風頭痛,常自汗出而嘔,若汗之,必發痓。大發濕家汗,亦作痓。新瘥血虛,汗出當風,亦成痓。

若脈沉而遲,或緊,或散於指外者,皆死證也。有汗,加減沖和湯;無汗者,羌活沖和湯;口噤咬牙者,大承氣湯下之。

白話文:

痙病分為兩種:

  1. 剛痙:先因太陽中風(外感風邪),又再次受寒,導致無汗。
  2. 柔痙:先因中風,又再次受濕邪,導致有汗。

兩者共同症狀包括:

  • 身體發熱但腳冷
  • 頸部僵硬緊繃
  • 怕冷
  • 頭臉發紅
  • 眼周血管泛紅
  • 頭部不自覺搖動
  • 突然牙關緊閉
  • 背部反弓(角弓反張)
  • 手腳抽搐

這些都是痙病的表現。

其他可能引發痙病的情況:

  • 傷風頭痛、常自汗且嘔吐時,若再發汗,可能引發痙病。
  • 濕氣重的人若過度發汗,也可能導致痙病。
  • 病後血虛,出汗時受風,同樣可能形成痙病。

預後判斷
若脈象沈遲、緊繃,或散亂無力,多為危重難治之症。

治療方劑

  • 有汗:加減沖和湯
  • 無汗:羌活沖和湯
  • 牙關緊閉、咬牙:以大承氣湯瀉下通腑。

2. 瘛瘲

瘛瘲者,瘈則急而縮,瘲則緩而伸。熱則生風,風主乎動,故筋脈相引而伸縮。傷寒至此證,可謂死矣,能以去風滌熱之劑,間有生者,是其幸也。治法痓病同。

白話文:

抽搐

抽搐的症狀中,「瘈」是指筋脈緊急收縮,「瘲」則是筋脈鬆緩伸展。體內熱盛會引發風動,而風的特性是躁動不安,因此導致筋脈互相牽引而出現伸縮現象。若傷寒病發展到這種程度,可說已極為危險,若能及時使用祛風清熱的藥物,或許還有少數患者能存活,實屬幸運。治療方法與「痓病」(痙攣性疾病)相同。

3. 風溫

風溫,尺寸俱浮,素傷於風,因時傷熱,風與熱搏,即為風溫。其外證四肢不收,身熱自汗,頭疼喘息,發渴昏睡,或體重不仁。慎不可汗,汗之則譫語躁擾,目亂無睛光,病在少陰、厥陰二經,葳蕤湯、小柴胡選用。未醒者,柴胡桂枝湯。發汗復身灼熱,知母葛根湯;渴者,栝蔞根湯。脈浮身重,防己湯。誤汗風溫,防己黃耆湯也。

白話文:

風溫

風溫的脈象,寸脈和尺脈都呈現浮象。患者原本體質容易受風邪侵襲,又因天氣炎熱而受熱邪影響,風邪與熱邪相互結合,就形成風溫。

外在症狀表現為四肢無力、身體發熱、自發性出汗、頭痛、呼吸急促、口渴、昏沈嗜睡,或身體沈重、感覺遲鈍。治療時需特別注意不可使用發汗法,若誤用發汗,可能導致胡言亂語、煩躁不安、眼神散亂無神。此病主要影響少陰經和厥陰經,可選用葳蕤湯或小柴胡湯治療。若患者神志不清醒,則改用柴胡桂枝湯。

若發汗後身體仍灼熱不退,可用知母葛根湯;若伴有口渴,則用栝蔞根湯。若脈象浮而身體沈重,則用防己湯。若誤用發汗法治療風溫,則應使用防己黃耆湯。

4. 濕溫

濕溫,寸濡而弱,尺小而急,素傷於濕,因時中暑,濕與熱搏,即為濕溫。其狀胸腹滿,目痛,壯熱妄言,自汗,兩脛疼,倦怠惡寒。若發其汗,使人不能言,耳聾,不知痛處,其身青,面色變,是醫殺人耳。濕溫在太陰,蒼朮白虎湯加桂。濕氣勝,一身盡痛,發熱身黃,小便不利,大便儘快,五苓散加茵陳。臟虛自利,附子理中湯也。

白話文:

濕溫

濕溫病的脈象,寸脈濡軟而弱,尺脈細小而急促。患者原本體內有濕氣,又因季節因素中暑,濕氣與暑熱相互結合,就形成濕溫病。症狀包括胸腹脹滿、眼睛疼痛、高燒胡言亂語、自發性出汗、雙腿痠痛、疲倦怕冷。

如果誤用發汗法治療,會導致患者無法說話、耳聾、感覺不到疼痛、身體發青、面色改變,這是醫生的嚴重錯誤。

濕溫病在太陰經時,可用「蒼朮白虎湯」加桂枝治療。若濕氣過盛,全身疼痛、發熱、皮膚發黃、小便不暢、大便頻繁,則用「五苓散」加茵陳。若臟腑虛弱導致腹瀉,則用「附子理中湯」。

5. 風濕中濕

風濕,脈沉,先傷濕而後傷風也。其證肢體腫痛,不能轉側,額上微汗,惡寒不欲去衣,大便難,小便利,熱至日晡而劇,治法但微解肌。若正發汗,則風去濕在,非徒無益,而又害之,羌活沖和湯。咽渴,小便不利者,五苓散。外不熱,內不渴,小便利,朮附湯。緩弱昏迷,腹滿身重,自汗失音,下利不禁,白虎湯加白朮,去甘草。

身腫痛,微喘惡風,杏仁湯。熱而煩渴者,小柴胡加天花粉。若誤下之,小便必不利,五苓散。

中濕,小便不利,一身盡痛,身黃,大便快,茵陳五苓散。大小便俱利,無黃者,朮附湯。身痛鼻塞,小建中湯加黃芩也。

白話文:

風濕中濕

風濕:脈象沈,表示先受濕邪侵襲,後受風邪。症狀包括肢體腫痛、無法翻身、額頭微微出汗、怕冷不想脫衣、大便困難、小便通暢,傍晚時分發熱加劇。治療方法只需輕微解表發汗。若過度發汗,風邪雖去但濕邪仍留,不僅無效反而有害,可用「羌活沖和湯」。若咽喉乾渴、小便不利,則用「五苓散」。若體表不熱、內無口渴、小便通暢,可用「朮附湯」。若出現虛弱昏迷、腹脹身重、自汗失聲、腹瀉不止,可用「白虎湯加白朮」,並去除甘草。

若身體腫痛、輕微氣喘、怕風,可用「杏仁湯」。若發熱煩渴,可用「小柴胡湯加天花粉」。若誤用瀉下法導致小便不利,則用「五苓散」。

中濕:小便不利、全身疼痛、皮膚發黃、大便通暢,可用「茵陳五苓散」。若大小便均通暢且無發黃,則用「朮附湯」。若身體疼痛、鼻塞,可用「小建中湯加黃芩」。

6. 溫毒中暍

溫毒者,冬月感寒毒異氣,至春始發也。表證未罷,毒氣未散,故有發斑之候。心下煩悶,嘔吐咳嗽,後必下利,寸脈洪數,尺脈實大,為病則重,以陽氣盛故耳,通用玄參升麻湯也。

中暑,脈虛而伏,身熱面垢,自汗煩躁,大渴毛聳,背惡寒,昏倦身不痛,與傷寒諸證大不同矣。內外俱熱,口燥煩渴,四肢微冷而不痛,用白虎湯。痰逆惡寒,橘皮湯。熱悶不惡寒,竹葉石膏湯。頭痛,噁心煩躁,五苓散。中暑用小柴胡加香薷最良。脈遲,灑然毛聳,口齒燥,人參白虎湯。

霍亂煩躁,大渴腹痛,厥冷轉筋,黃連香薷湯治為要也,須頓冷服之。如熱服,反為吐瀉矣。

白話文:

溫毒中暑

溫毒
冬季感染寒毒邪氣,到春天才發病。表症未退,毒氣未散,因此會出現發斑的症狀。患者感到心窩煩悶、嘔吐咳嗽,之後必定腹瀉。寸脈洪數,尺脈實大,表示病情嚴重,這是因為陽氣過盛的緣故。一般使用玄參升麻湯治療。

中暑
脈象虛弱而沈伏,身體發熱、面色暗沈,自汗煩躁,極度口渴、毛髮豎起,背部怕冷,神志昏沈疲倦但身體不痛,與傷寒的症狀大不相同。內外皆熱,口乾煩渴,四肢微冷但不痛,可用白虎湯。若痰多嘔逆且怕冷,用橘皮湯。熱悶但不惡寒,用竹葉石膏湯。頭痛、噁心煩躁,用五苓散。中暑時以小柴胡湯加香薷效果最佳。脈象遲緩,突然毛髮豎起,口齒乾燥,則用人參白虎湯。

霍亂症狀表現為煩躁、極度口渴、腹痛、四肢冰冷、抽筋,此時以黃連香薷湯治療最為關鍵,必須放涼後立刻服用。若熱服,反而會引發嘔吐腹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