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華

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27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27)

1. 鼻衄

經絡熱盛,迫血妄行,出於鼻者,為衄血也。是雖熱,其邪尤在經,然亦不可發汗。經曰以桂枝、麻黃治衄,非治衄也,乃欲散其經中邪氣耳。衄血故為欲解,若衄不止而頭汗出,其身無汗,及發熱,汗不至足者,又為惡證,當明辯之。

太陽證衄血及服桂枝湯後致衄者,為欲解也,屬犀角地黃湯;衄不止。茅花湯。無汗能食者,即欲衄,黃芩湯。

衄家不可發汗,汗出必額上陷,脈緊急,直視不能盻,不得眠,芍藥地黃湯。

陽明病,渴欲漱水不咽者必衄,黃芩芍藥湯。

不因下而自利加衄者,麻黃升麻湯。脈浮大,欲發熱,下利,鼻衄乾嘔者,黃芩芍藥。衄,煩而後渴欲飲水,水入即吐,先服五苓散,次服竹葉石膏湯。

少陰病,但厥無汗,強發之,必動其血,或從口鼻,或自目出,名下厥上竭,為難治,當歸四逆湯,仍灸太谿、三陰交、湧泉。一法用黑錫丹。

白話文:

鼻出血是因為經絡裡熱氣盛,迫使血液異常運行,從鼻子流出來,這就是鼻出血。雖然是熱證,但邪氣主要還在經絡裡,所以不能發汗。古書上說用桂枝、麻黃治療鼻出血,並不是直接治療出血,而是要散掉經絡裡的邪氣。鼻出血是因為要排出邪氣,如果鼻出血不止,而且頭上出汗,身體卻不出汗,還發熱,汗液達不到腳部,就是危重的病症,必須仔細辨別。

太陽經病引起的鼻出血,或者服用桂枝湯後引起的鼻出血,都是因為要排出邪氣,屬於犀角地黃湯的治法;如果鼻出血不止,就用茅花湯。不出汗但能吃東西,是想鼻出血,用黃芩湯。

鼻出血的病人不能發汗,發汗後必定前額凹陷,脈搏急促,眼睛直視不能轉動,睡不著覺,用芍藥地黃湯。

陽明病,口渴想漱口卻不吞咽的病人一定會鼻出血,用黃芩芍藥湯。

不是因為瀉下而腹瀉,又加上鼻出血的,用麻黃升麻湯。脈象浮大,想發熱,腹瀉,鼻出血,乾嘔的,用黃芩芍藥湯。鼻出血,煩躁之後口渴想喝水,水喝進去就吐出來,先服用五苓散,再服用竹葉石膏湯。

少陰病,只是手腳厥冷不出汗,強行發汗,必定會導致血液運行紊亂,可能從口鼻出血,也可能從眼睛流出來,這叫做下焦厥冷上焦虛竭,很難治療,用當歸四逆湯,還要灸太溪、三陰交、湧泉穴。另一種方法是用黑錫丹。

2. 吐血

諸陽受熱,其邪在表,當汗不汗,致使熱毒入臟,積瘀於內,遂成吐血。凡見眼閉目紅,神昏語短,眩冒迷妄,煩躁漱水,狂驚譫語,鼻衄唾紅,背冷足寒,四肢厥逆,胸腹急滿,大便黑利,小便頻數,皆瘀血證也。不必悉具,但見一二,便作血證主張。初得此病,急宜用藥。至於陸續不已,經數時而腹痛者,此又難於料理也。

經曰:服桂枝湯吐者,其後必吐膿血,犀角地黃湯。大下後寸脈沉遲,尺脈不至,咽喉不利,唾膿血者,麻黃升麻湯。此有兩證,一陽毒,一陰毒。陽毒用升麻湯,陰毒用甘桔湯加半夏、生薑。

血熱者,黃連阿膠湯、地榆柏皮湯、三黃瀉心湯。

脈浮,發熱,反灸之,必咽燥吐血,救逆湯。

咽喉閉塞,不可發汗,發汗則吐血,氣欲絕,手足厥冷,蜷臥不能自溫,當歸四逆湯。

白話文:

吐血是因為體內陽氣受熱,邪氣停留在體表,應該出汗卻沒有出汗,導致熱毒侵入臟腑,瘀血積聚在體內,最終導致吐血。 出現眼紅、閉目、神志昏迷、說話短促、頭暈眼花、煩躁不安、漱口、狂躁胡言亂語、鼻出血、唾液帶血、背部冰冷、腳冷、四肢厥冷、胸腹脹滿、大便黑色稀溏、小便頻繁等症狀,都屬於瘀血症。 不一定所有症狀都出現,只要有一兩項,就可以判斷為出血症,應立即用藥治療。如果病情持續很長時間,並且伴有腹痛,那就比較難治癒了。

古籍記載:服用桂枝湯後吐血的,之後很可能會吐出膿血,此時應服用犀角地黃湯。 如果大便後寸關脈沉弱遲緩,尺脈摸不到,咽喉不舒服,吐出膿血,則應服用麻黃升麻湯。 這裏分為兩種情況,一種是陽毒,一種是陰毒。 陽毒用升麻湯治療,陰毒則用甘桔湯加半夏、生薑治療。

如果出血是因為血熱,則可以用黃連阿膠湯、地榆柏皮湯、三黃瀉心湯治療。

脈象浮,發熱,反覆灸治,會導致咽喉乾燥吐血,此時應服用救逆湯。

如果咽喉阻塞,不能發汗,發汗反而會導致吐血,氣息將絕,手腳厥冷,蜷縮著身體不能自己取暖,則應服用當歸四逆湯。

3. 心悸

心悸者,築築然動,怔忡不能自安者是也。其證有二,一者氣虛,一者停飲。其氣虛者,陽氣內弱,心中空虛而為悸。又有汗下之後正氣內虛,亦令人悸,與氣虛而悸者,則又甚也,法當定其氣悸也。其停飲者,由飲水過多,停留心下,心火畏水,不能自安而為悸也。治法必先分水、氣,雖有餘邪,亦先治悸,免使水氣散走而成他證也。

傷寒二三日,心中悸而煩,小建中湯。經云:先煩而悸者,此為熱;先悸而煩者,此為虛。故宜建中湯。

太陽病,小便利者,以飲水多,故心下悸,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;小便少者,必裡急,豬苓湯。

陽明病,壯熱來往,心下悸,小便不利,心煩喜嘔,小柴胡湯。

太陽病,發汗過多,其人叉手自冒,心下悸欲得按者,桂枝甘草湯。

發汗後其人臍下悸,欲作奔豚,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。

太陽病,發汗不解,仍發熱,心下悸,頭眩,肌體瞤動,振振欲擗地,真武湯。

少陽病,耳聾目赤,胸滿而煩,妄加汗下,則悸而驚,與小建中湯;有熱者,小柴胡湯。

少陰病,四逆,其人或悸,四逆散加桂枝;心下有水氣,厥而悸,當先治水,茯苓甘草湯。不然,水入胃中,必不利也。

傷寒,脈結代,心動悸,炙甘草湯。

白話文:

心悸是指心跳撲通撲通地跳動,讓人感到不安、坐立難安的症狀。 心悸的原因主要有兩種:一種是氣虛,一種是停飲(體內水分停滯)。

氣虛型心悸是因為體內陽氣不足,導致心臟空虛而引起心悸。 如果因為大量出汗或服用瀉藥導致正氣虛弱,也會引起心悸,而且這種心悸會比單純氣虛引起的更嚴重。治療氣虛型心悸,必須先調理元氣。

停飲型心悸則是由於喝水過多,水分停留在心窩處,心臟的陽氣畏懼水寒,無法舒展而引起心悸。治療方法必須先區分是水飲還是氣虛,即使還有其他病症,也應先治療心悸,以免水飲或氣虛擴散,導致其他更嚴重的病症。

如果傷寒病發二三天,伴隨心悸煩躁,可以用小建中湯。古籍記載:先煩躁後心悸是熱證;先心悸後煩躁是虛證,所以都適合用小建中湯。

太陽病,小便通暢但喝水較多,導致心窩處心悸,可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;如果小便量少,通常伴隨裡急後重,則用豬苓湯。

陽明病,出現高燒反覆,心窩處心悸,小便不利,心煩想吐,可用小柴胡湯。

太陽病,因為發汗過多,病人雙手交叉捂住胸口,心窩處心悸且想讓人按壓,可用桂枝甘草湯。

發汗後,病人肚臍以下心悸,感覺像要發生奔豚病(一種心悸、氣逆的病症),可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。

太陽病,發汗後症狀沒有好轉,仍然發熱,心窩處心悸,頭暈,肌肉抽搐,全身顫抖想在地上打滾,可用真武湯。

少陽病,出現耳聾眼紅,胸悶煩躁,如果錯誤地使用發汗療法,就會導致心悸驚恐,可用小建中湯;如果有發熱症狀,則用小柴胡湯。

少陰病,出現四肢厥冷,病人可能出現心悸,可用四逆散加桂枝;如果心窩處有水飲,出現厥冷和心悸,應先治療水飲,可用茯苓甘草湯,否則水飲進入胃中,病情會更嚴重。

傷寒病,脈搏跳動不規律,心臟跳動且心悸,可用炙甘草湯。

4. 發黃

《內經》曰:濕熱相交,民多病癉。癉者,單陽而無陰也。太陰脾土為濕熱所蒸,則雖見於外,必發身黃。濕氣勝,則如熏黃而晦。熱氣勝,則如橘黃而明。傷寒至於發黃,熱勢已極,且與蓄血大抵相類。小便不利,為發黃。小便自利,為蓄血也。設或寸口無脈,鼻出冷氣,與夫形如煙燻,搖頭直視,環口黧黑,舉體發黃,是皆真臟氣絕也。

傷寒,瘀血在裡,身必發黃,麻黃連翹赤小豆湯。

太陽中濕,發黃身熱,頭痛目黃,汗出,濕在裡,五苓散、梔子柏皮湯。

濕家之為病,一分盡痛,發熱,身雖如似熏黃,小便不利,五苓散;小便自利,朮附湯;身煩痛,麻黃湯加蒼朮;脈浮身重,汗出惡風,防己黃耆湯。

陽明病,脈遲,食難用飽,飽則微煩頭眩,必小便難,此欲作谷疸。雖下之,腹滿如鼓,谷疸湯、五苓散加茵陳。

陽明傷寒,發黃易飢,短氣腹滿,鼻乾咽燥,心脅痛,小便難,潮熱咳嗽,頭眩嗜臥,脈弦浮大,小柴胡湯加茯苓。

血證發黃,如狂,小便多,大便黑,犀角地黃湯、桃仁承氣湯、抵當湯選用之。

黃疸,脈浮滑緊數,頭面汗出,渴飲水漿,小便不利,茵陳蒿湯調五苓散。

初發黃,以瓜蒂末口噙水搐鼻中,黃水出,愈。

白話文:

發黃

《內經》說:濕熱交合,很多人會得黃疸病。黃疸,就是單純的陽氣而缺乏陰氣。脾臟(太陰)受到濕熱的蒸騰,就會表現出來,使身體發黃。如果濕氣較盛,皮膚顏色像被燻黃一樣暗淡;如果熱氣較盛,皮膚顏色則像橘子一樣明亮。傷寒發展到發黃的程度,熱邪已經達到極點,這和瘀血積聚的情況很相似。小便不利,是發黃的症狀;小便通暢,則是瘀血的症狀。如果寸口脈搏摸不到,鼻孔呼出冷氣,身體像被煙燻過一樣,搖頭直視,嘴唇發黑,全身發黃,這些都是臟腑氣息衰竭的表現。

傷寒,瘀血內停,身體一定會發黃,可以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療。

太陽經受濕邪侵犯,導致發黃、身熱、頭痛、目黃、出汗,濕邪在裡,可用五苓散、梔子柏皮湯治療。

濕邪引起的疾病,會疼痛、發熱,身體顏色像被燻黃一樣,如果小便不利,用五苓散;如果小便通暢,用朮附湯;如果身體煩躁疼痛,用麻黃湯加蒼朮;如果脈象浮而身體沉重,出汗怕風,用防己黃耆湯。

陽明經病證,脈搏遲緩,吃東西不容易飽,吃了東西就覺得稍微煩躁頭暈,一定小便困難,這是將要發展成黃疸的徵兆。即使瀉下,腹部仍然脹滿像鼓一樣,可用谷疸湯、五苓散加茵陳。

陽明經傷寒,發黃容易飢餓,呼吸短促腹部脹滿,鼻乾咽燥,心脅疼痛,小便困難,潮熱咳嗽,頭暈嗜睡,脈象弦而浮大,可用小柴胡湯加茯苓。

血證引起的發黃,病人會神志恍惚像發狂一樣,小便量多,大便黑色,可用犀角地黃湯、桃仁承氣湯、抵當湯等擇一使用。

黃疸,脈象浮滑緊數,頭面出汗,口渴想喝水,小便不利,可用茵陳蒿湯配合五苓散。

黃疸初期,可以用瓜蒂末含在口中,再用水灌入鼻中,黃色的水流出來後,病情就會好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