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20)
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20)
1. 不仁
不仁者,謂不柔和,痛癢不知,針火不知是也。諸虛乘寒,為鬱冒不仁。血氣虛弱,不能周流於一身,於是正氣為邪氣所伏,故肢體頑麻不仁,厥如死屍,用桂麻各半湯;不愈者,補中益氣湯入薑汁。設或身體如油汗不休,喘而直視,水漿不入者,此為命絕也。
白話文:
不仁
所謂「不仁」,是指身體失去柔軟靈活的感覺,對疼痛、搔癢、針刺或火灼都沒有知覺。這是因為各種虛弱症狀遇上寒氣,導致氣血鬱滯、神志昏沈而失去知覺。當血氣虛弱,無法通達全身時,正氣被邪氣壓制,就會出現肢體麻木、失去知覺,甚至僵硬如死屍的狀況。此時可使用「桂麻各半湯」治療;若未見效,則改用「補中益氣湯」加入薑汁服用。
如果患者全身如塗油般不停出汗,氣喘且雙眼直視,無法進食飲水,這表示生命已到盡頭。
2. 陰陽易
陰陽易者,如換易之易,以其邪毒之氣而交相易換也。男子病新瘥,婦人與之交,動淫欲而反得病者,婦人病新瘥,男子與之交,動淫欲而反得病者,其候身重氣乏,小便絞痛,頭不能舉,足不能移,四肢拘急,百節解散,眼中生花,熱氣衝胸。在男子則陰腫,入小腹攻刺;在婦人則裡急連腰,胯重引腹內痛。
若手足攣拳,其脈離經者,皆不治也。其不因易而自病復發,為之女勞復,通用逍遙散之加減治也。
白話文:
陰陽易
陰陽易指的是男女之間相互傳染病邪,如同交換一般。當男子剛病癒,與女子行房,因情慾動搖而再次患病;或女子剛病癒,與男子行房,因情慾動搖而再次患病。其症狀包括身體沈重、氣力不足、小便刺痛、頭部沈重難以抬起、雙腳無力移動、四肢緊繃、關節鬆散無力、眼前發花、胸口有熱氣上衝。
男性患者會出現陰部腫脹,疼痛蔓延至小腹;女性患者則會感到腹部緊繃連及腰部,胯部沈重並牽引腹內疼痛。
若出現手腳蜷曲僵硬、脈象紊亂脫離常軌的情況,則難以治癒。若非因男女交合而自行復發的病症,稱為「女勞復」,一般可用加減逍遙散來治療。
3. 不眠
不得眠者,陽盛陰虛,則晝夜不得眠。蓋夜以陰為主,陰氣盛,則目閉而臥安。若為陽所勝,故終夜煩擾而不得寧,所謂陰虛則與夜爭也。汗出鼻乾,不得臥者,邪在表,乾葛解肌湯。若胃有燥屎,大熱錯語,及大汗,胃中干,不得眠者,邪在裡也,用大承氣下之。胃不和則臥不安,故宜徹熱和胃也。
若汗下後虛煩不得眠,梔子豉湯。咳而嘔,心煩悶不眠者,水氣也,豬苓湯。下後復熱,晝日煩躁,夜則安靜,無大熱者,乾薑附子湯。吐下後心中懊憹不眠者,梔子豉湯。陽勝陰,狂言不眠,亂夢,心煩乏氣者,酸棗湯。陰勝陽,則驚悸昏沉,大熱乾嘔,錯語呻吟,不眠者,犀角地黃湯治之。
汗出,脈虛不眠者,小建中湯主也。
白話文:
失眠
失眠的原因是陽氣過盛、陰氣不足,導致白天和夜晚都無法入睡。夜晚本應以陰氣為主,陰氣充足時,眼睛自然閉合,睡眠安穩。如果陽氣過盛,就會整夜煩躁不安,無法平靜,這就是所謂的「陰虛則與夜爭」。
若出現出汗、鼻子乾燥、無法安睡的情況,這是邪氣在體表,可用「乾葛解肌湯」治療。如果胃中有燥屎(大便乾硬)、高熱胡言亂語,或大量出汗導致胃中乾燥而失眠,這是邪氣在體內,應使用「大承氣湯」瀉下通便。胃氣不和則睡眠不安,因此需清熱調和胃氣。
若在發汗或瀉下後出現虛煩失眠,可用「梔子豉湯」。咳嗽嘔吐、心煩胸悶而失眠,是水氣停滯所致,適用「豬苓湯」。瀉下後又發熱,白天煩躁、夜晚安靜,但無明顯高熱者,可用「乾薑附子湯」。嘔吐或瀉下後心中煩悶懊惱、失眠者,仍用「梔子豉湯」。
陽氣過盛壓制陰氣,導致狂言亂語、失眠多夢、心煩氣短者,可用「酸棗湯」。陰氣過盛壓制陽氣,則會驚恐心悸、神志昏沈、高熱乾嘔、胡言呻吟而失眠,此時應以「犀角地黃湯」治療。
若出汗後脈象虛弱而失眠,則以「小建中湯」為主方。
4. 多眠
夫衛氣者,晝則行陽,夜則行陰。行陽則寤,行陰則寐。陽氣虛,陰氣盛,則目瞑,故多眠,乃邪傳於陰而不在陽也。昏昏閉目者,陰自闔也。默默不言者,陰至靜也。太陽病十餘日,脈浮細,嗜臥者,外已解,神將復也。設胸滿脅痛,鼻乾,不得汗,嗜眠者,風熱內攻,不幹乎表,故熱氣伏於裡,則喜睡。
不得汗者,小柴胡湯。脈浮者,羌活沖和湯,冬用麻黃湯。少陰病,但欲寐,尺寸俱沉細者,四逆湯。少陰病,欲吐不吐,欲嘔不嘔,心煩多寐,五六日,自利而渴,小便白者,四逆湯;若復煩熱不得臥者,不治。三陽合病,欲眠,目合則汗,譫語者,則有熱也,小柴胡湯。
其胃熱者,亦臥也,犀角解毒湯。風溫、狐惑亦有此證,開在後條。
白話文:
多眠
衛氣在白天運行於陽分,夜晚則運行於陰分。運行於陽分時人清醒,運行於陰分時人入睡。若陽氣虛弱、陰氣旺盛,則眼睛閉合,因此容易嗜睡,這是因為病邪傳入陰分而未在陽分的緣故。昏昏沈沈閉著眼睛,是陰氣自然閉闔的表現;靜默不語,則是陰氣極度安靜的狀態。
患太陽病十多天後,脈象浮而細,且嗜睡,表示外邪已消退,精神即將恢復。但如果出現胸悶脅痛、鼻子乾燥、無法出汗、嗜睡等症狀,則是風熱內侵,不在體表,熱氣潛伏於體內,因而喜歡睡覺。
若無法出汗,可用小柴胡湯;脈浮者,用羌活沖和湯,冬季則用麻黃湯。
少陰病患者只想睡覺,寸關尺脈皆沈細者,用四逆湯。少陰病患者想吐卻吐不出、心煩嗜睡,五六天後自行腹瀉且口渴、小便色白者,也用四逆湯;若又出現煩熱無法安睡,則難以治療。
三陽經同時發病,想睡覺,一閉眼就出汗、說胡話,表示體內有熱,可用小柴胡湯。
若因胃熱而嗜睡,可用犀角解毒湯。風溫、狐惑等病也會有此症狀,詳見後文條目。
5. 狐惑
狐惑者,猶豫不決,進退之義也。有濕䘌,皆蟲證。腹中有熱,食入無多,腸胃空虛,三蟲求食而食人五臟。其候四肢沉重,惡聞食氣,默默欲眠,目閉,舌白齒晦,面目間赤、白、黑色變易無常。蟲食下部為狐,下唇有瘡,其咽乾。蟲食臟為惑,其聲啞。二者通用黃連犀角地黃湯加桃仁,越人望而畏之。
厥陰消渴,氣上衝心,飢不欲食,食即吐蛔。既曰胃寒,復有消渴。蓋熱在上焦,而中下焦則但寒而無熱。又有大便實證,並用理中湯加大黃,蜜少許,微利之。
白話文:
狐惑
所謂「狐惑」,是指人猶豫不決、進退兩難的狀態。此病與濕熱蟲證有關,患者腹中有熱,食量不多,腸胃空虛,導致寄生蟲因缺乏食物而侵蝕五臟。症狀包括四肢沈重、厭惡食物氣味、精神萎靡想睡、眼睛閉合、舌苔白而牙齒暗沈,面色時而發紅、發白或發黑,變化不定。
若蟲蝕下部稱為「狐」,患者下唇會生瘡,且咽喉乾燥;若蟲蝕內臟稱為「惑」,患者聲音會沙啞。治療這兩種情況,皆可使用「黃連犀角地黃湯」加入桃仁,古人對此症十分畏懼。
另一種情況是「厥陰消渴」,患者感到氣往上衝至心胸,雖覺飢餓卻不想進食,一吃東西便吐出蛔蟲。此症雖稱胃寒,卻又伴隨消渴症狀,原因是上焦有熱,而中下焦僅有寒而無熱。若同時有大便硬結的實證,可服用「理中湯」加大黃及少許蜂蜜,幫助輕微通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