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(8)
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(8)
1. 厥逆
陽氣伏藏,陰氣越出,陰陽不相順接,所以厥也。若先熱而後厥者,乃熱邪伏於內也。先厥而後熱者,乃陰退而陽得復也。
若始得病便厥者,是陽不足而陰勝也。熱伏於內者,其脈沉而數,狂言發渴,露手揚衣,躁不得眠,或大便閉。初便厥者,其脈沉遲而弱,醒醒而靜,惡寒引衣,或下利清穀也。其或惡寒蜷臥,煩躁下利,不知人,皆為惡候,故曰逆也。
先發熱而後厥者,揚手擲足,煩躁飲水,畏熱頭汗,大便閉,小便赤,怫鬱昏悸,當下失下,血氣不通,所以謂熱深則厥深者,此也,大柴胡湯、小承氣選而用之。
初病便厥,足攣惡寒,引衣自蓋,不渴,大小便自利,默默而惶惶,諸四逆選用之。
傷寒,厥而心下悸者,宜先治悸,茯苓桂甘湯;後治厥,四逆湯。吐利厥逆,煩躁欲死者,吳茱萸湯、當歸四逆湯,仍灸太谿。
白話文:
厥逆是指陽氣潛藏,陰氣外溢,陰陽失調,導致身體出現異常反應。如果先發熱後厥逆,是體內有熱邪鬱積;先厥逆後發熱,則是陰氣衰退後陽氣回升。
如果一開始就出現厥逆,說明陽氣不足,陰氣過盛。熱邪鬱積者,脈象沉而數,會神志不清、口渴、掀衣露手、煩躁不安、睡不著,或便秘。一開始就厥逆者,脈象沉而遲弱,神志恍惚,怕冷裹衣,或腹瀉稀便。如果出現怕冷蜷縮、煩躁腹瀉、神志不清等症狀,都是不好的預兆,所以稱為「逆」。
先發熱後厥逆者,會手舞足蹈、煩躁、喝水、怕熱出汗、便秘、尿赤,情緒煩躁、神志恍惚,下焦氣血不通,因此說熱邪越深,厥逆越重。這種情況可用大柴胡湯和小承氣湯治療。
如果一開始就厥逆,伴隨腿抽筋、怕冷、裹衣取暖、不渴、大小便正常,神志恍惚不安,則可選用各種四逆湯治療。
傷寒導致厥逆並伴有心悸,應先治心悸,服用茯苓桂甘湯;之後再治療厥逆,服用四逆湯。如果出現嘔吐腹瀉、厥逆、煩躁欲死的情況,可用吳茱萸湯、當歸四逆湯治療,並灸太谿穴。
2. 不大便
不大便,謂大便難也。皆因發汗,利小便,耗其津液,以致腸胃乾燥,而轉屬陽明裡者多矣。其小便自數者,則為津液偏勝,故使大便亦難也。若下,若發汗,小便數,大便硬者,與承氣湯和之,謂津液內竭也。又有不宜便下者,至於脈浮,脈虛,惡寒,此尤帶表邪,乃不可下。
其嘔吐,為邪未入腑,雖有陽明證,不可攻之。小便清者,知其邪不在裡,仍在表也。大便難,小便少,不轉矢氣,此內無燥屎也,但初硬後溏爾。陽明脈浮,或經發汗,小便自利,不大便者,亦津液內竭,宜蜜導煎通之。經曰:其脈浮而數,能食,不大便,此為實,名曰陽結也,宜大柴胡湯。
若不了了,得屎而解。其脈沉而遲,不能食,身體重,大便反難,名曰陰結也,宜金液丹。
傷寒,不大便六七日,頭痛有熱者,小承氣湯。
病人不大便六七日,繞臍煩躁,發作有時者,此為屎硬不得大便,小承氣湯。
夫病陽明者,下之則硬;汗多極,發其汗則亦硬,並小柴胡湯。
陽明病,脅下硬滿,不大便而嘔,舌上白苔,小柴胡湯。
少陰病六七日,腹脹不大便,急下之,大承氣湯。
若發汗,若利小便,津液內竭,大便自難者,不可攻之;無陰陽,強大便者,下之,必清穀脹滿,並用蜜導煎。
白話文:
便秘,指的是排便困難。大多是因為發汗、利尿,消耗了體液,導致腸胃乾燥,而轉變成陽明經病症的很多。如果小便次數很多,那是體液偏盛,也會導致便秘。如果病人瀉下、發汗、小便多、大便乾燥,用承氣湯調和,表示體液已經耗竭。也有些人不適合瀉下,脈象浮弱、脈搏虛弱、怕冷,這是還帶有表邪,不能瀉下。
嘔吐是因為邪氣還沒進入腑臟,雖然有陽明經的症狀,但不能攻治。小便清澈,知道邪氣不在裡,還在表層。便秘、小便少、沒有排氣,這是腸道內沒有乾燥的糞便,只是開始乾燥後來又軟便。陽明經脈象浮,或者曾經發汗、小便自然通暢,卻便秘,也是體液耗竭,應該用蜜導煎通便。經書上說:脈象浮而數,能吃東西,卻便秘,這是實證,稱為陽結,應該用大柴胡湯。
如果症狀反反覆覆,等到排便後才好轉。脈象沉而遲,吃不下東西,身體沉重,反而便秘,稱為陰結,應該用金液丹。
傷寒病,便秘六七天,頭痛發熱,用小承氣湯。
病人便秘六七天,繞臍煩躁,發作時間不定,這是因為大便乾燥無法排出,用小承氣湯。
陽明經的疾病,瀉下就會讓大便變硬;出汗太多,再繼續發汗也會讓大便變硬,都要用小柴胡湯。
陽明經病症,脅下硬滿,便秘且嘔吐,舌苔發白,用小柴胡湯。
少陰經病症六七天,腹部脹滿便秘,要趕快瀉下,用大承氣湯。
如果曾經發汗或利尿,體液耗竭,導致便秘,就不能攻治;如果沒有陰陽虛實的辨證,強行通便,會導致腹脹,應該用蜜導煎。
3. 譫語(鄭聲附)
經曰:邪氣盛則實,精氣奪則虛。故實則譫語,虛則鄭聲。傷寒,胃中熱盛,上乘於心,心為熱冒,則神識昏迷,妄有所見而言也,輕者睡中呢喃,重者不睡亦語。亦有譫語者,有獨語者,有語言不休者,有言亂者,凡此見其熱之輕重也。大抵熱入於胃,水涸屎燥,必發譫語。
又有被火劫者,有亡陽者,名各不同。但氣短者死,脈自和則愈。或喘滿,氣逆而上奔,自利柔脫而奪下,皆為逆也。
譫語者,脈洪數,大便閉,小便赤,手足溫,與調胃承氣湯。胃實譫語,身熱汗多,便難,或潮熱,諸承氣湯選用之。
發汗多,亡陽譫語,身自和,不可下,柴胡桂枝湯。下利譫語,為有燥屎,脈不微細,小承氣湯;利不止者,不治。
三陽合病,譫語者,脈滑實,身重難以轉側,口中不仁,面垢遺尿,不可汗下,與白虎湯。
傷寒,大熱乾嘔,呻吟錯語,不得眠,犀角解毒湯。
得病無熱,但狂言,煩躁不安,精采不與人相當,與五苓散二錢,以新汲水吐之則愈。一法用豬苓湯。
瘀血狂言譫語,漱水,大便黑色,小便多,身黃腹滿,此為當汗不汗,蓄熱在裡,輕者犀角地黃湯,甚者桃仁承氣湯、抵當丸。
婦人熱入血室,晝靜夜譫,如見鬼狀,小柴胡湯。
陽明病,其人喜忘,必有瘀血,抵當丸。
鄭聲者,重語也。又為不正之音也。傷寒鄭聲,如鄭衛之音,不正也。蓋因汗後,若病人本音失而正氣虛,則鄭重,語不知高下,乃精氣奪之候也。其脈微細,二便利,用小柴胡湯。
白話文:
譫語(鄭聲附)
書中記載:邪氣盛則身體呈現實證,精氣受損則呈現虛證。所以,實證會出現譫語,虛證則會出現鄭聲。傷寒病症,胃中熱盛,熱邪上衝於心,心因熱邪而受損,神志就會昏迷,胡言亂語,輕則睡夢中喃喃自語,重則清醒時也胡言亂語。譫語的表現形式多樣,有的獨自說話,有的喋喋不休,有的語無倫次,這些都反映了病情輕重的不同。總的來說,熱邪入胃,津液枯竭,大便乾燥,必然會出現譫語。
還有一些情況,例如火災受傷者,陽氣虛脫者,名稱雖不同,但氣短者預後不良,脈象平和則能痊癒。若出現喘息胸悶,氣逆上衝,腹瀉,元氣衰竭等情況,都屬於病情逆轉。
譫語的患者,脈象洪數,大便秘結,小便短赤,手足溫熱,應服用調胃承氣湯。若因胃實而出現譫語,伴隨身熱多汗,大便困難,或潮熱等症狀,則需根據病情選用各種承氣湯。
若因發汗過多,耗損陽氣而出現譫語,身體狀況已趨於平和,則不宜再使用瀉下藥物,應服用柴胡桂枝湯。若因腹瀉而出現譫語,且伴有大便乾燥,脈象不微細,可服用小承氣湯;但如果腹瀉不止,則不宜治療。
三陽合病,出現譫語,脈象滑實,身體沉重難以翻身,口部感覺遲鈍,面容憔悴,尿失禁,不宜發汗或瀉下,應服用白虎湯。
傷寒病症,伴隨高燒,乾嘔,呻吟,胡言亂語,無法入睡,應服用犀角解毒湯。
患病沒有發熱,但狂言亂語,煩躁不安,精神狀態與常人不同,可服用五苓散二錢,用新汲的水漱口後吐出即可痊癒。還可以用豬苓湯治療。
因瘀血而導致狂言亂語,伴隨漱口水呈黑色,小便量多,身體黃疸,腹部脹滿,這是因為該發汗時未發汗,熱邪蓄積於內,病情輕者服用犀角地黃湯,嚴重者服用桃仁承氣湯、抵當丸。
婦女熱邪入侵血室,白天安靜,晚上則出現譫語,像看見鬼一樣,應服用小柴胡湯。
陽明病,患者容易健忘,必定有瘀血,應服用抵當丸。
鄭聲,是指聲音沉重,或是不正常的聲音。傷寒病出現鄭聲,如同鄭國的樂曲,是不正常的聲音。這是因為發汗後,患者的正常聲音消失,正氣虛弱,聲音就會變得沉重,高低音不分明,這是精氣受損的表現。其脈象微細,大便溏瀉,應服用小柴胡湯。
4. 小便不利(小便難附)
邪氣聚於下焦,結而不散,甚則小腹硬滿而痛,此小便所以不通。大抵有所不利者行之,所以滲泄也。若飲水過多,下焦蓄熱,或中濕發黃,水飲停留,皆以利小便為先。惟汗後亡津液,胃汁干,與陽明汗多者,則以利小便為戒。設或小便不利而見頭汗者,乃為陽脫關格之疾矣。
飲水過多,下焦蓄血熱,小便不利,脈浮者,用五苓散;脈沉者,豬苓湯。
太陽病,身黃,脈沉者,豬苓湯。太陽病,身黃,脈沉結,小腹硬,小便不利者,為亡血也,五苓加茵陳。嘔而發熱,胸滿,心下怔忡,小便不利者,為亡血也,五苓加茵陳、茯苓。
少陰病,四逆,或小便不利,四逆散加茯苓。
陽明病,無汗,小便不利,心下懊憹者,身必發黃,五苓散加茵陳。
經曰:虛則小便難。陰虛者,陽必湊之,由膀胱受熱,致小便赤澀而不流利也。又曰:雖不大便也,六七日而小便少者,但初硬後溏未定,或硬攻之,必溏。候小便多,屎定硬,方可攻之。乃胃中水穀不別,雖通而不能也。
陽明中風,脈浮弦大,身黃鼻乾,氣短腹滿,潮熱時噦,胸脅痛,小便難,小柴胡加茯苓。
太陽病,小便利者,以飲水多,必有心下悸,茯苓白朮甘草湯;小便少者,必裡急,豬苓湯。
白話文:
小便困難是由於邪氣停留在下焦,凝聚不散所致,嚴重時會導致小腹脹滿疼痛,因此小便不通暢。一般來說,導致小便不利的因素都會影響到小便的排泄。如果喝水太多,下焦積聚熱氣,或者體內濕氣重導致黃疸,水分滯留,都應優先解決小便不利的問題。但如果出汗後津液不足,胃液乾燥,或陽明經脈出汗過多,則應避免使用利尿的方法。如果小便不利卻出現頭汗,則可能是陽氣脫落,氣機阻滯的疾病。
喝水過多,下焦積聚血熱,小便不利,脈搏浮的,用五苓散;脈搏沉的,用豬苓湯。
太陽病,身體發黃,脈搏沉的,用豬苓湯。太陽病,身體發黃,脈搏沉而有力,小腹硬,小便不利,這是失血的症狀,用五苓散加茵陳蒿。嘔吐伴隨發熱,胸部脹滿,心慌心悸,小便不利,這是失血的症狀,用五苓散加茵陳蒿、茯苓。
少陰病,四肢厥冷,或小便不利,用四逆散加茯苓。
陽明病,不出汗,小便不利,心煩意亂,身體一定會發黃,用五苓散加茵陳蒿。
經書上說:身體虛弱就會小便困難。陰虛的人,陽氣必然會聚集,導致膀胱受熱,造成小便赤澀不通暢。又說:即使沒有大便,如果六七天小便量少,而且大便先是堅硬後來變稀,還沒穩定下來,不要急著攻堅,一定會變稀。等到小便量增多,大便變硬了,才可以攻堅。這是因為胃中水穀不能區分,即使通暢了,也不能正常排泄。
陽明經中風,脈搏浮、弦大有力,身體發黃,鼻子乾燥,氣短腹脹,潮熱,時有呃逆,胸脅疼痛,小便困難,用小柴胡湯加茯苓。
太陽病,小便通暢,是因為喝水多,一定會有心悸,用茯苓白朮甘草湯;小便量少,一定是腸鳴腹痛,用豬苓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