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19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19)

1. 勞復食復

病新瘥後,因勞動再發,為勞復。緣其血氣未平,餘熱未盡,一或勞之,熱氣遂還於經絡而復發也,小柴胡湯加減治之。表者,汗之;里者,下之。病新瘥後而多食復發者,為食復。緣土虛不能勝穀氣,如水浸牆壁,水退土尚未堅,合其損谷則愈,輕則消化,重則吐下。如關脈實,大熱燥渴,譫語,腹痛大便實,急下之,不可緩也。

白話文:

勞復食復

疾病剛痊癒後,因過度勞累而復發,稱為「勞復」。這是因為體內氣血尚未恢復平衡,殘留的熱邪未完全消退,一旦勞累,熱氣便重新回到經絡而導致復發,可用小柴胡湯加減治療。若病在表層,則發汗解表;若病在體內,則用瀉下法治療。

疾病剛痊癒後,因飲食過量而復發,稱為「食復」。這是因為脾胃虛弱,無法消化食物,如同水浸濕牆壁,水退後土牆尚未堅固,此時應減少飲食以助恢復,輕微者消化即可,嚴重者需催吐或瀉下。若關脈強實,出現高熱、口乾、胡言亂語、腹痛、大便硬結等症狀,則需立即瀉下治療,不可拖延。

2. 動氣

動氣者,臟氣不調,築築然跳動,隨所主而形見於臍之左右上下也。其人先有痞氣,而後感於傷寒。醫人不知患有痞積在內,妄施汗、下、吐法,致動其氣,故曰動氣。凡汗、吐、下,豈可輕舉之乎!可見傷寒所以看外證為當者,蓋不在脈之可見,必待問證之可得。又有真氣內虛,水結不散,氣與之搏,即發奔豚,以其走動衝突如奔豚,皆不宜汗下,通用理中去白朮,加桂。緣白朮燥腎閉氣,故去之;桂能泄奔豚,故加之。

然而獨不言當臍有動氣者。脾為中州,以行津液,妄施汗下,必先動脾氣,是以不言而喻也。左右上下,尚不宜汗下,何況中州之氣,豈敢輕動之乎!

白話文:

動氣

動氣是指臟腑之氣失調,在臍部周圍(左右上下)出現明顯跳動的現象。患者原本就有氣滯積聚的病症,之後又感染傷寒。若醫生不知患者體內有氣滯積聚,誤用發汗、瀉下或催吐等治法,便會擾動臟氣,因此稱為「動氣」。由此可見,治療傷寒時怎能輕率使用汗、吐、下等法?這也說明診治傷寒應重視外在症狀的觀察,而非僅憑脈象,必須詳細詢問病情。

此外,若患者體內真氣虛弱,水濕停滯不散,與氣相搏擊,便可能引發「奔豚」之症(因氣機衝逆如奔跑的小豬而得名)。此類情況同樣不宜使用發汗或瀉下法,通常以「理中湯」為基礎,去除白朮並加入桂枝。因白朮性燥易傷腎氣、阻滯氣機,故去除;桂枝能平衝降逆,故加入。

文中未特別提及「臍部正中央」出現動氣的情況,是因脾屬中焦,主司津液輸布。若誤用汗、下法,必先損傷脾氣,此理不言自明。既然臍周左右上下的動氣皆不宜汗下,更何況位居中焦的脾氣,豈敢輕易觸動?

3. 傷寒霍亂

霍亂者,上吐下利,揮霍擾亂也,乃邪氣飲食所傷。邪在中焦,既吐且利。邪在上焦,吐而不利。邪在下焦,利而不吐。俱用正氣散加半夏、生薑汁治之。如吐利不止者,理中湯。如其上下不通,腹痛甚而頭疼發熱者,桂枝大黃湯。此為乾霍亂,死者多因其所傷之邪不得出,擁塞正氣,陰陽隔絕,先用吐法也。

白話文:

傷寒霍亂

霍亂的症狀是上吐下瀉,身體機能混亂失調,這是因為邪氣和飲食不當所導致。

  • 如果邪氣停留在中焦(脾胃部位),會同時出現嘔吐和腹瀉。
  • 如果邪氣在上焦(胸膈以上),只會嘔吐而不腹瀉。
  • 如果邪氣在下焦(腸道以下),只會腹瀉而不嘔吐。

這些情況都可以用「正氣散」加上半夏和生薑汁來治療。

如果嘔吐和腹瀉持續不止,則使用「理中湯」。

如果上下氣機不通,腹部劇痛且伴有頭痛發熱,則使用「桂枝大黃湯」。這種情況稱為「乾霍亂」,患者死亡的原因多是因為邪氣無法排出,阻塞正氣運行,導致陰陽氣機隔絕。此時應先使用催吐法來緩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