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19)
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19)
1. 勞復食復
病新瘥後,因勞動再發,為勞復。緣其血氣未平,餘熱未盡,一或勞之,熱氣遂還於經絡而復發也,小柴胡湯加減治之。表者,汗之;里者,下之。病新瘥後而多食復發者,為食復。緣土虛不能勝穀氣,如水浸牆壁,水退土尚未堅,合其損谷則愈,輕則消化,重則吐下。如關脈實,大熱燥渴,譫語,腹痛大便實,急下之,不可緩也。
白話文:
勞復食復
疾病痊癒後,因為勞動而再次發病,稱為勞復。這是因為患者的血氣尚未調和,體內的餘熱尚未完全消除,稍微勞動一下,熱氣就會重新回到經絡中而導致復發,可以用小柴胡湯加減治療。如果屬於表證,就應該發汗;如果屬於裡證,就應該瀉下。
疾病痊癒後,因為吃得太多而再次發病,稱為食復。這是因為脾胃虛弱,不能承受食物的消化吸收,就像牆壁被水浸濕後,水退了但牆壁還沒有乾,繼續受損就會加重病情,因此要減少飲食,輕者幫助消化,重者則需要催吐瀉下。如果病人脈象有力,伴隨高燒、口乾舌燥、神志不清、腹痛、大便秘結等症狀,必須立即瀉下,不能拖延。
2. 動氣
動氣者,臟氣不調,築築然跳動,隨所主而形見於臍之左右上下也。其人先有痞氣,而後感於傷寒。醫人不知患有痞積在內,妄施汗、下、吐法,致動其氣,故曰動氣。凡汗、吐、下,豈可輕舉之乎!可見傷寒所以看外證為當者,蓋不在脈之可見,必待問證之可得。又有真氣內虛,水結不散,氣與之搏,即發奔豚,以其走動衝突如奔豚,皆不宜汗下,通用理中去白朮,加桂。緣白朮燥腎閉氣,故去之;桂能泄奔豚,故加之。
然而獨不言當臍有動氣者。脾為中州,以行津液,妄施汗下,必先動脾氣,是以不言而喻也。左右上下,尚不宜汗下,何況中州之氣,豈敢輕動之乎!
白話文:
動氣是指臟腑氣機失調,導致腹部出現陣陣跳動的感覺,這種跳動的位置會根據受影響的臟腑而有所不同,出現在肚臍的周圍上下左右。 患病者通常之前就有胸腹脹滿的痞氣,後來又感受了傷寒。如果醫生沒有診斷出病人體內有痞積,就錯誤地使用發汗、瀉下、催吐的方法,就會導致氣機紊亂,這就是「動氣」。因此,發汗、催吐、瀉下這些方法絕不能輕易使用! 由此可見,治療傷寒應該重視觀察外在症狀,這並非單憑脈象就能診斷,必須仔細詢問病人的病史才能確定。還有一種情況是,人體真氣不足,體內水分淤積不散,氣機與之相搏,就會出現奔豚(一種氣逆上衝的病症),症狀像兔子一樣跳動衝撞。這種情況也不適合發汗、瀉下,應該服用理中湯去掉白朮,再加入桂枝。因為白朮會燥傷腎氣,阻礙氣機運行,所以要去掉;而桂枝可以疏通奔豚之氣,所以要加入。
然而,文中並沒有特別說明肚臍處有跳動就屬於動氣。因為脾臟位於中焦,負責運化水液,如果胡亂使用發汗、瀉下等方法,必定先影響脾臟的氣機,這是不言而喻的。肚臍周圍上下左右的跳動都不宜使用發汗、瀉下療法,何況是位於中焦的脾胃之氣,更不能輕易擾動它!
3. 傷寒霍亂
霍亂者,上吐下利,揮霍擾亂也,乃邪氣飲食所傷。邪在中焦,既吐且利。邪在上焦,吐而不利。邪在下焦,利而不吐。俱用正氣散加半夏、生薑汁治之。如吐利不止者,理中湯。如其上下不通,腹痛甚而頭疼發熱者,桂枝大黃湯。此為乾霍亂,死者多因其所傷之邪不得出,擁塞正氣,陰陽隔絕,先用吐法也。
白話文:
霍亂的症狀是嘔吐腹瀉,身體機能嚴重紊亂,這是因為邪氣或飲食不潔引起的。邪氣在中焦(腹部),就會又吐又瀉;邪氣在上焦(胸部),就會吐而不瀉;邪氣在下焦(下腹部),就會瀉而不吐。所有這些情況,都可以用正氣散加上半夏、生薑汁來治療。如果嘔吐腹瀉不止,就用理中湯。如果嘔吐腹瀉都停止,但腹部劇烈疼痛,伴隨頭痛發熱,那就用桂枝大黃湯。這是屬於乾霍亂,死亡的原因大多是因為體內的邪氣無法排出,阻塞了正氣,導致陰陽失調,此時應先採用催吐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