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18)
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18)
1. 發斑
發斑者,大熱則傷血,熱不散,裡實表虛,熱乘虛出於皮膚而為斑也,輕則如疹子,甚則如錦紋。或本屬陽,誤投熱藥,或當汗不汗,當下不下,或汗下未解,皆能致此。有兩證:一曰溫毒,即冬時觸寒,至春而發,汗下不解,邪氣不散,故發斑也;一曰熱病,即冬時溫暖,感乖厲氣,遇春暄熱而發也。慎不可發汗,若汗之,重令開泄,更增斑爛也。
然而斑之方萌,與蚊跡相類。發斑多見於胸腹,蚊跡只見於手足。陽脈洪大,病人昏憒,先紅後赤者,斑也。脈不洪大,病人自靜,先紅後黃者,蚊跡也。其或大便自利,或短氣,燥屎不通,黑斑如果實黶者,盧醫不能施其巧矣。凡汗下不解,足冷耳聾,煩悶咳嘔,便是發斑之候。
溫毒發斑,咳而心悶,下利嘔吐,下部並口有瘡者,黃連橘皮湯。陽毒,斑如錦紋,面赤咽痛,脈洪大,不知人者,三黃石膏湯;便實燥渴者,調胃承氣下之。發斑通用升麻犀角湯;熱多者,玄參升麻黃連一物湯治也。
白話文:
發斑
發斑是因為體內過熱損傷血液,熱氣無法消散,導致內部實熱而體表虛弱,熱氣趁虛外發至皮膚形成斑點。輕微的像疹子,嚴重的則如錦緞花紋。可能原因包括:體質原本偏陽熱,卻誤用熱性藥物;該發汗時未發汗,該瀉下時未瀉下;或發汗、瀉下後病症未解,都可能引發此症。
發斑分為兩種證型:
- 溫毒:冬季受寒,延至春季發病,因汗法或下法未能解除邪氣,熱毒不散而發斑。
- 熱病:冬季氣候溫暖,感受不正之氣,到春季遇熱而發作。
治療時切記不可再發汗,否則會加重毛孔開洩,使斑疹潰爛更甚。
初期斑點可能類似蚊蟲叮咬痕跡,但發斑多出現在胸腹,蚊跡則僅見於手足。若脈象洪大、患者神志昏沈,斑點先紅後赤,即為發斑;若脈不洪大、患者清醒,斑點先紅後黃,則為蚊跡。若伴隨腹瀉、呼吸短促、便祕燥結,或斑點黑如果實黶(深色斑點),則病情危重,連名醫也難以救治。
當汗法或下法無效,且出現腳冷、耳聾、煩躁胸悶、咳嗽嘔吐等症狀,即為發斑前兆。
治療方劑:
- 溫毒發斑:咳嗽胸悶、腹瀉嘔吐,並伴隨口腔或下體潰瘍,用「黃連橘皮湯」。
- 陽毒發斑:斑如錦紋、面紅咽痛、脈洪大、神志不清,用「三黃石膏湯」;若便祕燥渴,則以「調胃承氣湯」瀉下。
- 通用方:「升麻犀角湯」;熱症嚴重者,可用「玄參升麻黃連一物湯」治療。
2. 發狂
發狂者,重陽而狂,熱毒所深,併入於心,遂使神不寧志不定。始得少臥不飢,譫語妄笑;甚則登高而歌,棄衣而走,逾垣上屋,罵詈不避親疏,皆獨陽亢盛,不大下之,何能止也?若因當汗不汗,瘀熱在裡,下焦蓄血如狂者,小便必自利,大便黑,雖時如狂,未至於狂耳,須桃仁承氣下之。
重陽即陽毒,脈洪大,面赤咽痛,潮熱,發斑如錦紋,或下利黃赤,陽毒升麻湯;不效者,三黃石膏湯;大便實者,調胃承氣湯下之。太陽病不解,熱結膀胱,其人如狂而血下者,愈。若外不解,與桂枝湯。外已解,但小腹急結,與夫脈沉,身黃,唇燥漱水,小水自利者,亦是血證,如狂輕則犀角地黃湯,重則桃仁承氣下之。若狂言直視,便溺自遺,與汗後大熱,脈躁,狂言,不能食,此為慮也。
白話文:
發狂
發狂的症狀,是由於陽氣過盛(重陽)導致狂躁,熱毒深入體內,影響心神,使精神不安、意志不定。初期可能出現睡眠減少、不感颸餓、胡言亂語、無故發笑;嚴重時甚至會爬上高處唱歌、脫衣奔跑、翻牆上屋、罵人不分親疏,這些都是陽氣過於亢奮的表現,若不使用強效瀉下法,如何能制止?
如果因為該發汗卻未發汗,導致熱邪瘀積體內,下焦有蓄血而出現類似發狂的症狀(如狂),此時小便通暢,大便呈黑色,雖然偶爾有狂躁表現,但還未到真正的發狂程度,可用桃仁承氣湯瀉下治療。
「重陽」即陽毒,症狀包括脈搏洪大、面色發紅、咽喉疼痛、潮熱、皮膚出現斑紋如錦緞,或腹瀉排出黃赤色糞便,此時可用陽毒升麻湯;若無效,改用三黃石膏湯;若大便硬結,則用調胃承氣湯瀉下。
太陽病未痊癒,熱邪積聚在膀胱,患者出現類似發狂的症狀並有下血,通常會自行痊癒。若外感症狀未解,可服用桂枝湯;若外感已解,但小腹緊繃疼痛,脈象沈、身體發黃、嘴唇乾燥想漱口卻不願吞水、小便通暢,這些也是血證的表現。輕微的如狂症狀可用犀角地黃湯,嚴重的則用桃仁承氣湯瀉下。
若患者胡言亂語、雙眼直視、大小便失禁,或發汗後仍高燒不退、脈搏躁動、狂言不止、無法進食,這表示病情危重,需謹慎處理。
3. 肉瞤筋惕
肉瞤筋惕者,非常常有之。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發汗過多,津液涸少,陽氣偏枯,筋肉失所養,故惕惕然動,瞤瞤然跳也,非溫經助陽之藥,何有愈乎?故設真武湯以救之。因汗、吐、下後表裡俱虛,有此證者,逆之甚也。
白話文:
肌肉跳動與筋脈抽掣
肌肉跳動與筋脈抽掣的現象,並非經常發生。人體的陽氣,精純時能滋養精神,柔和時則能濡養筋脈。若發汗過度,導致體內津液耗損不足,陽氣衰弱失衡,筋肉失去滋養,便會出現抽掣跳動、肌肉顫抖的狀況。若不使用溫通經絡、扶助陽氣的藥物,如何能治癒呢?因此設立「真武湯」來救治此症。這類症狀多因過度發汗、催吐或瀉下後,表裡氣血皆虛所致,若出現此證候,表示身體已嚴重失衡。
4. 怫鬱
怫鬱者,乃陽氣蒸越,形於頭面體膚之間,聚而不散也。其證有分別:如大便硬而氣短燥渴者,實也,大柴胡;汗下後有此證,飲水而噦者,胃虛也,桂枝人參湯加茯苓。初得病,發汗不徹,並於陽明,續自微汗出,面色赤者,陽氣怫鬱也,解肌湯;或汗不徹,其脈浮緊者,與麻黃湯;或小便不利,時有微熱,大便乍難,怫鬱不得臥,此有燥屎作實也,承氣湯下之是也。
白話文:
怫鬱
怫鬱是指陽氣蒸騰外越,聚集在頭面、身體皮膚之間,無法散發的狀態。其症狀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:
- 若大便乾硬、呼吸短促、口乾煩渴,屬於實證,可用大柴胡湯治療。
- 若在發汗或瀉下後出現此症狀,喝水時打嗝,則是胃氣虛弱,可用桂枝人參湯加茯苓調理。
- 若剛患病時發汗不徹底,陽明經氣鬱結,持續微微出汗且面色發紅,這是陽氣怫鬱的表現,可用解肌湯治療。
- 若發汗不徹底,脈象浮緊,則可用麻黃湯發汗解表。
- 若小便不暢、時有輕微發熱、大便時而困難、煩躁不安難以入睡,這是體內燥屎積結的實證,應以承氣湯瀉下通便。
5. 瘥後昏沉
瘥後昏沉,或半月以來,或十餘日終不惺惺,錯語少神,或寒熱似瘧,或潮熱,此因發汗不盡,餘熱在心包絡間故也,知母麻黃湯微汗之。若胃口有熱,虛煩而嘔者,竹葉石膏湯加生薑治也。
白話文:
病癒後頭腦昏沈
病癒後頭腦昏沈,可能持續半個月或十多天,一直不清醒,說話錯亂、精神不振,或有類似瘧疾的寒熱症狀,或出現潮熱。這是因為發汗不徹底,餘熱殘留在心包絡所導致的,可用知母麻黃湯微微發汗來治療。
如果胃部有熱,感到虛弱煩躁而嘔吐,則用竹葉石膏湯加入生薑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