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華

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17)

1. 心悸

心悸者,築築然動,怔怔忡忡,不能自安是也。有氣虛,有停飲。其氣虛者,陽氣內弱,心中空虛而為悸。又有汗下後正氣虛而亦悸,與氣虛而悸又甚,皆須定治其氣也。其停飲者,由飲水過多,水停心下,心火惡水,不能自安,雖有餘邪,必先治悸與水也。如小便利而悸者,茯苓桂枝白朮湯。小便少者,必裡急,豬苓湯為要也。

白話文:

心悸是指心裡感覺跳動不安,好像怦怦亂跳、驚慌失措,無法安定下來的狀態。 造成心悸的原因有氣虛和水停兩種。氣虛是因為陽氣不足,導致心臟空虛而產生心悸。 大汗或瀉下後,正氣更虛弱,心悸也會加重,這都必須先調理元氣。水停則是因為喝水過多,水分停留在心臟部位,心臟的火氣與停積的水分相沖,同樣讓人感到不安。即使有其他病邪,也必須先治療心悸和水腫。如果小便通暢但仍心悸,可以用茯苓桂枝白朮湯;如果小便不通暢,通常伴隨裡急重墜感,則應服用豬苓湯。

2. 發黃

發黃者,濕熱交併,民多病癉者,單陽而無陰也。太陰脾土,濕熱所蒸,色見於外,必發黃。濕氣勝,則如熏黃而晦。熱氣勝,則如橘黃而明。傷寒發黃,熱勢已極,且與蓄血大抵相類。但小便不利,大便實者,為發黃,輕則五苓散,重則茵陳湯。小便不利,大便黑者,為蓄血,輕則犀角地黃湯,重則桃仁承氣湯。

濕家為病,一身盡痛,發熱,身如熏黃,小便不利者,五苓散;小便自利,無黃者,朮附湯;身煩疼者,麻黃湯加蒼朮。若夫形如煙煤,搖頭直視,環口黎黑,舉體發黃者,此皆真臟絕也。

白話文:

發黃是因為體內濕熱交集導致的,很多人因此生病。這是因為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。脾臟屬陰,受到濕熱蒸騰,就會使黃色顯現出來。如果濕氣較重,皮膚顏色就會像熏黃的顏色一樣暗沉;如果熱氣較重,皮膚顏色就會像橘子一樣明亮。傷寒引起的發黃,是因為病情發展到極點,和血瘀的情況很相似。但如果小便不通暢,大便乾燥,就是發黃;輕者用五苓散,重者用茵陳湯。如果小便不通暢,大便發黑,則是血瘀;輕者用犀角地黃湯,重者用桃仁承氣湯。

濕邪引起的疾病,全身疼痛,發熱,皮膚像熏黃的顏色一樣,小便不通暢的,用五苓散;小便通暢,皮膚沒有發黃的,用朮附湯;如果感到煩躁疼痛,就用麻黃湯加蒼朮。如果病人面色像煤煙一樣黑,搖頭晃腦,直勾勾地看著前方,嘴唇周圍發黑,全身發黃,這就表示臟腑功能已經衰竭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