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(11)
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(11)
1. 嘔吐
嘔者,聲物俱出者也。吐者,無聲而但出物者也。故仲景復言干以別之,則嘔為有物明矣。干,猶空也,但空嘔而無所出耳。然嘔吐俱有物出,較之輕重,則嘔甚於吐。蓋表邪傳裡,裡氣上逆,故嘔吐而水穀不下也。有胃熱,脈弦數,口舌煩渴。有胃寒,脈弦遲,逆冷不食,小便利。
白話文:
嘔吐的區別
嘔吐是聲音和穢物一起出來的症狀。吐則是沒有聲音,只有穢物出來的症狀。因此,仲景又用「幹」這個字來區分,可見嘔是有物的。幹,猶如空虛之意,也就是隻有空嘔而不吐出東西。
嘔吐都有穢物出來,比較其輕重程度,嘔吐比吐更嚴重。這是因為外邪傳入內裡,內氣往上逆,所以嘔吐而水穀難以下行。
- 如果有胃熱,脈象弦數,口舌乾燥煩渴。
- 如果有胃寒,脈象弦遲,畏寒不食,小便不利。
有水氣,先渴後嘔,膈間怔忡。有膿血,喉中腥,奔逆上衝,不須治之,嘔膿儘自愈。是四者,不可不辯。大抵邪半在表,半在裡,則多嘔吐。及其裡熱而嘔吐者,亦有之。故經曰:嘔多,雖有陽明證,不可攻之,為其氣逆未收斂為實也。設或嘔而脈弱,小便複利,身惟熱而見厥者,難治,以其虛寒甚也。
白話文:
- **有水氣:**一開始感到口渴,然後嘔吐,胸膈之間悶脹不適。
- **有膿血:**喉嚨有腥味,膿血衝上來,不需要治療,嘔出膿血後自然會好。
- **四者區別:**以上四種情況,必須區別清楚。
- **邪氣在內外:**一般來說,邪氣一半在身體表面,一半在身體內部,則會頻繁嘔吐。但是,由體內熱氣導致的嘔吐也是有的。
- **嘔吐與病證:**所以醫書上說,即使出現陽明經證,嘔吐次數多也不宜攻下,因為此時氣逆未收斂,尚未形成實證。
- **嘔吐伴有脈弱:**如果嘔吐時脈象虛弱,小便頻繁,身體發熱但出現厥冷,則難以治療,因為身體虛寒非常嚴重。
太陽少陽合病,自利而嘔,黃芩加半夏生薑湯。
太陽陽明合病,當自利;若不利,但嘔,葛根加半夏湯。
傷寒,胸中熱,胃中有邪氣,腹痛,氣逆欲嘔吐者,黃連湯。
太陽病,發熱汗出,心下煩郁,痞硬不利,嘔吐,大柴胡湯。
白話文:
太陽和少陽同時生病,會自己拉肚子又嘔吐,要服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。太陽和陽明同時生病,應該要自己拉肚子;如果沒有拉肚子,但有嘔吐,要服用葛根加半夏湯。傷寒,胸部感覺熱,胃裡有邪氣,肚子痛,氣往上衝想吐,要服用黃連湯。太陽病,發熱出汗,心口煩躁鬱悶,按壓腹部硬實不舒服,嘔吐,要服用大柴胡湯。
三陽發熱而嘔逆,小柴胡湯,嘔而渴者,豬苓湯、五苓散。
先嘔後渴,此為欲解,宜與水解。先渴後嘔而水停心下,赤茯苓湯。
白話文:
當太陽經、陽明經、少陽經因陽氣上升過盛而發燒,且出現嘔吐現象時,應使用小柴胡湯。
如果嘔吐後出現口渴,則應使用豬苓湯或五苓散。
少陰病,又吐,但欲寐,五六日,自利而渴,小便色白,四逆湯加生薑。
白話文:
患有少陰病的人,同時出現嘔吐,但只想睡覺。五到六天後,會自動腹瀉並口渴,小便顏色發白,可用「四逆湯」加生薑來治療。
少氣,或咳或悸,身痛自利,真武湯去附子,加生薑。膈上寒飲,乾嘔,吐涎沫,四逆湯。
若吐利,手足厥冷,煩躁甚者,吳茱萸湯。
白話文:
虛弱氣短,可能伴有咳嗽或心悸,身體疼痛,大便頻繁,使用真武湯,去除附子,加入生薑。
胃脘上方有寒飲,乾嘔,吐出泡沫唾液,使用四逆湯。
食谷欲嘔者,屬陽明也,上同。得湯反劇者,屬上焦,橘皮湯,小柴胡湯。似嘔,似噦,似喘,心下憒憒,大橘皮湯。
白話文:
吃了穀物後想要嘔吐的,屬於陽明經胃氣上逆。
喝了熱湯後嘔吐加劇的,屬於上焦有熱。可以用橘皮湯或小柴胡湯治療。
既像想吐又像呃逆,還有喘氣的感覺,心中鬱悶的。可以用大橘皮湯治療。
汗下後關脈遲緩而吐,為胃寒,理中丸。瘥後虛煩嘔吐,竹葉石膏湯加生薑汁。屢經汗下,寒氣膈塞,食入即吐,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。
白話文:
- **汗後脈搏遲緩且有嘔吐:**胃寒,服用理中丸。
- **痊癒後感到虛煩嘔吐:**竹葉石膏湯加入生薑汁服用。
- **多次發汗後,寒氣鬱結於膈:**進食後立即嘔吐,服用乾薑、黃芩、黃連、人參湯。
汗後水藥不入口者,四逆、半夏茯苓湯。《金匱要略》曰:諸嘔吐,谷不下,半夏湯。嘔吐,脈滑數,或洪,發熱,茅根湯。
白話文:
- 出汗後不能喝水:用四逆散或半夏茯苓湯。
- 《金匱要略》中提到:所有嘔吐,食物無法下嚥,用半夏湯。
- 嘔吐,脈象滑數或洪大,發熱:用茅根湯。
2. 乾嘔
乾嘔者,嘔而無物出也。大抵熱在胃脘,與穀氣並,熱氣上熏,心下痞結,則有此證。太陽汗出乾嘔,桂枝,主自汗也。少陰下利乾嘔,姜附湯,主下利也。厥陰吐沫乾嘔,吳茱萸湯,主涎沫也。邪去,則吐自止矣。若有水氣二證,又當以表裡別之。
白話文:
乾嘔是指嘔吐卻吐不出任何東西。通常是由於胃部發熱,與食物混合,熱氣上衝,導致心窩悶結,因此出現乾嘔。
如果是在太陽經病症下,出汗後出現乾嘔,可以服用桂枝湯,這是治療自汗的方劑。
如果是在少陰經病症下,腹瀉後出現乾嘔,可以服用姜附湯,這是治療腹瀉的方劑。
如果是在厥陰經病症下,吐出涎沫後出現乾嘔,可以服用吳茱萸湯,這是治療涎沫的方劑。
只要去除病因,乾嘔自然就會停止。
如果同時有水氣停留和乾嘔的證狀,需要根據表裡情況分別治療。
傷寒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氣,乾嘔,身熱微喘,或自利,小青龍湯主之。
不發熱,不惡寒,肋痛,咳而利,乾嘔者,十棗湯下之。
自汗頭痛,乾嘔,桂枝湯。
白話文:
如果病人得了傷寒,表面症狀沒有消除,但胸口卻有積水,伴隨乾嘔、輕微發燒、喘不過氣,甚至腹瀉,可以用小青龍湯治療。
如果病人沒有發燒、不畏寒,但肋骨疼痛,咳嗽還拉肚子,並且乾嘔,可以用十棗湯治療。
如果病人自汗、頭疼、乾嘔,可以用桂枝湯治療。
少陰下利乾嘔,脈微,白通湯;下利不止,乾嘔而煩,厥逆無脈,白通加豬膽汁湯。
白話文:
少陰證候,主要症狀為下腹寒痛、腹瀉水樣便、噁心嘔吐,脈象微弱,可用白通湯治療。
若腹瀉不止,且伴有噁心嘔吐煩躁,出現厥逆(四肢冰冷,脈搏難測)症狀,可用白通加豬膽汁湯治療。
惡寒外熱,脈微欲絕,乾嘔,通脈四逆湯。
膈上有寒飲,乾嘔,亦屬少陰,四逆湯。
白話文:
若症狀為畏寒、體表發熱、脈搏微弱幾近消失、乾嘔,可以考慮使用通脈四逆湯。
若膈膜上有寒性水飲,引起乾嘔,這也屬於少陰病的範疇,可以使用四逆湯治療。
乾嘔,吐痰沫,頭痛,吳茱萸湯。得此湯反劇者,與小柴胡湯。乾嘔自利,黃芩湯、半夏生薑湯。
白話文:
- 口乾作嘔,吐出泡沫痰,頭疼,服用吳茱萸湯。服用吳茱萸湯後症狀加重,改用小柴胡湯。
- 口乾作嘔且自利(腹瀉),服用黃芩湯或半夏生薑湯。
太陽中風,陽浮陰弱,自汗惡風寒,發熱鼻鳴,乾嘔者,桂枝湯。乾嘔,噦,若手足厥者,橘皮湯。
白話文:
太陽中風
症狀:陽氣浮在表,陰氣虛弱,容易出汗、怕冷,發燒、鼻塞,乾嘔。
治療方劑: 桂枝湯
乾嘔、呃逆,手腳冰冷
症狀:乾嘔、呃逆,如果手腳冰冷,脈象虛弱。
治療方劑: 橘皮湯
3. 咳逆噦
夫咳逆者,俗謂之吃忒是也。才發聲於喉間則遽止,𠮾𠮾然連續數聲,然而短促不長。古人謂之噦者,非也。噦與乾嘔無異,但其聲濁惡而長,然皆有聲而無物。病至於噦,則危,難治矣。大抵䭇近於噦。䭇者,但胸間氣塞不得下通,噦則惡濁之聲達於外矣。蓋因胃氣本虛,汗下太過,或復飲水,水寒相搏,虛逆而成。
白話文:
咳嗽和打嗝,俗稱「吃忒」。剛從喉嚨發出聲音就突然停止,連續幾聲時斷時續,但聲音短促不長。古人稱為「噦」,其實不是。噦跟乾嘔沒什麼不同,只是它的聲音渾濁、噁心,而且時間較長,但都有聲音而沒有嘔吐物。病情發展到噦,就很危險,難以治療。總體而言,噦接近乾嘔。噦的症狀是胸腔有氣塞住,無法往下通,而乾嘔則將噁濁的聲音發出來。這是因為胃氣本來就虛弱,又出汗過多,或者又喝了水,水寒相互作用,虛弱加上反逆,就形成了這種症狀。
經曰:陽脈浮,則為氣䭇。又曰:脈滑,則為噦。此為醫咎,責虛取實之過也。又有熱氣擁郁,上下氣不得通而噦者,輕則和解之,通利之,甚則溫散之。設若不尿,腹滿而噦者,咳逆、脈散而無倫者,雖神醫不能措手,與傷寒咳而氣逆者又不同也。若將吃忒紊於噦與咳而氣逆,則誤人多矣。
臨病之際,宜明辯之。
白話文:
醫書上說:陽脈浮起,表示有氣脹。又說:脈搏滑利,表示會嘔吐。這些都是醫生的過錯,是把虛症當成實症治療導致的。還有一種嘔吐是熱氣鬱結,導致氣血不通所引起的。輕微的可以進行調和、疏通的治療;嚴重的需要溫和地祛散熱氣。如果出現小便不通、腹脹並且嘔吐、咳嗽逆氣、脈搏散亂的情況,即使是神醫也束手無策。這種情況與傷寒咳嗽引起的氣逆不同。如果把吃得過多引起的嘔吐和咳嗽氣逆混為一談,就會導致很多誤診。
咳嗽,大便少,與大承氣湯下之。蓋由熱氣衝膈肝肺故耳。若便軟,瀉心湯,胃氣虛而衝脈逆也。若脈散者,不治。咳逆潮熱,小柴胡加橘皮生薑湯。
白話文:
咳嗽、大便稀少
用大承氣湯治療,因為熱氣衝擊橫隔膜、肝臟和肺臟。
如果大便較軟
用瀉心湯治療,因為胃氣虛弱,導致脈絡逆行。
如果脈搏擴散
無法治療。
咳嗽、逆喘、潮熱
用小柴胡湯加入橘皮和生薑治療。
厥逆不止,烏苓湯;有寒者,羌活附子散。
白話文:
如果厥逆(發冷出汗)一直持續,可以使用烏苓湯。如果還有寒氣,可以使用羌活附子散。
傷寒表不解,心下有水氣,乾嘔,發熱而咳,或䭇,小青龍湯去麻黃,加附子。
白話文:
傷寒病情表證沒有解除,心下積聚有水氣,乾嘔、發燒並咳嗽,或昏迷不醒,可以使用小青龍湯,但去掉麻黃,加入附子。
寸口脈浮大,醫反下之,為逆,又飲冷水,令汗大出,水得寒氣,冷必相搏,其人即䭇,豆蔻湯。
白話文:
寸口脈浮大,醫師反而讓病人服瀉下藥,是逆施。又喝冷水,導致汗出大量,水性寒涼,遇寒則必相沖,病人因此發抖,可用荳蔻湯治療。
噦而腹滿,大便不利,先宜半夏生薑湯,次用承氣湯;小便不利,豬苓湯。
白話文:
- 嘔吐、腹脹、大便不通:先用半夏生薑湯,再用承氣湯。
- 小便不通:豬苓湯。
陽明中風,脈浮弦,小便難,潮熱而噦,小柴胡湯加茯苓。
白話文:
當陽明經中風出現時,脈象浮滑如琴絃,小便困難,身體發熱潮紅且嘔吐,可用小柴胡湯加茯苓治療。
嘔噦,手足冷逆,小橘皮湯。若胸滿虛煩,大橘皮湯;胃氣寒者,吳茱萸理中湯、溫中湯。
白話文:
嘔吐和噁心,手腳冰冷,用小橘皮湯。
如果伴有胸悶煩躁,用大橘皮湯。
胃氣寒,用吳茱萸理中湯或溫中湯。
《金匱要略》曰:噦逆者,橘皮竹茹湯主之。噦不止者,橘皮乾薑湯、半夏生薑湯、退陰散子,宜消息用之。
白話文:
《金匱要略》上說:嘔吐酸水、反胃,可以用橘皮竹茹湯治療。嘔吐不止的,可以用橘皮乾薑湯、半夏生薑湯、退陰散子,適當選擇使用。
溫病熱未除,重被暴寒入胃,蘊結不散,變噦,梓皮飲子。溫病有熱,飲水暴冷,作噦,茅根葛根湯。溫病胃冷,變噦,茅根橘皮湯。溫病有熱,飲水暴冷,枇杷茅根湯。
白話文:
溫病發熱尚未消退,又突然受寒,寒氣入侵胃部,積聚不散,就會出現呃逆,可以用梓皮飲治療。溫病發熱時,喝冷水會加重呃逆,可用茅根葛根湯。如果溫病導致胃寒,出現呃逆,則可使用茅根橘皮湯。溫病發熱,喝冷水會加重呃逆,可用枇杷茅根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