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16)
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16)
1. 舌苔
舌上白苔者,以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,謂其寒邪初傳入里也,小柴胡湯。舌乃心之苗,色應南方火,邪在表,則未生苔。邪入里,津液結搏,則舌上生苔而滑。熱氣漸深,其舌苔燥而澀。熱聚於胃,其苔為之黃矣,宜承氣湯下之。若舌上黑色苔者,則熱已深,病勢已篤。經曰:熱病,口中乾,舌黑者,乃腎水刑于心火也。
脈浮,陰陽俱緊,口中氣出,舌中乾燥,蜷臥足冷,鼻中涕出,舌上滑苔,勿妄治也。到七八日以來,微發熱,手足溫者,此為欲解也。及或大發熱者,難治。設有惡寒者,小柴胡加乾薑服之。
白話文:
舌苔
舌頭上出現白色苔,是因為丹田有熱、胸中有寒,表示寒邪剛開始傳入體內,可用小柴胡湯治療。舌頭是心的外在表現,顏色對應南方的火,若病邪在表層,舌頭不會生苔;當邪氣深入體內,津液凝滯,舌上就會生出滑膩的苔。若熱氣逐漸加重,舌苔會變得乾燥粗糙。若熱氣聚集在胃部,舌苔會轉黃,此時宜用承氣湯瀉下。若舌苔呈現黑色,表示熱邪已深入,病情嚴重。《內經》提到:熱病患者若口乾舌黑,是腎水剋制心火的現象。
若脈象浮,陰陽脈皆緊,口中呼出熱氣,舌中乾燥,蜷縮臥床且腳冷,鼻流涕,舌上有滑苔,此時不可胡亂治療。等到七八天後,若微微發熱,手腳轉暖,表示病情將好轉;但若突然高燒,則難治。若伴有惡寒,可用小柴胡湯加乾薑服用。
2. 臟結
臟結者,臟氣閉結而不復流布也。外證如結胸狀,但欲食,腹滿如故,下利,舌上白苔者為異。其脈寸浮關沉緊,痛引陰筋,臍腹脹痛者,難治也。
白話文:
臟結
臟結是指臟腑氣機閉塞不通,無法正常運行散布。外在症狀類似結胸的狀況,但不同之處在於患者仍有食慾、腹部持續脹滿、腹瀉,且舌苔呈現白色。若脈象表現為寸部浮、關部沈緊,並伴有疼痛牽引至陰部、臍腹脹痛等症狀,則病情較為棘手,難以治療。
3. 咽痛
咽喉不利而痛,或成瘡,不納穀食,皆邪熱毒氣上衝而痛,甘桔苦酒湯。咽喉不利,吐膿血,手足厥冷不止者,難治,升麻六物湯主之。
白話文:
咽痛
喉嚨不適且疼痛,或形成潰瘍,無法進食,都是邪熱毒氣上衝所致,可用甘桔苦酒湯治療。若喉嚨不適,吐出膿血,且手腳冰冷不止者,較難醫治,可用升麻六物湯治療。
4. 頭眩
頭眩者,少陽半表裡之間,表邪傳裡,表中陽虛,故頭眩。又有汗下後而眩冒者,亦陽虛所致。少陰下利止,時頭眩,時時自冒,此虛極而脫也。太陽病,若下之,因復發汗,以此表裡俱虛,其人必冒,冒家汗自出而愈。陽明病,頭眩,不惡寒,能食而飲,茯苓白朮甘草生薑湯。
少陽證,目眩,小柴胡湯。太陽病,發汗後汗出不解,心下悸,頭眩,身瞤筋惕,振擗地者,真武湯。吐、汗、下後虛而脈沉數,心下痞,脅痛,氣衝咽喉不得息,身振搖,筋肉惕,久則成痿,茯苓白朮桂枝甘草湯是也。
白話文:
頭暈
頭暈的症狀,多因少陽經處於半表半裡之間,表邪傳入裡,導致表陽虛弱,因而頭暈。另外,也有因發汗或瀉下治療後出現頭暈昏沈的,同樣是陽氣虛弱所致。少陰病下利停止後,時常頭暈、自感昏沈,這是虛弱至極、元氣將脫的表現。太陽病若誤用瀉下法,又再發汗,導致表裡皆虛,患者必然昏沈,此類患者若自行出汗則可痊癒。陽明病出現頭暈、不怕冷、能進食飲水者,可用茯苓白朮甘草生薑湯治療。
少陽證見目眩,宜用小柴胡湯。太陽病發汗後,汗出而病未解,並有心下悸動、頭暈、身體顫動、筋肉跳動,甚至倒地顫抖者,適用真武湯。若因嘔吐、發汗、瀉下後體虛而脈象沈數,並有心下痞悶、脅痛、氣逆衝至咽喉導致呼吸不暢、身體顫抖、筋肉跳動,長期可能導致痿弱,此時可用茯苓白朮桂枝甘草湯治療。
5. 鼻衄
鼻衄者,經絡熱盛,迫血妄行於鼻者,為衄也。是雖熱盛,邪猶在經,然亦不可發汗。經曰以桂枝、麻黃治衄,非治衄也,乃欲散經中邪氣耳。其衄血固欲解,若衄不止而頭面汗出,其身無汗,及發熱,汗不至足者,難治。太陽證,衄血,及服桂枝湯後致衄者,為欲解,犀角地黃湯。
無汗而衄,脈浮緊,再與麻黃湯。有汗而衄,脈浮緩,再與桂枝湯。節菴曰:此二者,蓋為脈浮而設也。若衄而成流者,不須服藥,少刻自解。若點滴不成流者,必用服藥無疑。經曰:奪血者無汗,奪汗者無血。俗人以血為紅汗,厥有旨哉!衄家不可大汗,汗之必額上陷,脈緊,目直視不能盻,不眠,芍藥地黃湯。陽明漱水不欲咽,犀角地黃湯。
衄而煩渴欲水,水入即吐,先服五苓散,次服竹葉石膏湯。若少陰但厥無汗,強發之,必動其血,或從口、鼻、耳、目中出,名下厥上竭,為難治,當歸四逆湯是也。
白話文:
鼻出血(鼻衄)是因經絡熱氣過盛,迫使血液異常從鼻腔流出所致。雖然熱盛,但病邪仍在經絡中,此時不可用發汗法治療。古代醫書提到用桂枝、麻黃治療鼻衄,並非直接止血,而是為了疏散經絡中的邪氣。鼻血本應自然停止,但若血流不止且頭面部出汗、身體無汗,或發熱但汗液不到足部,則較難治療。
太陽病症狀中出現鼻衄,或服用桂枝湯後流鼻血,表示病情將緩解,此時可用犀角地黃湯。
若無汗且鼻衄,脈象浮緊,可再給予麻黃湯;若有汗且鼻衄,脈象浮緩,則再給予桂枝湯。醫家節菴指出,這兩種情況是針對脈浮而設。若鼻血大量流出成流,不需服藥,稍後會自行停止;若僅點滴出血不成流,則必須服藥。
古醫書提到:「失血者不可發汗,發汗過度者易失血。」民間稱血為「紅汗」,確有道理。經常鼻衄的人不可過度發汗,否則可能導致額頭凹陷、脈緊、眼睛直視無法轉動、失眠,此時應服用芍藥地黃湯。
陽明病症狀中,若漱口卻不想吞水,可用犀角地黃湯。
若鼻衄伴隨煩躁口渴想喝水,但水入即吐,先服五苓散,再服竹葉石膏湯。
若少陰病症狀僅四肢冰冷無汗,強行發汗可能引發出血,從口、鼻、耳、眼等處流出,稱為「下厥上竭」,屬難治之症,可用當歸四逆湯。
6. 吐血
吐血者,諸陽受熱,其邪在表,當汗不汗,致使熱毒入臟,積蓄於內,遂成吐血。凡見眼閉目紅,神昏語短,眩冒迷忘,煩躁漱水,驚狂譫語,鼻衄唾紅,背冷足寒,四肢厥逆,胸腹急滿,大便黑,小便數,皆瘀血證也。雖有多般,不必悉具,但見一二,便作血證主張。初得此證,急宜治之。服桂枝湯吐者,其後必吐膿血,犀角地黃湯。血熱者,黃連阿膠湯也。
白話文:
吐血
吐血是因為陽氣受到熱邪侵襲,邪氣原本在體表,應當發汗卻未發汗,導致熱毒深入內臟,積聚在體內,最終引發吐血。
凡是出現以下症狀:眼睛緊閉或發紅、神志昏沈言語短促、頭暈目眩記憶混亂、煩躁不安頻頻漱口、驚恐狂躁胡言亂語、鼻出血或唾中帶血、背部發冷腳部寒涼、四肢冰冷、胸腹脹滿緊繃、大便發黑、小便頻繁,這些都是瘀血的徵兆。症狀雖有多種,不必全部出現,只要見到其中一兩項,就應按血證處理。
剛出現此症狀時,應立即治療。若服用桂枝湯後嘔吐,之後可能會吐出膿血,此時可用犀角地黃湯。若屬血熱證,則適用黃連阿膠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