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(10)
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(10)
1. 痞
經曰:病發於陰而反下之,因作痞。注云:無熱惡寒者,發於陰也。輕於結胸者,心下滿而不痛,按之則濡,是其虛邪留滯,故但滿而不痛也,惟枳、桔最良。欲攻之,只從表證解而後可。
白話文:
《內經》中記載:疾病發生在陰分,卻用下法治療,會導致痞證。注釋中說:沒有發熱、怕冷的症狀,說明疾病發生在陰分。輕微的結胸,心窩部位脹滿但不疼痛,按壓時感到潮濕,這是由於體內的虛邪留滯造成的,所以只有脹滿而沒有疼痛。治療時,枳實和橘絡是最好的藥物。想要攻下痞邪,必須先從表證入手治療。
痞者,關脈多沉,枳實理中丸、半夏瀉心湯。關脈沉者,三黃湯瀉其肝。若惡寒者,附子瀉心湯。服此湯痞不去,煩渴,小便不利,五苓散。
下後復汗,心下痞而惡寒,表不解,不可攻痞,先與桂枝;表解,乃攻痞,三黃湯。
白話文:
痞證的脈象通常比較沉,建議服用枳實理中丸或半夏瀉心湯治療。
如果脈象特別沉,可以用三黃湯瀉肝。
如果有惡寒的症狀,可以用附子瀉心湯。
如果服用這些湯劑後痞證沒有改善,出現煩渴、小便不利的症狀,可以服用五苓散。
表未解而心下妨悶,曰支結,柴胡桂枝湯;胸脅滿而微結,小柴胡湯加乾薑、牡蠣。表證未罷,因攻之,協熱而利,心下硬,為表裡俱病,桂枝人參湯。
白話文:
如果表面症狀還沒解除,卻覺得胸口悶悶的,叫做支結,可以用柴胡桂枝湯。如果胸肋部脹滿且略微結實,可以服用小柴胡湯加入乾薑和牡蠣。如果表面症狀還沒消失,就貿然攻治,反而加重了熱症,導致胸口硬硬的,這屬於表裡雙重病症,可以用桂枝人參湯。
下利,心下痞硬,干噎食臭,腹鳴,甘草瀉心湯、生薑瀉心湯。治法通用桂枝人參湯。若下利不止,則治下焦,赤石脂禹餘糧湯。又不止,只利小便,五苓散。
白話文:
腹瀉,心下部位脹實硬痛,口乾舌燥、飲食有異味,腹部有咕嚕聲。 方劑:甘草瀉心湯、生薑瀉心湯。 治療法通常與桂枝人參湯配合使用。
如果腹瀉持續不止,則治療下焦,方劑: 赤石脂禹餘糧湯。
如果仍然不止,只小便頻繁。 方劑:五苓散。
發熱不解,嘔吐不利,心下痞硬,大柴胡湯。吐、汗、下後噎氣痞硬,旋覆代赭湯。
若咳逆氣虛,用四逆湯。胃寒,先宜理中丸,後用旋覆代赭湯。
白話文:
發燒不退、嘔吐不止、心下硬結不適,使用大柴胡湯。
嘔吐、出汗、腹瀉後有噎氣和硬結,使用旋覆代赭湯。
2. 腹滿
脾為中央之土,所以腹滿多屬太陰也。常病者,為裡實,從下之。時減者,為裡虛,當溫之。若解表內不消,非大滿,尤生寒熱,未可下,是邪全未入腑。若大滿大實,兼有燥屎,雖得之四五日,亦為可下,謂邪已入腑也。大抵陽熱為邪,則腹滿而咽乾,陰寒為邪,則腹滿而吐利,食不下。若雖經吐下後而腹滿者,治法又各不同,是又不可不知也。
白話文:
脾臟是人體中樞的屬土臟器,所以腹脹大多與脾胃虛寒有關。經常腹脹的人,說明體內有實邪,需要從下焦驅除。時而發作的腹脹,說明體內有虛證,需要溫補。如果解除了表證,但內在虛弱沒有消除,又沒有嚴重腹脹,反而出現寒熱交替的現象,那麼還不能下瀉,說明邪氣尚未全部進入臟腑。如果腹脹嚴重,且有燥屎,即使症狀持續了四五天,也說明邪氣已經進入臟腑,可以適當下瀉。總的來說,陽熱為邪氣,會導致腹脹和咽喉乾燥,陰寒為邪氣,會導致腹脹、嘔吐、腹瀉,以及食慾不振。即使經過嘔吐或腹瀉後仍然腹脹,治療方法也不盡相同,這一點需要特別注意。
太陽誤下,因時腹滿而痛,桂枝加附子湯;痛甚,桂枝加大黃湯。
白話文:
如果太陽病誤服下寒涼藥物,導致腹脹腹痛,此時可以用桂枝加附子湯治療。如果疼痛劇烈,則可用桂枝加大黃湯治療。
陽明發熱,腹滿微喘,口苦咽乾,或不大便,譫語者,小柴胡湯;噦而小便難,加茯苓。
白話文:
陽明經發熱,肚子脹滿並略微喘氣,嘴巴發苦且喉嚨乾燥,可能大便不通,說胡話的,用小柴胡湯;如果一直嘔吐且小便困難,就加茯苓。
三陽合病,腹滿,身重難以轉側,譫語,口中不仁,小柴胡湯;有汗,白虎湯。
白話文:
三陽經合併生病時,會出現肚子脹滿、身體沉重、難以翻身、胡言亂語、舌頭感覺麻痺的症狀,應使用小柴胡湯。
如果有流汗的症狀,則應使用白虎湯。
太陰腹滿,吐,食不下,枳桔理中丸。
少陰病六七日,腹脹滿,不大便,急下之,大承氣湯。
白話文:
在太陰病中,如果腹部脹滿、嘔吐、不能進食,可以使用枳桔理中丸來治療。
少陰病約在第六、七天時,如果腹部脹滿且便秘,應當迅速使用大承氣湯進行瀉下治療。
腹滿痛者,脾不勝水,水與氣搏皮肉之間,腸中漉漉有聲,小半夏茯苓湯加桂枝。
白話文:
肚子脹痛的人,是因為脾臟不能勝任運化水分,水分與氣在皮肉之間搏擊,腸子裡有咕嚕咕嚕的聲音,可以使用小半夏茯苓湯,並加入桂枝。
下利腹滿,身疼痛,先溫其里,四逆湯;後攻其表,桂枝。
白話文:
腹瀉腹脹,全身疼痛,先溫暖內臟,用四逆湯;再發散表邪,用桂枝湯。
發汗後腹滿,當溫,厚朴半夏生薑人參湯。吐後腹滿,當下,少與調胃承氣湯。下後腹滿,宜梔子厚朴湯。腹脹滿者,陰陽不和,桔梗半夏湯。
白話文:
發汗後腹脹: 溫補,用厚朴、半夏、生薑、人參湯。
嘔吐後腹脹: 瀉下,少量使用調胃承氣湯。
瀉下後腹脹: 用梔子、厚朴湯。
腹脹脹滿: 陰陽不和,用桔梗、半夏湯。
3. 腹痛
邪氣入里,與正氣相搏,則為腹痛。蓋陽邪傳裡而痛者,其痛不常,當以辛溫之劑和之。陰寒在內而痛者,則痛無休時,欲作利也,當以熱劑溫之。有燥屎宿食為痛者,則煩而不大便,腹滿而痛也,則後用下。經曰:諸痛為實,痛隨利減。此皆為里證,而所治各不同矣,又當隨證施治。
白話文:
當外來的邪氣進入身體內部,與體內正氣相抗爭,就會導致腹痛。如果陽邪(熱邪)傳入體內而引發疼痛,疼痛會時發時止,這時應當使用溫熱的藥物來調和治療。如果陰寒邪氣在體內而引發疼痛,那麼疼痛會持續不斷,並且會伴有腹瀉,這時應當使用溫熱的藥物來溫暖治療。如果有燥屎或宿食導致疼痛,那麼患者會感到煩躁不安,大便不通暢,伴有腹脹,這時應當使用瀉下之藥。經典中記載:「各種疼痛都屬於實證,疼痛會隨著大便通暢而減輕。」這些都是裡證的表現,而治療方法也不盡相同,具體需要根據症狀來進行治療。
傷寒四五日,腹中痛,若轉氣不趣小腹者,此欲自利也,四逆湯。
少陰腹痛、四逆,或咳或悸,或小便不利,或瀉利下重,並四逆散。
白話文:
傷寒病第四、五日左右,若感到腹部疼痛,且腹部的氣轉動不往下腹去,這通常意味著即將有自發性腹瀉,可給予四逆湯。
少陰病中,如果腹部疼痛、四肢冰冷、或伴有咳嗽、心悸、小便不順利,或腹瀉伴有肛門下墜感,這些情況都可以使用四逆散來治療。
下利清穀,脈微欲絕,通脈四逆湯;腹痛,小便不利,真武湯。
胸中熱,胃中有邪氣,腹痛,欲嘔吐者,黃連湯。
白話文:
- **下痢清穀,脈象微弱幾近斷絕:**服用通脈四逆湯。
- **腹痛,小便不通:**服用真武湯。
大便實痛者,關脈實,腹滿不大便,桂枝加大黃湯、大小承氣湯選用之。
白話文:
對於大便乾燥、疼痛的患者,關脈較實,腹部脹滿且無法排便,可以使用桂枝加大黃湯或大小承氣湯來治療。
4. 小腹滿
小腹滿者,臍下滿是也。若胸滿,心下滿,腹滿,皆為邪氣而非物。今小腹滿,皆為有物而非氣。小便利者,則為蓄血之形。小便不利者,乃是溺澀之證。滲利之劑,宜分兩途。經曰:病人素有痞氣,連在臍旁,痛引小腹,入陰筋者,名臟結也,死。
太陽病不解,熱結膀胱,其人如狂,小便急結,桃仁承氣湯。
白話文:
下腹部脹滿,是指肚臍以下部位脹滿。如果胸部脹滿、心窩脹滿、腹脹,這些都是邪氣引起的,不是實質性物質。而下腹部的脹滿,都是有實質性物質引起的,不是氣。
如果小便通暢,那麼脹滿可能是血塊形成。如果小便不通暢,則是尿液不通的徵兆。行氣利水的藥物,應該分為兩類。
《內經》說:病人原本就有悶脹之氣,連接到肚臍旁,疼痛引到下腹部,進入陰脈的,叫做「臟結」,是會致死的。
太陽病六七日,表證在,脈微沉,不結胸,發狂,小腹硬滿,小便自利,抵當湯。
白話文:
太陽病已發病六七天,表證依然存在,脈搏很弱並且深沉,沒有胸悶,但發狂,小腹硬脹,小便順暢,可使用抵當湯治療。
太陽病,目黃,脈沉結,小腹硬,小便不利者,五苓散。
陰陽易,小腹痛,燒裩散。
白話文:
太陽病中,若出現眼睛黃疸、脈象沉而結、小腹部硬、小便不暢,可以使用五苓散。
陰陽易病(一種性病),若小腹部疼痛,可以使用燒裩散治療。
病者手足厥冷,真武湯;不結胸,小腹滿,按之痛者,此冷結在膀胱關元,宜灸關元穴。
白話文:
患者手腳冰冷,可以服用真武湯;如果沒有胸悶,小腹脹滿,按壓時疼痛,這種情況是寒氣凝結在膀胱的關元穴,建議艾灸關元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