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華

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15)

1. 鄭聲

鄭聲者,如鄭衛之音,謂不正也。蓋汗下後,若病久本音失而正氣虛,則語散不知高下,乃精氣奪之候。其脈微細,大小便自利,小柴胡湯也。

白話文:

鄭聲指的是像鄭國、衛國那樣的靡靡之音,比喻不正之氣。汗出後,如果久病導致聲音異常,正氣虛弱,說話散亂,語無倫次,這就是精氣被奪的徵兆。脈象微細,大小便失禁,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。

2. 小便不通

小便不利者,邪氣聚於下焦,結而不散,甚則小腹硬滿而痛,此小便不通也。大抵有所不利者,行之,取其滲利也。若引飲過多,下焦多熱,或中濕發黃,水飲停滯,皆以利小便為先。惟汗後亡津液,胃中干,與陽明汗多者,則以利小便為戒。設或小水不利,而見頭汗出者,乃陽脫關格之病篤矣。

引飲過多,小便不利,下焦蓄熱,浮者,五苓散;沉脈,豬苓湯。太陽病,身黃,脈沉,小腹硬,小水不利者,知無血也,與陽明無汗,小便不利,心中懊憹者,必發黃,茵陳五苓散,黃自退而小便清矣。

白話文:

小便不順暢,是因為邪氣聚集在下腹部,凝結不散,嚴重時會導致小腹硬脹疼痛,這就是小便不通。一般來說,小便不利的情況,要讓它通暢,才能利尿。如果喝水太多,下焦熱盛,或是體內濕邪導致黃疸,水分停滯,都應該先解決小便不通的問題。但是,如果出汗後津液不足,胃中乾燥,或是陽明經脈出汗過多的人,就應該避免使用利尿的方法。如果小便不利,卻出現頭部出汗的情況,這是陽氣脫失,經絡阻塞的危急症狀。

喝水太多導致小便不利,下焦蓄積熱邪,脈象浮的,用五苓散;脈象沉的,用豬苓湯。太陽經病邪,身體發黃,脈象沉,小腹硬,小便不利,表示沒有出血,這和陽明經不出汗,小便不利,心中煩躁的情況一樣,必然會發黃,要服用茵陳五苓散,黃疸自然會消退,小便也會恢復正常。

3. 小便難

小便難者,陰虛也,陽必湊之,由膀胱受熱,故小便赤澀而不能流利也。又有雖不大便五六日,而小便少者,但初硬後溏不定,或硬攻之,必溏。候小便多,屎定硬,方可攻之。乃胃中水穀少,便雖通而不多,如豬苓湯可也。

白話文:

排尿困難,是因為陰虛,陽氣就會聚集在膀胱,導致膀胱受熱,所以尿液顏色深紅且排尿不順暢。也有些人雖然好幾天(五六天)沒大便,但尿量卻很少,大便一開始很硬,後來又稀不成形,時硬時軟,如果硬要通便,大便就會變稀。等到尿量變多,大便也變得堅硬,才能服用攻下之藥。這是因為胃中水穀精微不足,即使大便通了,量也不多,像豬苓湯這樣的藥物就可以使用。

4. 小便自利

小便自利者,為津液偏滲,大便必硬,宜藥下之。太陰當發身黃,其小便自利者,則濕熱內泄,不能發黃。惟血證,小腹急而如狂,小水自利者,腎與膀胱虛而不能約制水液,桃仁承氣下之。若自汗,小便數者,雖有表證,不可用桂枝,謂其走津液也。若誤服之得厥者,以甘草乾姜為治也。

白話文:

小便自利,是因為體液滲漏太多,大便一定會很硬,應該服用瀉下藥物。如果本該出現黃疸的太陰病症,卻出現小便自利的情況,那是因為濕熱內洩,所以無法發黃。只有在血證,下腹部疼痛劇烈如同發狂,同時小便自利的情況下,才是腎臟與膀胱虛弱,無法約束體液,這時應該服用桃仁承氣湯等瀉下藥物。如果同時伴有自汗、小便次數增多的情況,即使有表證也不可以使用桂枝湯,因為桂枝會耗損體液。如果誤服桂枝湯而導致厥逆,就應該用甘草和乾薑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