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華

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21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21)

1. 口乾

邪熱聚於胃腑,消耗津液,故口乾、熱而渴也。經曰少陰病,故口燥咽乾者,急下之。若不口燥咽乾而渴,脈沉者,急溫之。又有漱水不下咽者,若見表證,必衄,為邪熱在經也。以血氣俱多,經中熱甚、迫血妄行而作衄者,無表證,加之胸腹滿而如狂者,又為蓄血在內者。

陽明口燥咽乾,無大熱,背微惡寒,煩渴,白虎加人參湯。

少陽口燥咽乾,小柴胡湯。

少陰口燥咽乾而渴,急下之,用承氣湯。

陽明病,口燥欲漱水不咽者,必衄,黃芩芍藥湯;漱水不咽,發狂,輕者犀角地黃湯,甚者抵當湯。

白話文:

口乾

病邪的熱氣積聚在胃腸,消耗體內津液,所以才會口乾、發熱且感到口渴。經書上說,少陰病導致口乾舌燥咽喉乾燥的,要緊急使用瀉下法治療。如果沒有口乾舌燥咽喉乾燥,只是感到口渴,而且脈象沉弱的,則要趕緊溫補。還有一種情況是漱口水但不吞咽,如果同時伴隨表證,就一定會流鼻血,這是因為病邪的熱氣在經絡裡。因為血氣都很多,經絡中熱氣很盛,迫使血液亂竄而導致流鼻血,如果沒有表證,又伴隨胸腹脹滿、神志恍惚如狂躁一樣,那就是體內瘀血造成的。

陽明經的病症,出現口乾舌燥咽喉乾燥,但沒有明顯發熱,背部略微惡寒,煩躁口渴,則使用白虎加人參湯。

少陽經的病症,出現口乾舌燥咽喉乾燥,則使用小柴胡湯。

少陰經的病症,出現口乾舌燥咽喉乾燥且口渴,要緊急使用瀉下法治療,用承氣湯。

陽明經的病症,口乾想漱口卻不吞咽,一定會流鼻血,則使用黃芩芍藥湯;如果漱口不吞咽,又神志發狂,病情輕微的用犀角地黃湯,病情嚴重的用抵當湯。

2.

渴者,里有熱也。津液為熱所耗,故令渴也。傷寒六七日,傳至厥陰,為消渴者,渴飲水多而小便少,乃熱能消水也。朱氏曰:脈浮而渴,屬太陽;有汗而渴,屬陽明;自利而渴,屬少陰。至於厥陰,則又熱之極矣。太陽無汗,若渴,忌白虎,宜柴胡湯。陽明多汗而渴,戒五苓,宜竹葉石膏湯。

若先嘔後渴,則為欲解,當與之水。先渴後嘔,則為水停,屬赤茯苓湯。當從此議,勿令誤也。

太陽病,發渴,脈浮,表不解,心下有水氣,小青龍湯去半夏,加栝蔞。服桂枝湯,汗出後煩渴甚者,白虎加人參湯。小便不利而渴,五苓散。身熱惡風,手足溫,脅滿而渴,小柴胡去半夏,加栝蔞。

陽明發渴,則有汗,脅下硬,不大便而嘔,舌上白苔,小柴胡湯加減同用。若汗少,小便不利,脈浮而渴,五苓散;渴而飲水嘔者,同。

發黃,頭汗出,小便不利,渴飲水漿,茵陳蒿湯、茵陳五苓散。

少陽發汗,則自利,咳而嘔,引水飲,豬苓湯。

下利,渴欲飲水,白頭翁湯。下利,脈數而渴者,自愈;不愈,必下清血,宜黃芩散。

病人脈微細,欲吐不吐,心煩但寐,小便白,下利而渴,四逆湯。

白話文:

渴,是因為體內有熱。體液被熱消耗掉,所以才會口渴。傷寒病發六七天,傳到厥陰經,就會出現消渴症,這種情況下,病人喝很多水卻尿很少,是因為體內的熱氣消耗了水分。朱氏醫家說:脈搏浮而口渴,屬於太陽經病症;出汗且口渴,屬於陽明經病症;腹瀉且口渴,屬於少陰經病症;到了厥陰經,那就是熱到了極點。太陽經病症,不出汗且口渴,忌用白虎湯,應該用柴胡湯。陽明經病症,出很多汗且口渴,忌用五苓散,應該用竹葉石膏湯。

如果先嘔吐後口渴,表示病情將要好轉,應該給病人喝水。如果先口渴後嘔吐,表示體內水分停滯,應該服用赤茯苓湯。要根據這些情況來判斷,避免用錯藥。

太陽經病症,發病口渴,脈搏浮,表證未解,心下有水腫,可以用小青龍湯去掉半夏,再加入栝蔞。服用桂枝湯後,出汗但煩躁口渴加劇的,用白虎加人參湯。小便不利且口渴,用五苓散。身體發熱怕風,手腳溫熱,脅肋部脹滿且口渴,用小柴胡湯去掉半夏,再加入栝蔞。

陽明經病症發病口渴,會出汗,脅肋下硬,不大便還嘔吐,舌苔發白,用小柴胡湯加減後服用。如果汗少,小便不利,脈搏浮且口渴,用五苓散;口渴喝水就嘔吐的,也用五苓散。

黃疸、頭部出汗、小便不利、口渴想喝水,用茵陳蒿湯或茵陳五苓散。

少陽經病症出汗後,會腹瀉,咳嗽且嘔吐,想喝水,用豬苓湯。

腹瀉,口渴想喝水,用白頭翁湯。腹瀉,脈搏數且口渴,通常會自愈;如果沒好,表示要瀉清血液,用黃芩散。

病人脈搏微弱,想吐卻吐不出來,心煩但想睡覺,小便清白,腹瀉且口渴,用四逆湯。

3. 陽毒

大熱大渴,黑奴丸。中暑,發渴,白虎加人參湯。

白話文:

陽毒:發高燒很渴,服用黑奴丸。中暑,覺得很渴,服用白虎加人參湯。

4. 胸脅滿痛

胸滿者,胸膈間氣塞閉也,非心下滿。脅滿者,脅肋下氣填脹滿也,非腹中滿。蓋邪自表傳裡,必先自胸脅以至心腹而入胃,是以胸滿多帶表證,宜發汗。脅滿者,多在半表半裡之間,宜和解。至於邪結胸中而為實者,又須湧吐之也。

太陽病,下後脈促,胸滿,桂枝去芍藥湯。病在於胃氣,芍藥入榮,故去之。

陽明病,喘而胸滿,猶帶表證,不可下,與麻黃湯、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

胸脅俱滿,或脅下硬痛,或嘔吐,舌上白苔,或不大便,並屬小柴胡湯。

傷寒五七日,往來寒熱,胸脅若滿,默默不飲食,心煩喜嘔,或脅下痞硬,柴胡加牡蠣湯。

傷寒七八日,下之,胸滿煩驚,小便不利,譫語,一身盡痛,不可轉側,柴胡加龍骨牡蠣湯;胸中痰實,瓜蒂散吐之。胸膈不快,填滿閉塞,唇青手冷,脈細沉,少情緒,或腹痛,此名太陰。

白話文:

胸脅滿痛

胸部滿悶,是因為胸膈之間氣機阻塞不通,這和心下滿悶不同。脅肋部滿悶,是指脅肋下氣體充盈脹滿,這和腹部滿悶不同。邪氣從體表侵入內裡,一定會先從胸脅部到達心腹,再進入胃部,所以胸部滿悶大多伴隨表證,應該發汗治療。脅肋部滿悶,多在半表半裡之間,應該用和解的方法治療。如果邪氣結聚在胸中形成實證,則需要使用催吐的方法。

太陽病,小便後脈搏急促,胸部滿悶,服用桂枝去芍藥湯。此病在於胃氣受損,芍藥藥性入血榮,所以要去掉它。

陽明病,呼吸困難且胸部滿悶,還伴有表證,不可攻下,服用麻黃湯或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

胸部和脅肋部都滿悶,或脅肋下硬痛,或嘔吐,舌苔白,或不大便,都屬於小柴胡湯的治療範圍。

傷寒病五六七日,寒熱往來,胸脅部好像滿悶,默默不語,不想吃東西,心煩意亂想嘔吐,或脅肋下痞塊堅硬,服用柴胡加牡蠣湯。

傷寒病七八日,瀉下後,胸部滿悶煩躁驚恐,小便不利,說胡話,全身疼痛,不能翻身,服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;如果胸中痰飲阻塞,則用瓜蒂散催吐。胸膈部感覺不舒暢,填滿阻塞,嘴唇青紫,手腳冰冷,脈象細弱沉弱,精神萎靡,或伴有腹痛,這是太陰病的表現。

5. 結胸

經曰:病發於陽而反下之,熱入因作結胸。注曰:發熱惡寒者,發於陽也。外證項強,心下滿硬而痛是也。此為實邪在裡,法當下之。若脈浮大,若表證,若水氣填,不可下。亦有不因下而心下硬滿者。經曰:病人手足厥,脈乍緊,邪結胸中,心滿而煩,飢不欲食;當吐之。

是則病在胸中也。經曰:陽明病,心下硬滿,不可下,下之,利不止而死。是則邪氣自表傳裡,留於心下,未全為實,法當吐之,故有此戒。其或結胸證具而煩躁者,不治。

結胸,寸脈浮,關尺皆沉緊,宜下。若脈浮大,或有表證,先用小柴胡湯,表已解,下之。大結胸,不按而痛連臍腹,痛硬不可近,大陷胸湯;或太峻,用丸。

小結胸,按之而痛,心下硬,小陷胸湯。熱實結胸,懊憹煩渴,心下痛,少與大陷胸湯。寒實結胸,無熱證,三物白散、枳實理中丸。

白話文:

結胸的成因是陽氣發病卻反而向下發展,導致熱邪內陷而形成結胸。發熱惡寒是陽氣發病的表現,外在症狀包括頸項強直,心窩部脹滿堅硬且疼痛。這是實邪在裡,應該瀉下治療。但如果脈象浮大,或有表證,或水氣充盈,則不可瀉下。也有些結胸並非因瀉下導致心窩部堅硬脹滿。有些病人手腳厥冷,脈象時緊時鬆,邪氣結聚於胸中,心窩部脹滿煩悶,不想吃東西,則應該用吐法治療。

因此,這種病症的病灶在胸中。陽明病若心窩部堅硬脹滿,不可瀉下,如果瀉下,則瀉下不止而導致死亡。這是因為邪氣從表層傳入裡層,停留在心窩部,尚未完全成為實證,應該用吐法治療,所以有此禁忌。如果出現結胸的全部症狀,且伴有煩躁不安,則難以治療。

結胸病症,寸脈浮,關、尺脈沉緊,宜瀉下治療。如果脈象浮大,或有表證,則應先服用小柴胡湯,待表證解除後再瀉下。大結胸症狀為不按壓就疼痛,且疼痛連及臍腹,堅硬疼痛難以靠近,應服用大陷胸湯;如果藥性過於峻猛,則改用丸劑。

小結胸症狀為按壓才疼痛,心窩部堅硬,應服用小陷胸湯。熱實性結胸,伴有煩躁、口渴、心窩部疼痛,應少量服用大陷胸湯。寒實性結胸,無發熱症狀,則應服用三物白散或枳實理中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