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15)

1. 鄭聲

鄭聲者,如鄭衛之音,謂不正也。蓋汗下後,若病久本音失而正氣虛,則語散不知高下,乃精氣奪之候。其脈微細,大小便自利,小柴胡湯也。

白話文:

鄭聲

鄭聲,就像鄭國和衛國的音樂,指的是不正當的聲音。通常在發汗或瀉下治療後,如果病情拖延太久,導致原本的聲音消失而正氣虛弱,就會出現言語散亂、語無倫次的狀況,這是精氣耗損的徵兆。患者的脈象微弱細小,大小便通暢,此時可使用小柴胡湯治療。

2. 小便不通

小便不利者,邪氣聚於下焦,結而不散,甚則小腹硬滿而痛,此小便不通也。大抵有所不利者,行之,取其滲利也。若引飲過多,下焦多熱,或中濕發黃,水飲停滯,皆以利小便為先。惟汗後亡津液,胃中干,與陽明汗多者,則以利小便為戒。設或小水不利,而見頭汗出者,乃陽脫關格之病篤矣。

引飲過多,小便不利,下焦蓄熱,浮者,五苓散;沉脈,豬苓湯。太陽病,身黃,脈沉,小腹硬,小水不利者,知無血也,與陽明無汗,小便不利,心中懊憹者,必發黃,茵陳五苓散,黃自退而小便清矣。

白話文:

小便不通

小便不順暢,是因為邪氣聚集在下焦,凝結不散,嚴重時會導致小腹硬滿疼痛,這就是小便不通的症狀。一般來說,若有排尿不暢的情況,應以通利為主,促進水分代謝。如果因飲水過多、下焦積熱,或因濕氣導致發黃、水液停滯,都應優先利小便。但若是在發汗後津液耗損、胃中乾燥,或是陽明病出汗過多時,就應避免再利小便。假使小便不暢且頭部出汗,則是陽氣虛脫、關格不通的危重病症。

飲水過多導致小便不利、下焦積熱,若脈象浮,可用五苓散;脈象沈,則用豬苓湯。太陽病出現身體發黃、脈沈、小腹硬、小便不利時,表示並非血瘀,若陽明病無汗、小便不利且心中煩悶,則必定會發黃,此時可用茵陳五苓散,黃疸消退後小便便會恢復清澈。

3. 小便難

小便難者,陰虛也,陽必湊之,由膀胱受熱,故小便赤澀而不能流利也。又有雖不大便五六日,而小便少者,但初硬後溏不定,或硬攻之,必溏。候小便多,屎定硬,方可攻之。乃胃中水穀少,便雖通而不多,如豬苓湯可也。

白話文:

小便困難

小便困難是陰虛所致,陽氣過盛侵襲陰分,由於膀胱受熱,因此小便發紅、澀痛而不順暢。另外,有些人即使五六天不大便,但小便量少,且大便起初乾硬、後續稀軟不固定,此時若強行用瀉下藥,必定導致腹瀉。應等待小便量增多、大便確實變硬時,才可用瀉下法治療。這是因為胃中水穀不足,即使大便通暢但量不多,此時可服用豬苓湯調理。

4. 小便自利

小便自利者,為津液偏滲,大便必硬,宜藥下之。太陰當發身黃,其小便自利者,則濕熱內泄,不能發黃。惟血證,小腹急而如狂,小水自利者,腎與膀胱虛而不能約制水液,桃仁承氣下之。若自汗,小便數者,雖有表證,不可用桂枝,謂其走津液也。若誤服之得厥者,以甘草乾姜為治也。

白話文:

小便自利

小便自行通利,表示體內津液過度流失,導致大便必定乾硬,此時應以藥物通便。

太陰病本應出現身體發黃的症狀,但若小便通利,則表示濕熱已從體內排出,因此不會發黃。

若是血證(如瘀血),出現小腹緊急、煩躁如狂,且小便自行通利的情況,這是因為腎與膀胱虛弱,無法控制水液所致,可用桃仁承氣湯治療。

如果患者自汗且小便頻繁,即使有表證(外感症狀),也不可使用桂枝湯,因為桂枝會消耗津液。若誤服桂枝湯後出現四肢冰冷,則應以甘草乾薑湯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