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華

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(9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(9)

1. 口乾

邪熱聚於胃腑,消耗津液,故口乾、熱而渴也。經曰少陰病,故口燥咽乾者,急下之。若不口燥咽乾而渴,脈沉者,急溫之。又有漱水不下咽者,若見表證,必衄,為邪熱在經也。以血氣俱多,經中熱甚、迫血妄行而作衄者,無表證,加之胸腹滿而如狂者,又為蓄血在內者。

白話文:

當邪熱聚集在胃和腸道時,會消耗體內的津液,因此會出現口乾、發熱和口渴的症狀。中醫典籍記載,少陰病症狀包括口乾舌燥等,需要緊急用瀉下法治療。如果不出現口乾舌燥的症狀,但仍然口渴,且脈搏沉細,則需要緊急用溫熱方法治療。

還有,如果漱口時水無法吞嚥下去,如果同時出現表證(發熱、惡寒),必定會流鼻血,這是因為邪熱存在於經絡中。如果沒有表證,但胸腹脹滿、神志不清,則表明體內積蓄了淤血。

陽明口燥咽乾,無大熱,背微惡寒,煩渴,白虎加人參湯。

少陽口燥咽乾,小柴胡湯。

少陰口燥咽乾而渴,急下之,用承氣湯。

白話文:

陽明經的症狀是口乾舌燥,沒有明顯發熱,背部微微發冷,感到口渴,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。少陽經的症狀是口乾舌燥,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。少陰經的症狀是口乾舌燥且口渴,病情急迫,需要快速瀉下,可以用承氣湯治療。

陽明病,口燥欲漱水不咽者,必衄,黃芩芍藥湯;漱水不咽,發狂,輕者犀角地黃湯,甚者抵當湯。

白話文:

陽明熱病,如果口乾想漱口但又不敢吞嚥,必定會流鼻血,用黃芩芍藥湯。如果漱口後不吞嚥而發狂,症狀較輕的用犀角地黃湯,症狀較重的用抵當湯。

2.

渴者,里有熱也。津液為熱所耗,故令渴也。傷寒六七日,傳至厥陰,為消渴者,渴飲水多而小便少,乃熱能消水也。朱氏曰:脈浮而渴,屬太陽;有汗而渴,屬陽明;自利而渴,屬少陰。至於厥陰,則又熱之極矣。太陽無汗,若渴,忌白虎,宜柴胡湯。陽明多汗而渴,戒五苓,宜竹葉石膏湯。

白話文:

口渴,是因為身體內有熱氣。津液被熱氣消耗,所以才會感到口渴。患上傷寒六七天後,熱邪傳變到厥陰經,會出現消渴症。症狀是口渴多飲水,但小便少,這是因為熱氣消耗了體液。

朱氏說:脈浮而口渴,屬於太陽經;出汗而口渴,屬於陽明經;自發性腹瀉而口渴,屬於少陰經。到了厥陰經,則說明熱氣達到極致。

太陽經無汗,但若口渴,不宜服用白虎湯,宜用柴胡湯。陽明經多汗而口渴,禁止服用五苓散,宜用竹葉石膏湯。

若先嘔後渴,則為欲解,當與之水。先渴後嘔,則為水停,屬赤茯苓湯。當從此議,勿令誤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先嘔吐後口渴,表明身體即將好轉,可以給予水。如果先口渴後嘔吐,表明體內有水停滯,屬於赤茯苓湯證。應當根據這些原則來治療,不要誤診誤治。

太陽病,發渴,脈浮,表不解,心下有水氣,小青龍湯去半夏,加栝蔞。服桂枝湯,汗出後煩渴甚者,白虎加人參湯。小便不利而渴,五苓散。身熱惡風,手足溫,脅滿而渴,小柴胡去半夏,加栝蔞。

白話文:

太陽病

  • 口渴,脈浮,表證未解,心窩有水氣,可以服用去除了半夏、加入栝蔞的小青龍湯。
  • 服用桂枝湯後,出汗後仍然口渴嚴重者,可以服用加入人參的白虎湯。
  • 小便不利、口渴,可以服用五苓散。
  • 身體發熱、怕風、手足溫暖、兩脅脹滿、口渴,可以服用去除了半夏、加入栝蔞的小柴胡湯。

陽明發渴,則有汗,脅下硬,不大便而嘔,舌上白苔,小柴胡湯加減同用。若汗少,小便不利,脈浮而渴,五苓散;渴而飲水嘔者,同。

白話文:

陽明經發作時口渴,還伴有出汗,肋骨下方僵硬,不大便且嘔吐,舌苔白,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加減方。如果出汗量少,小便不通暢,脈象浮數且口渴,可以使用五苓散;口渴飲水後嘔吐的,也適用此方。

發黃,頭汗出,小便不利,渴飲水漿,茵陳蒿湯、茵陳五苓散。

少陽發汗,則自利,咳而嘔,引水飲,豬苓湯。

白話文:

黃疸,頭部出汗,小便困難,口渴想喝水,可以使用茵陳蒿湯或茵陳五苓散治療。

下利,渴欲飲水,白頭翁湯。下利,脈數而渴者,自愈;不愈,必下清血,宜黃芩散。

病人脈微細,欲吐不吐,心煩但寐,小便白,下利而渴,四逆湯。

白話文:

腹瀉,口渴想喝水:

  • 服用白頭翁湯。

腹瀉,脈搏快速且口渴:

  • 可自行恢復;
  • 如果沒有恢復,必定會排出鮮血,應服用黃芩散。

3. 陽毒

大熱大渴,黑奴丸。中暑,發渴,白虎加人參湯。

白話文:

  • 嚴重發熱和口渴,服用黑奴丸。
  • 中暑,口渴,服用白虎湯加人參。

4. 胸脅滿痛

胸滿者,胸膈間氣塞閉也,非心下滿。脅滿者,脅肋下氣填脹滿也,非腹中滿。蓋邪自表傳裡,必先自胸脅以至心腹而入胃,是以胸滿多帶表證,宜發汗。脅滿者,多在半表半裡之間,宜和解。至於邪結胸中而為實者,又須湧吐之也。

白話文:

胸滿: 胸口和橫膈膜之間氣體阻塞不通,不是心臟下方的滿腹感。

脇肋滿: 脇肋下氣體脹滿,不是腹部滿脹。

邪氣從身體表面傳入內部,必定會先從胸脇達到心腹,再進入胃,因此胸滿通常伴隨表證(外感風寒或暑熱),宜發汗治療。

脇肋滿: 多處於表裡之間,宜採用和解(疏通表裡)法。

如果邪氣結聚在胸中形成實證(氣結不通),則需要使用催吐法。

太陽病,下後脈促,胸滿,桂枝去芍藥湯。病在於胃氣,芍藥入榮,故去之。

白話文:

太陽病,下痢後脈絡跳動急速,胸部脹滿,使用去除了芍藥的桂枝湯。病症在於胃氣,芍藥會進入血脈,因此去除它。

陽明病,喘而胸滿,猶帶表證,不可下,與麻黃、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

胸脅俱滿,或脅下硬痛,或嘔吐,舌上白苔,或不大便,並屬小柴胡湯。

白話文:

在陽明病中,如果出現呼吸困難、胸悶,同時還有表證的症狀,不能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應給予麻黃、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

傷寒五七日,往來寒熱,胸脅若滿,默默不飲食,心煩喜嘔,或脅下痞硬,柴胡加牡蠣湯。

白話文:

傷寒發病後五到七天時,出現反覆發熱和發冷,胸脅部好像有東西堵住一樣,悶悶不樂不想吃東西,心中煩亂想嘔吐,或者脅肋下方有硬塊,這種情況使用柴胡加牡蠣湯。

傷寒七八日,下之,胸滿煩驚,小便不利,譫語,一身盡痛,不可轉側,柴胡加龍骨牡蠣湯;胸中痰實,瓜蒂散吐之。胸膈不快,填滿閉塞,唇青手冷,脈細沉,少情緒,或腹痛,此名太陰。

白話文:

傷寒發病後七八天,出現了腹瀉,胸中發悶煩躁不安,小便不順,胡言亂語,全身疼痛,不能翻身。可以使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。如果胸中有實痰,可用瓜蒂散催吐祛痰。胸膈間感覺不舒服,有堵塞感,嘴脣發青、手腳發冷,脈搏細而沉,精神不佳,或者伴有腹痛,這種情況稱為太陰病。

5. 結胸

經曰:病發於陽而反下之,熱入因作結胸。注曰:發熱惡寒者,發於陽也。外證項強,心下滿硬而痛是也。此為實邪在裡,法當下之。若脈浮大,若表證,若水氣填,不可下。亦有不因下而心下硬滿者。經曰:病人手足厥,脈乍緊,邪結胸中,心滿而煩,飢不欲食;當吐之。

白話文:

經書說,疾病從陽氣發作,卻要往下治療,這是因為熱邪入侵導致結胸。註解說明,發熱惡寒是陽氣發作的表現。外在症狀包括頸部僵硬,心口處滿脹堅硬並伴隨疼痛。這屬於實邪在裡,應該往下治療。但如果脈象浮大,或是表證,或是水氣積聚,就不能往下治療。也有一些情況不是因為往下治療而導致心口處硬脹滿的。經書還說,病人手腳冰冷,脈象時緊時緩,邪氣聚集於胸中,心口滿脹並感到煩躁,不想吃東西,應該要催吐。

是則病在胸中也。經曰:陽明病,心下硬滿,不可下,下之,利不止而死。是則邪氣自表傳裡,留於心下,未全為實,法當吐之,故有此戒。其或結胸證具而煩躁者,不治。

白話文:

這是胸中疾病。經典中說:陽明病,心下堅硬脹滿,不能用瀉下法,如果瀉下,腹瀉不止而死亡。這是病邪從表傳到裡,停留在心下,還沒有完全實化,治療方法應該是把它吐出來,所以有這樣的戒告。如果已經具備結胸的證候並且煩躁的,則無法治癒。

結胸,寸脈浮,關尺皆沉緊,宜下。若脈浮大,或有表證,先用小柴胡湯,表已解,下之。大結胸,不按而痛連臍腹,痛硬不可近,大陷胸湯;或太峻,用丸。

白話文:

結胸 (胸部疼痛腫脹)的情況下,寸脈(手腕內側動脈)浮起,關脈和尺脈(更遠處的動脈)沉重且緊繃,表示需要瀉下(通便)。

如果脈搏浮大,或有外感表證(如發燒、頭痛),應先使用小柴胡湯。外感解除後,再使用瀉下藥物。

對於嚴重的結胸,不按壓也能感覺到疼痛連到腹部,疼痛且硬得無法靠近,可以使用大陷胸湯。如果大陷胸湯太過刺激,可以用丸藥代替。

小結胸,按之而痛,心下硬,小陷胸湯。熱實結胸,懊憹煩渴,心下痛,少與大陷胸湯。寒實結胸,無熱證,三物白散、枳實理中丸。

白話文:

小結胸: 按壓胸部有疼痛感,心下部堅硬,胸部微陷,可用小陷胸湯。

熱實結胸: 胸部結塊疼痛,伴有煩躁、口渴,心下痛,症狀較輕時用大陷胸湯。

寒實結胸: 胸部結塊疼痛,但無發熱症狀,可用三物白散或枳實理中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