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14)
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14)
1. 熱入血室
熱入血室者,衝脈為血之海,即血室也。男女均有此血氣,亦均有此衝脈。得熱血必妄行,在男子則為下血譫語,因邪熱傳入正陽明腑;在婦人則為寒熱似瘧,邪乃隨經而入,皆為熱入血室。太陽不解,熱結膀胱,其人如狂而血自下者,愈;不愈,用桂枝湯。陽明下血譫語,胸滿如結胸,夜則如見鬼,此為熱入血室,小柴胡湯。
下焦蓄血,其人如狂,小腹急結,小便自利,大便黑,與夫下利,無表裡證,脈數不解,消穀易飢,多日不大便,此為瘀血,桃仁承氣湯。少陰病,下利膿血,或腹滿,下如魚腦者,桃花湯主之。
白話文:
熱入血室
熱入血室是指熱邪侵入衝脈(即血海,為儲存血液之處)。無論男女都有血氣和衝脈。當熱邪入侵時,血液會異常妄行。
- 男性:可能出現下血、譫語(胡言亂語),這是因為邪熱傳入陽明胃腑所致。
- 女性:可能出現類似瘧疾的寒熱交替,邪熱隨經脈侵入,同樣屬於熱入血室。
若太陽經邪熱未解,熱結於膀胱,患者可能狂躁不安,但若血自行排出則可痊癒;若未痊癒,可用桂枝湯治療。
若陽明經熱盛導致下血、譫語、胸悶如結胸、夜間幻覺如見鬼,此為熱入血室,可用小柴胡湯治療。
下焦蓄血:
患者狂躁不安、小腹緊繃疼痛、小便正常但大便黑色,或腹瀉但無明顯表裡證候,脈搏快卻持續不解,容易飢餓但多日不大便,此為瘀血內阻,適用桃仁承氣湯。
少陰病:
若腹瀉帶膿血、腹脹滿,或排出如魚腦狀的物質,則適用桃花湯治療。
2. 四逆
四逆者,手足厥冷不溫,謂之四逆。邪在表,則手足熱。邪在半表裡,則手足溫。至於邪傳少陰,則手足冷逆也。然自熱而致溫,由溫而致厥,乃傳經之邪,輕則四逆散,重則承氣湯下之。若初起得病便厥者,輕則理中湯,重則四逆湯溫之。此為陰經受邪,乃陽不足而陰有餘也。若或惡寒厥逆,蜷臥煩躁,吐利而脈不至者,皆惡候也。
白話文:
四逆
四逆指的是手腳冰冷、無法回暖的症狀。當病邪在體表時,手腳會發熱;若病邪處於半表半裡之間,手腳則會溫熱。而當病邪傳入少陰經時,手腳便會冰冷逆寒。
從發熱到溫熱,再從溫熱轉為冰冷,這是病邪隨經絡傳變的過程。病情較輕時可用「四逆散」治療,嚴重時則需以「承氣湯」瀉下。若一開始發病就出現四肢冰冷,輕症可用「理中湯」,重症則需以「四逆湯」溫補。
這種情況屬於陰經受邪,是陽氣不足、陰氣過盛的表現。如果還伴有怕冷、四肢冰冷、蜷縮臥床、煩躁不安、嘔吐腹瀉,甚至脈搏微弱難測,這些都是危險的徵兆。
3. 不大便
不大便者,因發汗,利小便過多,耗損津液,以致腸胃乾燥。蓋邪熱傳入正陽明,里證最多,惟見發渴譫語,脈實,狂妄,潮熱自汗,小水赤,或心腹脹滿硬痛,急用三承氣湯,選而下之,大便通而熱愈矣。倘脈浮,表證尚在,或帶嘔者,知邪未全入腑,尤在半表裡間,尚用小柴胡和之。
候大便硬實,不得不下者,只得以大柴胡下之。若陽明汗多,或已經發汗,利小便而大便不通者,此津液枯竭,宜蜜導通之。
白話文:
[不大便]
大便不通的原因,是因為發汗或利尿過多,導致體內津液耗損,使腸胃乾燥。當邪熱傳入陽明經時,裡證最為常見,症狀包括口渴、說胡話、脈象強而有力、狂躁不安、潮熱自汗、小便赤紅,或心腹脹滿硬痛,此時應立即選用三承氣湯來瀉下,使大便通暢後,熱症自然消退。
如果脈象浮,表示表證仍在,或伴有嘔吐,說明邪氣尚未完全入腑,仍處於半表半裡之間,此時應以小柴胡湯調和。
若大便已經硬實,不得不瀉下時,則應使用大柴胡湯來通便。如果陽明經出汗過多,或已經發汗、利尿後仍大便不通,這是津液枯竭的表現,適合用蜜導法來潤腸通便。
4. 譫語
譫語者,經云:邪氣盛則實,精氣奪則虛,故實則譫語,虛則鄭聲。胃中實熱,上乘於心,心為熱冒,則神識昏迷,妄有所見而言也,輕則睡中呢喃,重則不睡亦語。有譫語者,有獨語者,有語言不休者,有言亂者,此數者,見其熱之輕重也。大抵熱入於胃,水涸糞燥,必發譫語,為實也。
有被火劫取汗而譫語者,有亡陽譫語者,有下利清穀,不渴,譫語者,此為虛也。或脈來沉實,洪數有力,大便不通,小水赤,燥渴,譫語狂妄,腹中脹滿硬痛,或潮熱自汗,或下利純清水,心腹硬痛者,皆里證,邪熱燥屎也,俱大承氣下之。下後利不止,與夫喘滿氣逆而上奔,自利氣脫而下奪,皆為逆也。
其三陽合病,脈實,身重難轉,口中不仁,面垢遺尿,白虎湯。或大便結,大熱乾嘔,錯語呻吟不眠,犀角解毒湯。初得病無熱,狂言,煩躁不安,精采不與人相當,與五苓散三錢,以新汲水探吐;一法用桂苓湯。狂言,漱水不欲咽,大便黑,小水不利,身黃脹滿,此因當下失下,是瘀血譫語,桃仁承氣,下盡黑物則愈。婦人經水適來適斷,續得寒熱,此為熱入血室譫語,小柴胡湯。
陽明證,喜忘,如狂者,亦瘀血也,照前桃仁承氣,下盡黑物則愈矣。
白話文:
譫語是指人在神志不清的情況下胡言亂語。中醫理論認為,邪氣過盛會導致實證,精氣耗損則會導致虛證,因此實證會出現譫語,虛證則會出現鄭聲(聲音低微、斷續)。當胃中有實熱,熱邪上擾心神,使心神被熱邪蒙蔽,就會導致神志昏迷,出現幻覺而胡言亂語。輕微者在睡夢中喃喃自語,嚴重者即使清醒也會胡言亂語。
譫語的表現形式多樣,包括獨自說話、言語不休、言語混亂等,這些表現反映了熱邪的輕重程度。一般來說,熱邪侵入胃部,導致體內津液耗損、大便乾燥,必定會引發譫語,這屬於實證。
此外,還有幾種情況會導致譫語:
- 因火療法強迫發汗而引發譫語。
- 因陽氣耗損(亡陽)而引發譫語。
- 腹瀉排出未消化的食物、口不渴卻出現譫語,這些屬於虛證。
若脈象沈實、洪數有力,並伴有大便不通、小便赤黃、口乾舌燥、譫語狂妄、腹脹硬痛,或潮熱自汗,或腹瀉排出清水,心腹硬痛等症狀,這些都是裡證,屬於邪熱與燥屎內結,可用大承氣湯攻下。若攻下後腹瀉不止,或出現氣喘胸悶、氣逆上衝,或腹瀉導致氣虛下陷,這些都是危重證候。
若三陽經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)同時發病,脈象實而有力,身體沈重難以轉動,口舌麻木,面色晦暗,小便失禁,可用白虎湯治療。若大便乾結、高熱乾嘔、言語錯亂、呻吟失眠,可用犀角解毒湯。
若剛發病時沒有發熱,卻狂言亂語、煩躁不安、神志異常,可服用五苓散三錢,並用新汲的冷水催吐;另一方法是使用桂苓湯。
若狂言亂語、想漱口但不願咽水、大便發黑、小便不利、身體發黃脹滿,這是因為該瀉下時未及時瀉下,屬於瘀血導致的譫語,可用桃仁承氣湯治療,待黑色瘀血排盡即可痊癒。
婦女月經剛來或剛結束,隨後出現寒熱交替,這是熱邪侵入血室導致的譫語,可用小柴胡湯治療。
陽明病證中,若出現健忘、發狂等症狀,也是瘀血所致,可按照前述方法使用桃仁承氣湯,待黑色瘀血排盡即可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