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華

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(7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(7)

1. 手足汗

四肢者,諸陽之本,熱聚於胃,則津液旁達於手足也。蘊熱,則躁煩譫語,挾寒,則水穀不分。是又承氣、理中之不同。

白話文:

四肢是所有陽氣的根源。熱量聚集在胃中,津液就會向手足擴散。熱量過盛,就會出現煩躁、胡言亂語等症狀;而如果夾雜著寒氣,就可能導致水穀不化。因此,辨證時需要區分是需要用承氣湯通陽泄熱,還是用理中湯溫通散寒。

陽明病,手足漐漐汗出,譫語,大便難,與承氣湯。陽明中寒,不能食,小便不利,手足汗出,大便初硬後溏,水穀不分,與理中湯。一法用豬苓湯。

白話文:

陽明病

  • 手腳發熱出汗。
  • 言語錯亂。
  • 大便困難。

治療: 承氣湯

陽明中寒

  • 沒有食慾。
  • 小便不順。
  • 手腳出汗。
  • 大便一開始硬,後來軟散,呈水樣便。
  • 消化不良。

治療: 理中湯

另一種方法: 豬苓湯

2. 盜汗

盜汗者,睡著則汗出,覺則便不出矣。雜病責於陽虛,傷寒責在半表半裡,故知膽有熱也。

白話文:

盜汗是指睡眠時出汗,醒來後則停止出汗的現象。在雜病中,這通常歸咎於陽氣虛弱;而在傷寒病中,則認為是邪氣停留於半表半裡的位置,由此可知與膽熱有關。

陽明病,脈浮緊,潮熱盜汗,柴胡桂枝湯。脈浮大,欲眠,目合則汗,小柴胡湯,又柴胡桂枝湯。

白話文:

陽明病證:

  • 脈搏浮而有力
  • 潮熱盜汗

治療方: 柴胡桂枝湯

另一陽明病證:

  • 脈搏浮而大
  • 嗜睡,閉上眼睛就會流汗

診斷: 小柴胡湯,兼用柴胡桂枝湯

3. 煩熱

邪熱傳裡,不經發汗、吐、下則為煩熱,與發熱似同而異。經曰:病人煩熱,汗出則解。如未作膈熱,但當和解微熱而已。若心下滿而煩,則有吐下之異,宜別其證之虛實而為劑之輕重也。先煩而悸者,為實。先悸而煩者,為虛。虛煩而心中欲嘔吐鬱悶之狀。

白話文:

當邪氣化熱侵入內部時,如果沒有通過出汗、嘔吐或瀉下的方式發散出去,就會導致煩熱。煩熱與發熱類似,但又有不同。醫經上說:煩熱的病人,出汗後就會緩解。如果沒有出現上焦阻熱的症狀,只須調和緩解輕微的熱氣即可。

如果心下部位脹滿伴有煩熱,就需要考慮嘔吐或瀉下的治療。此時應根據病人的虛實情況,調整藥物劑量的大小。

如果先出現煩熱,再出現心悸,屬於實證。如果先出現心悸,再出現煩熱,屬於虛證。虛煩的病人會出現心中欲嘔吐鬱悶的感覺。

太陽病,心煩自汗,小便數者,不可與桂枝,宜芍藥甘草湯。服桂枝湯後,出汗後煩渴者,脈洪大,白虎加人參湯。

白話文:

  • 如果患有太陽病,症狀包括心煩、自汗、小便頻繁,則不宜服用桂枝湯。此時應選用芍藥甘草湯。
  • 如果服用桂枝湯後,出汗後出現口渴煩躁,脈搏洪大,則應改服白虎加人參湯。

陽明病,心煩喜嘔,壯熱往來,心下悸,小便不利,小柴胡湯加茯苓。傷寒二三日,心中悸而煩,小建中湯。

發汗後解,半日許復煩,脈浮數者,可更發汗,桂枝湯。

白話文:

陽明病,患者心煩躁想吐,發燒時冷時熱,心口悸動,小便排不出來,可以服用小柴胡湯加入茯苓。傷寒病發病兩三天,患者心口悸動,煩躁不安,可以服用小建中湯。

發汗後病症消退,但過了半日又出現煩躁,脈搏浮而數,可以再次發汗,用桂枝湯。

衄而煩渴者,飲則吐水,五苓散;不愈,竹葉石膏湯。

白話文:

如果流鼻血且煩渴,喝水就會吐水,可用五苓散治療。若病情未好,改用竹葉石膏湯。

下後晝煩夜靜,不渴不嘔,無表證,脈微沉,乾薑附子湯。若懊憹,梔子豆豉湯。

白話文:

下午煩躁,晚上平靜,不口渴也不想嘔吐,沒有表證,脈象微弱而沉,可用乾薑附子湯。如果煩躁不安,可用梔子豆豉湯。

若發汗,若下之,病仍不解而煩躁者,茯苓四逆。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,不解,腹滿痛者,有燥屎,大承氣湯。吐、汗、下後虛煩,心下痞滿,氣上衝胸,頭眩,身為振搖,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。

腎傷寒,表裡無熱,但煩憒,不欲見光明,有時腹痛,其脈沉細,四逆湯。

白話文:

如果患者已經發汗或服用瀉藥,但病症仍然沒有改善,反而感到煩躁不安,可以用茯苓四逆湯。如果患者在服用大承氣湯後六七天沒有排便,肚子脹滿疼痛,而且有燥屎,可以用大承氣湯。如果患者在吐瀉、發汗之後出現虛煩,心下痞滿,氣上衝胸,頭昏眼花,身體發抖,可以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。

如果患者是腎寒引起的傷寒,沒有表裡熱症,只是感到煩躁不安,不願意見光,偶爾腹痛,脈象沉細,可以用四逆湯。

4. 煩躁

煩為擾亂而躁為憤怒,躁為先煩而漸至躁也。傷寒煩躁,則有陰陽虛實之別。心熱則煩,陽實陰虛。腎熱則躁,陰實陽虛。煩則熱之輕,躁則熱之甚也。有邪在裡而煩躁者,有不煩便作躁悶者,此為陽盛隔陰,欲於泥水中臥,飲水不得入口也。

白話文:

煩是心神擾亂不安,躁是憤恨惱怒。煩是先煩躁不安,逐漸演變為躁。傷寒時出現煩躁,就要辨別是陰虛陽實還是陽虛陰實。心臟發熱會煩躁,這是陽實陰虛所致。腎臟發熱會憤怒,這是陰實陽虛所致。煩躁是熱症較輕,憤怒是熱症較重。有外邪在體內而煩躁的,也有不煩就感到煩悶的。這是因為陽氣旺盛阻滯了陰氣,就像人想要躺在泥水中睡覺,卻沒辦法喝水。

其或結胸證具而煩躁,吐利四逆而煩躁,下利發熱,厥逆,煩躁不得眠,惡寒燥攣,脈不出而躁者,皆為不可治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出現胸悶、心煩意亂、嘔吐腹瀉、手腳冰冷發熱、昏厥、煩躁不安睡不著、怕冷、肌肉抽搐、脈搏微弱或摸不到卻仍然心煩意亂的狀況,這些都是無法治癒的症狀。

太陽中風,脈浮緊,熱而惡寒,身疼痛,不汗出而煩躁,大青龍湯。得病二三日,脈弱,無太陽證,柴胡湯。

白話文:

太陽中風

  • 症狀:
  • 脈搏浮動而緊繃
  • 身體發熱但畏寒
  • 身體疼痛
  • 不出汗但煩躁不安
  • **治療:**大青龍湯

中風二三日後

  • 症狀:
  • 脈搏虛弱
  • 不再有太陽中風的症狀
  • **治療:**柴胡湯

證煩躁,心下硬,能食,小承氣湯微和之。心中悸而煩躁者,小建中湯。

惡風自汗,脈濡弱而煩躁者,皆用此法。

白話文:

證狀:

煩躁不安,胸口感覺發硬,但是能正常進食。

治療:

  • **小承氣湯:**適當緩和上述症狀。
  • **小建中湯:**針對心中悸動煩躁的症狀。

但發熱六七日,渴欲飲水者,五苓散。無熱,但狂言煩躁者,五苓散,水調服探吐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發燒六七天,伴有口渴想喝水的情況,可以使用五苓散。

如果沒有發燒,但出現胡言亂語、煩躁不安的症狀,也可以使用五苓散,用水調服並幫助患者催吐。

陽明病,不大便,繞臍痛,煩躁,承氣湯下之。

少陽吐利厥逆,煩躁欲死,吳茱萸湯。

白話文:

陽明病的特徵是便秘、肚脐周圍疼痛、煩躁不安,使用承氣湯來瀉下治療。

少陽病出現嘔吐、腹瀉、肢體冰冷、煩躁不安到近乎絕望的程度,可以使用吳茱萸湯來治療。

厥逆,脈沉自利,煩躁不得眠,黃連雞子湯、黃連阿膠湯。

白話文:

厥逆,脈搏沉細而腹瀉,煩躁不安無法入睡,治療可用黃連雞子湯、黃連阿膠湯。

下後復發汗,晝則煩躁不得眠,夜而安靜,不嘔不渴,無表證,脈沉微,身無大熱,乾薑附子湯。發汗,若下之,病仍在不去,煩躁者,茯苓四逆湯。

白話文:

  • **下後復發汗:**服完瀉藥後,又開始出汗。
  • **晝則煩躁不得眠,夜而安靜:**白天煩躁不安,晚上能睡著。
  • **不嘔不渴,無表證:**不嘔吐也不口渴,沒有外感症狀。
  • **脈沉微,身無大熱:**脈搏沉弱,身體沒有明顯發熱。

治療: 乾薑附子湯。

  • **發汗,若下之,病仍在不去:**如果已經發汗,再用瀉藥,疾病仍然無法痊癒。
  • **煩躁者:**茯苓四逆湯。

陰極發躁,或陰毒火邪,投熱藥反劇者,不可用涼藥,躁甚仍與熱劑,用四逆湯輩。

白話文:

當身體極度虛弱時會出現煩躁不安,可能是體內陰毒火熱,誤用溫熱藥物會加重病情。此時,不能使用寒涼藥物,若煩躁加劇,仍應給予溫熱藥物,如使用四逆湯之類的藥物。

5. 懊憹

懊憹者,心中懊懊憹憹,鬱悶不舒之貌。蓋由表證誤下,正氣內虛,陽邪內陷,結於心胸之間,甚則為結胸也。邪在心胸則宜吐,熱結胃腑則宜下,不可拘也。發汗、吐、下之後虛煩不得眠,甚則反覆顛倒,心中懊憹,梔子豉湯。舌上白苔,飢不能食,虛煩不眠,頭汗懊憹,上同。

白話文:

懊憹 :形容心中煩悶、鬱悶不舒的狀態。這是因為治療外邪疾病時誤用了瀉下的方法,導致正氣虛弱,陽邪內陷,結於心胸之間,嚴重時會形成結胸。

邪氣在心胸時,適合治療方法是吐法;熱邪結於胃腑時,適合治療方法是瀉法,不能拘泥於固定的方法。

發汗、吐法、瀉法之後,如果出現虛煩失眠,嚴重時翻來覆去,心中懊憹,可以使用梔子豉湯。

舌苔白,飢餓時不能進食,虛煩失眠,頭部多汗,心中懊憹,可以使用上同的治療方法。

短氣煩躁,咽硬,胸中懊憹,大陷胸湯。陽明病,下之後懊憹而煩,中有燥屎,宜承氣湯。陽明無汗,小便不利,心中懊憹者,必發黃,宜茵陳蒿湯。

白話文:

  1. 短氣煩躁,咽喉腫脹,胸悶,大陷胸湯。 呼吸急促、煩躁,喉嚨腫脹,胸中憋悶。

  2. 陽明病,泄瀉後出現煩躁和懊惱,腸道中有燥結的大便,宜承氣湯。 陽明經病,瀉下後出現煩躁和懊惱,腸道中有難以排出的乾硬大便。

  3. 陽明經無汗,小便不利,心中懊惱的,一定會出現黃疸,宜茵陳蒿湯。 陽明經病,沒有汗出,小便不通利,心中懊惱,必發黃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