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華

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19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19)

1. 手足汗

四肢者,諸陽之本,熱聚於胃,則津液旁達於手足也。蘊熱,則躁煩譫語,挾寒,則水穀不分。是又承氣、理中之不同。

陽明病,手足漐漐汗出,譫語,大便難,與承氣湯。陽明中寒,不能食,小便不利,手足汗出,大便初硬後溏,水穀不分,與理中湯。一法用豬苓湯。

白話文:

手足汗

四肢是全身陽氣的根本,胃部熱氣聚集,就會導致津液流布到手腳,造成手足多汗。如果體內蘊藏熱邪,就會出現煩躁不安、胡言亂語等症狀;如果夾雜寒邪,則會出現水谷消化不良的現象。這兩種情況的治療方法,與承氣湯、理中湯的應用有所不同。

陽明熱證,患者手腳大量出汗,胡言亂語,大便秘結,可以使用承氣湯治療。陽明寒證,患者吃不下東西,小便不利,手腳出汗,大便先是硬的後來又稀,水谷消化不良,可以使用理中湯治療。還有一種方法是用豬苓湯治療。

2. 盜汗

盜汗者,睡著則汗出,覺則便不出矣。雜病責於陽虛,傷寒責在半表半裡,故知膽有熱也。

陽明病,脈浮緊,潮熱盜汗,柴胡桂枝湯。脈浮大,欲眠,目合則汗,小柴胡湯,又柴胡桂枝湯。

白話文:

盜汗是指睡著時出汗,醒來後汗就止住了。各種雜病導致盜汗的原因是陽氣不足,傷寒導致盜汗的原因是寒邪侵犯半表半裡,因此可知膽部有熱。

陽明病,脈搏浮而緊,發熱盜汗,用柴胡桂枝湯治療。脈搏浮大,想睡覺,眼睛閉上就出汗,用小柴胡湯,或柴胡桂枝湯治療。

3. 煩熱

邪熱傳裡,不經發汗、吐、下則為煩熱,與發熱似同而異。經曰:病人煩熱,汗出則解。如未作膈熱,但當和解微熱而已。若心下滿而煩,則有吐下之異,宜別其證之虛實而為劑之輕重也。先煩而悸者,為實。先悸而煩者,為虛。虛煩而心中欲嘔吐鬱悶之狀。

太陽病,心煩自汗,小便數者,不可與桂枝湯,宜芍藥甘草湯。服桂枝湯後,出汗後煩渴者,脈洪大,白虎加人參湯。

陽明病,心煩喜嘔,壯熱往來,心下悸,小便不利,小柴胡湯加茯苓。傷寒二三日,心中悸而煩,小建中湯。

發汗後解,半日許復煩,脈浮數者,可更發汗,桂枝湯。

衄而煩渴者,飲則吐水,五苓散;不愈,竹葉石膏湯。

下後晝煩夜靜,不渴不嘔,無表證,脈微沉,乾薑附子湯。若懊憹,梔子豆豉湯。

若發汗,若下之,病仍不解而煩躁者,茯苓四逆。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,不解,腹滿痛者,有燥屎,大承氣湯。吐、汗、下後虛煩,心下痞滿,氣上衝胸,頭眩,身為振搖,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。

腎傷寒,表裡無熱,但煩憒,不欲見光明,有時腹痛,其脈沉細,四逆湯。

白話文:

煩熱

內在的邪熱入侵,如果沒有經過發汗、催吐、瀉下等治療,就會導致煩熱。煩熱與發熱看似相同,實則不同。古籍記載:病人煩熱,出汗就能減輕。如果沒有出現膈熱(上腹部灼熱感),只要調和解開輕微的熱症即可。如果心下(胃部)滿悶且煩躁,則需要考慮催吐或瀉下,需根據病情的虛實來決定藥物的輕重。先煩躁後心悸是實證,先心悸後煩躁是虛證。虛煩會伴隨想嘔吐、胸悶等症狀。

太陽病,伴隨心煩、自汗、小便次數增多,不可服用桂枝湯,宜用芍藥甘草湯。服用桂枝湯後,出汗後仍煩渴,脈搏洪大有力,則用白虎加人參湯。

陽明病,伴隨心煩、想嘔吐、高燒反覆、心悸、小便不利,則用小柴胡湯加茯苓。傷寒病發二三日,出現心悸和煩躁,則用小建中湯。

發汗後症狀減輕,但半日後又煩躁,脈搏浮大而數,可以再次發汗,服用桂枝湯。

鼻出血伴隨煩渴,喝水就吐,則用五苓散;若無效,則用竹葉石膏湯。

瀉下後白天煩躁,晚上安靜,不渴不嘔,沒有外感症狀,脈搏微弱且沉,則用乾薑附子湯。如果伴隨懊惱煩躁,則用梔子豆豉湯。

如果經過發汗或瀉下治療,病症仍未減輕反而煩躁,則用茯苓四逆湯。瀉下後六七天未排便,病症未解,腹部脹痛,且有乾燥的糞便,則用大承氣湯。催吐、發汗、瀉下後出現虛煩,心下痞滿(上腹部脹滿),氣體上衝胸部,頭暈,身體搖晃,則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。

腎陽虛引起的傷寒,沒有表裡熱症,只有煩躁不安,不想見光,有時腹痛,脈搏沉細,則用四逆湯。

4. 煩躁

煩為擾亂而躁為憤怒,躁為先煩而漸至躁也。傷寒煩躁,則有陰陽虛實之別。心熱則煩,陽實陰虛。腎熱則躁,陰實陽虛。煩則熱之輕,躁則熱之甚也。有邪在裡而煩躁者,有不煩便作躁悶者,此為陽盛隔陰,欲於泥水中臥,飲水不得入口也。

其或結胸證具而煩躁,吐利四逆而煩躁,下利發熱,厥逆,煩躁不得眠,惡寒燥攣,脈不出而躁者,皆為不可治也。

太陽中風,脈浮緊,熱而惡寒,身疼痛,不汗出而煩躁,大青龍湯。得病二三日,脈弱,無太陽證,柴胡湯。

證煩躁,心下硬,能食,小承氣湯微和之。心中悸而煩躁者,小建中湯。

惡風自汗,脈濡弱而煩躁者,皆用此法。

但發熱六七日,渴欲飲水者,五苓散。無熱,但狂言煩躁者,五苓散,水調服探吐之。

陽明病,不大便,繞臍痛,煩躁,承氣湯下之。

少陽吐利厥逆,煩躁欲死,吳茱萸湯。

厥逆,脈沉自利,煩躁不得眠,黃連雞子湯、黃連阿膠湯。

下後復發汗,晝則煩躁不得眠,夜而安靜,不嘔不渴,無表證,脈沉微,身無大熱,乾薑附子湯。發汗,若下之,病仍在不去,煩躁者,茯苓四逆湯。

陰極發躁,或陰毒火邪,投熱藥反劇者,不可用涼藥,躁甚仍與熱劑,用四逆湯輩。

白話文:

煩躁

煩惱是指心神被擾亂,躁動是指憤怒,躁動是從煩惱逐漸發展而來的。傷寒導致的煩躁,有陰陽虛實的區別。心火旺盛則煩惱,表現為陽實陰虛;腎火旺盛則躁動,表現為陰實陽虛。煩惱是輕微的熱證,躁動則是嚴重的熱證。有些病人因邪氣入侵而煩躁,有些病人則不煩惱直接出現躁悶,這是因為陽氣旺盛阻礙了陰氣,像想在泥水中躺臥,喝水也喝不下去一樣。

如果出現胸部結塊伴隨煩躁,或嘔吐、腹瀉、四肢厥冷伴隨煩躁,或腹瀉發熱、厥冷、煩躁失眠、惡寒肢體拘攣、脈象摸不到卻躁動的,這些都是不可治癒的。

太陽中風,脈象浮緊,發熱惡寒,身體疼痛,不出汗卻煩躁,用大青龍湯。如果生病二三日,脈象虛弱,沒有太陽病的症狀,則用柴胡湯。

如果症狀是煩躁,心下部硬,能吃東西,用小承氣湯略微調整劑量。心中悸動而煩躁,用小建中湯。

惡風自汗,脈象濡弱而煩躁,都用上述方法。

如果發熱六七天,口渴想喝水,用五苓散。沒有發熱,只是胡言亂語煩躁,用五苓散,用水調服,並用探吐法。

陽明病,不大便,繞臍疼痛,煩躁,用承氣湯瀉下。

少陽病出現嘔吐、腹瀉、厥冷、煩躁欲死,用吳茱萸湯。

厥冷,脈象沉弱,自利,煩躁失眠,用黃連雞子湯或黃連阿膠湯。

瀉下後再次發汗,白天煩躁失眠,晚上安靜,不嘔吐不口渴,沒有表證,脈象沉細,身體沒有明顯發熱,用乾薑附子湯。發汗或瀉下後,病情仍然沒有好轉,並且煩躁,用茯苓四逆湯。

陰氣極度虛弱而導致躁動,或者陰虛毒火邪氣,服用溫熱藥物反而加重病情,就不能使用寒涼藥物,躁動厲害仍然要使用溫熱藥物,如四逆湯之類。

5. 懊憹

懊憹者,心中懊懊憹憹,鬱悶不舒之貌。蓋由表證誤下,正氣內虛,陽邪內陷,結於心胸之間,甚則為結胸也。邪在心胸則宜吐,熱結胃腑則宜下,不可拘也。發汗、吐、下之後虛煩不得眠,甚則反覆顛倒,心中懊憹,梔子豉湯。舌上白苔,飢不能食,虛煩不眠,頭汗懊憹,上同。

短氣煩躁,咽硬,胸中懊憹,大陷胸湯。陽明病,下之後懊憹而煩,中有燥屎,宜承氣湯。陽明無汗,小便不利,心中懊憹者,必發黃,宜茵陳蒿湯。

白話文:

懊憹是指心裡煩悶、鬱結不舒服的樣子。這是因為表證治療錯誤導致瀉下,正氣虛弱,陽邪入侵,停滯在心胸之間,嚴重時會形成結胸病症。邪氣在心胸則適合催吐,熱邪結聚在胃腸則適合瀉下,不必拘泥於某一種方法。發汗、催吐、瀉下之後如果出現虛煩失眠,甚至輾轉難眠,心裡煩悶不安,可以使用梔子豉湯。舌苔白膩,飢餓卻不想吃東西,虛煩失眠,頭部出汗且煩悶,治療方法同上。

呼吸短促煩躁,咽喉腫硬,胸中煩悶不安,可以使用大陷胸湯。陽明病症,瀉下後出現煩悶不安,腸道內有乾硬的糞便,宜用承氣湯。陽明病症沒有汗出,小便不利,心中煩悶不安,必定會發黃,宜用茵陳蒿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