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13)
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13)
1. 小腹滿
小腹滿者,臍下滿也。若胸滿,心下滿,腹中滿,皆為邪氣而非物。今小腹滿,則為有物而非氣。若小便利者,則為蓄血之形。小便不利,此乃溺澀之證。滲利之劑,宜分兩途。太陽病不解,熱結膀胱,其人如狂,小腹急滿結痛者,桃仁承氣湯,下盡黑物則愈。太陰身黃,脈沉,小腹滿,小水不利者,五苓散利之,小便清白為愈。
病人素有痞氣,連在臍旁,痛引入陰筋者,名臟結,死也。
白話文:
小腹脹滿
小腹脹滿指的是肚臍以下部位脹滿。如果是胸悶、心窩脹滿或腹部脹滿,通常是由邪氣引起,而非實質物質。但小腹脹滿則多為有實物積聚,而非單純氣滯。
若小便通暢,可能是瘀血積聚;若小便不暢,則為尿液滯留的症狀。治療時應根據不同情況選擇利尿或活血的方法。
太陽病未癒,熱邪積聚在膀胱,患者可能出現狂躁、小腹急脹硬痛等症狀,此時可用桃仁承氣湯治療,排出黑色瘀血後即可痊癒。
太陰病出現身體發黃、脈象沈、小腹脹滿、小便不利時,可用五苓散利尿,待小便轉為清澈即表示病情好轉。
若患者長期有痞塊,且連接到肚臍旁,疼痛延伸至陰部,稱為「臟結」,屬於危重病症,預後不良。
2. 嘔吐
嘔者,聲物俱有而旋出。吐者,無聲有物而頓出。有聲無物,為乾嘔也。較之輕重,則嘔甚於吐矣。蓋表邪傳裡,裡氣上逆,則為嘔也。大抵邪在半表半裡,則多嘔,及裡熱而嘔者,俱用小柴胡湯。故經云:嘔多,雖有陽明證,不可攻,攻之為逆。若太陽少陽合病而嘔者,黃芩加半夏湯。
太陽陽明合病,當自利,若不利而嘔者,葛根半夏湯。三陽發熱而嘔,俱用小柴胡湯。先嘔後渴,此為欲解,當與水解。先渴後嘔,為水停心下,赤茯苓湯。若陽明證,發熱汗出,心煩痞硬,下利嘔吐,大柴胡湯。若胃冷,脈沉遲,不食,小便利者,半夏理中湯加薑汁。利而見厥逆者,難治,以其虛寒之甚也。
白話文:
嘔吐
嘔是指有聲音並吐出食物,且很快吐出;吐則是沒有聲音,但有食物突然吐出。如果有聲音卻沒有吐出東西,稱為乾嘔。比較輕重程度,嘔比吐更嚴重。
當外邪從體表傳入體內,導致體內氣機上逆,就會引發嘔吐。一般來說,邪氣在半表半裡之間時,容易出現嘔吐;如果因體內有熱而嘔吐,都可以使用小柴胡湯治療。因此《黃帝內經》提到:嘔吐嚴重時,即使有陽明經的症狀,也不可強行攻下,否則會導致病情惡化。
如果太陽經與少陽經同時發病而嘔吐,可用黃芩加半夏湯治療。
太陽經與陽明經同時發病,通常會腹瀉,如果沒有腹瀉反而嘔吐,則用葛根半夏湯。
三陽經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)發熱並嘔吐,都可用小柴胡湯治療。
先嘔吐後口渴,表示病情將要緩解,此時應補充水分。
先口渴後嘔吐,則是水飲停滯在心下,可用赤茯苓湯治療。
若屬陽明經症狀,表現為發熱、出汗、心煩、胃脘痞硬、腹瀉嘔吐,可用大柴胡湯。
如果胃寒,脈象沈遲,不想進食,小便通利,可用半夏理中湯加薑汁治療。
若腹瀉並出現四肢冰冷,則難以治療,因為這是虛寒極重的表現。
3. 乾嘔
乾嘔者,空嘔而無物出也。大抵熱在胃脘,與穀氣並,熱氣上熏,心下痞結,則有此證。太陽汗出乾嘔,桂枝湯,主自汗也。少陰下利乾嘔,姜附湯,主下利也。厥陰吐涎沫乾嘔,吳茱萸湯,主涎沫也。邪去嘔自止。又有水氣二證:太陽表不解,心下有水氣,身熱乾嘔者,微喘或自利,小青龍湯;不發熱只惡寒,脅痛,咳而利,乾嘔者,亦水氣也,十棗湯。膈上有寒飲,乾嘔者,屬少陰,四逆湯也。
白話文:
乾嘔
乾嘔是指想吐卻吐不出東西的症狀。這通常是因為胃部有熱,熱氣與食物氣味混合後向上燻蒸,導致心窩處悶塞不適而引發此症。
不同情況的乾嘔需用不同藥方治療:
- 太陽經症狀(出汗伴隨乾嘔):適用桂枝湯,主要針對自汗症狀。
- 少陰經症狀(腹瀉伴隨乾嘔):適用姜附湯,主要針對腹瀉症狀。
- 厥陰經症狀(吐口水沫伴隨乾嘔):適用吳茱萸湯,主要針對口水沫症狀。
只要病邪去除,嘔吐自然會停止。
另外還有兩種與水氣相關的乾嘔症狀:
- 太陽經表症未解,心窩處有水氣積聚,出現發熱、乾嘔,可能伴隨輕微氣喘或腹瀉,適用小青龍湯。
- 若無發熱但怕冷,伴隨肋痛、咳嗽、腹瀉及乾嘔,也是水氣所致,適用十棗湯。
若因寒飲停滯在膈膜以上而乾嘔,屬於少陰經症狀,則適用四逆湯。
4. 噦
噦即乾嘔之甚者,非比干嘔,則有聲濁惡而長,皆有聲而無物也。蓋因胃氣本虛,因汗下太過,或恣飲冷水,水寒相搏,虛逆而成也。又有熱氣擁郁,上下不得通而噦者,輕則和解疏利,重則溫散。噦而腹滿,大便不利,先用半夏生薑湯,次用小承氣;小便不利者,豬苓湯。
噦不止者,乾薑橘皮湯。溫病有熱,暴飲冷水作噦,茅根乾葛湯。噦家,若不尿而噦者,則病篤矣。
白話文:
呃逆
呃逆是指比乾嘔更嚴重的症狀,與乾嘔不同,其聲音渾濁、劇烈且拖長,都是有聲但無物吐出。這通常是因為胃氣原本虛弱,加上發汗或瀉下過度,或大量飲用冷水,導致水寒之氣互相衝擊,虛氣上逆而形成。另外,也有因熱氣鬱結、上下氣機不通而引發呃逆的情況,輕微者可透過調和解鬱、疏通氣機來緩解,嚴重者則需溫散寒邪。
若呃逆伴隨腹脹、大便不通,可先服用半夏生薑湯,再使用小承氣湯;若小便不暢,則用豬苓湯。
呃逆不止者,可用乾薑橘皮湯。溫病患者因體內有熱,突然飲用冷水而引發呃逆,可用茅根乾葛湯。長期呃逆的人,若出現無尿且呃逆不止的情況,則表示病情危重。
5. 咳逆
咳逆者,俗謂吃忒是也,才發聲於咽喉則遽止,軋然連續數聲,然而短促不長,古謂之噦,非也。噦與乾嘔無異,但其聲濁惡而長,比之吃忒,大有徑庭矣。若將吃忒紊為噦與咳逆,誤人多矣。若便實,脈本有力者,少與承氣湯微利之。因當下失下,熱氣入胸乾肺故耳。若便軟,脈來無力,瀉心湯。因胃氣而沖逆故耳。脈微者,難也。
白話文:
咳逆
咳逆,俗稱打嗝(吃忒),症狀是聲音剛從喉嚨發出就突然停止,連續發出幾聲短促而快速的聲響。古代有人誤稱此為「噦」,但並不正確。「噦」其實與乾嘔類似,聲音混濁、令人不適且較長,與打嗝(吃忒)截然不同。若將打嗝混淆為「噦」或「咳逆」,容易造成誤解。
治療方面:
- 實證(大便硬、脈搏有力):可少量使用承氣湯輕微瀉下,這是因為熱氣未能及時排出,上衝至胸肺所致。
- 虛證(大便軟、脈搏無力):適用瀉心湯,因胃氣上逆引起。
若脈搏微弱,則病情較為棘手。
6. 下利
下利者,傷寒下利多屬於熱。熱邪傳裡,裡虛協熱,亦為下利。三陽下利身熱,太陰下利手足溫,少陰厥陰下利身涼無熱,此其大概耳。夫自利清穀,不渴,小便色白,微寒,厥冷惡寒,脈沉遲無力,此皆寒證也。若渴欲飲水,溺色如常,泄下黃赤,發熱後重,此皆熱證也。
寒者,理中、四逆湯;熱者,小柴胡、豬苓湯。寒因直中陰經,熱因風邪入胃,水來傷土,故令暴下。或溫或攻,或固下焦,或利小便,隨證施治,但不宜發汗耳。若汗之,便邪氣內攻,復泄其津液,胃氣轉虛,必成脹滿也。太陽陽明合病,下利,葛根湯。太陽少陰合病,下利乾嘔,脈實者,承氣湯。
太陽表未解,數下之,遂協熱利,心下痞者,桂枝人參湯。太陰自利,不渴,與夫厥逆,無脈而利者,四逆湯。少陰咽痛,下利,胸滿心煩者,豬膚甘桔湯。渴而自利純清水,心下硬痛,口乾燥者,此不可溫,急用大承氣湯下之無疑矣。傷寒,續得下利清穀,身疼痛者,急當救里,四逆湯;清便自調,急當救表,桂枝湯。
下利譫語,脈沉有力,為有燥屎,急當下之,大承氣湯。腸鳴腹痛,下利,脈沉遲無力,急當溫之,小建中湯。寒毒下利而戴陽者,下虛也,附子理中湯。若夫下利譫語,目直視,下利厥冷,躁不眠,下利發熱,厥而自汗,下利厥冷,無脈,灸之不溫,脈不至者,下利一日十數行,脈反實者,皆為不治也。
白話文:
腹瀉
腹瀉在傷寒病中多屬熱證。熱邪傳入體內,導致內虛與熱邪相結合,也會引發腹瀉。三陽經的腹瀉伴有身體發熱,太陰經的腹瀉手腳溫暖,少陰經和厥陰經的腹瀉則身體涼冷無熱,這是大致的情況。
若腹瀉排出未消化的食物,口不渴,小便顏色清白,輕微怕冷,四肢冰冷且畏寒,脈象沈遲無力,這些都是寒證的表現。如果口渴想喝水,小便顏色正常,腹瀉物呈黃赤色,發熱且排便後仍有便意,這些都是熱證的表現。
寒證可用理中湯、四逆湯治療;熱證則用小柴胡湯、豬苓湯。寒證是因寒邪直接侵襲陰經,熱證則是風邪進入胃部,水濕損傷脾胃,導致突然腹瀉。治療方法包括溫補、攻下、固攝下焦或利小便,需根據症狀選擇,但不宜發汗。若誤用發汗,邪氣會內攻,耗損津液,胃氣更虛,可能導致腹脹。
太陽經與陽明經同時發病而腹瀉,可用葛根湯。太陽經與少陰經同時發病,腹瀉且乾嘔,脈象有力者,可用承氣湯。
太陽表證未解,多次誤用攻下,導致熱性腹瀉且心下痞滿者,用桂枝人參湯。太陰經自發腹瀉且不渴,或四肢冰冷、脈搏微弱而腹瀉者,用四逆湯。少陰經咽痛、腹瀉、胸悶心煩者,用豬膚甘桔湯。口渴且腹瀉排出清水,心下硬痛、口乾燥者,不可溫補,應立即用大承氣湯攻下。
傷寒病後續出現腹瀉排出未消化食物,且身體疼痛者,應先急救裡證,用四逆湯;若排便恢復正常,則急救表證,用桂枝湯。
腹瀉且胡言亂語,脈象沈而有力,表示腸道有燥屎,應立即攻下,用大承氣湯。腸鳴腹痛、腹瀉,脈象沈遲無力者,應立即溫補,用小建中湯。寒毒腹瀉且面紅如妝(戴陽),屬於下虛,用附子理中湯。
若腹瀉伴隨胡言亂語、直視無神,或腹瀉且四肢冰冷、煩躁不眠,或腹瀉發熱、四肢冰冷且自汗,或腹瀉四肢冰冷、無脈搏,灸治仍不回暖,脈搏不至,或腹瀉一日十幾次且脈象反而實大者,這些都是難以治癒的危重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