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(6)
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(6)
1. 潮熱
潮熱,屬陽明,陽明旺於未申,一日一發,日晡而作也。邪入胃腑,為可下之證。設或脈浮而緊,潮熱而利,或小便難,大便溏者,熱未入腑,猶帶表邪,先當和解其外。如小便利,大便硬,方可攻之。若潮熱於寅卯,寅卯則屬少陽,潮於巳午,則屬太陽,是又不可不辯。
白話文:
潮熱屬陽明證。陽明經氣在下午五到七點旺盛,發病時一天發作一次,下午四五點開始發作。邪氣進入胃腑,是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
如果脈象浮且緊,潮熱且腹瀉,或者小便困難,大便稀爛,則說明熱邪尚未進入腑臟,還帶有外邪。這時應先用解表法治療。
如果小便通暢,大便乾結,才能使用攻下法。
若潮熱在凌晨三到五點發作,則屬少陽證。潮熱在上午九到十一點發作,則屬太陽證,這也是必須辨別的。
病人煩熱,汗出則解,又如瘧狀,日晡潮熱,脈實,可下,小承氣湯或大柴胡;脈虛者,不可下,桂枝湯。
白話文:
患者感到煩躁和發熱,出汗後症狀有所緩解,類似瘧疾,下午至傍晚時分體溫升高。脈搏有力,可以考慮使用瀉下的藥物,例如小承氣湯或大柴胡湯。如果脈搏較弱,則不能使用瀉下藥,可以考慮使用桂枝湯。
陽明病,潮熱,大便微硬者,大承氣湯。陽明病,脈浮而緊,必潮熱,發作有時,但脈浮者,必盜汗出,柴胡桂枝湯。
腹滿,不大便,潮熱,小承氣湯微利之。
白話文:
第一句:
陽明病,出現潮熱、大便略微硬結的症狀,可以使用大承氣湯來治療。
第二句:
陽明病,脈象浮緊,必然會有潮熱的症狀,而且發作時間有規律。如果脈象僅浮動,必定會出現盜汗,可以使用柴胡桂枝湯來治療。
2. 似瘧
似瘧,一名瘧狀,作止有時,非若寒熱往來無定也。
白話文:
類似於瘧疾的症狀,又稱為「瘧狀」,其特點是發作與停止有一定的時辰規律,不像一般寒熱交替無定時。
太陽似瘧,脈浮洪,桂枝;清便自可,不嘔,一日二三度發,桂枝麻黃各半湯。
白話文:
出現像瘧疾一樣的症狀,脈象浮而洪大,使用桂枝湯治療。
如果大便清稀通暢,沒有嘔吐的症狀,每天發作兩三次,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治療。
陽明似瘧,煩熱汗出,日晡發熱,脈浮,桂枝湯;脈實,承氣湯。
婦人熱入血室,其血必結,亦如瘧狀,小柴胡湯。
白話文:
陽明經症狀像瘧疾,發熱煩躁出汗,下午發高燒,脈象浮浮的,可用桂枝湯治療;脈象實的,可用承氣湯治療。
熱多寒少,陽乘陰也。若尺脈遲,為血少,先以黃耆建中湯養其榮衛。脈不遲,卻以小柴胡湯、桂枝湯、越婢湯選用之。
厥陰脈浮緩,囊不縮,必發熱惡寒,似瘧,為欲愈,桂枝麻黃各半湯。
白話文:
體內陽氣過多,陰氣不足,這是陽氣侵犯陰氣的現象。如果尺脈摸起來較緩慢,表示氣血不足,可以先用黃耆建中湯來調理氣血。如果尺脈不緩慢,則可以使用小柴胡湯、桂枝湯或越婢湯來治療。
溫瘧,其脈如平,身無寒但熱,骨節煩疼,時嘔,白虎湯加桂;渴者,柴胡加人參栝蔞湯。
白話文:
溫瘧的脈象平穩,沒有寒冷異常,只有發熱,關節骨頭痠痛,有時會嘔吐。治療時,在白虎湯中加入桂枝;口渴者,在柴胡湯中加入人參和栝蔞。
3. 無汗
無汗,寒邪中經,腠理閉密,津液內滲而無汗也。若風、暑、濕干之,則自汗出矣。當汗之證,與麻黃三劑而不得汗者,此又不可療也。
白話文:
出汗困難,是寒邪侵入經絡,皮膚腠理閉塞,津液內滲所致。而當風、暑、濕邪入侵時,自然就會出汗。需要出汗的病人,用麻黃劑三付仍不出汗的,這種情況就難以治療。
太陽當熱,無汗頭痛,麻黃湯。項背強,兀兀無汗,葛根湯。剛痓,發熱惡寒,無汗,葛根湯或小續命湯。
白話文:
陽光照射時發熱,沒有汗水且頭痛,服用麻黃湯。 脖子和背部僵硬疼痛,沒有汗水,服用葛根湯。 剛發作的感冒,發熱怕冷,沒有汗水,服用葛根湯或小續命湯。
脈浮發熱,無汗,表不解者,麻黃湯;汗不止,白虎湯。渴欲飲水,無表證者,白虎加人參。
白話文:
脈浮發熱,不出汗,表證未解 ,可使用麻黃湯。
出汗不止 ,可用白虎湯。
口渴想喝水,但沒有外感證狀 ,可用白虎湯加人參。
陽明反無汗,脈浮而喘者,麻黃湯。若無汗,小便不利,心中懊憹,身必發黃,五苓散加茵陳。
白話文:
如果陽明脈症狀反倒沒有盜汗,脈象浮而喘氣,則開立麻黃湯。如果沒有盜汗,小便不利,心中煩悶,身體必定發黃,則使用五苓散加上茵陳。
4. 自汗
衛氣者,所以肥腠理而固津液者也。衛為邪所幹,不能衛護於外,由是而汗出焉。且自汗者,有表裡虛實之分。若自汗出,惡風寒,為表未解,當解肌,以致汗泄惡風,與汗後惡寒,皆為表虛,必用溫劑。若汗出,不惡風寒,則為表解里未和,從下之。設或汗出發潤,如油如珠,凝而不流,皆不可治也。
白話文:
衛氣的作用是滋潤肌膚,固守津液。當衛氣受到邪氣侵犯,無法抵禦外邪時,就會出汗。而自汗又可分為表虛和表實。
表虛自汗
- 出汗後怕冷怕風
- 表證未解
- 應使用解表祛風的藥物,使汗液排出後不再怕冷
表解裏未和自汗
- 出汗後不怕冷怕風
- 表證已解,但裡證未調和
- 應從下焦著手治療
不可治療的自汗
- 出汗如油珠或水珠,凝結不流
- 這種情況難以治療
太陽中風,自汗,脈浮緩,桂枝。汗出而渴,小便難,五苓散;不渴者,茯苓甘草湯。自汗出,小便難,而用桂枝,惟加芍藥、甘草。自汗出,小便不數,心煩微惡寒,腳攣急,桂枝附子。
陽明汗多而渴,發熱譫語,大便硬,調胃承氣湯。
白話文:
太陽中風
- 自汗:自發性出汗
- 脈浮緩:脈象輕浮緩慢
治療: 桂枝湯
- 汗出而渴:出汗並口渴
- 小便難:排尿困難
治療: 五苓散
- 不渴:不出汗而口渴
治療: 茯苓甘草湯
- 自汗出:自發性出汗
- 小便難:排尿困難
治療: 桂枝湯,加芍藥、甘草
- 自汗出:自發性出汗
- 小便不數:排尿正常
- 心煩微惡寒:心煩並微感寒冷
- 腳攣急:腳抽筋
治療: 桂枝附子湯
太陽病,發汗,遂漏不止,惡風寒,桂枝附子湯。若小便自利而汗出,為津液少,不可攻利,宜蜜導煎通之。若汗多者,胃汁干,急下之,大承氣湯。
汗多而渴,勿用五苓散。汗不止,無他證者,溫粉撲之。
白話文:
感染太陽經的病邪,出汗過多且不止,怕冷怕風,使用桂枝附子湯。如果小便自利且出汗,是因為體液不足,不適合再用攻下法,應該用蜜導煎通便。如果出汗過多,胃液乾枯,需要緊急下瀉,使用大承氣湯。
服桂枝湯,大汗出,煩渴不解,脈洪大者,白虎加人參。下後不可更用桂枝湯。若汗而喘,無大熱者,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
白話文:
服用桂枝湯後,大汗而出,煩渴不解除,脈搏強而有力者,可改用白虎湯加人參。服用瀉藥後,不可再服用桂枝湯。如果出汗、喘息,但沒有發高熱,則使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
5. 頭汗
諸陽經絡循於頭,三陰則至項而還。頭汗者,邪搏諸陽,則汗見於頭也。若遍身汗者,為之熱越。今熱不得越而陽氣上騰,津液上湊,故但頭汗耳。夫裡虛則不可下,內涸則不宜汗。頭汗之證,更不可再汗也。其或瘀血在裡,與夫熱入血室,虛煩水結,皆令頭汗。此為熱鬱於內而上達,或吐或下,以祛其邪。
白話文:
所有陽經經絡都循行於頭部,而三條陰經則到達頸部後回行。如果只有頭部出汗,是病邪襲擊了陽經,所以汗液出現在頭部。如果全身出汗,則是熱邪外越。現在熱邪既然無法外越,陽氣就向上升騰,津液向上匯聚,所以只出現頭部出汗。體內虛弱時不能發汗,體內津液不足時也不宜發汗。頭部出汗的症狀,更不能再發汗了。如果體內有瘀血,或者熱邪侵入了血室,虛熱煩躁,水液停滯,都會導致頭部出汗。這是因為熱邪鬱結在內部而上升,應該通過嘔吐或瀉下,祛除邪氣。
設或小便不利,內外關格而頭汗,則為陽脫。誤下濕家,額上汗出而喘,小便難,小便利,亦為陽脫。二者皆不療矣。《百問》:表實裡虛。故頭汗不可下。
白話文:
如果尿液排不出來,身體內外氣機不通而頭部出汗,就是陽氣脫離。如果誤用瀉濕的藥物,會導致額頭出汗、氣喘、小便困難,即使小便排出來了,也是陽氣脫離。這兩種情況都是無法治療的。《百問》中提到:表氣實,裡氣虛。所以頭部出汗的情況不能使用瀉藥。
發黃,頭汗及項而止,小便難,引水漿,此濕也,茵陳蒿、茵陳五苓散。
心結胸,心忪滿,無大熱,頭汗出,半夏茯苓湯。
白話文:
發黃色的汗,汗會從頭流到頸部就停止,小便困難,又容易口渴想喝東西。這些都是濕氣過重造成的。可以服用茵陳蒿或茵陳五苓散來治療。
譫語頭汗,是為血熱,屬陽明,用承氣湯。若心中懊憹而頭汗者,梔子豉湯。
白話文:
胡言亂語且頭部出汗,是血熱的表現,屬於陽明經證,要用承氣湯治療。如果心中煩躁不安且頭部出汗,則是用梔子豉湯來治療。
半表半裡,有柴胡證,並小柴胡湯。熱寒往來,微惡寒,為表。脅下滿,大便堅,為里。
白話文:
表症和裡症兼有,符合柴胡證,應用小柴胡湯。發熱和發冷交替出現,稍微怕冷,這是表症。肋骨下部位脹滿,大便乾燥,這是裡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