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18)
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18)
1. 潮熱
潮熱,屬陽明,陽明旺於未申,一日一發,日晡而作也。邪入胃腑,為可下之證。設或脈浮而緊,潮熱而利,或小便難,大便溏者,熱未入腑,猶帶表邪,先當和解其外。如小便利,大便硬,方可攻之。若潮熱於寅卯,寅卯則屬少陽,潮於巳午,則屬太陽,是又不可不辯。
病人煩熱,汗出則解,又如瘧狀,日晡潮熱,脈實,可下,小承氣湯或大柴胡;脈虛者,不可下,桂枝湯。
陽明病,潮熱,大便微硬者,大承氣湯。陽明病,脈浮而緊,必潮熱,發作有時,但脈浮者,必盜汗出,柴胡桂枝湯。
腹滿,不大便,潮熱,小承氣湯微利之。
白話文:
潮熱,是陽明經的症狀。陽明經的氣血最旺盛的時間是未時(下午一時到三時)和申時(下午三時到五時),所以潮熱常常一天發作一次,在下午三時到五時之間出現。如果邪氣入侵胃腸,屬於可以服用瀉下藥的病症。但如果脈象浮緊,伴隨潮熱和腹瀉,或者小便困難、大便稀溏,說明熱邪還未深入臟腑,仍然夾雜著表邪,應該先調和解表。只有當小便通暢,大便乾燥的情況下,才能服用攻下藥。潮熱發作的時間也要注意區分,如果發生在寅時(凌晨三時到五時)卯時(凌晨五時到七時),則屬少陽經;發生在巳時(上午九時到十一時)午時(上午十一時到一時),則屬太陽經,這一點必須區分清楚。
病人感到煩熱,出汗後症狀緩解,類似瘧疾的症狀,下午發作潮熱,脈象有力,可以服用瀉下藥,例如小承氣湯或大柴胡湯;如果脈象虛弱,則不能服用瀉下藥,應該服用桂枝湯。
陽明經的疾病,出現潮熱,大便略微乾燥,可以使用大承氣湯。陽明經的疾病,脈象浮緊,一定會出現潮熱,發作時間規律,但如果只有脈象浮的症狀,一定會盜汗,此時應該服用柴胡桂枝湯。
腹部脹滿,沒有大便,伴隨潮熱,可以使用小承氣湯使其通便。
2. 似瘧
似瘧,一名瘧狀,作止有時,非若寒熱往來無定也。
太陽似瘧,脈浮洪,桂枝湯;清便自可,不嘔,一日二三度發,桂枝麻黃各半湯。
陽明似瘧,煩熱汗出,日晡發熱,脈浮,桂枝湯;脈實,承氣湯。
婦人熱入血室,其血必結,亦如瘧狀,小柴胡湯。
熱多寒少,陽乘陰也。若尺脈遲,為血少,先以黃耆建中湯養其榮衛。脈不遲,卻以小柴胡湯、桂枝湯、越婢湯選用之。
厥陰脈浮緩,囊不縮,必發熱惡寒,似瘧,為欲愈,桂枝麻黃各半湯。
溫瘧,其脈如平,身無寒但熱,骨節煩疼,時嘔,白虎湯加桂;渴者,柴胡加人參栝蔞湯。
白話文:
似瘧,就是類似瘧疾的症狀,發作時間有規律,不像真正的瘧疾那樣寒熱交替不定。
太陽經型的似瘧,脈象浮而有力,用桂枝湯治療;如果大便通暢,不嘔吐,一天發作二三次,則用桂枝湯和麻黃湯各半的劑量。
陽明經型的似瘧,症狀是煩躁、發熱、出汗,下午發熱,脈象浮,用桂枝湯治療;如果脈象有力,則用承氣湯。
婦女因熱邪入侵血室,導致經血凝滯,也會出現類似瘧疾的症狀,用小柴胡湯治療。
如果發熱多、發冷少,是陽氣亢盛、陰氣不足,如果寸口脈(尺脈)遲緩,說明血虛,應先用黃耆建中湯來滋補營衛之氣。如果寸口脈(尺脈)不遲緩,則從小柴胡湯、桂枝湯、越婢湯中選擇合適的藥方。
厥陰經型的似瘧,脈象浮而緩,陰囊不收縮,必然會發熱惡寒,呈現似瘧的症狀,這往往是病情將要痊癒的徵兆,可用桂枝湯和麻黃湯各半的劑量。
溫瘧,脈象平和,只有發熱沒有發冷,骨節酸痛,偶爾嘔吐,用白虎湯加桂枝;如果口渴,則用柴胡加人參栝蔞湯。
3. 無汗
無汗,寒邪中經,腠理閉密,津液內滲而無汗也。若風、暑、濕干之,則自汗出矣。當汗之證,與麻黃湯三劑而不得汗者,此又不可療也。
太陽當熱,無汗頭痛,麻黃湯。項背強,兀兀無汗,葛根湯。剛痓,發熱惡寒,無汗,葛根湯或小續命湯。
脈浮發熱,無汗,表不解者,麻黃湯;汗不止,白虎湯。渴欲飲水,無表證者,白虎加人參。
陽明反無汗,脈浮而喘者,麻黃湯。若無汗,小便不利,心中懊憹,身必發黃,五苓散加茵陳。
白話文:
無汗是因為寒邪入侵經脈,導致皮膚毛孔閉塞,津液無法排出而沒有汗。如果遇到風、暑、濕邪,就會自己出汗。應該出汗的症狀,服用麻黃湯三劑仍然不出汗的,就無法治療了。
太陽曬得很熱,沒有汗又頭痛,用麻黃湯。項部和背部僵硬,渾身不適沒有汗,用葛根湯。得了中風,發熱惡寒,沒有汗,用葛根湯或小續命湯。
脈象浮弱,發熱,沒有汗,表症未解的,用麻黃湯;汗出不止的,用白虎湯。口渴想喝水,沒有表證的,用白虎加人參湯。
陽明經症狀卻沒有汗,脈象浮弱且喘息的,用麻黃湯。如果沒有汗,小便不利,心裡煩躁,身體一定會發黃,用五苓散加茵陳蒿湯。
4. 自汗
衛氣者,所以肥腠理而固津液者也。衛為邪所幹,不能衛護於外,由是而汗出焉。且自汗者,有表裡虛實之分。若自汗出,惡風寒,為表未解,當解肌,以致汗泄惡風,與汗後惡寒,皆為表虛,必用溫劑。若汗出,不惡風寒,則為表解里未和,從下之。設或汗出發潤,如油如珠,凝而不流,皆不可治也。
太陽中風,自汗,脈浮緩,桂枝湯。汗出而渴,小便難,五苓散;不渴者,茯苓甘草湯。自汗出,小便難,而用桂枝,惟加芍藥、甘草。自汗出,小便不數,心煩微惡寒,腳攣急,桂枝附子。
陽明汗多而渴,發熱譫語,大便硬,調胃承氣湯。
太陽病,發汗,遂漏不止,惡風寒,桂枝附子湯。若小便自利而汗出,為津液少,不可攻利,宜蜜導煎通之。若汗多者,胃汁干,急下之,大承氣湯。
汗多而渴,勿用五苓散。汗不止,無他證者,溫粉撲之。
服桂枝湯,大汗出,煩渴不解,脈洪大者,白虎加人參。下後不可更用桂枝湯。若汗而喘,無大熱者,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
白話文:
自汗的成因是衛氣不足,無法保護肌膚和津液,導致汗液外泄。自汗分為表裡虛實不同的情況。如果自汗且怕風寒,表示表症未解,應使用解表藥物,讓汗液排出後不再怕風寒。汗出後怕冷都屬於表虛,需用溫和的藥物治療。如果自汗但不怕風寒,表示表症已解但裡未和,應從內臟調理。如果汗液油膩,像珠子一樣凝而不流,則無法治療。
太陽中風導致的自汗,脈搏浮弱,用桂枝湯治療。汗出又口渴,小便困難,用五苓散;不口渴則用茯苓甘草湯。自汗且小便困難,但使用桂枝湯需加入芍藥、甘草。自汗,小便次數不多,心煩微惡寒,腳抽筋,用桂枝附子湯。
陽明經病症,汗多且口渴,發熱神志不清,大便秘結,用調胃承氣湯。
太陽病,發汗後汗液持續不止,怕風寒,用桂枝附子湯。如果小便通暢但仍然出汗,表示津液不足,不可使用攻利藥物,宜用蜂蜜煎劑潤腸通便。如果汗出很多,胃液乾燥,則需急下,用大承氣湯。
汗多且口渴,不要使用五苓散。汗液不止,沒有其他症狀,可用溫和的藥粉敷貼。
服用桂枝湯後,大汗淋漓,煩渴不止,脈搏洪大,用白虎加人參湯。瀉下後不可再服用桂枝湯。如果汗出且喘息,沒有明顯發熱,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
5. 頭汗
諸陽經絡循於頭,三陰則至項而還。頭汗者,邪搏諸陽,則汗見於頭也。若遍身汗者,為之熱越。今熱不得越而陽氣上騰,津液上湊,故但頭汗耳。夫裡虛則不可下,內涸則不宜汗。頭汗之證,更不可再汗也。其或瘀血在裡,與夫熱入血室,虛煩水結,皆令頭汗。此為熱鬱於內而上達,或吐或下,以祛其邪。
設或小便不利,內外關格而頭汗,則為陽脫。誤下濕家,額上汗出而喘,小便難,小便利,亦為陽脫。二者皆不療矣。《百問》:表實裡虛。故頭汗不可下。
發黃,頭汗及項而止,小便難,引水漿,此濕也,茵陳蒿、茵陳五苓散。
心結胸,心忪滿,無大熱,頭汗出,半夏茯苓湯。
譫語頭汗,是為血熱,屬陽明,用承氣湯。若心中懊憹而頭汗者,梔子豉湯。
半表半裡,有柴胡證,並小柴胡湯。熱寒往來,微惡寒,為表。脅下滿,大便堅,為里。
白話文:
頭汗是因為陽氣聚集於頭部,邪氣阻礙陽氣的運行,導致汗水只出現在頭部。全身都出汗,則是陽氣過盛。現在的情況是熱邪無法外洩,陽氣上衝,體液也往上走,所以只出頭汗。身體虛弱不能服用瀉下藥物,體內津液不足也不宜出汗,頭汗症狀更不能再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
也可能是體內瘀血,或熱邪侵入血分,或虛煩、水腫等原因造成頭汗。這是體內熱邪鬱結上衝,可以考慮催吐或瀉下以去除邪氣。
如果小便不利,內外氣機阻塞導致頭汗,這是陽氣衰敗的表現,誤用利濕藥物,額頭出汗、呼吸急促、小便困難或小便量少,也是陽氣衰敗的徵兆,這兩種情況都很難治療。總而言之,頭汗不能使用瀉下藥物。
如果發黃、頭汗只到頸部就停止,小便困難,需要喝水,這是濕邪,可以使用茵陳蒿湯或茵陳五苓散。
如果心胸鬱結,心慌胸悶,沒有明顯發熱,卻出頭汗,可以使用半夏茯苓湯。
如果神志不清、出頭汗,這是血熱,屬於陽明經,可以使用承氣湯。如果心裡煩躁不安,並出頭汗,可以使用梔子豉湯。
如果症狀兼具表裡症狀,有柴胡證的表現,可以使用小柴胡湯。如果時冷時熱,輕微惡寒,是表證;脅肋部脹滿,大便乾燥,是裡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