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11)

1.

渴者,里有熱也,津液為熱所耗。傷寒傳至厥陰為消渴者,謂飲水多而小便少,乃熱能消水也。脈浮而渴,屬太陽,小青龍去半夏,加天花粉。有汗而渴,屬陽明,人參白虎湯;便實者,宜當下之。脈沉而渴,屬少陰,大承氣湯。至於厥陰,又熱之極矣,俱當下之無疑矣。太陽無汗喜渴,忌白虎,宜小柴胡湯。

陽明汗多而渴,戒五苓,宜竹葉石膏湯。先嘔後渴,此為欲解,當與水解。先渴後嘔,為水停心下,赤茯苓湯。小便不利而渴,五苓散。發黃頭汗出,小水不利而渴者,茵陳五苓散。中暑脈虛,身熱而渴者,白虎湯為要也。

白話文:

口渴是因為體內有熱,津液被熱氣消耗所致。

  • 傷寒病傳到厥陰階段時出現消渴症狀,表現為喝水多但小便少,這是因為熱能消耗水分。

  • 脈象浮且口渴,屬於太陽經病症,可用小青龍湯去除半夏,加入天花粉治療。

  • 有汗且口渴,屬於陽明經病症,應用人參白虎湯;若大便乾結,則適合用瀉下法治療。

  • 脈象沈且口渴,屬於少陰經病症,可用大承氣湯。

  • 至於厥陰經階段,熱象已極,毫無疑問應使用瀉下法治療。

  • 太陽經無汗但容易口渴,忌用白虎湯,宜用小柴胡湯。

  • 陽明經汗多且口渴,不宜用五苓散,適合用竹葉石膏湯。

  • 先嘔吐後口渴,表示病情將要緩解,應給予水分補充。

  • 先口渴後嘔吐,是因水液停滯在心下,可用赤茯苓湯治療。

  • 小便不利且口渴,可用五苓散。

  • 出現黃疸、頭部出汗、小便不利且口渴,可用茵陳五苓散。

  • 中暑脈象虛弱,身體發熱且口渴,白虎湯是最佳選擇。

2. 胸脅滿

胸滿者,膈間氣塞滿悶也,非心下滿。脅滿者,脅肋下脹滿也,非腹中滿。蓋表邪傳裡,必先胸以至心腹入胃,是以胸滿多帶表證,宜微汗。惟脅滿多帶半表半裡,小柴胡加枳、桔和之。胸中痰實者,湧之。如胸中結實,燥渴,大便秘者,下之,大陷胸湯可也。

白話文:

胸脅脹滿

胸滿是指橫膈膜之間氣機阻塞、感到悶脹,並非心窩處的脹滿。脅滿則是肋骨下方脹滿,並非腹部脹滿。

外邪由表入裡時,通常先從胸部開始,逐漸影響心腹並進入胃部,因此胸滿多伴隨表證(如發熱、惡寒),適合用發汗輕解。而脅滿多屬半表半裡證(邪氣介於表裡之間),可用小柴胡湯加枳實、桔梗調和。

若胸中有痰濕實邪,可用催吐法排出。若胸中邪氣結聚,伴有口乾、便秘等實熱症狀,則需用瀉下法,例如大陷胸湯。

3. 結胸

結胸者,蓋太陽證,自汗,當服桂枝湯而誤用承氣下之而成結胸。不按自痛,連臍腹邊,手不可近者,大結胸,大陷胸湯。按之方痛,心下硬,小結胸,小陷胸湯。懊憹煩渴,心下痛者,熱結胸,少與大陷胸湯。懊憹滿悶,身無熱者,寒結胸,三物白湯。心下怔怔,頭汗出,無大熱,為水結胸,小半夏茯苓湯。

若未經下者,非結胸也,屬半表半裡證,宜小柴胡枳、桔以和之。已經下者,為結胸也。結胸,脈浮大者,未可下,猶帶表證。若結胸證,煩躁悉具者,必死矣。

白話文:

結胸

結胸的形成,通常是太陽病的症狀,患者原本有自汗,應該服用桂枝湯,卻誤用了承氣湯瀉下,因而導致結胸。

  • 大結胸:不按壓也會疼痛,疼痛範圍連及肚臍和腹部周圍,甚至不能用手觸碰,此時應使用大陷胸湯治療。
  • 小結胸:按壓後才感到疼痛,心窩處有硬塊,此時應使用小陷胸湯治療。
  • 熱結胸:患者感到煩躁、口渴,心窩疼痛,屬於熱結胸,可少量給予大陷胸湯。
  • 寒結胸:患者煩悶不適,但身體不發熱,屬於寒結胸,應使用三物白湯治療。
  • 水結胸:患者心窩處悸動不安,頭部出汗,但無明顯發熱,屬於水結胸,應使用小半夏茯苓湯治療。

如果患者未經誤下(未誤用瀉下藥),則不屬於結胸,而是半表半裡證,適合用小柴胡湯加枳實、桔梗來調和。若已經誤下,則會形成結胸。

結胸患者若脈象浮大,表示仍有表證,不宜立即瀉下。若結胸症狀嚴重,且伴隨極度煩躁,預後不良,可能導致死亡。

4.

痞者,因太陽證當服麻黃湯而誤用承氣下之,而成痞滿。此因虛邪留滯,若欲下之,必待表證罷而後可,宜小柴胡加枳桔湯。若惡寒汗出,痞滿者,附子瀉心湯。服後小便不利者,五苓散。表未解,心下妨悶者,曰支結,柴胡桂枝湯。表未解而數下之,遂協熱而利,心下痞硬,為表裡俱病,桂枝人參湯為當也。

白話文:

痞症是因為太陽病證本應服用麻黃湯,卻誤用承氣湯瀉下,導致胸腹脹滿不適。這是因為虛邪滯留體內,若要使用瀉下法治療,必須等到表證消除後才能進行,此時適合用小柴胡湯加入枳實、桔梗的方劑。

如果患者有怕冷、出汗且胸腹脹滿的症狀,則適用附子瀉心湯。服藥後若出現小便不利的情況,可用五苓散治療。

若表證未解除,心下感到堵塞悶脹,稱為「支結」,此時應使用柴胡桂枝湯。

若表證未解卻多次誤用瀉下法,導致熱邪與瀉下相結合而腹瀉,同時心下痞硬,屬於表裡同病,此時最適合使用桂枝人參湯。

5. 腹滿

腹滿者,邪入太陰脾土也。當痛,為裡實,須下之,承氣湯;時減者,為裡虛,當溫之,理中湯。若表解內不消,非大滿,猶生寒熱,亦未可下,是邪全未入腑。若大滿大實,堅有燥屎,雖日數少,亦當下之,謂邪已入腑也。太陽證,誤下,因時腹滿而痛,桂枝加芍藥湯;痛甚者,桂枝加大黃湯。

陽明病,發熱腹滿,微喘口乾,不大便,小柴胡湯;噦而小便難,加茯苓。三陽合病,腹滿,身重難轉側,譫語,口中不仁,小柴胡湯。太陰腹滿,吐,食不下,枳實理中湯。少陰咽乾腹滿,不大便,急下之,大承氣湯。下利腹滿,身痛,先溫其里,四逆湯,後解其表,桂枝湯。

汗後腹滿,當溫,厚朴半夏生薑人參湯。吐後腹滿,少與調胃承氣湯。下後腹滿,梔子豉湯。腹滿大抵陽熱為邪,則腹滿而咽乾。陰寒為邪,則腹滿而吐利,食不下。若曾經吐、汗、下後腹滿者,治各不同也。

白話文:

腹脹

腹脹是因邪氣侵入太陰脾經所致。若伴有疼痛,屬於內有實證,應使用瀉下法,如承氣湯;若腹脹時輕時重,屬於內有虛證,應溫補脾胃,如理中湯。如果表證已解但內部積滯未消,腹脹不嚴重,仍有寒熱症狀,則不宜瀉下,表示邪氣尚未完全進入腸腑。若腹脹嚴重、硬滿且有燥屎,即使病程短,也應立即瀉下,表示邪氣已深入腸腑。

太陽病誤用瀉下法,導致腹脹疼痛,可用桂枝加芍藥湯;疼痛劇烈者,用桂枝加大黃湯。

陽明病出現發熱、腹脹、輕微氣喘、口乾、便秘,可用小柴胡湯;若伴有呃逆及小便困難,加茯苓。三陽合病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同時發病),出現腹脹、身體沈重難以翻身、胡言亂語、口舌麻木,亦用小柴胡湯。太陰病腹脹、嘔吐、食慾不振,用枳實理中湯。少陰病咽喉乾燥、腹脹、便秘,應急用大承氣湯瀉下。腹瀉伴隨腹脹、身體疼痛,先溫裡(用四逆湯),再解表(用桂枝湯)。

發汗後腹脹,應溫補,用厚朴半夏生薑人參湯。嘔吐後腹脹,可少量服用調胃承氣湯。瀉下後腹脹,用梔子豉湯。

一般而言,陽熱邪氣導致的腹脹會伴隨咽喉乾燥;陰寒邪氣導致的腹脹則伴隨嘔吐、腹瀉、食慾不振。若腹脹發生於嘔吐、發汗或瀉下之後,治療方法各有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