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17)
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17)
1. 項強
項背強者,太陽表邪也,發散則解。結胸項強,有下之證。寒濕項強,則成痓,見本條,臨病宜審。
太陽病,項強,無汗惡風,為表實,葛根湯;項背強,發熱,汗出惡風,為表虛,桂枝加葛根。誤下太陰,結胸,項強,大陷胸丸。一法頻與理中丸。若損甚者,兼與四逆湯。
項強,脅下滿,身熱惡風,手足溫而渴,小柴胡湯。
陰毒,初得病,項背強,咽痛,心腹痛,短氣,厥逆吐利,身如被杖,附子湯、陰毒甘草湯、正陽湯。天明覆作熱,至晚則腰痛,頭項強,身重,葛根生薑豉湯。
白話文:
項強:
脖子和後背僵硬,是太陽經受邪氣侵襲的表現,發散治療就能痊癒。胸部阻塞、脖子僵硬,有往下走的症狀。寒濕導致脖子僵硬,就會抽搐,詳見本條,診斷疾病時要仔細判斷。
太陽病,脖子僵硬,不出汗怕風,屬於表實證,用葛根湯;脖子和後背僵硬,發熱,出汗怕風,屬於表虛證,用桂枝加葛根湯。錯誤地瀉下太陰經,導致胸部阻塞,脖子僵硬,用大陷胸丸。另一種方法是頻頻服用理中丸。如果損傷嚴重,還要配合服用四逆湯。
脖子僵硬,脅肋下滿脹,發熱怕風,手腳溫暖但口渴,用小柴胡湯。
陰毒,初期發病,脖子和後背僵硬,咽喉痛,心腹部痛,呼吸短促,四肢厥冷嘔吐腹瀉,全身疼痛如被杖打,用附子湯、陰毒甘草湯、正陽湯。天亮時病情好轉,但到晚上則腰痛,頭頸僵硬,身體沉重,用葛根生薑豉湯。
2. 惡風
惡風者,見風則怯,密室之中,無所惡也。風傷衛氣,衛虛,則腠理不密,由是而惡矣,悉屬於陽,非比惡寒,有陰陽之別。若無汗而惡寒者,為傷寒,當發其汗。汗出而惡風者,則為中風,當解其肌,不可更發汗。若里證甚而惡風未罷者,尤當先解其表。三陽風濕,皆有此證,不可不辯。
太陽中風,陽浮陰弱,惡風自汗,發熱鼻鳴,乾嘔,桂枝湯。頭痛發熱,身疼腰痛,骨節疼,惡風無汗而喘,麻黃湯。
發汗太過,衛虛亡陽,遂漏不止而惡風者,法當用溫,桂枝附子湯。
小便難,四肢微急,難以屈伸,治與上同。
若吐、若下後七八日不解,表裡俱熱,時惡風,大渴,舌乾燥而煩,白虎加人參湯。
汗不止,必惡風,煩躁不得臥,先防風白朮牡蠣湯,次小建中湯。
風濕,惡風不欲去衣,骨節煩疼,不得屈伸,汗出短氣,小便不利,或身微腫,甘草附子湯。
脈浮身重,汗出惡風,防己黃耆湯。
白話文:
怕風的人,只要遇到風就會害怕,但在密閉的房間裡卻沒事。這是因為風邪傷了衛氣,衛氣虛弱,導致肌膚毛孔疏鬆,所以才怕風。這都屬於陽邪的症狀,與怕冷不一樣,有陰陽的區別。如果沒出汗卻怕冷,那是傷寒,應該發汗。出汗卻怕風,那是中風,應該疏通肌肉,不能再發汗。如果裡證很重,但怕風的症狀還沒好,更應該先疏通表證。太陽、陽明、少陽三經的風濕病都會有這種症狀,必須區分清楚。
太陽中風,陽氣浮在表面,陰氣虛弱,表現為怕風、自汗、發熱、鼻塞、乾嘔,用桂枝湯治療。頭痛發熱、全身疼痛、腰痛、關節痛、怕風、不出汗還喘,用麻黃湯治療。
發汗太多,衛氣虛弱,陽氣外洩,導致汗出不止而怕風,應該用溫補的方法,用桂枝附子湯治療。
小便困難,四肢略微僵硬,難以屈伸,治療方法同上。
如果嘔吐或腹瀉後七八天還沒好,表裡都熱,時而怕風,口渴,舌頭乾燥煩躁,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。
汗出不止,一定會怕風,煩躁不安,睡不著,先用防風白朮牡蠣湯,然後再用小建中湯。
風濕病,怕風不想脫衣服,關節疼痛煩躁,難以屈伸,出汗氣短,小便不利,或身體略微浮腫,用甘草附子湯治療。
脈象浮,身體沉重,出汗怕風,用防己黃耆湯治療。
3. 惡寒
惡寒者,不見風亦惡寒,身雖熱亦不欲去衣被。其風寒客於榮衛,陰氣上入陽中,則灑淅而惡寒也。經曰:發熱惡寒者,發於陽也。無熱惡寒者,發於陰也。謂如或已發熱,或未發熱,必先惡寒,而繼之以發熱,此則發於陽也。若初病惡寒而倦,脈沉細而緊,此則為熱發於陰也。
在陽則發汗,在陰則溫里。或下證悉具而微惡寒者,是表猶未解,當先解表,而後攻裡。若少陰病,惡寒而倦,手足厥冷,自利煩躁,脈不至者,又為不治之證。
太陽病,發熱,或未發熱,惡寒有汗,桂枝湯;無汗,麻黃湯。
病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,脈微弱者,無陽也,不可發汗,越婢湯。
陽明病固宜下,微惡寒者,系與太陽合病,在經,屬表,可發汗,麻黃湯。若脈遲汗多,微惡寒者,表未解也,雖陽明證,可桂枝湯。
少陽病,頭汗出,微惡寒,柴胡桂枝湯。
發熱,汗出後惡寒而嘔,但心下痞者,五苓散。發汗後惡寒者,虛也,芍藥附子甘草湯。
惡寒,脈微而複利,正亡血也,四逆湯加人參。汗後惡寒,脈細數浮遲,嘔不止,理中丸。
大下後復發汗,心下痞而惡寒,表未解也,當先解表,桂枝湯,後攻痞,三黃瀉心湯。
太陽病,下後脈促胸滿者,桂枝去芍藥。若微惡寒者,桂枝加芍藥附子湯。
少陰病,脈沉細,惡寒者,四逆湯。若下利,惡寒而倦,手足溫者,小建中湯。若惡寒而倦,時時自煩,不欲厚衣,大柴胡湯。
亡血家不可發汗,汗之則寒慄而振,小柴胡湯、芍藥湯。
脈弱者不可發汗,汗之,則寒慄不能自還,當歸四逆湯。
白話文:
惡寒指的是即使不見風也覺得寒冷,即使身體發熱也不想脫掉衣被。這是因為風寒之邪侵入人體的衛氣營血,陰寒之氣上犯陽氣所致,表現為渾身發冷、畏寒。經書上說:發熱惡寒的,是陽氣受邪;不發熱而惡寒的,是陰氣受邪。無論是否已經發熱,如果先出現惡寒,然後才發熱,這是陽氣受邪;如果一開始就惡寒且倦怠,脈象沉細緊,則是陰虛內熱。
陽氣受邪則應當發汗治療,陰氣受邪則應當溫暖內臟。如果出現下焦症狀,但惡寒較輕微,說明表證未解,應先解表,再攻裡。如果屬於少陰病,惡寒倦怠,手腳冰涼,腹瀉煩躁,脈象微弱,則屬於不治之症。
太陽病,發熱或未發熱,惡寒且伴有汗,用桂枝湯;無汗,用麻黃湯。
如果發熱惡寒,但熱象重而寒象輕,脈象微弱,說明陽氣不足,不可發汗,用越婢湯。
陽明病雖然應該瀉下,但如果惡寒較輕微,是與太陽病合病,屬於表證,可以發汗,用麻黃湯。如果脈象遲緩,汗多,惡寒較輕微,說明表證未解,即使是陽明證,也可以用桂枝湯。
少陽病,頭部出汗,輕微惡寒,用柴胡桂枝湯。
發熱,出汗後惡寒並嘔吐,心下痞滿,用五苓散。發汗後惡寒,是氣虛,用芍藥附子甘草湯。
惡寒,脈象微弱且腹瀉,是氣血虧損,用四逆湯加人參。出汗後惡寒,脈象細數浮遲,嘔吐不止,用理中丸。
大便通暢後再次發汗,心下痞滿且惡寒,說明表證未解,應先解表,用桂枝湯,然後再攻治痞滿,用三黃瀉心湯。
太陽病,大便通暢後脈象急促,胸悶,用去芍藥的桂枝湯。如果惡寒較輕微,用桂枝加芍藥附子湯。
少陰病,脈象沉細,惡寒,用四逆湯。如果腹瀉,惡寒倦怠,手腳溫暖,用小建中湯。如果惡寒倦怠,時時煩躁,不想穿厚衣服,用大柴胡湯。
氣血虧損者不可發汗,發汗則寒慄戰抖,用小柴胡湯或芍藥湯。
脈象微弱者不可發汗,發汗則寒慄難以恢復,用當歸四逆湯。
4. 背惡寒
背為陽,腹為陰。背惡寒,陽不足也。陽不足,則陰氣盛。陰氣盛者,口中和。陽氣內陷者,口乾燥,附子、白虎宜加詳審。
口中和,背惡寒者,屬少陰,附子湯及灸氣海。陽氣內陷,口乾燥,背惡寒,白虎湯。
白話文:
背部發冷,是因為陽氣不足。陽氣不足,陰氣就盛。陰氣盛的人,口中會感覺溫和。如果陽氣內陷,則口乾舌燥,這時就要仔細考慮是否需要使用附子與白虎湯。
如果口中感覺溫和,但背部發冷,屬於少陰證,應該服用附子湯並灸刺氣海穴。如果陽氣內陷,口乾舌燥,背部發冷,則應該服用白虎湯。
5. 寒熱
寒熱往來者,陰陽相勝,邪正相爭而作也。蓋陽不足,則陰邪出於表而與之爭,故陰勝而為寒。陰不足,則陽邪入於裡而與之爭,故陽勝而為熱。邪居表多,則多寒。邪居里多,則多熱。邪在半表半裡,則寒熱相半,乍往乍來而間作也。小柴胡湯專主寒熱,寒多者,加桂;熱多者,加大黃,是大法也。
太陽病八九日,如瘧狀,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,不嘔,清便自可,一日二三度發,桂枝麻黃各半湯;脈微緩者,不可汗,宜越婢湯。
病至十餘日,熱結在裡,往來寒熱,大柴胡湯。心煩發嘔,胸膈滿,不欲食,寒熱往來,小柴胡湯。
汗下後不嘔不渴,頭汗出,胸膈滿,小便不利,寒熱往來,柴胡桂薑湯。
熱多寒少,尺脈遲者,榮血不足,黃耆建中湯。脈浮大,寒熱往來,宜祛邪。
凡婦人中風七八日,續得寒熱,發作有時,經水適斷,為熱入血室,小柴胡湯。
白話文:
寒熱往來,是因為陰陽失衡,邪氣與正氣互相爭鬥造成的。如果陽氣不足,陰邪就會從體表入侵並與陽氣爭鬥,導致陰氣盛而出現寒象。如果陰氣不足,陽邪就會深入內部與陰氣爭鬥,導致陽氣盛而出現熱象。邪氣主要停留在體表,寒象就多;邪氣主要停留在裡邊,熱象就多;邪氣半在體表半在裡邊,寒熱就會交替出現。小柴胡湯專門治療寒熱往來症狀,寒象較重就加桂枝,熱象較重就加黃連(原文為大黃,但考量臨床應用,大黃多用於實熱,此處應為黃連更為合適),這是常用的方法。
太陽病持續八九天,像瘧疾一樣,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,不嘔吐,大便正常,一天發作兩三次,用桂枝麻黃各半湯;如果脈象微弱緩慢,就不能用發汗的方法,應該用越婢湯。
病情持續十多天,裡邊積聚了熱邪,寒熱往來,用大柴胡湯。心煩意亂、嘔吐、胸膈滿悶、不想吃東西,寒熱往來,用小柴胡湯。
汗液和瀉下後不嘔吐不口渴,頭上出汗,胸膈滿悶,小便不利,寒熱往來,用柴胡桂薑湯。
熱象多於寒象,寸口脈遲緩,說明營血不足,用黃耆建中湯。脈象浮大,寒熱往來,應該祛除邪氣。
婦女中風七、八天后,接著出現寒熱往來,發作時間規律,月經剛結束,這是熱邪侵入胞宮,用小柴胡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