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6)
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6)
1. 兩感傷寒誤治論(與瑣言同)
傷寒兩感者,陰陽雙傳也,雖為必死之證,猶有可救之理。蓋用藥先後,發表攻裡,本自不同。《活人書》先救里以四逆湯,後攻表以桂枝湯。殊不知仲景云:太陽與少陰病,頭疼惡寒,邪在表;口乾而渴,邪在裡。陽明與太陰病,身熱目痛,邪在表;不欲食,腹滿,邪在裡。
少陽與厥陰病,耳聾脅痛,寒熱而嘔,邪在表;煩滿囊縮,邪在裡。三陽之頭痛,身熱,耳聾脅痛,惡寒而嘔,在表者,已自不可下之。其三陰之腹滿,口渴,囊縮譫語,在裡者,可不下乎?《活人書》引下利身疼痛,虛寒救里之例,而欲施治於煩滿囊縮,實熱之證,可乎?蓋仲景所謂發表者,葛根、麻黃是也。攻裡者,調胃承氣是也。
《活人書》卻謂救里則是四逆,攻表則是桂枝。今以救為攻,豈不相悖?若用四逆,是火濟火,而腹滿,囊縮等證何由而除?臟腑何由而通?榮衛何由而行?故死者,可立而待也。學者豈可執一定之法於胸中乎?
白話文:
傷寒患者若感受寒邪兩次,代表陰陽兩經都受影響,雖然是必死的症狀,但仍有救治的可能。關鍵在於用藥的順序,發汗解表和攻裡瀉下,方法本就不同。《活人書》主張先救治裡證用四逆湯,再解表用桂枝湯。但這與張仲景的觀點相違背,仲景認為:太陽、少陰病,頭痛惡寒是邪氣在表;口乾舌燥是邪氣在裡。陽明、太陰病,發熱眼痛是邪氣在表;不想吃東西、肚子脹滿是邪氣在裡。
少陽、厥陰病,耳聾脅痛、寒熱嘔吐是邪氣在表;煩躁、肚子脹滿、小便不利是邪氣在裡。三陽經的頭痛、發熱、耳聾脅痛、惡寒嘔吐,邪氣在表,本來就不可下瀉。而三陰經的腹脹、口渴、小便不利、神志不清,邪氣在裡,又怎麼能不下瀉呢?《活人書》以瀉下治療身痛、虛寒,來救治裡證為例,卻想用這種方法治療煩躁、腹脹、小便不利等實熱證,這合理嗎?張仲景所說的發汗解表,指的是葛根、麻黃;攻裡瀉下,指的是調胃承氣湯。
《活人書》卻說救裡是四逆湯,解表是桂枝湯。現在卻把救裡當成攻裡,豈不是矛盾嗎?如果用四逆湯,等於火上澆油,腹脹、小便不利等症狀怎麼能消除?臟腑怎麼能通暢?氣血怎麼能運行?因此,患者必死無疑。學習者怎能只執著於一種方法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