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華

《傷寒六書》~ 殺車槌法卷之三 (2)

回本書目錄

殺車槌法卷之三 (2)

1. 製藥法

一用附子,去皮臍,先將鹽水、薑汁各半盞,用沙鍋煮七沸,後入黃連、甘草各半兩,再加童便半盞,再煮七沸。住火良久,撈起入瓷器盛貯,伏地氣一晝夜,取出曬乾,以備後用,庶無毒害。頂圓臍正,一兩一枚者,佳。此為良法。

白話文:

要使用附子,去掉外皮和肚臍。首先將鹽水和薑汁各半杯倒入沙鍋中,煮沸七次。然後加入黃連和甘草各半兩,再加半杯童便,再次煮沸七次。關火後放置一段時間,用漏勺撈出附子,放入瓷器中保存。將瓷器埋在地下,放置一晝夜,取出後曬乾備用。這樣可以去除附子的毒性。附子以頂部圓潤、肚臍正中、一兩重的為佳。這是製作附子的良方。

一用川大黃,須錦紋者,佳。銼成飲片,用酒拌均,燥干,以備後用,不傷陰血。如年壯實熱者,生用,不須制之。此為良法。

白話文:

建議使用川大黃,特別是帶有錦紋的質量較佳。將川大黃切成藥片,用酒均勻攪拌後晾乾備用,這樣不會損傷陰血。如果是年輕力壯、熱症患者,可以使用生川大黃,無需加工。這是比較好的方法。

一用麻黃,去節,先滾醋湯略浸片時,撈起,以備後用,庶免太發。如冬月嚴寒,腠理致密,當生用者,不須制之。此為良法。

一用茱萸,將鹽水拌均,炒燥,以備後用,庶無小毒。此為良法。

白話文:

使用麻黃時,先將它去節。如果要避免藥效太強,可以先將麻黃放入滾燙的醋湯中浸泡片刻,再撈出備用。如果是在寒冬時節,皮膚緊閉,需要生用麻黃時,就不需要進行這種處理。這種方法非常好。

2. 解藥法

一用附子後身目紅者,乃附毒之過,用蘿蔔搗水,濾汁二大盞,入黃連、甘草各半兩,犀角三錢,煎至八分,飲之,以解附毒,其紅即除。如解遲,必血從耳、目、口、鼻出者,必死。無蘿蔔,用蘿蔔子搗水取汁亦可。此為良法。如無蘿蔔子,用澄清泥漿水亦可也。

白話文:

服用附子後出現身體和眼睛發紅的症狀,這是附毒過盛所致。可以使用蘿蔔搗爛取汁,濾出兩大碗汁液。加入黃連和甘草,每種半兩;犀角三錢。煎煮至八分,服用以解附毒,眼紅的症狀就會消失。如果毒性解除得太遲,必定會導致耳、目、口、鼻出血,這將是致命的。如果沒有蘿蔔,可以使用蘿蔔籽搗爛取汁代替。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。如果沒有蘿蔔籽,也可以使用澄清的泥漿水。

一用大黃後瀉利不止者,用烏梅二個,炒粳米一撮,乾薑三錢,人參、炒白朮各半兩,生附子皮一錢半,甘草一錢,升麻少許,燈心一握,水二大鐘,去滓後入炒陳壁土一匙調服即止,取土氣以助胃氣也。此為良法。

白話文:

如果服用大黃後腹瀉不止,可用以下方法:

  • 烏梅 2 個
  • 炒粳米 一撮
  • 乾薑 3 錢
  • 人參 0.5 兩
  • 炒白朮 0.5 兩
  • 生附子皮 1.5 錢
  • 甘草 1 錢
  • 升麻 少許
  • 燈心 一握
  • 水 2 大碗

將上述材料煮沸,濾去渣滓,加入炒陳壁土 1 匙調勻服用即可止瀉。這是因為炒陳壁土具有益胃氣的作用,可以幫助止瀉。

一用麻黃後汗出不止者,將病人發披水盆中,足露出外,用炒糯米半升,龍骨、牡蠣、藁本、防風各一兩,研為細末,周身撲之,隨後秘方用藥,免致亡陽而死。為良法。

白話文:

如果服用麻黃後,病人冒汗不止,應將病人的頭髮散開放在水盆中,雙腳露出在外。然後用炒糯米半升,龍骨、牡蠣、藁本、防風各一兩,研成細末,敷在病人全身。之後再用其他藥方用藥,防止陽氣耗盡而死亡。這是非常有效的方法。

3. 煎藥法

一用發汗藥,先煎麻黃一二沸,後入余藥同煎。

一用止汗藥,先煎桂枝一二沸,後入余藥同煎。

一用和解藥,先煎柴胡一二沸,後入余藥同煎。

一用下藥,先煎滾水,入枳實一二沸,後入余藥同煎。

一用溫藥,先煎乾姜一二沸,後入余藥同煎。

一用行血藥,先煎桃仁一二沸,後入余藥同煎。

一用利水藥,先煎豬苓一二沸,後入余藥同煎。

一用止瀉藥,先煎炒白朮一二沸,後入余藥同煎。

一用消渴藥,先煎天花粉一二沸,後入余藥同煎。

白話文:

無論是發汗、止汗、和解、下、溫、行血、利水、止瀉、消渴等不同功效的藥方,都要先將其主要藥材(麻黃、桂枝、柴胡、枳實、乾姜、桃仁、豬苓、白朮、天花粉)煎煮一二沸,再加入其他藥材一同煎煮。

一用止痛藥,先煎白芍藥一二沸,後入余藥同煎。

白話文:

使用止痛藥時,先將白芍藥煎煮沸騰一兩次,之後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煎煮。

一用發黃藥,先煎茵陳一二沸,後入余藥同煎。

一用發斑藥,先煎青黛一二沸,後入余藥同煎。

一用發狂藥,先煎石膏一二沸,後入余藥同煎。

一用嘔吐藥,先煎半夏一二沸,後入余藥同煎。

一用勞力感寒藥,先煎黃耆一二沸,後入余藥同煎。

一用感冒傷寒藥,先煎羌活一二沸,後入余藥同煎。

一用暑證藥,先煎香薷一二沸,後入余藥同煎。

一用風病藥,先煎防風一二沸,後入余藥同煎。

一用腹如雷鳴藥,先煎煨生薑一二沸,後入余藥同煎。

一用濕證藥,先煎蒼朮一二沸,後入余藥同煎。

白話文:

如果是治療發黃的藥方,先用茵陳煎煮一到兩沸,之後再把其他藥材一起放入煎煮。

如果是治療發斑的藥方,先用青黛煎煮一到兩沸,之後再把其他藥材一起放入煎煮。

如果是治療發狂的藥方,先用石膏煎煮一到兩沸,之後再把其他藥材一起放入煎煮。

如果是治療嘔吐的藥方,先用半夏煎煮一到兩沸,之後再把其他藥材一起放入煎煮。

如果是治療勞力感寒的藥方,先用黃耆煎煮一到兩沸,之後再把其他藥材一起放入煎煮。

如果是治療感冒傷寒的藥方,先用羌活煎煮一到兩沸,之後再把其他藥材一起放入煎煮。

如果是治療暑證的藥方,先用香薷煎煮一到兩沸,之後再把其他藥材一起放入煎煮。

如果是治療風病的藥方,先用防風煎煮一到兩沸,之後再把其他藥材一起放入煎煮。

如果是治療腹如雷鳴的藥方,先用煨過的生薑煎煮一到兩沸,之後再把其他藥材一起放入煎煮。

如果是治療濕證的藥方,先用蒼朮煎煮一到兩沸,之後再把其他藥材一起放入煎煮。

4. 秘用三十七方就注三十七槌法

升麻發表湯(即麻黃,自有加減法。),治冬月正傷寒,頭痛發熱,惡寒脊強,脈浮緊,無汗,為表證。此足太陽膀胱經受邪,當發汗。以頭如斧劈,身如火熾者,宜用此湯。

白話文:

升麻發表湯(即含有麻黃的方劑,有不同的加減方法。)

用於治療冬季正值傷寒,症狀包括頭痛發熱、惡寒、脊背僵硬、脈搏浮而有力、沒有汗,屬於表證。這是因為足太陽膀胱經受了邪氣,應該發汗。對於頭部像被斧子劈開、身體像著了火一樣發熱的人,可以使用這個湯劑。

麻黃,桂枝,甘草,杏仁,升麻,川芎,防風,白芷,羌活

白話文:

  • **麻黃:**一種植物,用於治療感冒、流鼻涕等症狀。
  • **桂枝:**一種樹皮,用於治療感冒、發燒等症狀。
  • **甘草:**一種草本植物,用於緩解咳嗽、咽喉痛等症狀。
  • **杏仁:**一種堅果,用於治療咳嗽、氣喘等症狀。
  • **升麻:**一種植物,用於治療發燒、頭暈等症狀。
  • **川芎:**一種植物,用於治療頭痛、偏頭痛等症狀。
  • **防風:**一種植物,用於治療感冒、流鼻涕等症狀。
  • **白芷:**一種植物,用於治療面部麻痺、牙痛等症狀。
  • **羌活:**一種植物,用於治療頭痛、肌肉痙攣等症狀。

本經發熱惡寒,頭痛,無汗而喘者,本方加乾葛,去升麻。本經發熱惡寒,身體痛者,本方加蒼朮、芍藥,去杏仁。本經惡寒發熱,身癢面赤者,以其不得小汗出故也,本方去白芷、杏仁,加柴胡、芍藥。本經頭痛,發熱惡寒,胸中飽悶者,本方加枳殼、桔梗。本經感寒深重,服湯不作汗者,宜再服,至二三劑而汗不出者,死。

本經汗後不解者,宜再服,量證輕重,用麻黃、升麻,分多寡為當。

白話文:

如果服用本方後仍然發熱、怕冷、頭痛、不出汗、氣喘,則加乾葛,去除升麻。

如果服用本方後仍然發熱、怕冷、身體疼痛,則加蒼朮、芍藥,去除杏仁。

如果服用本方後出現怕冷、發熱、身體發癢、臉色潮紅的症狀,說明體內沒有排出汗液,應去除白芷、杏仁,加柴胡、芍藥。

如果服用本方後仍然頭痛、發熱、怕冷,胸中鬱悶,則加枳殼、桔梗。

如果受寒嚴重,服用本方後不出汗,應繼續服用,但如果服用二至三劑後仍不出汗,則預後不佳。

水二鍾,姜三片,蔥白二莖,槌法,加江西豆豉一撮煎之。熱服,取汗如神,宜厚被覆首。凡中病即止,不得多服,多則反加別病矣。

白話文:

水兩杯,薑三片,蔥白兩根,搗碎成泥,加入江西豆豉一小撮煎煮。趁熱服用,發汗效果極佳,建議蓋上厚被子包裹頭部。一旦病情好轉就停止服用,不可過量服用,否則會引起其他疾病。

疏邪實表湯(即桂枝,自有加減法。),治冬月正傷風,頭痛發熱,惡寒脊強,脈浮緩,自汗,為表證。此足太陽膀胱經受邪,當實表散邪。無汗者,不可服。

白話文:

冬月受寒感冒,头痛发热,怕冷背痛,脉象浮缓,自汗,属于表证,可以用桂枝汤来治疗,根据病情可以适当加减药物。这个病是足太阳膀胱经受邪气侵袭,需要用疏散表邪的药物治疗。如果沒有出汗,就不能服用桂枝汤。

桂枝,赤芍藥,甘草,防風,川芎,羌活,白朮

如汗不止,加黃耆;喘,加柴胡、杏仁;胸中飽悶,加枳殼、桔梗。

水二鍾,姜三片,棗二枚,槌法,加膠飴二匙煎之。溫服。

白話文:

這是一份古方,其中包含了桂枝、赤芍、甘草、防風、川芎、羌活、白朮等藥材。

如果出汗不止,可以加黃耆;如果喘不過氣,可以加柴胡和杏仁;如果胸悶,可以加枳殼和桔梗。

取水兩碗,加入薑片三片、紅棗兩枚,用槌子搗碎,再加入膠飴兩匙煎煮。溫熱服下。

羌活沖和湯(以代桂枝、麻黃、青龍、各半等湯。此太陽經之神藥也。),治春、夏、秋非時感冒暴寒,頭痛發熱,惡寒脊強,無汗,脈浮緊。此足太陽膀胱經受邪,是表證,宜發散,不與冬時正傷寒同治法。此湯非獨治三時暴寒,春可治溫,夏可治熱,秋可治濕,治雜證亦有神也。秘之,不與庸俗知此奇妙耳。本方自有加減法,備開於後。

白話文:

羌活沖和湯(可替代桂枝、麻黃、青龍等湯。這是太陽經的良藥。)

用於治療春秋季和夏季非季節性感冒引起的劇烈寒症,症狀包括頭痛發燒、惡寒、背部僵硬、無汗、脈搏浮緊。這是足太陽膀胱經受到邪氣的表證,應當發散治療,與冬季的正傷寒治療方法不同。

此湯不僅能治療三時劇寒,還可以治療春季的溫熱病、夏季的熱症、秋季的濕邪,對其他雜症也有奇效。這個祕方不要讓平庸之輩知道它的妙用。本方還有加減法,後文會詳細說明。

羌活(一錢半),防風(一錢),蒼朮(一錢半),黃芩(一錢),川芎(一錢),白芷(一錢),甘草(一錢),生地黃(二錢),細辛(五分,不可多)

白話文:

羌活(7.5 克),防風(5 克),蒼朮(7.5 克),黃芩(5 克),川芎(5 克),白芷(5 克),甘草(5 克),生地黃(10 克),細辛(2.5 克,不可多加)

如胸中飽悶,加枳殼、桔梗,去生地黃。夏月,本方加石膏、知母,名神術湯。如服此湯後不作汗,本方加蘇葉。喘而惡寒身熱,本方加杏仁、生地黃。汗後不解,宜再服。汗下兼行,加大黃,釜底抽薪之法。其春、夏、秋感冒非時傷風,亦有頭痛,惡寒身熱,脈浮緩,自汗,宜實表,本方去蒼朮,加白朮。汗不止,加黃耆,即加減沖和湯。

再不止,以小柴胡加桂枝、芍藥一錢,如神。

白話文:

如果胸部感到悶脹,可以加入枳殼和桔梗,去除生地黃。夏天服用時,可以加入石膏和知母,稱為神術湯。如果服用此湯後沒有出汗,可以加蘇葉。如果喘不過氣,又怕冷發燒,可以加入杏仁和生地黃。出汗後症狀沒有改善,可以再服用一次。如果出汗同時也腹瀉,可以加入大黃,這是釜底抽薪之法。如果是在春夏秋三季感冒,或是非季節性的傷風,出現頭痛、怕冷發燒、脈象浮緩、自汗等症狀,應該以實表治療,可以去除蒼朮,加入白朮。如果出汗不止,可以加黃耆,也就是加減沖和湯。如果還是止不住汗,可以加桂枝、芍藥各一錢到小柴胡湯中,效果如同神效。

水二鍾,姜三片,棗二枚,煎至一鍾,槌法,加蔥白搗汁五匙,入藥再煎一二沸。如發汗,用熱服;止汗,用溫服。

白話文:

取水兩碗,老薑三片,棗子兩枚,一起煮到剩一碗,用藥槌搗碎,加入搗碎的蔥白汁五湯匙,繼續煮一到兩次。如果要發汗,趁熱服下;如果要止汗,趁溫熱服下。

柴葛解肌湯(即葛根湯,本湯自有加減法。),治足陽明胃經受證,目疼鼻乾,不眠,頭疼眼眶痛,脈來微洪。宜解肌,屬陽明經病。其正陽明腑病,別有治法。

柴胡,乾葛,甘草,黃芩,芍藥,羌活,白芷,桔梗

白話文:

柴葛解肌湯(也就是葛根湯,本方有自己的加減法。)

主治: 足陽明胃經受風證,症狀包括:眼睛疼痛、鼻子乾澀、失眠、頭痛、眼眶疼痛,脈象微浮洪大。

治療原理: 解肌表,屬於陽明經病。真正的陽明腑證(胃病)有不同的治療方法。

本經無汗,惡寒甚者,去黃芩,加麻黃。冬月宜加,春宜少,夏秋去之,加蘇葉。本經有汗而渴者,治法開在如神白虎湯下。

水二鍾,姜三片,棗二枚,槌法,加石膏末一錢,煎之熱服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人體表無汗且非常畏寒,應該去掉黃芩這味藥,並且加入麻黃。在冬天時較適合增加麻黃的用量,春天則應減少,到了夏天和秋天就不要再使用麻黃,而應改加蘇葉。假如病人已經有出汗並且感到口渴,治療方法請參考如神白虎湯的處方指示。

用兩碗水,加上三片生薑和兩枚大棗,按照慣例敲打一下,再加入一錢石膏粉末,然後煎煮至熱後服用。

柴胡雙解飲(即小柴胡湯,本方自有加減法。),治足少陽膽經受證,耳聾脅痛,寒熱,嘔而口苦,脈來弦數。屬半表半裡,宜和解。此經膽無出入,有三禁,不可汗、下、吐也,只有小柴胡一湯,隨病加減,再無別湯。

白話文:

柴胡雙解飲(即小柴胡湯,本方有很多加減的方法。)治療足少陽膽經受證,出現耳聾、脅痛、寒熱、嘔吐且口苦,脈搏弦數。屬於半表半裏證,宜和解。膽經沒有出入的孔竅,有三種禁止的方法,不能發汗、下利、吐法。只有小柴胡湯這一種湯藥,可以根據病情加減,沒有其他湯藥。

柴胡,黃芩,半夏,甘草,人參,陳皮,芍藥

白話文:

  • 柴胡:疏肝解鬱,退熱止痛
  • 黃芩:清熱瀉火,止血涼血
  • 半夏:燥濕化痰,止嘔止咳
  • 甘草:益氣和中,調和諸藥
  • 人參:補氣健脾,益氣固表
  • 陳皮:理氣健脾,燥濕化痰
  • 芍藥:緩解疼痛,平和肝氣

本經證,小便不利者,加茯苓。本經嘔者,入薑汁、竹茹。脅痛,加青皮。痰多,加栝蔞仁、貝母。寒熱似瘧者,加桂枝。渴者,加天花粉、知母。齒燥無津液,加石膏。嗽者,加五味、金沸草。壞證,加鱉甲。本經證,心下飽悶,未經下者,非結胸,乃表邪傳至胸中,未入乎腑,證雖滿悶,尚為在表,只消小柴胡加枳、桔。未效,就以本方對小陷胸加枳、桔,一服豁然,其妙如神。

白話文:

本經所記載,小便不利的,加上茯苓。本經所記載的嘔吐,加上薑汁、竹茹。脇痛,加上青皮。痰多,加上栝蔞仁、貝母。寒熱像瘧疾的,加上桂枝。口渴的,加上天花粉、知母。牙齒乾燥無津液的,加上石膏。咳嗽的,加上五味子、金沸草。壞疽症,加上鱉甲。本經記載,心下感到飽悶,沒有腹瀉的,不是結胸,而是表邪傳到胸中,還沒有進入內臟。症狀雖然滿悶,但仍然在表層,只需要服用小柴胡湯加上枳實、桔梗。如果沒效,就用本方對照小陷胸湯加上枳實、桔梗,一服下去就會豁然開朗,效果神乎其神。

秘之,不與俗人言之耳。虛煩類傷寒證,本方加竹葉、炒粳米。本經與陽明合病,本方加葛根、芍藥,如拾芥。婦人熱入血室,加當歸、紅花。男子熱入血室,加生地黃。老婦人傷寒,無表證,其熱勝者,本方加大黃;甚者,加芒硝。

水二鍾,姜一片,棗二枚,槌法,入生艾汁三匙,煎之溫服。

白話文:

這是一個祕方,只傳授給內行人。

虛煩症狀類似傷寒,本方加入竹葉、炒粳米。

如果本病症合併陽明病,本方加入葛根、芍藥,簡直就像撿芥末一樣容易。

女性發熱侵入血室,加入當歸、紅花。

男性發熱侵入血室,加入生地黃。

年長女性傷寒,沒有表證,但熱盛者,本方加入大黃;病情嚴重者,加入芒硝。

桂枝大黃湯(即桂枝湯內加大黃,本方自有加減法。),治足太陰脾經受證,腹滿而痛,咽乾而渴,手足溫,脈來沉而有力。此因邪熱從陽經傳入陰經也。

白話文:

桂枝大黃湯:(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入大黃,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物。)治療足太陰脾經受邪,症狀為腹部脹滿疼痛,咽喉乾渴,手腳溫暖,脈搏沉緩有力。這是因為邪熱從陽經進入陰經所致。

桂枝,赤芍藥,甘草,大黃,枳實,柴胡

本經腹滿,不惡寒而喘者,加大腹皮,去甘草。

水二鍾,姜一片,棗二枚,煎之,臨服槌法,入檳榔磨水二匙,熱服。

白話文:

桂枝、赤芍藥、甘草、大黃、枳實、柴胡,如果病人腹部脹滿,不畏寒卻喘不過氣,就加進大腹皮,去掉甘草。用兩碗水,加一片薑、兩顆紅棗,煎煮後,快喝時再用槌子搗碎,加入磨好的檳榔水兩匙,趁熱服用。

加味理中飲(即理中湯,本方自有加減法。),治足太陰脾經受證,自利不渴,手足溫,身無熱,脈來沉而無力。此屬臟寒。

乾薑,白朮,人參,甘草,肉桂,陳皮,茯苓

白話文:

加減理中湯(理中湯的改良方,有自己的加減方法)

適用症狀: 脾經受寒證,腹瀉但不口渴,手腳溫暖,身體沒有發熱,脈象沉穩無力。

病因: 這是臟腑受寒的症狀。

厥陰消渴,氣上衝心,飢不欲食,食即吐蛔,腹痛,大便實者,本方加大黃、蜜少許利之。本經腹濡滿,時減者,依本方去甘草。本經嘔吐者,入半夏、薑汁。本經蜷臥沉重,利不止,少加附子。利後身體痛者,急溫之,加附子。自利腹痛者,入木香磨薑汁,調服和之。

白話文:

厥陰消渴症狀出現時,如果感到氣向上衝至心胸部位,同時感到飢餓卻不想吃東西,一吃就會吐出像蟲一樣的東西(蛔),腹部疼痛,大便乾硬的情況下,應該在原本的藥方中加入大黃和少量的蜂蜜來幫助通利。如果腹部柔軟且漲滿感時好時壞,按照原方去掉甘草使用。倘若伴有嘔吐情形,需要在藥方中加入半夏和薑汁。如果病人蜷曲躺臥,感覺身體沉重,且腹瀉不止,可以稍微增加附子的用量。腹瀉之後若感到全身疼痛,應立即使用溫熱的治療方法,並添加附子。對於腹瀉伴隨腹痛的狀況,可將木香磨碎,混入薑汁調和後服用,以達到調和緩解的效果。

水二鍾,姜一片,棗二枚,煎之。臨服槌法,入炒陳壁土一匙調服,取土氣以助胃氣。

白話文:

準備兩碗水、一片生薑、兩顆紅棗,放入鍋中煮沸。服用前,將陳舊的土塊炒過,研成粉末一湯匙,加入湯藥中攪拌服用。這樣可以藉助土的氣息來幫助胃氣。

茵陳將軍湯(即茵陳湯,本方自有加減法。),治足太陰脾經,腹滿,身目發黃,小水不利,大便實,發渴,或頭汗至頸而還,脈來沉重者,宜用。

白話文:

茵陳將軍湯(又稱茵陳湯,可根據不同情況自行加減藥材)

適應證:

  • 身體腹脹,臉色及眼睛發黃
  • 小便不利,大便乾燥
  • 口渴
  • 頭部出汗,沿著頸部流下
  • 脈搏沉而有力

大黃,茵陳,山梔,甘草,厚朴,黃芩,枳實

大便自調者,去大黃、厚朴,加大腹皮利小便,清為效。

水二鍾,姜一片,槌法。加燈心一握,煎之熱服。

白話文:

處方包含:大黃、茵陳、山梔、甘草、厚朴、黃芩、枳實。

如果病人的大便已經正常,則可去掉大黃和厚朴,改加用大腹皮以利小便,直到小便清澈為治療有效的指標。

煎藥時用水二鍾(約600毫升),加入一片生薑,使用槌法打碎。另外可加入一把燈心草一同煎煮,完成後趁熱服用。

導赤散(即五苓散,本方自有加減法。),治小水不利,小腹滿,或下焦蓄熱,或引飲過多,或小水短赤而渴,脈沉數者,以利小便為先。惟汗後亡津液,與陽明汗多者,則以利小便為戒。

白話文:

導赤散(也叫五苓散,本方有不同的加減方法)用於治療小便不利、小腹脹滿的情況,或者下焦有熱,或者喝水過多,或者小便量少、顏色發紅而口渴,脈搏沉細而有力的人。以利尿為主要治療原則。只有出汗後體液不足,或陽明經出汗過多的人,才以利尿為禁忌。

茯苓,豬苓,澤瀉,桂枝,白朮,甘草,滑石,山梔

白話文:

**茯苓:**一種利水健脾的草藥。

豬苓: 一種利尿消腫的藥材。

澤瀉: 一味具有清熱利濕,通淋的作用的藥材。

桂枝: 一種補陽發表的藥物,可驅寒解表。

白朮: 一味健脾益氣的藥物,能補氣化濕。

甘草: 一味補脾益氣,調和諸藥的藥材。

滑石: 一種清熱利尿,解毒止渴的礦物藥。

山梔: 一種清熱瀉火的藥材,能涼血止血。

中濕身目黃者,加茵陳。水結胸證,加木通、燈心。如小水不利而見頭汗出者,乃陽脫也。得病起無熱,但譫語,煩躁不安,精采不與人相當,此湯治之。

水二鍾,姜一片,燈心二十莖,槌法。入鹽二字調服。

白話文:

如果患者有濕熱體質,眼睛發黃,可添加茵陳。如果有積水在胸腔的症狀,可添加木通和燈心草。如果患者小便不利,並且頭部出汗,這是陽氣不足的表現。如果患者發病後沒有發燒,但出現胡言亂語、煩躁不安的症狀,精神狀態不正常,可以使用這個方劑治療。

六乙順氣湯(以代大承氣、小承氣、調胃承氣、大柴胡、三乙承氣湯、大陷胸等湯之神藥也,舉世無人知此奇妙耳。秘之,莫與俗人言。本方自有加減法備開。),此湯治傷寒熱邪傳裡,大便結實,口燥咽乾,怕熱譫語,揭衣狂妄,揚手擲足,斑黃陽厥,潮熱自汗,胸腹滿硬,繞臍疼痛等證,悉皆治之,效不盡述。

大黃,枳實,黃芩,厚朴,甘草,柴胡,芒硝,芍藥

白話文:

六乙順氣湯(替代大承氣湯、小承氣湯、調胃承氣湯、大柴胡湯、三乙承氣湯、大陷胸湯等湯的特效藥,天下無人知曉它的奇妙。此方保密,不可外傳。方中自有加減方法,詳見另開說明。)

此湯主治傷寒熱邪入裡,大便不通,口乾舌燥,神志不清,揭衣亂動,手舞足蹈,面色發黃,陽氣虛脫,潮熱自汗,胸腹脹滿,肚臍周圍疼痛等症狀,無不療效。

潮熱自汗,譫語發渴,揚手擲足,揭去衣被,狂妄斑黃,大便實者,俱屬正陽明胃腑病,依本方。口燥咽乾,大便實者,屬少陰,依本方。下利純清,心下硬痛而渴者,屬少陰,依本方。怕熱發渴,譫妄,手足乍冷乍溫,大便實者,陽厥證,屬厥陰,依本方。舌卷囊縮者,難治,須急下之。

白話文:

  1. 發熱出汗、說胡話、口渴、揮舞手腳、踢掉被子、躁動不安、皮膚發黃、大便乾燥:屬於胃部病熱,按照本方治療。
  2. 口乾舌燥、大便乾燥:屬於少陰經病,按照本方治療。
  3. 腹瀉清澈、心窩處疼痛且口渴:屬於少陰經病,按照本方治療。
  4. 怕熱、口渴、說胡話、手腳忽冷忽熱、大便乾燥:陽明經熱擾厥陰經的症狀,按照本方治療。
  5. 舌頭變小卷曲:病情危急,必須緊急下瀉。

譫語發渴,大便實,繞臍硬痛者,有燥屎,依本方。熱病目不明,謂神水已竭,不能照物,病已篤矣,惟宜急下,依本方。目中不了了,即目不明也。轉屎氣者,謂下泄也,有燥屎焉,當下之,依本方。如更衣者,止後服,不必盡劑。不更衣者,宜再少與。大便通者,愈。結胸證,心下硬痛,手不可近,燥渴譫語,大便實者,依本方去甘草,加甘遂、桔梗。

白話文:

譫語發渴,大便實,繞臍硬痛

有燥結的大便,可以使用以下方劑治療。

熱病目不明

這是因為神水(腎精)已經耗盡,眼睛失去光澤,病情已經嚴重了,必須立刻下瀉,可以使用以下方劑治療。

目中不了了

就是指眼睛看不清楚。

轉屎氣

就是指腹瀉。如果有燥結的大便,應該下瀉,可以使用以下方劑治療。

如更衣

只吃一次後,大便通暢了,就不必再吃。

不更衣

如果大便還沒有通暢,可以再少量服用。

大便通者

病情就痊癒了。

結胸證

心窩以下硬痛,用手觸摸不行,口渴、胡言亂語,大便實,可以使用以下方劑治療,但是去掉甘草,加入甘遂、桔梗。

凡傷寒過經,及老弱並血氣兩虛之人,或婦人產後有下證,或有下後不解,或有表證尚未除而里證又急,不得不下者,用此湯去芒硝下之,則吉。蓋恐轉藥硝性燥急,故有此戒。大凡傷寒邪熱傳裡結實,須看熱氣淺深用藥。今之庸醫與俗醫,不分當急下,可少與,宜微和胃氣之論,一概用大黃、芒硝,亂投湯劑下之,因茲枉死者,多矣。余謂傷寒之邪,傳來非一,治之則殊耳。

白話文:

對於已經經歷了傷寒病程,以及身體衰弱、氣血兩虛的病人,或是產後女性出現下焦病症狀,或是已經使用下法治療但症狀未解,又或者是外表的病徵還未消除而內裡的問題又十分緊急,這種情況下不得不使用下法治療時,可以選用此方(指上方所述的湯劑),但需去掉芒硝再使用,這樣比較安全。因為擔心芒硝藥性過於燥烈且作用迅速,所以特別提出這樣的警告。

一般來說,對於傷寒邪氣傳入體內結實成癥的情況,治療時必須根據熱氣的深淺程度來選擇藥物。然而,現在許多平庸的醫生和世俗的醫生,不加區分是否應該立即使用下法,也忽略了用量應少、宜於溫和調理胃氣的原則,一律濫用大黃、芒硝這類強烈的瀉下藥物,隨意開立湯劑進行瀉下治療,導致無辜喪命的病例,實在是太多了。

我認為,傷寒病邪的傳變過程各不相同,因此治療方法自然也應有所差異。

病有三焦俱傷者,則痞、滿、燥、實、堅全俱,宜大承氣湯,厚朴苦溫以去痞,枳實苦寒以泄滿,芒硝鹹寒以潤燥軟堅,大黃苦寒以泄實去熱,病斯愈矣。邪在中焦,則有燥、實、堅三證,故用調胃承氣湯,以甘草和中,芒硝潤燥,大黃泄實,不用枳、樸,恐傷上焦虛無氤氳之元氣,調胃之名自此然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疾病涉及上中下三焦全部受傷,就會出現腹脹、脹滿、便祕、腹內有東西、腹塊等所有症狀,應該使用大承氣湯。厚朴苦溫,可以去除腹脹;枳實苦寒,可以緩解脹滿;芒硝鹹寒,可以潤濕便祕,軟化腹塊;大黃苦寒,可以緩解腹內有東西、清熱。這樣疾病就能夠痊癒了。

病毒在中焦,就會出現便祕、腹內有東西、腹塊三種症狀,所以使用調胃承氣湯。利用甘草來調和中焦,芒硝來潤濕便祕,大黃來緩解腹內有東西,不會使用枳實和厚朴,因為擔心會損傷上焦虛弱而沒有陽氣的元氣。調胃這個名字也是因此而來的。

上焦受傷,則痞而實,用小承氣湯,枳實、厚朴之能除痞,大黃之泄實,去芒硝,不傷下焦血分之真陰,謂不伐其根本也。若夫大柴胡湯,則有表證尚未除而里證又急,不得不下者,只得以此湯通表裡而緩治之。猶有老弱及血氣兩虛之人,亦宜用此。故經云,轉藥孰緊?有芒硝者,緊也。

白話文:

上半身受損,就會脹氣、腹滿。可以用小承氣湯,其中枳實、厚朴能消除脹氣,大黃能瀉除腹滿。去掉芒硝,以免傷到下半身血液中的真陰,這就是不傷根源的意思。

如果使用大柴胡湯,表示外證尚未痊癒而內證又急迫,不得不瀉下。只能用這帖藥方疏通表裡,緩慢治療。對於年老體弱或氣血兩虛的人來說,也適合使用大柴胡湯。

所以中醫經典說:「使用藥物最緊迫的時候是什麼時候?就是使用了芒硝的時候。」

大承氣最緊,小承氣次之,調胃承氣又次之,大柴胡又次之。其大柴胡加大黃,小柴胡加芒硝,方為轉藥,蓋為病輕者設也。仲景又云,盪滌傷寒熱積,皆用湯液,切禁丸藥,不可不知也。

白話文:

大承氣湯的瀉下之力最強,小承氣湯次之,調胃承氣湯再次之,大柴胡湯再其次。大柴胡湯中加入大黃,小柴胡湯中加入芒硝,才能轉化為瀉下之藥,主要是針對病情較輕者。張仲景還說,清除傷寒熱積時都使用湯藥,嚴禁使用丸藥,這一點必須銘記。

上,先將水二鍾,滾三沸後入藥,煎至八分,槌法,臨時服入鐵鏽水三匙調服立效,取鐵性沉重之義,最能墜熱開結,有神。此千金不傳之秘,若非吾之子孫承繼,焉肯泄露玄機,故戒耳。

白話文:

首先將兩大碗水煮沸三次後放入藥材,煎熬至剩八分之一。服用時將鐵鏽水三匙調入藥液中服用,立刻見效。這是因為鐵具有沉重之性,最能降解熱氣、化解鬱結,十分靈驗。這是千金祕方,不外傳,若不是我的子孫後代繼承,我怎麼可能洩漏這個祕密,所以特此告戒。

如神白虎湯(即白虎湯,本方自有加減法。),治身熱,渴而有汗不解,或經汗過渴不解,脈來微洪,宜用。

白話文:

白虎湯(即白虎湯,本方有加減法。)

用於治療身體發熱、口渴但出汗不解,或者出汗過多後仍然口渴不解,脈搏微弱而洪大的症狀。

石膏,知母,甘草,人參,山梔,麥門冬,瘛瘲

心煩者,加竹茹一團。如大渴心煩,背惡寒者,依本方去山梔,加天花粉。無渴,不可服此藥,為大忌。

水二鍾,棗一枚,姜一片,槌法,加竹葉十片,煎之熱服。

白話文:

石膏、知母、甘草、人參、山梔、麥門冬,這些藥材用來治療瘛瘲。如果患者心煩,可以再加竹茹一團。如果患者大渴心煩,背部發冷,就需要去掉山梔,加入天花粉。如果患者沒有口渴,絕對不能服用此藥,這是大忌。用兩碗水,加入一顆紅棗、一片薑,一起槌碎,再放入十片竹葉,煎煮熱了服用。

三黃石膏湯,此湯治陽毒發斑,身黃如塗朱,眼珠如火,狂叫欲走,六脈洪大,燥渴欲死,鼻乾面赤,齒黃。過經不解,已成壞證,表裡皆熱,欲發其汗,病熱不退,又復下之,大便遂頻,小便不利。亦有錯治溫證而成此證者,又八九日,已經汗下後脈洪數,身壯熱,拘急沉重,欲治其內,由表未解,欲發其表,則里證又急,趑趄不能措手,待斃而已。殊不知熱在三焦,閉塞經絡,津液榮衛不通,遂成此證。又治汗下後三焦生熱,脈洪,譫語不休,晝夜喘息,鼻時加衄,身目俱黃,狂叫欲走者,通用此湯治之,有神,人所不識。

白話文:

三黃石膏湯

這個湯劑治療熱毒發斑,身體黃得像塗了硃砂,眼睛像火一樣紅,發瘋地叫喊著要跑,六脈強盛,口乾得快要渴死了,鼻子乾、臉紅,牙齒發黃。服藥過後病情沒有好轉,反而加重,裡外都很熱,想發汗,但是體熱不會退,又服藥通便,大便就變得很頻繁,小便卻不出。還有的人誤把溫熱病當成寒病來治療,導致了這種病症。經過八九天,發汗、通便後,脈搏仍然強勁而多,身體發熱,僵硬沉重,想要治療它的內部,但是表面的症狀沒有消除,想要發汗,但是裡面的症狀又急迫,猶豫不決,無從下手,只能等死。其實這都是因為熱氣在三焦,閉塞了經絡,津液和血液不能流通,所以才導致了這種病症。

另外,治療發汗、通便之後,三焦生熱,脈搏強勁,胡言亂語不停,晝夜喘息,鼻子時不時出血,身體和眼睛都黃,發瘋地叫喊著要跑,都可以用這個湯劑來治療,非常有效,很多人都不知道。

石膏(一兩半),黃芩,黃連,黃柏(各七錢),山梔(三十個),麻黃(五分),香豉(二合)

水二鍾,姜三片,棗一枚,槌法。入細茶一撮,煎之熱服。

白話文:

生石膏:1.5 兩 黃芩:7 錢 黃連:7 錢 黃柏:7 錢 梔子:30 個 麻黃:0.5 錢 香豉:2 合

三黃巨勝湯,此湯治陽毒發斑。狂亂妄言,大渴叫喊,目赤,脈數,大便燥實不通,上氣喘急,舌卷囊縮難治者,權以此湯劫之,三黃石膏湯內去麻黃、豆豉,加大黃、芒硝是也。

白話文:

三黃巨勝湯

這個湯方治療陽毒發斑。症狀包括:狂亂胡言亂語、劇烈口渴、大喊大叫、眼睛發紅、脈搏快速、大便乾結不通、氣喘上逆、舌頭蜷縮難以伸展且難治。此時,權且使用三黃巨勝湯急救之。做法是在三黃石膏湯中移除麻黃、豆豉,加入加大黃、芒硝即可。

水二鍾,姜一片,棗二枚,煎之,槌法。臨服入泥漿清水二匙,調服即安。

沖和靈寶飲,治兩感傷寒。起於頭痛,惡寒發熱,口燥舌乾,以陽先受病多者,以此湯探之,中病即愈。

羌活,防風,川芎,生地黃,細辛,黃芩,柴胡,甘草,乾葛,白芷,石膏

白話文:

用兩碗水,加入一片薑和兩個紅棗,煎煮後再用槌子搗碎。喝藥之前,加入兩匙泥漿清水,攪拌後服用,就能緩解症狀。

「沖和靈寶飲」可以治療寒熱感冒。症狀表現為頭痛、怕冷發熱、口乾舌燥,多數是陽氣先受病邪入侵所致。服用此藥後,如果病情符合,就能痊癒。

藥材包括:羌活、防風、川芎、生地黃、細辛、黃芩、柴胡、甘草、乾葛、白芷、石膏。

水二鍾,煨生薑三片,棗二枚,槌法。入黑豆一撮,煎之溫服,取微汗為愈。

如不愈,表證多而甚急者,方可用麻黃、葛根,為解表。如里證多而甚急者,先以調胃承氣,為攻裡是也。

白話文:

將兩碗水煮沸後,放入三片生薑和兩枚紅棗,搗碎後加入。再放入一小撮黑豆,煎煮後溫熱服用,出微汗即可治癒。

如以陰經自中病,發熱下利,身疼痛,脈沉細無力,不渴,蜷臥昏重者,又當先救里,溫之,項脊強。是分表裡寒熱而治,此其權變大法也歟。古云,兩感雖為死證,猶有可救之理,及用藥先後,寒熱之劑。若發表攻裡一誤,則枉死者,多矣。良可痛哉!深可惜哉!予將不傳之妙,秘驗之方,盡吐露,非惟救人有功,亦且陰騭匪輕。謹之慎之,毋怠毋忽。

白話文:

如果因陰經寒證而發病,出現發燒、腹瀉、全身疼痛、脈搏沉細無力、不口渴、蜷起身體、昏昏沉沉的症狀,應先救治內部,溫煦身體,並針對頸椎和脊椎處的寒症。這是按陰陽表裡寒熱區別對症治療,是醫學中的重要權衡變通的法則。

古人說,即使是表證和裡證同時發生的疑難雜症,也還有可救之理,關鍵在於用藥的先後順序和寒熱劑型的選擇。如果誤把表證當成裡證治療,導致人枉死的情況太多了,這令人痛心不已!深深為此惋惜!我將不傳的醫學要訣和驗證過的絕妙方子全部傳授出來,不僅能救人,也能積累陰德,這非常重要。

桃仁承氣對子(即桃仁承氣湯,本方自有加減法。),治熱邪傳裡,熱蓄膀胱,其人如狂,小水自利,大便黑,小腹滿痛,身目黃,譫語燥渴,為蓄血證,脈沉有力,宜此湯,下盡黑物則愈。未服前而血自下者,為欲愈,不宜服。

白話文:

桃仁承氣湯 (一種中藥湯劑,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藥材分量)

適用於熱邪深入體內,熱氣積聚在膀胱的情況。患者表現出類似狂亂的症狀,小便會自動排出,大便呈黑色,下腹部脹痛,全身和眼睛發黃,胡言亂語,口渴。這是蓄血證的表現,脈象沉穩有力,適合服用此方。將體內黑色的物質全部排出後,病情即可好轉。

如果在服用湯藥前,患者已經自行排出了血,表明病情即將好轉,不適合服用此方。

桃仁,桂枝,芒硝,大黃,芍藥,柴胡,青皮,當歸,甘草,枳實

水二鍾,姜三片,煎之。臨服槌法,入蘇木煎汁三匙調服。

白話文:

另一處方包括:桃仁、桂枝、芒硝、大黃、芍藥、柴胡、青皮、當歸、甘草、枳實。

煎藥時使用水二鍾(約600毫升),加入三片生薑煎煮。臨服用時,使用槌法處理,再加入蘇木煎出的汁液三匙,調勻後服用。

消斑青黛飲,治邪熱傳裡,裡實表虛,血熱不散,熱氣乘於皮膚而為斑也。輕則如疹子,重則如錦紋,重甚則斑爛皮膚。或本屬陽,誤投熱藥,或當下不下,或下後未解,皆能致此,不可發汗,重令開泄,更加斑爛也。然而斑之方萌,與蚊跡相類,發斑多見於胸腹,蚊跡只在於手足。陽脈洪大,病人昏憒,先紅後赤者,斑也。脈不洪大,病人自靜,先紅後黃者,蚊跡也。其或大便自利,怫鬱氣短,燥屎不通,又如果靨者,盧醫復生,不能施其巧矣。凡汗下不解,足冷耳聾,煩悶咳嘔,便是發斑之候。

白話文:

消斑青黛飲

用途: 治療由內熱傳裡導致的斑點,而表虛血熱未散,熱氣上行皮膚所致的斑點。

症狀: 輕者如疹子,重者如錦紋,嚴重者皮膚破爛。這種斑點可能是因為本身陽氣過盛,誤用了熱性藥物,或治療過程中沒有完全痊癒,或痊癒後餘熱未消而引起。此時不宜發汗或過度瀉下,否則會加重斑點。

辨別斑點和蚊跡:

  • 斑點:最初表現與蚊跡相近,但發斑位置多在胸腹,蚊跡只在手足。脈象洪大,病人神志不清,斑點由紅變赤。
  • 蚊跡:脈象不洪大,病人神志清醒,斑點由紅變黃。

其他注意事項:

  • 如果大便自利、胸悶氣短、便祕不通、斑點與臉上的痣類似,即使是醫術高超的盧醫復生,也難以治療。
  • 如果汗下後症狀未解除,出現足冷、耳聾、煩悶、嘔吐,通常是發斑的前兆。

黃連,甘草,石膏,知母,柴胡,玄參,生地黃,山梔,犀角,青黛,人參

大便實者,去人參,加大黃。

上,水二鍾,姜一片,棗二枚,煎之。槌法,臨服入苦酒一匙調服。

白話文:

  • 黃連:苦寒,清熱燥濕
  • 甘草:甘溫,調和藥性,補益脾胃
  • 石膏:寒涼,清熱涼血
  • 知母:寒涼,滋陰清熱
  • 柴胡:微苦微寒,疏肝解鬱
  • 玄參:苦寒,清熱涼血
  • 生地黃:甘寒,養陰清熱
  • 山梔:苦寒,清熱瀉火
  • 犀角:苦鹹寒,清熱解毒
  • 青黛:苦寒,清熱解毒
  • 人參:甘溫,補氣健脾

生地芩連湯,此湯治鼻衄成流,久不止者,或熱毒入深,吐血不止者,宜用。

白話文:

生地芩連湯: 這個藥方用於治療鼻血如流水般不止,或熱毒深入體內,導致咳血不止的情況。

黃芩,山梔,桔梗,甘草,生地黃,柴胡,川芎,芍藥,犀角(如無,升麻代之。)

外用劫法,水紙搭於鼻沖。如去血過多,錯語失神,撮空閉目,不知人事者,同治法。

水二鍾,棗二枚,煎至八分。槌法,臨服入茅根搗汁磨京墨調飲。如無茅根,以藕搗汁亦可。

白話文:

黃芩、山梔、桔梗、甘草、生地黃、柴胡、川芎、芍藥、犀角(如果沒有犀角,可以用升麻替代)。

外治方面,可以使用劫法,將浸水的紙巾敷於鼻子上進行吸聞。如果出血過多,出現胡言亂語、精神恍惚、手抓空氣、閉眼不省人事等症狀,則需要同時進行內外兼治。

煎藥時用水二鍾(約600毫升),加入兩枚大棗,煎至八分滿。使用槌法處理後,服用前拌入茅根搗出的汁液和京墨磨成的汁調和飲用。如果沒有茅根,也可以用藕搗出的汁代替。

加味犀角地黃湯,此湯治煩躁,漱水不下咽者,屬上焦有瘀血,宜用。

白話文:

加味犀角地黃湯

這個湯藥治療煩躁不安、漱口後無法吞嚥的水的情況。如果屬於上焦(胸腔以上部位)有瘀血的症狀,可以使用這個湯藥。

犀角,生地黃,牡丹皮,芍藥,甘草,桔梗,陳皮,紅花,當歸

水二鍾,姜二片,煎之,臨服槌法,入生藕節搗汁三匙溫服。

白話文:

犀角、生地黃、牡丹皮、芍藥、甘草、桔梗、陳皮、紅花、當歸,

煎藥用水二鍾,加入兩片生薑,煎煮後,服用前使用槌法處理,再拌入生藕節搗出的汁三匙,溫熱服用。

回陽救急湯(即四逆湯,本方自有加減法。),治寒邪直中陰經真寒證,初病起,無身熱,無頭疼,只惡寒,四肢厥冷,戰慄腹疼,吐瀉不渴,引衣自蓋,蜷臥沉重,或手指甲唇青,或口吐涎沫,或至無脈,或脈來沉遲而無力者,宜用。

熟附子,乾薑,人參,甘草,白朮,肉桂,陳皮,五味子,茯苓,半夏

白話文:

回陽救急湯(又稱四逆湯,但本方有增減)

此湯方適用於寒邪直接侵犯陰經導致的真寒證狀,常見於疾病初期。

症狀包括:

  • 沒有身體發熱或頭痛
  • 僅有惡寒
  • 四肢冰冷
  • 戰慄腹痛
  • 嘔吐腹瀉但無口渴
  • 喜歡用衣服蓋住自己
  • 蜷縮著身體,感覺沉重
  • 可能出現手指甲或嘴脣發青
  • 可能出現吐口水沫
  • 脈搏可能極弱或消失,或脈搏沉緩無力

在這些情況下,可以使用回陽救急湯。

或嘔吐涎沫,或有小腹痛,加鹽炒茱萸。無脈者,加豬膽汁一匙。泄瀉不止,加升麻、黃耆。嘔吐不止,加薑汁。

白話文:

如果嘔吐涎沫,或有小腹疼痛,可以加鹽炒茱萸。 如果沒有脈搏,可以加一匙豬膽汁。 如果腹瀉不止,可以加升麻、黃耆。 如果嘔吐不止,可以加薑汁。

水二鍾,姜三片,煎之。臨服入麝香三釐調服。中病以手足溫和即止,不得多服,多則反加別病矣。如後止可用前理中飲加減治之無妨。

白話文:

用兩大碗水和三片薑煎煮。將要服用的時候,加入三釐麝香調服。服藥後感覺手腳溫暖即可停止服用,不可以服用過量,過量服用反而會引起其他疾病。如果服藥後病情好轉,可以使用前述的理中飲加減治療,不會有問題。

回陽反本湯,此湯治陰盛格陽,陰極發躁,微渴面赤,欲坐臥於泥水井中,脈來無力,或脈全無欲絕者,宜用。

熟附子,乾薑,甘草,人參,麥門冬,五味子,臘茶,陳皮

白話文:

回陽反本湯

這個方劑用於治療陰盛格陽的情況,即陰氣過盛阻滯陽氣,導致陽氣虛衰。症狀表現為:躁動不安、微渴、面部潮紅,想要坐或臥在泥濘的水井中,脈搏微弱或幾乎消失。

面戴陽者,下虛也,加蔥七莖,黃連少許,用澄清泥漿水一鍾,煎之。臨服入蜜五匙,頓冷服之,取汗為效。

白話文:

臉色發黃的人,是體內虛弱所致。可以加入七根蔥和少許黃連,用澄清的泥漿水一碗煎煮。服用前加入五匙蜂蜜,冷卻後一口喝下,出汗即有效。

柴胡百合湯,此湯治瘥後昏沉發熱,渴而錯語失神,及百合、勞復等證。

柴胡,人參,黃芩,甘草,知母,百合,生地黃,陳皮

白話文:

柴胡百合湯

適用症狀:

  • 病癒後神志不清、發燒
  • 口渴且言行錯亂、失神
  • 百合病(口渴、煩躁不安)
  • 勞復(過度勞累後出現煩躁、不安)

渴,加天花粉。胸中煩躁,加山梔。有微頭疼,加羌活、川芎。嘔吐,入薑汁炒半夏。胸中飽悶,加枳殼、桔梗。食復者,加枳實、黃連;甚重,大便實者,加大黃。胸中虛煩,加竹茹、竹葉。瘥後乾嘔,錯語失神,呻吟睡不安者,加黃連、犀角。咳喘者,加杏仁。百合,宜加麻、連。

白話文:

  • 喉嚨乾渴,加天花粉。
  • 胸中煩躁,加山梔。
  • 輕微頭痛,加羌活、川芎。
  • 嘔吐,用薑汁炒半夏。
  • 胸中飽悶,加枳殼、桔梗。
  • 食慾不振,加枳實、黃連;病情嚴重且有大便,加加大黃。
  • 胸中虛煩,加竹茹、竹葉。
  • 病癒後仍乾嘔、胡言亂語、神志不清、呻吟睡不安穩,加黃連、犀角。
  • 咳嗽喘息,加杏仁。
  • 百合用藥時,適宜加麻黃、連翹。

心中驚惕,為血少,加當歸、茯苓、遠志。虛汗者,加黃耆。脾倦,加白朮。腹如雷鳴,加煨生薑。勞復時熱不除,加葶藶、烏梅、生艾汁。

水二鍾,棗一枚,姜三片,槌法,醋煮鱉甲,煎之溫服。

白話文:

  • 如果心神驚悸不安,是因為血氣不足,可以加入當歸、茯苓、遠志。
  • 如果出現虛汗,可以加入黃耆。
  • 如果脾胃虛弱,可以加入白朮。
  • 如果腹部脹鳴如雷,可以加入煨過的新鮮生薑。
  • 如果勞累後熱症一直不退,可以加入葶藶、烏梅、生艾汁。

如聖飲,治剛柔二痓。頭搖口噤,身反張,手足攣搐,頭面赤,項強急,與瘛瘲同治法。

白話文:

《聖飲》,治療強直和柔弱兩種癲癇。頭搖晃、嘴巴緊閉、身體向後彎曲、手腳抽搐、頭面發紅、脖頸僵硬,治療方法同驚厥神經病。

羌活,防風,川芎,白芷,柴胡,芍藥,甘草,當歸,烏藥,半夏,黃芩

有汗是柔痓,加白朮、桂枝。無汗是剛痓,加麻黃、蒼朮。口噤咬牙者,如大便實,用大黃利之。

水二鍾,姜三片,煎之,臨服入薑汁、竹瀝,溫服。

白話文:

羌活、防風、川芎、白芷、柴胡、芍藥、甘草、當歸、烏藥、半夏、黃芩,

如果有汗出是屬於柔痉,需要加白朮和桂枝。無汗則是剛痉,需加麻黃和蒼朮。如果病人牙关緊閉,且大便不通,可以使用大黃幫助通便。

煎藥用水二鍾,加入三片生薑,煎煮完成後,服用前拌入薑汁和竹瀝,溫熱服用。

溫經益元湯,治因汗後大虛,頭眩,振振欲擗地,並肉瞤筋惕,及因發汗太多,衛虛亡陽,汗不止,或下後利不止,身疼痛者,並皆治之。

白話文:

溫經益元湯

適用於以下情況:

  • 因出汗後元氣大虛,頭暈,走路搖搖晃晃,好像要摔倒的樣子,同時出現肌肉抽搐。
  • 以及因發汗過多,陽氣不足,出汗不止,或腹瀉不止,身體疼痛。
  • 這些情況都可以通過溫經益元湯來治療。

熟地黃,人參,白朮,黃耆,甘草,白芍藥,當歸,生地黃,白茯苓,陳皮,肉桂,附子

白話文:

  • 熟地黃(熟地):補血養陰
  • 人參:補氣固元
  • 白朮:健脾益胃,利水滲濕
  • 黃耆:補氣補血,利尿消腫
  • 甘草:調和藥性,補益脾胃
  • 白芍藥:養血斂陰,緩解疼痛
  • 當歸:補血活血,調經止痛
  • 生地黃(生地):養陰清熱,涼血止血
  • 白茯苓:健脾益氣,利水消腫
  • 陳皮:理氣健脾,燥濕化痰
  • 肉桂:溫經散寒,活血行氣
  • 附子(炮附子):溫腎壯陽,散寒止痛

如飽悶,加枳殼,去地黃。如瘦人,去芍藥。有熱,去附子。利不止,加炒白朮、升麻、陳壁土,去當歸、地黃。嘔者,加薑汁製半夏。渴者,加天花粉。汗後惡風寒,屬表虛,去附子、肉桂、生地黃,加桂枝、膠飴。

水二鍾,姜三片,棗一枚,槌法,加糯米一撮,煎之溫服。

白話文:

如果感到飽脹悶塞,可以加上枳殼,去掉地黃。如果體質瘦弱,可以去掉芍藥。如果體內有熱氣,可以去掉附子。如果腹瀉不止,可以加上炒白朮、升麻、陳壁土,去掉當歸、地黃。如果嘔吐,可以加上用薑汁製過的半夏。如果口渴,可以加上天花粉。如果出汗後怕冷怕風,屬於表虛的症狀,可以去掉附子、肉桂、生地黃,加上桂枝、膠飴。

逍遙湯,治有患傷寒,瘥後血氣未平,勞動助熱,復還於經絡。因與婦人交接,淫欲而復發,不易有病者,謂之勞復。因交接,淫欲而無病人反得病者,謂之陰陽易。予曾見舌出數寸而死者,多矣。此證最難治,必宜此湯。

白話文:

逍遙湯

用於治療那些得過傷寒,病癒後氣血尚未調和,因勞動而鬱熱,熱症再次循經絡發作。因與婦女交合,淫慾而病症復發的人,不容易治癒的,稱為「勞復」。因交合,淫慾而本來沒病的人反而生病的,稱為「陰陽易」。我曾經見過舌頭伸出好幾寸而死亡的人,很多。這種病很不容易治癒,一定要用這個方子。

人參,知母,竹青(如卵縮腹痛,倍加),黃連,甘草,滑石,生地黃,韭根,柴胡,犀角

白話文:

參鬚、知母、竹葉(如果腹痛下墜如雞卵,可加倍)、黃連、甘草、滑石、生地黃、韭菜根、柴胡、犀牛角

水二鍾,棗二枚,姜三片,煎之。槌法,臨服入燒裩襠末一錢半調服。有黏汗出為效,不黏汗出再服。以小水利,陰頭腫即愈。

白話文:

用水兩鍾,大棗兩枚,生薑三片,一起煎煮。敲碎後,在服用前加入燒過的褲襠灰一錢半攪拌後服用。如果出汗且汗液黏稠則表示有效,若汗水不黏則需再次服用。當小便通暢,陰莖頭部的腫脹就會痊癒。

升陽散火湯 此湯治有患人叉手抹胸,尋衣摸床,譫語昏沉,不醒人事。俗醫不識,見病便呼為風證,而因風藥誤人死者,多矣。殊不知肝熱乘於肺金,元氣虛不能自主持,名曰撮空證。小便利者,可治;小便不利者,不可治。 人參 當歸 柴胡 芍藥 黃芩 甘草 白朮 麥門冬 陳皮 茯神 有痰者,加薑汁炒半夏。大便燥實,譫語發渴,加大黃。泄漏者,加升麻、炒白朮。 水二鍾,姜三片,棗二枚。槌法,入金首飾,煎之熱服。

白話文:

升陽散火湯 這帖藥方用於治療那些患者表現出叉手按胸、摸索衣物和牀鋪、說胡話並且精神渙散、意識不清的情狀。一般的醫生如果對這種症狀不瞭解,往往會誤診為風邪入侵,然後使用袪風的藥物來治療,這樣誤導治療導致死亡的情況屢見不鮮。事實上,這是因為肝熱影響到了肺,加上元氣虛弱無法自我調節,這種症狀被稱作撮空證。如果患者小便通暢,是可以治療的;但如果小便不通暢,就比較難以治療。

藥方成分包括:人參、當歸、柴胡、芍藥、黃芩、甘草、白朮、麥門冬、陳皮、茯神。

如果患者有痰,可以在方中加入薑汁炒過的半夏。如果患者大便乾結且固實,並伴有口渴和說胡話的症狀,可以加入大黃。如果有泄瀉的情況,則應加入升麻和炒白朮。

煎藥時,使用兩杯水,加入三片薑和兩枚棗。在煎煮過程中,還可以放入一些金屬製的首飾一同煎煮,最後趁熱服用。

再造散,治患頭疼發熱,項脊強,惡寒無汗,用發汗藥二三劑,汗不出者。庸醫不識此證,不論時令,遂以麻黃重藥,及火劫取汗,誤人死者,多矣。殊不知陽虛不能作汗,故有此證,名曰無陽證。

白話文:

再造散,用於治療頭疼發熱、頸項僵硬、怕冷不出汗的證狀,適用於服用過兩三劑發汗藥,但仍不出汗的患者。無能的醫生不瞭解這個證狀,不考慮時令因素,便用麻黃等重藥,或用火灸來發汗,導致患者死亡的案例很多。殊不知陽氣虛弱不能發汗,因此出現此證狀,稱為無陽證。

黃耆,人參,桂枝,甘草,熟附,細辛,羌活,防風,川芎,煨生薑

夏月,加黃芩、石膏,冬月,不必加。

水二鍾,棗二枚,煎至一鍾。槌法,再加炒芍藥一撮,煎三沸,溫服。

白話文:

黃耆、人參、桂枝、甘草、熟附子、細辛、羌活、防風、川芎、煨過的生薑。

夏天時,加上黃芩和石膏;冬天則不必添加。

使用二鍾(約600毫升)水,加入兩枚大棗,煎至剩下一鍾(約300毫升)。使用槌法處理後,再加入少量炒過的芍藥,再煎三沸,溫熱後服用。

黃龍湯,治有患心下硬痛,下利純清水,譫語發渴,身熱。庸醫不識此證,但見下利,便呼為漏底傷寒,而便用熱藥止之,就如抱薪救火,誤人死者,多矣。殊不知此因熱邪傳裡,胃中燥屎結實,此利非內寒而利,乃日逐飲湯藥而利也,宜急下之,名曰結熱利證。身有熱者,宜用此湯;身無熱者,用前六乙順氣湯。

白話文:

黃龍湯

這帖藥方用於治療以下情況:

  • 心窩下方劇烈疼痛
  • 拉肚子,拉出純清水
  • 胡言亂語、口渴
  • 身體發熱

一般的庸醫不瞭解這個疾病,只看到拉肚子,就說是「漏底傷寒」,並用溫熱藥物來治療。這種做法就像在抱薪救火,害死人的情況太多了。

事實上,這其實是熱邪進入身體內部,導致胃中燥結的大便結成硬塊。這種腹瀉不是因為內寒,而是因為每天喝大量藥湯造成的。應該趕緊用瀉藥來治療,稱為「結熱利證」。

如果身體有發熱的症狀,可以使用黃龍湯;如果沒有發熱,可以使用「前六乙順氣湯」。

大黃,芒硝,枳實,厚朴,甘草,人參,當歸

年老氣血虛者,去芒硝。

水二鍾,姜三片,棗子二枚,煎之。後再加桔梗,煎一沸,熱服為度。

白話文:

大黃、芒硝、枳實、厚朴、甘草、人參、當歸。

對於年老且氣血虛弱的人,要去掉芒硝。

使用二鍾(約600毫升)水,加入三片生薑和兩枚大棗煎煮。之後再加入桔梗,煎一沸後,趁熱服用即可。

調榮養衛湯(即補中益氣湯。),治有患頭疼,身熱惡寒,微渴,濈然汗出,身作痛,腳腿痠疼,無力沉倦,脈空浮而無力。庸醫不識,因見頭疼,惡寒發熱,便呼為正傷寒,而大發其汗,所以輕變重而害人者,多矣。殊不知勞力內傷氣血,外感寒邪,宜少辛甘溫之劑則愈,名曰勞力感寒證。故經云:勞者溫之,損者溫之。溫能除大熱,正此謂也。有下證者,大柴胡下之則緩。

人參,黃耆,當歸,生地黃,川芎,柴胡,陳皮,甘草,細辛,羌活,防風,白朮

白話文:

調榮養衛湯(也稱補中益氣湯)

適用症狀:

  • 頭痛
  • 身體發熱發冷
  • 輕微口渴
  • 微微出汗
  • 身體疼痛
  • 腿腳痠痛
  • 無力疲倦
  • 脈搏空虛無力

成因:

有些庸醫不瞭解情況,看到患者頭痛、惡寒發熱,就判定為正傷寒,於是大量發汗,導致病情惡化,對患者造成傷害。

其實,這是因為過度勞累導致氣血內傷,外部感受寒邪,應該服用溫和的辛甘藥物治療,稱為「勞力感寒證」。

《內經》中說:「勞累後要溫補,受傷後也要溫補。」溫熱的藥物可以清除體內大熱,這就是此湯劑的原理。

其他事項:

如果有腹瀉的症狀,可以使用大柴胡湯緩解。

元氣不足者,加升麻少許,須知元氣不足者,至陰之下求其升。口渴,加天花粉、知母。喘嗽,加杏仁,去升麻。汗不止,加芍藥,去升麻、細辛。胸中煩熱,加山梔、竹茹。乾嘔者,加薑汁炒半夏。胸中飽悶,加枳殼、桔梗,去生地黃、甘草、黃耆、白朮少許。痰盛者,加栝蔞仁、貝母,去防風、細辛。

白話文:

元氣虛弱的人,可以酌情加一點升麻。但要注意,元氣不足是因為陰盛,所以要加升麻來助升陽氣。

口渴,可以加天花粉和知母。

咳嗽氣喘,可以加杏仁,但要去掉升麻。

汗出不止,可以加芍藥,但要去掉升麻和細辛。

胸中煩熱,可以加山梔和竹茹。

乾嘔,可以加薑汁炒半夏。

胸中飽悶,可以加枳殼和桔梗,但要減少生地黃、甘草、黃耆和白朮的用量。

痰多,可以加栝蔞仁和貝母,但要去掉防風和細辛。

腹痛,去耆、術,加芍藥、乾薑和之。其因血鬱內傷有痛處,或大便黑,加桃仁、紅花,去芍、辛、羌、防、黃耆、白朮;太甚者,加大黃,下盡瘀血則愈,後撮本方去大黃調理。

水二鍾,姜三片,棗二枚,槌法。入蔥白一莖,煎之溫服。

白話文:

腹部疼痛,去除葛根和白朮,加入芍藥和乾薑。其原因是因血瘀內傷而導致疼痛,或者大便呈黑色,則加入桃仁和紅花,去除芍藥、辛夷、羌活、防風、黃耆和白朮;病情嚴重的,加大黃,將瘀血排盡即可痊癒,之後使用原處方去除大黃進行調養。

導赤各半湯,治患傷寒後心下不硬,腹中不滿,大小便如常,身無寒熱,漸變神昏不語,或睡中獨語一二句,目赤唇焦,舌乾不飲水,稀粥與之則咽,不與則不思,形如醉人。庸醫不識,而誤人者,多矣。殊不知熱傳手陰心也,心火上而逼肺,所以神昏,名越經證。

白話文:

導赤各半湯

用於治療傷寒後,心下不堅硬、腹中不飽滿、大小便正常、沒有寒熱感,但逐漸神志昏沉、言語不清。或在睡夢中喃喃自語一兩句,眼睛發紅、嘴脣乾燥,舌頭乾燥不喝水。餵稀粥時會吞嚥,不餵時則不張口,狀似醉酒。許多平庸的醫生不認識這種證候,因而誤診。殊不知熱邪傳到手陰心經,心火上炎逼迫肺臟,因此神志昏沉,稱為「越經證」。

黃連,黃芩,甘草,犀角,麥門冬,滑石,山梔,茯神,知母,人參

水二鍾,薑、棗煎之。槌法,加燈心一握,煎沸,熱服。

白話文:

黃連、黃芩、甘草、犀角、麥門冬、滑石、山梔、茯神、知母、人參。

使用二鍾(約600毫升)水,加入生薑和大棗煎煮。使用槌法處理後,再加一把燈芯草,煎至沸騰,溫熱後服用。

益元湯,治有患身熱頭疼全無,不煩便作躁悶,面赤,飲水不得入口。庸醫不識,呼為熱證,而用涼藥,誤死者,多矣。殊不知元氣虛弱,是無根虛火泛上,名曰戴陽證。

白話文:

益元湯

用於治療身體發熱,頭部疼痛,但這些症狀已經消失,卻產生煩躁和悶熱感,臉部發紅,喝水都無法入口。庸醫不瞭解情況,稱之為熱證,並使用清熱藥物,導致患者死亡的案例很多。其實這並非熱證,而是元氣虛弱,導致虛火浮現,被稱為「戴陽證」。

熟附,甘草,乾薑,人參,五味,麥門冬,黃連,知母,蔥,艾

水二鍾,姜一片,棗二枚,煎之。臨服槌法,入童便三匙,頓冷服。

白話文:

熟附子、甘草、乾薑、人參、五味子、麥門冬、黃連、知母、蔥、艾草。

使用二鍾(約600毫升)水,加入一片生薑、兩枚大棗煎煮。服用前使用槌法處理,再混入三匙童便(孩童的尿液),迅速冷卻後服用。

桂苓飲,治有患初得病無熱,譫語煩躁不安,精采不與人相當。庸醫不識,呼為狂發,誤用下藥死者,多矣。殊不知此因熱結膀胱,名曰如狂證。

白話文:

當歸活血湯,治療患者沒有頭痛,沒有惡寒,但是一旦發作就會發熱口渴,小便頻數,大便呈黑色,胡言亂語。一般的醫生不瞭解,將其作為熱證治療,使用涼藥誤治,這種情況很多。殊不知這種病症內傳心脾兩經,使人昏迷沉重,故稱之為「挾血如見祟」。 豬苓,澤瀉,桂枝,甘草,白朮,知母,黃柏,山梔,蕀葉

水二鍾,姜三片,煎至一鍾。槌法,再加滑石末一錢,煎三沸,溫服,取微汗為效。

當歸活血湯,治有患無頭疼,無惡寒,止則身熱發渴,小水利,大便黑,口出無倫語。庸醫不識,呼為熱證,而用涼劑誤人,多矣。殊不知內傳心脾二經,使人昏迷沉重,故名挾血如見祟。

當歸,赤芍藥,甘草,紅花,桂心,乾薑,枳殼,生地黃,人參,柴胡,桃仁泥

服三帖後去桃仁、紅花、乾薑、桂心,加白朮、茯苓。

水二鍾,姜一片,煎之。槌法,入酒三匙調服。

白話文:

當歸、赤芍藥、甘草、紅花、桂心、乾薑、枳殼、生地黃、人參、柴胡、桃仁泥。

服用三劑後,去掉桃仁、紅花、乾薑、桂心,加入白朮、茯苓。

使用二鍾(約600毫升)水,加入一片生薑煎煮。煎好後使用槌法處理,再調入酒三匙服用。

加味導痰湯,治有患憎寒壯熱,頭痛,昏沉迷悶,上氣喘急,口出涎沫。庸醫不識,皆為傷寒治之,誤人多矣。殊不知此因內傷七情,以致痰迷心竅,神不守舍,神出舍空,空則痰生也,名曰挾痰如鬼祟。痰證類傷寒,與此同治法。

白話文:

加味導痰湯可以治癒患者怕冷發燒、頭痛、昏沉迷糊、呼吸急促、流口水等症狀。很多庸醫不了解這種病症,都用治療傷寒的方法來醫治,誤導了不少病人。其實,這種病症是因為內心受到七情(喜怒憂思悲恐驚)的傷害,導致痰迷心竅,神志不穩定,就像靈魂離開了軀殼,空虛無主,所以才會產生痰。這種病症雖然跟傷寒有相似之處,但治療方法卻不同。

茯苓,半夏,南星,枳實,黃芩,白朮,陳皮,甘草,桔梗,黃連,栝蔞仁,人參

年力壯盛,先用吐痰法,次服此湯。

水二鍾,姜三片,棗二枚,煎之。臨服槌法,入竹瀝、薑汁,溫服。

白話文:

茯苓、半夏、南星、枳實、黃芩、白朮、陳皮、甘草、桔梗、黃連、栝樓仁、人參。

對於年輕力壯的患者,先採取催吐痰液的方法,然後再服用此湯劑。

使用二鍾(約600毫升)水,加入三片生薑和兩枚大棗煎煮。服用前使用槌法處理,再混入竹瀝和薑汁,溫熱後服用。

加減調中飲,治食積類傷寒,頭疼,發熱惡寒,氣口脈緊盛,但身不痛,此與為異耳。經云: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,輕則消化,重則吐下。此良法也。

白話文:

加減調中飲

治療因飲食過度導致的傷寒:頭痛、發燒、畏寒、氣口脈搏緊而有力,但身體沒有疼痛感。這種情況與其他傷寒不同。

根據經文記載:「過量飲食會傷及腸胃,輕則消化不良,重則會嘔吐腹瀉。」因此,這個方子是有效的治療方法。

蒼朮,厚朴,陳皮,甘草,白朮,山楂,神麯,枳實,草果,黃連,乾薑

白話文:

蒼朮:一種藥用植物,用於治療脾胃虛弱、腹瀉 厚朴:一種樹木的樹皮,用於治療咳嗽、哮喘 陳皮:橙子的果皮,用於調理脾胃、化痰 甘草:一種根莖類植物,用於清熱解毒、調和藥性 白朮:一種藥用植物,用於健脾胃、止瀉 山楂:一種水果,用於消食健胃、活血化瘀 神麯:一種發酵過的米,用於健脾胃、助消化 枳實:一種藥用植物的果實,用於理氣消脹、通便 草果:一種香料,用於健脾開胃、溫中散寒 黃連:一種藥用植物,用於清熱解毒、瀉火 乾薑:生薑去皮後曬乾,用於溫中散寒、止嘔

腹中痛,加桃仁;痛甚,大便實熱,加大黃下之,去山楂、草果、神麯、乾薑。心中兀兀欲吐者,與乾霍亂同,吐法用滾水一碗,入鹽一撮,皂莢末五分探吐。

水二鍾,姜一片,煎之。槌法,臨服入木香磨取汁,調飲即效。

白話文:

肚子痛的,加入桃仁;痛得很厲害,大便又實又熱的,加大量的大黃瀉下,去掉山楂、草果、神麯、乾薑。心中鬱悶想嘔吐的,與乾性霍亂相同,治療嘔吐的方法是用滾燙的開水一碗,放入一撮鹽,用皁莢末五分催吐。

加減續命湯,治腳氣類傷寒,頭疼,身熱惡寒,肢節痛,便秘嘔逆,腳軟屈弱,不能轉動,但起於腳膝耳,禁用補劑及淋洗。

防風,芍藥,白朮,川芎,防己,桂枝,甘草,麻黃,蒼朮,羌活

白話文:

加減續命湯主要用來治療腳氣類傷寒,症狀包括頭疼、發熱怕冷、四肢關節疼痛、便秘嘔吐、腿腳無力軟弱、無法轉動,但要注意,如果病症始於腳膝或耳朵,就不能用補藥,也不能淋洗。 藥材包括防風、芍藥、白朮、川芎、防己、桂枝、甘草、麻黃、蒼朮、羌活。

暑中三陽,所患必熱,脈來數,去桂枝、麻黃,加黃芩、黃柏、柴胡。寒中三陰,所患必冷,脈來遲,加附子。起於濕者,脈來弱,加牛膝、木瓜。起於風者,脈來浮,加獨活。元氣虛,加人參少許。大便實者,加大黃。

水二鍾,棗二枚,姜一片,燈心二十莖,煎之,槌法,入薑汁調之,溫服。

白話文:

炎熱的夏季,患病通常是發熱的,脈搏來得快。此時應去除桂枝、麻黃,添加黃芩、黃柏和柴胡。寒冷的冬季,患病通常是怕冷的,脈搏來得慢。此時應添加附子。

由濕氣引起的,脈搏來得弱。此時應添加牛膝和木瓜。由風邪引起的,脈搏來得浮。此時應添加獨活。

元氣不足的,應添加少量人參。大便不通暢的,應添加大黃。

芩連消毒湯,治天行大頭病,發熱惡寒,頭項腫痛,脈洪,取作痰火治之。其喉痹者,亦照此方治之。

白話文:

芩連消毒湯

用途: 治療流行性感冒,症狀包括發燒、怕冷、頭頸部腫痛,脈搏強有力。

原理: 將其歸類為痰火症,因此採用此方治療。

同方適用: 喉嚨痛,也可用此方治療。

柴胡,甘草,桔梗,川芎,黃芩,荊芥,黃連,防風,羌活,枳殼,連翹,射干,白芷

白話文:

柴胡:味甘苦,性微寒。能疏肝解鬱、散熱退燒。 甘草:味甘,性平。能補中益氣、調和諸藥。 桔梗:味甘辛,性涼。能宣肺祛痰、利咽開音。 川芎:味辛,性溫。能活血化瘀、止痛散寒。 黃芩:味苦,性寒。能清熱瀉火、降火解毒。 荊芥:味辛,性溫。能發汗解表、祛風散寒。 黃連:味苦,性寒。能清熱燥濕、瀉火解毒。 防風:味辛,性溫。能祛風解表、散寒止痛。 羌活:味辛,性溫。能祛風散寒、止痛通經。 枳殼:味苦辛,性寒。能行氣消食、清熱化痰。 連翹:味苦,性微寒。能清熱解毒、消腫散結。 射干:味苦辛,性寒。能清熱瀉火、利咽止咳。 白芷:味辛,性溫。能宣肺通絡、散寒止痛。

先加大黃利去一二次,後依本方去大黃,加人參、當歸調理。

水二鍾,姜三片,煎至一鍾,鼠黏子一撮,再煎一沸,槌法,入竹瀝、薑汁,調服。

白話文:

起初加大黃,用以通便一到兩次,之後按照原方去掉大黃,加入人參、當歸進行調理。

使用二鍾(約600毫升)水,加入三片生薑煎至剩下一鍾(約300毫升),再加入少量鼠黏子煎煮一次沸騰,使用槌法處理後,再混入竹瀝和薑汁,調服。

六神通解散,治時行,三月後謂之晚發,頭痛,身熱惡寒,脈洪數,先用沖和湯,不愈,後服此湯。

白話文:

六神湯

應用: 季節性傳染病,發病超過三個月稱為晚發,症狀有頭痛、發熱怕冷、脈快而強。

治療步驟:

  1. 先使用沖和湯治療。
  2. 若沖和湯無效,再服用六神湯。

麻黃,甘草,黃芩,石膏,滑石,蒼朮,川芎,羌活,細辛

水二鍾,姜三片,槌法,入豆豉一撮,蔥白二莖,煎之,熱服取汗,中病即止。

白話文:

麻黃、甘草、黃芩、石膏、滑石、蒼朮、川芎、羌活、細辛。

使用二鍾(約600毫升)水,加入三片生薑,使用槌法處理後,再加入少量豆豉和兩根蔥白煎煮,趁熱服用以促進出汗,一旦症狀得到緩解就停止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