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6)
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6)
1. 兩感傷寒誤治論(與瑣言同)
傷寒兩感者,陰陽雙傳也,雖為必死之證,猶有可救之理。蓋用藥先後,發表攻裡,本自不同。《活人書》先救里以四逆湯,後攻表以桂枝湯。殊不知仲景云:太陽與少陰病,頭疼惡寒,邪在表;口乾而渴,邪在裡。陽明與太陰病,身熱目痛,邪在表;不欲食,腹滿,邪在裡。
少陽與厥陰病,耳聾脅痛,寒熱而嘔,邪在表;煩滿囊縮,邪在裡。三陽之頭痛,身熱,耳聾脅痛,惡寒而嘔,在表者,已自不可下之。其三陰之腹滿,口渴,囊縮譫語,在裡者,可不下乎?《活人書》引下利身疼痛,虛寒救里之例,而欲施治於煩滿囊縮,實熱之證,可乎?蓋仲景所謂發表者,葛根、麻黃是也。攻裡者,調胃承氣是也。
《活人書》卻謂救里則是四逆,攻表則是桂枝。今以救為攻,豈不相悖?若用四逆,是火濟火,而腹滿,囊縮等證何由而除?臟腑何由而通?榮衛何由而行?故死者,可立而待也。學者豈可執一定之法於胸中乎?
白話文:
兩感傷寒誤治論(與瑣言同)
傷寒兩感是指病邪同時侵犯陰經與陽經,雖然屬於危急重症,但仍有救治的可能。關鍵在於用藥的先後順序,以及解表與攻裡的治療方法,原本就有所不同。《活人書》主張先用四逆湯救裡,後用桂枝湯攻表。然而張仲景曾指出:
- 太陽與少陰同病:頭痛、怕冷是邪在表;口乾、口渴是邪在裡。
- 陽明與太陰同病:身熱、眼睛疼痛是邪在表;食慾不振、腹脹是邪在裡。
- 少陽與厥陰同病:耳聾、脅肋疼痛、寒熱交替、嘔吐是邪在表;煩躁、陰囊收縮是邪在裡。
三陽經的症狀如頭痛、身熱、耳聾、脅痛、惡寒、嘔吐等,屬於表證,本就不該用瀉下法治療。而三陰經的腹脹、口渴、陰囊收縮、譫語等裡證,難道不該用瀉下法嗎?《活人書》引用下利、身體疼痛等虛寒證需先救裡的例子,卻想用來治療煩躁、陰囊收縮等實熱證,這怎麼可行?
張仲景所說的解表藥,如葛根、麻黃;攻裡藥,如調胃承氣湯。而《活人書》卻認為救裡用四逆湯,攻表用桂枝湯。如今將「救裡」當作「攻裡」,豈不是矛盾?若誤用四逆湯,無異於火上澆油,腹脹、陰囊收縮等症狀如何消除?臟腑如何通暢?氣血如何運行?這樣只會加速死亡。醫者怎能固守單一治法而不變通呢?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