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5)
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5)
1. 用藥寒溫辯
夫發表之藥用溫,攻裡之藥用寒,溫里之藥用熱者,表既有邪,則為陽虛陰盛,溫之,乃所以為陽,陽有所助而長,則陰邪所由以消,故用辛甘溫之劑。發散為陽,此指發表之藥用溫者明矣。里既有邪,則為陰虛陽盛,寒之,乃所以助陰而抑陽,陽受其抑則微,而真陰所由以長,故用酸苦之劑。瀉湧為陰,此指攻裡之藥用寒者明矣。
陰經自受寒邪,則為臟病,主陽不足而陰有餘,故用辛熱之劑以助陽抑陰,此指溫經之藥用熱者明矣。表有邪不汗之,其邪何從而去?里有邪不下之,其邪何從而出?臟有寒不溫之,其寒何從而除?此三者,所謂用藥寒溫辯也。
白話文:
《用藥寒溫辯》:
治療表證的藥物宜用溫性,治療裡證的藥物宜用寒性,溫補內臟的藥物宜用熱性。當體表受邪時,屬於陽氣虛弱而陰寒偏盛,使用溫藥能扶助陽氣。陽氣得到助長,陰寒邪氣自然消退,因此需選用辛甘溫熱的方劑。發散法屬陽性治療,這清楚說明解表藥需用溫熱性質。
當體內有邪氣時,屬於陰液不足而陽熱偏盛,使用寒涼藥能滋養陰液並抑制陽熱。陽熱受抑制則減弱,真陰得以增長,因此需選用酸苦寒涼的方劑。瀉下法屬陰性治療,這清楚說明攻裡藥需用寒涼性質。
若陰經直接受寒邪侵襲,形成臟腑寒證,屬於陽氣不足而陰寒有餘,需用辛熱藥物扶助陽氣、驅散陰寒,這清楚說明溫經藥需用熱性性質。體表有邪若不發汗,邪氣如何排出?體內有實邪若不攻下,病邪如何清除?臟腑有寒若不溫補,寒氣如何消除?這三項原則,正是用藥寒熱溫涼的關鍵辨證要點。
2. 正傷寒及溫暑暴寒勞力感冒時疫治各不同論
夫傷寒二字,蓋冬時天氣嚴寒,以水冰地凍而成殺厲之氣,人觸犯之,即時病者,為正傷寒,乃有惡寒,頭疼發熱之證,故用麻黃、桂枝發散表中寒邪,自然熱退身涼,有何變證?如或頭疼惡寒表證皆除,而反見譫語怕熱,燥渴大便閉者,以法下之,大便通而熱愈,有何怪證?其餘春、夏、秋三時,雖有惡寒身熱,頭疼,亦微,即為感冒非時暴寒之輕,非比冬時氣正傷寒為重也。
如冬感寒不即病,伏藏於肌膚,至春夏時,其伏寒各隨時氣改變為溫,為熱者,因溫暑將發,又受暴寒,故春變為溫病。既變之後,不得復言其為寒矣。所以仲景有云發熱,不惡寒而渴者,其理可見溫病也。暑病亦然,比之溫病,尤加熱也。不惡寒則病非外來,渴則明其熱自內達表,無表證明矣。
治溫暑大抵不宜發汗,過時而發不在表也。其伏寒至夏,又感暴寒,變為暑病。暑病者,即熱病也,取夏火當權而言暑字。緣其溫暑二證,從冬時伏寒所化,總曰傷寒,所發之時既異,治之不可混也。若言四時俱是正傷寒者,非也。此三者,皆用辛涼之劑以解之。若將冬時正傷寒之藥通治之,定殺人矣。
辛涼者,羌活沖和湯是也。兼能代大青龍湯,治傷寒見風,傷風見寒,為至穩。一方可代三方,危險之藥如坦夷,其神乎哉!世俗皆所未知也。若表解而里證具者,亦以法下之無惑。又傷寒汗下後過經不愈者,亦溫病也。已經汗下,亦不在表也,隨病制宜。凡有辛苦勞役之人,有患頭疼,惡寒身熱,加之骨腿痠疼,微渴自汗,脈雖浮大而無力,此為勞力感寒,用補中益氣兼辛溫之劑為良。經云溫能除大熱,正此謂也。
若當和解者,即以小柴胡加減和之。下證見者,即以本方加大黃微利之,切勿過用猛烈,其害非細。若初病無身熱,無頭疼,便就怕寒厥冷,腹痛,嘔吐泄瀉,脈來沉遲無力,此為直中寒證,宜溫之而不宜汗下也。疫癘者,皆時行不正之氣,老幼傳染相同者是也。緣人不近穢氣,免傷真氣。
若近穢氣,有傷真氣,故病相傳染。正如牆壁固,賊人不敢入,正氣盛,邪氣不敢侵。正氣既虛,邪得乘機而入,與前溫暑治又不同。表證見者,人參敗毒散。半表半裡證者,小柴胡。里證具者,大柴胡下之。無以脈診,以平為期。與其瘧痢等證,亦時疫也,照常法例治之。
白話文:
正傷寒及溫暑暴寒勞力感冒時疫治各不同論
所謂「傷寒」,是指冬季天氣嚴寒,水結冰、地凍裂而形成肅殺之氣,人若觸犯此寒氣而立即發病,稱為「正傷寒」。其症狀包括惡寒、頭痛、發熱,此時可用麻黃、桂枝等藥發散體表寒邪,自然會熱退身涼,不會有其他變症。若頭痛、惡寒等表證消除後,反而出現胡言亂語、怕熱、口乾舌燥、大便不通等症狀,則應依法用瀉下法治療,大便通暢後熱症便會消退,這也沒什麼奇怪的。至於春、夏、秋三季,即使有惡寒、身熱、頭痛等症狀,也較輕微,屬於「感冒非時暴寒」的輕症,與冬季正傷寒的嚴重程度不同。
若冬季感受寒氣卻未立即發病,寒邪潛伏於肌膚,到了春夏時節,這些伏寒會隨季節氣候轉變為溫病或熱病。這是因為溫暑之氣即將發作時,又突然受寒,因此春季轉為溫病。一旦轉變為溫病,就不能再當作寒症治療。所以張仲景說:「發熱而不惡寒、口渴者」,可見其原理是溫病。暑病也是如此,但比溫病更熱。不惡寒表示病邪非從外來,口渴則說明熱邪由內向外透發,已無表證。
治療溫病和暑病通常不宜發汗,因為發病時機已過,病邪不在體表。若伏寒到夏季又感暴寒,則轉為暑病。暑病即熱病,因夏季火氣當令,故稱為「暑」。溫病和暑病皆由冬季伏寒轉化而來,廣義上可統稱為傷寒,但發病時間不同,治療方法也不可混淆。若認為四季都是正傷寒,那就錯了。這三種病症(溫病、暑病、感冒)都應使用辛涼藥方來治療。若誤用冬季正傷寒的藥物,必定會害人性命。
所謂辛涼方劑,如羌活沖和湯,還能替代大青龍湯,治療傷寒兼風、傷風兼寒等症,極為穩妥。一方可代三方,將危險藥物化為平穩,效果神奇!這是一般人所不知的。若表證已解而裡證仍在,也可依法瀉下,無需猶豫。另外,傷寒經過發汗、瀉下後,病情仍未痊癒的,也屬於溫病。此時病邪已不在體表,應根據病情調整治法。
凡是辛苦勞累之人,若出現頭痛、惡寒、身熱,加上骨腿痠痛、輕微口渴、自汗,脈象浮大但無力,這是「勞力感寒」,宜用補中益氣湯配合辛溫藥方治療。《內經》說「溫能除大熱」,正是此意。
若需和解,可用小柴胡湯加減調理;若有瀉下證候,則在原方中加入大黃輕瀉,切勿過用猛烈藥物,以免造成嚴重危害。若發病初期無身熱、頭痛,卻怕冷、四肢冰冷、腹痛、嘔吐腹瀉,脈象沈遲無力,這是「直中寒證」,宜溫補而不宜發汗或瀉下。
疫癘是指季節性流行的不正之氣,老幼傳染症狀相同。人若遠離穢氣,可避免損傷正氣;若接近穢氣,正氣受損,便會互相傳染。正如牆壁堅固,賊人不敢入侵;正氣旺盛,邪氣便難以侵犯。正氣虛弱時,邪氣便乘虛而入,治療方法與溫病、暑病又不同。有表證者用人參敗毒散;半表半裡證用小柴胡湯;裡證明顯者用大柴胡湯瀉下。此時不必拘泥脈象,以病情平穩為準。其他如瘧疾、痢疾等,也屬時疫,按常規方法治療即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