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華

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4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4)

1. 論浮脈形法主病

浮,初排指於皮膚之上,輕手按之便得,曰浮。此為寒邪初入太陽陽經,病在表之標,可發而去之。雖然,治之則有二焉:寒傷榮則無汗惡寒,用麻黃湯;風傷衛則自汗惡風,用桂枝湯。一通一塞,不可同也。

浮緊有力,無汗惡寒,頭項痛,腰脊強,發熱,此為傷寒在表,宜發散,冬時麻黃湯,春、夏、秋皆用羌活沖和湯。

浮緩,有汗惡風,頭項痛,腰脊強,發熱,此為傷風在表,冬時用桂枝湯,餘三時用加減沖和湯。腹痛,小建中湯;痛甚者,桂枝大黃湯。

白話文:

浮脈是指脈搏浮在皮膚表面,輕輕按壓就能摸到。這是寒邪剛入侵太陽經陽氣,病在表面的初期徵狀,可以發散治療。治療方法有兩種:寒邪傷及營氣則無汗且惡寒,用麻黃湯;風邪傷及衛氣則自汗且惡風,用桂枝湯。這兩種情況,治療方法截然不同。

如果脈象是浮緊有力,沒有汗且惡寒,伴隨頭痛、頸項僵硬、腰背酸痛、發熱,這是傷寒在表證,需要發散治療。冬天用麻黃湯,春夏秋三季則用羌活沖和湯。

如果脈象是浮緩,有汗且惡風,伴隨頭痛、頸項僵硬、腰背酸痛、發熱,這是傷風在表證。冬天用桂枝湯,其他三個季節則用加減沖和湯。如果伴有腹痛,則用小建中湯;疼痛劇烈者,則用桂枝大黃湯。

2. 論中脈形狀指法主病

中,按至皮膚之下,肌骨之間,略重按之乃得,謂之半表半裡證也。然亦有二焉,蓋陽明少陽二經不從標本從乎中也。

長而有力,即微洪脈也,此為陽明在經,其證微有頭疼眼眶痛,鼻乾不得眠,發熱無汗,用葛根解肌湯。若渴而有汗不解,或經汗過渴不解者,用白虎湯加人參。無渴,不可服此藥,為大忌。

弦而數,此為少陽經脈,其證胸脅痛而耳聾,寒熱,嘔而口苦,俱用小柴胡湯。(本方自有加減法。)或兩經合病,則脈弦而長,此湯加葛根、芍藥。緣膽無出入,有三禁,只宜和解表裡。

白話文:

中脈位於皮膚之下、肌肉骨骼之間,需稍用力按壓才能觸摸到,這屬於半表半裡證。但也有兩種情況,即陽明經與少陽經的病症並非循經絡的表裡關係,而是影響到中脈。

脈象有力而長,是微洪脈,屬於陽明經病變,症狀表現為輕微頭痛、眼眶痛、鼻乾、失眠、發熱無汗,治療用葛根湯。若患者口渴且出汗不止,或汗出過多導致口渴不止,則可用白虎湯加人參。若不口渴,則不能服用此藥,這是大忌。

脈象弦細而數,這是少陽經病變,症狀表現為胸脅疼痛、耳聾、寒熱交替、嘔吐、口苦,治療用小柴胡湯(此方可根據情況加減)。如果兩種經絡同時患病,則脈象會呈現弦長,此時需在小柴胡湯中加入葛根、芍藥。因為膽經病變不能攻伐,有三種禁忌,只能使用和解表裡的藥物。

3. 論沉脈形狀指法主病

沉,重手按至肌肉之下,筋骨之間,此為沉脈。亦有二焉,陰陽寒熱在沉脈中分,無人知此,實秘訣耶。

沉數有力,則為陽明之本,表證解而熱入於裡,惡寒頭疼悉除,反覺怕熱,欲揭衣被,揚手擲足,譫語狂妄,燥渴,或潮熱自汗,五六日不大便,輕則大柴胡湯,重則三承氣選用。

沉遲無力,為寒,外證無頭疼,無身熱,不渴,初起怕寒,厥冷蜷臥,兼或腹痛吐瀉,或戰慄,面如刀刮,或口吐白沫冷涎,皆是陰經自中真寒證,輕則理中湯,重則姜附四逆湯溫之。

傷寒至沉脈方分陰陽,仔細體認,下藥不可造次,倘有差失,咎將歸己。凡診脈須分三部九候,每部必先浮診三候,輕手於皮膚之上,候三動也。中診三候,略重指於皮膚之下,肌肉之上,候三動也。沉診三候,重手於肌肉之下,筋骨之上,候三動也。三三而成九候。然後知病之淺深表里,以為處治之標的,豈可忽略於脈而欲求病之所在乎?切脈謂之巧,得心應指,自然神效,有枉死者,此吾所不信也。若不明脈識證,狂妄行醫,視人命如草芥,他日若不受天殃,吾亦不信也。

白話文:

沉脈是指按壓到肌肉以下、筋骨之間才能感覺到的脈象。沉脈又分陰陽寒熱兩種,很多人不知道這點,其實這是診脈的秘訣。

如果沉脈有力且脈搏數次/分鐘較快,表示陽明經病變,是表證痊癒後熱邪深入內裡造成的。症狀包括惡寒頭痛消失,反而怕熱、想脫衣服蓋被、手腳亂動、胡言亂語、口乾舌燥,或潮熱自汗、五六天不排便。病情輕者用大柴胡湯,病情重者則需從三承氣湯加減。

如果沉脈遲緩無力,則屬寒證,症狀沒有頭痛、發熱、口渴,初期怕冷、手腳冰冷蜷縮,可能伴隨腹痛、嘔吐、腹瀉,或寒戰、面色蒼白,甚至口吐白沫、流冷涎,這些都是陰經內寒的表現。病情輕者用理中湯,病情重者用姜附四逆湯溫暖身體。

傷寒病發展到出現沉脈時,才需要區分陰陽寒熱。診斷需仔細辨別,用藥不可草率,否則出了差錯,責任自負。診脈要分三部九候,每一部都需先浮診三候(輕按皮膚),再中診三候(略重按在皮膚下肌肉上),最後沉診三候(重按在肌肉下筋骨上),三三得九,這樣才能判斷病情深淺、表裡虛實,作為治療的依據,怎麼能忽略脈象而想找到病因呢?精湛的切脈技巧,需要用心領會,才能達到神奇的效果,我相信那些枉死的人,都是因為醫生沒有好好診脈。如果不懂脈象和辨證論治就亂治病,視人命如草芥,如果這樣的人不會遭天譴,我也覺得不可思議。

4. 辯脈雖浮亦有可下者脈雖沉亦有可汗者

夫脈浮當汗,脈沉當下,固其宜也。其脈雖浮亦有可下者,謂邪熱入腑,大便難也。大便不難,豈敢下乎?其脈雖沉亦有可汗者,謂少陰病,身有熱也。假若身不發熱,豈敢汗乎?此取證不取脈也。

白話文:

浮脈應該要發汗,沉脈應該要瀉下,這是固定的原則。但是,即使是浮脈,也有可以瀉下的情況,那就是邪熱入侵內臟,導致大便不通的時候。如果大便通暢,怎麼敢瀉下呢?同樣地,即使是沉脈,也有可以發汗的情況,那就是少陰病,伴隨著發熱的症狀。如果病人沒有發熱,怎麼敢發汗呢?這說明治療要根據病症的實際情況,而不是單純依靠脈象。

5. 論風傷衛氣寒傷榮血辯

蓋風則傷衛氣,寒則傷榮血者,緣氣本屬陽,風屬陽,陽則從陽,故傷衛氣。陽主開泄,皆令自汗,故用桂枝湯辛甘溫之劑以實表。血本屬陰,寒屬陰,陰則從陰,故傷榮血。陰主閉藏,皆令無汗,故用麻黃湯輕揚之劑以發表。正所謂水流濕而火就燥,云從龍而風從虎,各從其類者是也。

白話文:

風會傷到衛氣,寒則會傷到榮血,這是因為氣原本屬於陽性,而風也屬陽性,陽性之物會互相影響,所以風會傷到衛氣。陽氣主導開洩,都會導致自汗,因此使用桂枝湯這種辛甘溫熱的藥方來溫補體表。血原本屬於陰性,而寒也屬陰性,陰性之物會互相影響,所以寒邪會傷到榮血。陰氣主導閉藏,都會導致不出汗,因此使用麻黃湯這種輕揚的藥方來發散寒邪。這正如「水往低處流,火就乾燥的地方燒」,以及「雲從龍,風從虎」,萬物皆趨同類的道理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