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2)
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2)
1. 傷寒總論
非惟救人功大,亦且陰騭匪輕。吾老矣,傷寒專科,實得仲景先師厥旨,雖無萬全之功,十中可生八九。曾著有書,不能盡心刻骨,因今老邁,後恐繼業者不得其傳,有玷名行,遂將一生所蓄肺腑語句,並家秘不傳之妙,及一提金、殺車槌法,逐一語錄於後。論注證而證注脈,脈注法而法注方。
再三叮嚀吾後子孫,不必集閒方而睹別論,別繁亂而莫知其源。必須熟記,久則自然精貫。不與庸醫伍,不使時醫笑可也。爾宜珍藏受授,謹之慎之,毋怠毋忽,故戒。
白話文:
這不僅是救人一命功德無量,更是積累深厚陰德的好事。我年紀大了,專研傷寒這個科目,確實領悟了張仲景先師的精髓,雖然沒有辦法達到百分之百的療效,但十個病人中,至少可以救活八九個。我曾經寫過書,但沒有能完全詳盡地表達我的想法,現在因為年紀老邁,擔心後繼的學醫者不能得到我的真傳,而玷污了我的名聲,所以將我一生所累積的肺腑之言,以及家中秘傳不外傳的妙法,還有「一提金」、「殺車槌」等特殊手法,一一記錄在下面。我所寫的內容是根據辨證來註解病證,然後再根據病證來註解脈象,又根據脈象來註解治療方法,最後再根據治療方法來註解用藥方劑。
我再三叮囑我的後代子孫,不必去收集一些來路不明的偏方,也不要去看那些雜亂無章的理論,以免被搞得頭昏腦脹,不知道源頭在哪裡。你們必須熟記我所傳授的,時間久了自然可以融會貫通。不要和庸醫為伍,也不要被那些時下流行的醫生嘲笑。你們應該好好珍藏,並將我所傳授的繼續傳下去,謹慎小心,千萬不要懈怠疏忽,所以以此告誡你們。
2. 傷寒秘要脈證指法(與瑣言大略同)
傷寒治法,得其綱領者,如拾芥。若求之多岐,則支離破碎,如涉海問津矣。蓋脈證與理而已。傷寒之脈,以浮、大、動、數、滑為陽,沉、澀、弱、弦、微為陰。然脈理精深,今人何能到此田地耶。夫脈者,非血非氣,乃營行之道路,實先天后天之大造,無所窮盡。叔和脈云指下難明者,真言也。
今人夸誕通曉者,但能言而不能行也。吾老專以浮、中、沉三脈候而治之,察其陰陽表裡,虛實寒熱,如見其肺肝然,無所逃其情矣。既云傷寒,則寒邪自外入內而傷之,其入則有淺深次第,自表達里,先入皮膚肌肉,次入筋骨腸胃,以此推之而不難也。原風寒初入,或先太陽寒水之經,此經本寒標熱,便有惡風惡寒,頭疼發熱。
蓋寒鬱皮毛,是為表證。若在他經,則無此證矣。脈若浮緊,無汗,為傷寒,用麻黃湯發之,得汗為解。脈若浮緩,有汗,為傷風,用桂枝湯以散邪,汗止為解。若無頭疼惡寒,脈又不浮,此為表證罷而在中。中者,即半表半裡之間也,乃陽明少陽之分,脈又不浮不沉,在乎肌骨之間,謂皮膚之下。
然則有二焉:若微洪而長,陽明脈也,外證則目痛鼻乾,不眠,用葛根以解肌;脈弦而數,少陽脈也,其證胸脅痛而耳聾,寒熱,嘔而口苦,如見此證此脈,便以小柴胡和之。蓋陽明少陽二經,不從標本從乎中也。過此邪入里為熱實,脈不浮而沉,沉則按之筋骨之間方是。
若是脈來沉實有力,外證則不惡風寒而反惡熱,譫語大渴,或潮熱自汗,或揚手擲足,揭去衣被,五六日不大便,明其熱入里而腸胃燥實也,輕則大柴胡湯,重則三承氣湯選用,大便通而熱愈矣。
若脈來沉遲無力,此為直中陰經真寒證之陰脈,其證無頭痛,無身熱,初起怕寒,手足厥冷,或戰慄蜷臥,不渴,兼之腹痛,嘔吐泄瀉,或口出涎沫,面如刀刮者,乃陰經自中之寒,不從陽經傳入,故不在傳經熱證治例,更當看外證如何,輕則理中湯,重則姜附四逆以溫之。其中緊要關節,吾再表而出之。
太陽者,陽證之表。陽明者,陽證之裡。少陽者,二陽三陰之間。太陰、少陰、厥陰又居於里,總而謂之陰證。然三陰俱是沉脈,妙在指下有力無力中分。有力者,為陽,為實,為熱;無力者,為陰,為虛,為寒,最為切當。其三陽經證,前論已云,不再多錄。夫三陰傳經熱證,脈雖開明,論尤未詳,重加訂證。
如腹滿咽乾,屬太陰;舌乾口燥,屬少陰;煩滿囊縮,屬厥陰。此三者,俱是陽經傳入陰經之熱證。脈見沉實有力,急當攻裡,下之。如其下後利不止,身疼痛,脈反沉細無力,又當救里,溫之。此權變之法也。三陰傳經熱證,與其三陰直中寒證,脈雖沉,而有力無力所別,證有異而治各不同,是其大法也歟。前云正陽明病,本經風盛氣實,脈亦沉實有力者,因邪熱傳入胃腑而有燥屎。
白話文:
傷寒治療方法,掌握其要領,就像拾起一根小草一樣容易。如果追求枝枝節節,就會支離破碎,如同在茫茫大海中尋找渡口一樣困難。總之,治療傷寒要依靠脈象、症狀和理論。
傷寒的脈象,浮、大、動、數、滑屬陽;沉、澀、弱、弦、微屬陰。然而脈象的道理非常精深,現代人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呢?脈象並非血液和氣體本身,而是營氣運行的通道,是先天和後天之氣的根本,其奧妙是無窮無盡的。張仲景說「指下難明」,這真是至理名言啊!
現在有些人誇大自己通曉醫理,卻只會空談而不會實踐。我年老之後,專門根據浮、中、沉三種脈象來診斷和治療,觀察病人的陰陽、表裡、虛實、寒熱,就像親眼看到他們的肺腑一樣,沒有任何病情能逃過我的觀察。
既然說是傷寒,就是寒邪從體外入侵而致病,其入侵的深淺程度是有先後次序的,從表及裡,先入侵皮膚肌肉,然後進入筋骨腸胃,以此推論就不難理解了。
起初風寒入侵,可能是先侵犯太陽寒水經絡,這條經絡原本就是寒性但表現為熱象,就會出現惡風惡寒、頭痛發熱的症狀。寒邪鬱結在皮膚毛髮之間,這就是表證。如果侵犯其他經絡,就不會有這些症狀。如果脈象浮緊,無汗,就是傷寒,用麻黃湯發汗解表;如果脈象浮緩,有汗,就是傷風,用桂枝湯散邪,汗止即痊癒。
如果沒有頭痛惡寒,脈象又不浮,這就是表證已退而病邪在裡。裡,就是半表半裡之間,也就是陽明、少陽經絡的分界處,脈象既不浮也不沉,在肌肉骨骼之間,也就是皮膚之下。
這又有兩種情況:如果脈象微洪而長,是陽明脈,外證表現為目痛鼻乾、失眠,用葛根湯解肌;如果脈象弦而數,是少陽脈,其症狀是胸脅疼痛、耳聾、寒熱、嘔吐、口苦,見到這些症狀和脈象,就用小柴胡湯治療。陽明、少陽兩經,治療不從表裡,而從半表半裡入手。
如果病邪深入內裡化為實熱,脈象不浮而沉,沉脈按壓在筋骨之間才能感覺到。如果脈來沉實有力,外證表現為不惡風寒反而惡熱,神志不清、口渴,或者潮熱自汗,或者躁動不安,掀被子脫衣服,五六天不大便,說明熱邪深入內裡,腸胃燥熱,輕則用大柴胡湯,重則用三承氣湯,大便通暢後熱邪就消除了。
如果脈來沉遲無力,這是直中陰經的真寒證,其症狀沒有頭痛,沒有發熱,初期怕冷,手腳厥冷,或者戰慄蜷臥,不口渴,並伴有腹痛、嘔吐、腹瀉,或者流口水,臉色蒼白像刀刮一樣,這是陰經內在的寒邪,不從陽經傳入,所以不在六經傳變熱證的治療範疇,應該更注重觀察外在症狀,輕則用理中湯,重則用姜附四逆湯溫中。其中關鍵之處,我會另外再詳細說明。
太陽經是陽證的表證;陽明經是陽證的裡證;少陽經在二陽三陰之間;太陰、少陰、厥陰都在內裡,總稱為陰證。三陰經都是沉脈,妙處在於指下用力與否的區分:有力者為陽、為實、為熱;無力者為陰、為虛、為寒,這是最關鍵的。三陽經的證候,前面已經說了,不再贅述。三陰經傳經熱證,脈象雖然容易辨別,但理論闡述還不夠詳細,需要進一步驗證。
例如:腹脹咽乾屬太陰;舌乾口燥屬少陰;煩躁滿悶、小便不利屬厥陰。這三者都是陽經之邪傳入陰經的熱證。脈象見沉實有力,應該立即攻裡,瀉下。如果瀉下後腹瀉不止,身體疼痛,脈象反而沉細無力,又應該救裡溫補。這是權宜之計。三陰經傳經熱證,與三陰經直中寒證,脈象雖然都是沉脈,但有力無力有區別,症狀不同,治療方法也不同,這是最重要的治療原則。前面說到的正陽明病,本經風盛氣實,脈象也沉實有力,是因為邪熱傳入胃腑而導致大便秘結。
這一段,指的是腑病屬於裡證,是實證治療的奇效,也是脈象診斷的精妙之處。這是秘訣,不告訴一般人。現在我把浮、中、沉三種脈象分別畫成圖,圖下註明證候和治療方法,讓大家根據脈象了解證候,根據證候選擇治療方法,從粗淺到精深,也可以作為後人的學習典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