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1)
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1)
1.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
2. 傷寒總論
治傷寒業擅專門,誠為重寄。論死生易如反掌,利莫苟圖。雜證緩可取方,傷寒專在活法。原傷寒有《活人書》、《明理論》、《指掌圖》、《傷寒論》。其中有論缺方者,有方失論者,有脈無證者,有證無法者,非仲景之全書。緣其歷年已久,遺失頗多。王叔和以斷簡殘篇而補方造論,成無己順文註釋而集成全書,所以遺禍至今而未已也。
較今庸俗治傷寒一二日,不問屬虛屬實,而便用麻黃、桂枝之類汗之;三四日,不問在經在腑,而便用柴胡之類和之;五六日,不問在表在裡,而便用承氣之類下之,以致內外俱虛,變證蜂起。大抵病人表裡虛實不同,邪之傳變有異,豈可以日數為準。蓋風寒初中人無常,或入於陰,或入於陽,事無定體,非但始太陽終厥陰論也。
或有自太陽始,日傳一經,六日傳至厥陰,邪氣衰不傳而愈者,或有不罷再傳者,或有即傳者,或有間經而傳者,或有傳至二三經而止者,或有始終只在一經者,或有越經而傳者,或有初入太陽不作鬱熱,便入少陰而成真陰證者,或有直中陰經而成寒證者,或有證變者,或有脈變者,或有取證不取脈者,或有取脈不取證者,緣經無明文,後人有妄治之失。況前人立法之差,使後人蒙害者多矣。
夫麻黃、桂枝二湯,仲景立治冬時正傷寒之方,今人通治非時暴寒溫暑之誤。又將傳經陰證與直中陰經之陰證混同立論,豈為善乎。暴寒溫暑必有別方,直中傳陰必有活法,今皆忘失而無徵也。古人之書,引領後進,書不盡意,意不盡言,說其大概,雖博古而通今,皆在得其傳受,須活潑潑地。且活法者,如珠走盤,但見太陽證者,宜直攻太陽,但見少陰,直攻少陰,此活法也。
仲景又云:日數雖多,但有表證而脈浮者,尤宜汗之。日數雖少,但有里證而脈沉者,尤宜下之。此先賢之確論也。切不可執定一二日發表,三四日和解,五六日方下。此庸醫執死法也。務俾審脈驗證,辯名定經,一一親切無疑,方可下手。真知其為表邪而汗之,真知其為里邪而下之,真知其為直中而溫之。
如此而汗,如彼而下,又如彼而溫,桂枝、承氣授之不差,姜附、理中發而必當。投劑少差,死證立見,可不深思而熟慮哉!仲景取方立論甚嚴,曰可溫,曰可汗,曰少與,曰急下。與夫先溫其里,乃攻其表;先解其表,乃攻其里。得其綱領者,不難也。如響應聲,如影隨形,見病者則目識心通,見醫人則接談無慮。
不得其傳者,實難也。見病者舉手無措,見醫人則汗顏緘默。此猶繡麒麟耳,正謂名譽虛隆而實德則病矣。嗟夫,常病用常法,誰人不知。設有感冒非時暴寒而誤認作正傷寒者,有勞力感寒而誤認作真傷寒者,有雜證類傷風而誤認作傷寒治者,有直中陰經真寒證而誤認作傳經之熱證者,有溫熱病而誤認作正傷寒治者,有暑證而誤認作傷寒治者,有如狂而認作發狂者,有血證發黃而誤認濕熱發黃者,有蚊跡而認作發斑者,有動陰血而認作鼻衄者,有譫語而認作狂言者,有獨語而認作鄭聲者,有女勞復而認作陰陽易者,有短氣而認作發喘者,有痞滿而認作結胸者,有心下硬痛,下利純清水而俗呼為漏底者,有噦而誤認乾嘔者,有並病而認作合病者,有正陽明腑病而認作陽明經病者,有太陽證無脈而便認死證者,有里惡寒而認作表惡寒者,有表熱而誤作裡熱者,有陰發躁而認作陽證者,有少陰病發熱而認作太陽證者,有標本全不曉者,此幾件終世不相認者,比比然乎。胸中若不證脈講明,論方得法,但同庸俗,一概妄治,此殺人不用刃耳。
白話文:
《傷寒總論》:
專精於治療傷寒的醫者,肩負重大責任。判斷生死看似容易,實則不可輕率。其他雜病可緩慢調治,但傷寒必須靈活應變。關於傷寒的典籍有《活人書》、《明理論》、《指掌圖》、《傷寒論》,然而這些書中有些只有理論卻無藥方,有些有藥方卻缺乏論述,有些記載脈象卻無症狀描述,有些描述症狀卻無治法,並非張仲景的完整著作。因年代久遠,遺失甚多。王叔和以殘缺篇章補寫方論,成無己則順文註釋而編成全集,導致錯誤流傳至今。
現今庸醫治療傷寒,一兩日不辨虛實就用麻黃、桂枝等發汗;三四日不分經絡臟腑就用柴胡類和解;五六日不察表裡便用承氣湯攻下,以致病人內外俱虛,病情惡化。實際上,病人體質與病邪變化各異,豈能僅憑發病天數判斷?風寒侵襲人體並無固定規律,可能直中陰經或陽經,並非一定從太陽經開始、厥陰經結束。
有的從太陽經起,一日傳一經,六日傳至厥陰經後病邪衰退而癒;有的停滯不傳或反覆傳變;有的跳經傳遞,或僅傳兩三經便停止;有的始終停留一經;有的直接侵入少陰經成陰寒證;有的症狀或脈象突變;有的需依症狀而非脈象診斷,反之亦然。因經典未明載,後世醫者常有誤治。前人所立錯誤法則,更使後人受害。
麻黃湯、桂枝湯本是仲景為冬季傷寒所設,今人卻誤用於非時令的寒暑病。又將傳經陰證與直中陰經混為一談,實為不妥。急寒暑熱應有專方,直中陰經與傳經陰證也需靈活治法,可惜今人多已遺忘。古人醫書指引後學,但無法盡述深意,需領會其精神並靈活運用。所謂活法,如珠走盤,見太陽證即治太陽,見少陰證即治少陰,此為靈活之道。
仲景亦言:發病日久,若表證仍在且脈浮,仍可發汗;病初起但裡證明顯且脈沈,即應攻下。此為先賢定論,絕不可僵化執守「一二日發汗、三四日和解、五六日攻下」的死法。必須仔細診脈辨證,明確經絡病位,確認無誤後再施治。確屬表邪則汗之,確屬裡邪則下之,確屬直中陰經則溫之。如此精準用藥,桂枝、承氣、姜附、理中方不致誤。稍有偏差,立見危症,豈能不深思?
仲景立論嚴謹,明確指出何時可溫、可汗、需緩下或急攻,以及「先溫裡後解表」或「先解表後攻裡」等原則。掌握要領者治病如響應聲,見病即明;未得真傳者則臨證茫然,面對病患束手無策。這如同刺繡麒麟,虛有名聲而無實學。
常見誤診情況包括:誤將感冒當正傷寒、勞力感寒當真傷寒、雜證似傷風當傷寒治、直中陰經寒證誤為傳經熱證、溫熱病誤作傷寒、暑證誤當傷寒治;又如狂證誤判發狂、血證發黃誤為濕熱黃疸、蚊跡誤作斑疹、陰血妄行誤為鼻衄、譫語誤為狂言、獨語誤作鄭聲、女勞復誤為陰陽易、短氣誤為喘證、痞滿誤為結胸、下利清水誤稱「漏底」、噦逆誤為乾嘔、並病誤作合病、陽明腑病誤為經病、無脈即斷死證、裡寒誤為表寒、表熱誤為裡熱、陰躁誤為陽證、少陰發熱誤作太陽證等。若醫者不深究脈證,草率施治,無異於持刀殺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