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瑣言卷之一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瑣言卷之一 (17)

1. 諸方

川芎,生地黃,川歸(各七錢),赤芍藥,梔子,黃芩,黃連(各三錢),防風(一兩)

上每服五錢,水煎,清飲,徐徐呷之。脈實,可再加大黃下之。大承氣湯,氣藥也,自外而之內者用之。生地黃黃連湯,血藥也,自內而之外者用之。氣血合病,循衣摸空,治同。自氣而之血,血而復之氣者,大承氣湯下之。自血而之氣,氣而復之血者,生地黃黃連湯主之。

二者俱不大便。此是承氣湯對子,又與三黃石膏湯相表裡,是皆三焦胞絡虛火之用也。病既危急,只得以此湯降血中之火耳。不但婦人用之,男子去血過多而有此證者,皆宜服之,無不效。予故表而出之。

傷寒脈浮,當汗,麻黃湯。若脈在筋骨之間,半表半裡,當和解,小柴胡湯;在筋骨之間,當下,承氣湯。若又在筋骨之下,謂之陰證矣,其法理中,當用附子之類。

傷寒頭略痛,發熱,耳聾脅痛,或往來寒熱如瘧,此方治之,名:

和解散

柴胡(二錢),黃芩(一錢),人參(一錢),半夏(一錢),甘草(一錢)

上水二鍾,生薑三片,棗子二枚,煎八分,不拘時服。如嘔逆,加姜九片,陳皮一錢。如頭痛惡寒,加羌活、防風各一錢。寒熱間作,加桂枝等藥各一錢。夏月中暑,發熱頭痛,加黃連一錢。春天溫病時行,加生地黃、川升麻一錢。瘧疾,或先寒後熱,先熱後寒,加川常山、尖檳榔半錢,各要未發時煎服。

傷寒,惡寒,頭項強,發熱,前方沖和湯內去細辛、蒼朮,加白朮二錢。

白話文:

川芎、生地黃、當歸(各七錢),赤芍藥、梔子、黃芩、黃連(各三錢),防風(一兩)

每劑服用五錢,用水煎煮,趁溫熱時徐徐飲下。若脈象強實,可再加大黃瀉下。
大承氣湯屬氣分之藥,用於熱邪由外傳入內者;生地黃黃連湯屬血分之藥,用於熱邪由內傳出外者。若氣血同病,出現神昏躁動、摸空尋衣的症狀,治法與前述相同。
若病邪由氣分傳入血分,再由血分回歸氣分,以大承氣湯瀉下;若病由血分傳入氣分,再由氣分回歸血分,當以生地黃黃連湯主治。
若兩種情況皆伴隨便祕,則此二方為對應之劑,並與三黃石膏湯相表裡,均適用於三焦與心包絡的虛火症狀。病情危急時,僅能以此方降血中之火。不只婦人可用,男子失血過多而出現此證者亦可服用,無不奏效。因此特此說明。

傷寒脈浮者,當發汗,用麻黃湯;若脈位在筋骨之間,屬半表半裡證,當和解,用小柴胡湯;若脈在筋骨深處,當瀉下,用承氣湯;若脈位更在筋骨之下,則屬陰證,治法宜溫中,需用附子之類藥物。

傷寒輕微頭痛、發熱、耳聾脅痛,或寒熱交替如瘧疾,可用以下「和解散」治療:
柴胡(二錢)、黃芩(一錢)、人參(一錢)、半夏(一錢)、甘草(一錢)
加水二碗,生薑三片、紅棗二枚,煎至八分,隨時服用。
若嘔吐加重,加生薑九片、陳皮一錢;頭痛畏寒,加羌活、防風各一錢;寒熱交替發作,加桂枝等藥各一錢;夏季中暑發熱頭痛,加黃連一錢;春季溫病流行時,加生地黃、升麻各一錢;若瘧疾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,加常山、尖檳榔各半錢,均需在發作前煎服。

傷寒惡寒、頸項強直、發熱,於前述「沖和湯」基礎上去細辛、蒼朮,加白朮二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