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9)
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9)
1. 小腹滿
小腹滿者,臍下滿也。若胸滿,心下滿,腹中滿,皆為邪氣而非物。今小腹滿,則為有物而非氣。若小便利者,則為蓄血之形。小便不利,此乃溺澀之證。滲利之劑,宜分兩途。太陽病不解,熱結膀胱,其人如狂,小腹急滿結痛者,桃仁承氣湯,下盡黑物則愈。太陰身黃,脈沉,小腹滿,小水不利者,五苓散利之,小便清白為愈。
病人素有痞氣,連在臍旁,痛引入陰筋者,名臟結,死也。
白話文:
小腹滿 小腹滿就是臍下感覺脹滿。如果胸滿、心下滿、腹中滿,這些都是邪氣造成的,而不是實物。而小腹滿,則是由實物而非邪氣所致。
小便通暢 如果小便通暢,小腹滿可能是由蓄血引起的。
小便不通暢 如果小便不通暢,這是溺澀的證狀。利尿通便的藥方應分為兩類:
-
陽明證(太陽病未解,熱氣聚集在膀胱):患者神志不清,小腹急滿結痛的,使用桃仁承氣湯,將黑色物質排出體外即可痊癒。
-
太陰證(身體發黃,脈搏沉緩,小腹滿,小便不通):使用五苓散通利小便,尿液清澈為愈。
2. 嘔吐
嘔者,聲物俱有而旋出。吐者,無聲有物而頓出。有聲無物,為乾嘔也。較之輕重,則嘔甚於吐矣。蓋表邪傳裡,裡氣上逆,則為嘔也。大抵邪在半表半裡,則多嘔,及裡熱而嘔者,俱用小柴胡湯。故經云:嘔多,雖有陽明證,不可攻,攻之為逆。若太陽少陽合病而嘔者,黃芩加半夏湯。
白話文:
嘔吐:發出聲音、排出物質並迅速外出的情況。吐:沒有聲音、排出物質且突然外出的情況。有聲音但沒有排出物質,稱為乾嘔。比較嘔吐的輕重,嘔吐比吐更嚴重。
因為表面的邪氣傳到內部,內部的氣向上逆,就會導致嘔吐。通常,如果邪氣在表裏之間,就會多嘔;如果內部發熱而嘔吐,都使用小柴胡湯。所以醫經中說:嘔吐較多,即使有陽明證,也不可以攻伐,攻伐就是違背病情。如果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而嘔吐,則使用黃芩加半夏湯。
太陽陽明合病,當自利,若不利而嘔者,葛根半夏湯。三陽發熱而嘔,俱用小柴胡湯。先嘔後渴,此為欲解,當與水解。先渴後嘔,為水停心下,赤茯苓湯。若陽明證,發熱汗出,心煩痞硬,下利嘔吐,大柴胡湯。若胃冷,脈沉遲,不食,小便利者,半夏理中湯加薑汁。利而見厥逆者,難治,以其虛寒之甚也。
白話文:
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發病,應該發汗解表。如果沒有發汗治療卻嘔吐,可以用葛根半夏湯。三陽經發熱同時伴有嘔吐,都可以用小柴胡湯。
先嘔吐後口渴,這是解表好轉的徵兆,應當給予溫水幫助解表。先口渴後嘔吐,是水氣停滯在心下,可使用赤茯苓湯。
如果是陽明經證,發熱出汗,心煩嘈雜,痞悶腹脹,腹瀉嘔吐,可以使用大柴胡湯。
如果胃寒,脈象沉緩,不思飲食,小便不利,可以使用半夏理中湯加生薑汁。
如果腹瀉後出現厥逆,預後不良,這是因為虛寒過於嚴重。
3. 乾嘔
乾嘔者,空嘔而無物出也。大抵熱在胃脘,與穀氣並,熱氣上熏,心下痞結,則有此證。太陽汗出乾嘔,桂枝湯,主自汗也。少陰下利乾嘔,姜附湯,主下利也。厥陰吐涎沫乾嘔,吳茱萸湯,主涎沫也。邪去嘔自止。又有水氣二證:太陽表不解,心下有水氣,身熱乾嘔者,微喘或自利,小青龍湯;不發熱只惡寒,脅痛,咳而利,乾嘔者,亦水氣也,十棗湯。膈上有寒飲,乾嘔者,屬少陰,四逆湯也。
白話文:
乾嘔
乾嘔是指空吐而沒有東西吐出來。一般是胃裡有熱氣,熱氣上沖,與食物混在一起,堵塞在心口,就會出現乾嘔。
治療方法:
- **太陽病,出汗乾嘔:**服用桂枝湯,主要治療自汗。
- **少陰病,腹瀉乾嘔:**服用姜附湯,主要治療腹瀉。
- **厥陰病,吐涎沫乾嘔:**服用吳茱萸湯,主要治療吐涎沫。
去掉病因,乾嘔自然會停止。
另外還有兩種水分相關的證狀:
- **太陽表證不解,心下有水分,發熱乾嘔:**伴有輕微喘息或腹瀉,服用小青龍湯。
- **不發燒,只有怕冷,脅部疼痛,咳嗽腹瀉,乾嘔:**也是水分過多引起,服用十棗湯。
- **隔膜上有寒飲,乾嘔:**屬於少陰病,服用四逆湯。
4. 噦
噦即乾嘔之甚者,非比干嘔,則有聲濁惡而長,皆有聲而無物也。蓋因胃氣本虛,因汗下太過,或恣飲冷水,水寒相搏,虛逆而成也。又有熱氣擁郁,上下不得通而噦者,輕則和解疏利,重則溫散。噦而腹滿,大便不利,先用半夏生薑湯,次用小承氣;小便不利者,豬苓湯。
白話文:
嘔吐是乾嘔的嚴重程度,不同於乾嘔,會有沉重、難聽又綿長的聲音,都有聲音但沒有任何東西吐出來。這是因為胃氣虛弱,因出汗過多或大量飲用冷水,寒水相搏,導致胃氣虛弱倒逆而形成。又有因熱氣鬱積,上下不通而嘔吐的,症狀輕微的可以和解疏利,症狀嚴重的需要溫散的方法治療。嘔吐並伴有腹脹,大便不通,先用半夏生薑湯治療,然後用小承氣湯;小便不通的,用豬苓湯治療。
噦不止者,乾薑橘皮湯。溫病有熱,暴飲冷水作噦,茅根乾葛湯。噦家,若不尿而噦者,則病篤矣。
白話文:
嘔吐不止的人,可以使用乾薑橘皮湯。
溫熱性疾病中發熱的人,暴飲冷水後嘔吐,可以使用茅根乾葛湯。
如果是嘔吐但沒有排尿的情況,那麼病情就很嚴重了。
5. 咳逆
咳逆者,俗謂吃忒是也,才發聲於咽喉則遽止,軋然連續數聲,然而短促不長,古謂之噦,非也。噦與乾嘔無異,但其聲濁惡而長,比之吃忒,大有徑庭矣。若將吃忒紊為噦與咳逆,誤人多矣。若便實,脈本有力者,少與承氣湯微利之。因當下失下,熱氣入胸乾肺故耳。若便軟,脈來無力,瀉心湯。因胃氣而沖逆故耳。脈微者,難也。
白話文:
咳嗽時發出短促的「咳」聲,跟俗稱「吃忒」的聲音很像,但只發出幾聲就突然停止,古時候稱之為「噦」,是不對的。「噦」和乾嘔差不多,但它的聲音低沉難聽且持續時間較長,和「吃忒」有很大區別。如果把「吃忒」混淆為「噦」或咳嗽,很容易誤診。
如果大便實熱,脈搏有力的,可以少量服用承氣湯,稍微通利大便。因為大便不通,熱氣進入胸中,乾燥了肺部。如果大便軟,脈搏無力的,可以服用瀉心湯。因為胃氣上逆,才會發出「吃忒」的聲音。脈搏微弱的,情況就比較嚴重。
6. 下利
下利者,傷寒下利多屬於熱。熱邪傳裡,裡虛協熱,亦為下利。三陽下利身熱,太陰下利手足溫,少陰厥陰下利身涼無熱,此其大概耳。夫自利清穀,不渴,小便色白,微寒,厥冷惡寒,脈沉遲無力,此皆寒證也。若渴欲飲水,溺色如常,泄下黃赤,發熱後重,此皆熱證也。
白話文:
有腹瀉症狀的人,傷寒引起的腹瀉通常是熱證。熱邪進入體內,內臟虛弱而助長熱邪,也會引起腹瀉。三陽經絡的腹瀉會有身熱的症狀,太陰經絡的腹瀉會有手足溫熱的現象,少陰、厥陰經絡的腹瀉則會有身體發涼沒有發熱的狀況。以上是這些情況的大致區分方式。
如果腹瀉時排出的物質清澈透明,不感到口渴,小便顏色發白,身體微寒,四肢厥冷怕寒,脈搏沉細緩慢無力,這些都是寒證的表現。
如果腹瀉時感到口渴想喝水,小便顏色正常,排出的糞便呈黃色或紅色,發熱後感覺肛門墜脹,這些都是熱證的表現。
寒者,理中、四逆湯;熱者,小柴胡、豬苓湯。寒因直中陰經,熱因風邪入胃,水來傷土,故令暴下。或溫或攻,或固下焦,或利小便,隨證施治,但不宜發汗耳。若汗之,便邪氣內攻,復泄其津液,胃氣轉虛,必成脹滿也。太陽陽明合病,下利,葛根湯。太陽少陰合病,下利乾嘔,脈實者,承氣湯。
白話文:
寒症: 可以使用理中湯、四逆湯。
熱症: 可以使用小柴胡湯、豬苓湯。
寒症是因為寒邪直接侵襲陰經,熱症是因為風邪入侵胃中,水液傷及脾胃,所以引起劇烈腹瀉。
治療時,根據具體症狀,可以採取溫補、攻邪、固澀下焦、利尿等方法,但不能發汗。如果發汗,邪氣就會內攻,還會耗損體液,胃氣就會更加虛弱,最終會導致脹滿。
太陽陽明合病: 出現腹瀉,可以使用葛根湯。
太陽少陰合病: 出現腹瀉、乾嘔,脈搏有力,可以使用承氣湯。
太陽表未解,數下之,遂協熱利,心下痞者,桂枝人參湯。太陰自利,不渴,與夫厥逆,無脈而利者,四逆湯。少陰咽痛,下利,胸滿心煩者,傷寒甘桔湯。渴而自利純清水,心下硬痛,口乾燥者,此不可溫,急用大承氣湯下之無疑矣。傷寒,續得下利清穀,身疼痛者,急當救里,四逆湯;清便自調,急當救表,桂枝湯。
白話文:
太陽病:
- 症狀:表證未解,腹瀉不止,發熱、口渴,心下痞塞。
- 治療:桂枝人參湯。
太陰病:
- 症狀:自發性腹瀉,不口渴,脈搏微弱至無脈。
- 治療:四逆湯。
少陰病:
- 症狀:咽喉疼痛,腹瀉,胸悶、心煩。
- 治療:傷寒甘桔湯。
陽明病:
- 症狀:口渴、腹瀉清澈如水,心下疼痛,口乾。
- 治療:必須立即使用大承氣湯導瀉,不可溫補。
傷寒病:
- 症狀:持續腹瀉清穀,全身疼痛。
- 治療:緊急補救裏證,四逆湯;水樣大便自行調理,緊急補救表證,桂枝湯。
下利譫語,脈沉有力,為有燥屎,急當下之,大承氣湯。腸鳴腹痛,下利,脈沉遲無力,急當溫之,小建中湯。寒毒下利而戴陽者,下虛也,附子理中湯。若夫下利譫語,目直視,下利厥冷,躁不眠,下利發熱,厥而自汗,下利厥冷,無脈,灸之不溫,脈不至者,下利一日十數行,脈反實者,皆為不治也。
白話文:
腸胃病症:
- 腹瀉、意識模糊、脈搏有力:為燥熱導致大便難解,應急用下瀉藥,如大承氣湯。
- 腹痛腹鳴、腹瀉、脈搏沉細無力:為寒邪入侵,應急用溫熱藥,如小建中湯。
腹瀉併發症:
-
寒毒腹瀉,合併出現陽氣衰微:為下虛,應使用附子理中湯。
-
腹瀉、意識模糊,目光呆滯,腹瀉時手腳冰冷,煩躁不安、失眠:為陽虛,難以醫治。
-
腹瀉、發燒,手腳冰冷,自發出汗:為陰虛,難以醫治。
-
腹瀉、手腳冰冷,脈搏消失,灸療也不見溫熱,脈搏不至:為陽氣極度衰竭,難以醫治。
-
腹瀉一天十幾次,脈搏反倒強勁:為陰虛陽亢,難以醫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