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瑣言卷之一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瑣言卷之一 (16)

1. 諸方

黃芩(一兩半。若腹中痛,去芩,加芍藥一兩半;若心下悸,小便不利,去芩,加茯苓一兩),人參(一兩半。若不渴,外有微熱者,去參,加桂枝一兩半,溫覆得微汗,愈;若咳嗽者,去參,加五味子一兩五分),大棗(六枚,若脅下痞硬,去棗,加牡蠣二兩或一兩),半夏(一兩,湯泡。

若胸煩不嘔者,去半夏、人參,加栝蔞實一枚,用四分之一),柴胡(四兩,去蘆),甘草(一兩半)

上每服七八錢,生薑四片,棗三枚,水一鍾,煎服。

升麻湯,治傷寒中風,頭痛,憎寒壯熱,肢體疼痛,發熱惡寒,鼻中幹不得臥。兼治寒暄不時,人多疾疫,乍寒脫著,及暴熱之頃,忽然變寒,身體疼痛,頭重如石。

升麻,甘草,芍藥,葛根(各等分)

上每服七八錢,煎如常法。若老人,去芍藥,加柴胡、茯苓、人參各一錢。

五積散,治陰經傷冷,脾胃不和,感冒寒邪。

茯苓(四兩),肉桂,人參,川芎(各二兩),厚朴,半夏,芍藥,當歸,麻黃,乾薑(各三兩),甘草(二兩),枳殼(五兩,炒),桔梗(十二兩),陳皮(八兩),蒼朮(二十四兩),白芷(四兩)

上十六味,除枳殼、肉桂、陳皮外,其餘並一處,生搗為粗末,用酒拌勻,曬乾,分作六分,大鍋內文武火炒,令黃色,不得焦,攤冷,入枳殼、肉桂、陳皮一處和勻,每服五錢,水二鍾,姜三片,煎一鍾服。

三黃石膏湯,有傷寒發熱,脈大,如滑數,表裡皆實,陽盛怫鬱。醫者不達,已發其汗,病勢不退,又復下之,大便遂頻,小便不利,五心煩熱,兩目如火,鼻乾面赤,舌燥齒黃,大渴,過經已成壞證。亦有錯治諸溫而成此證者。又八九日,已經汗下,脈洪數,身體壯熱,拘急沉重,欲治其內,由表未解;欲發其表,則里證又急,趑趄不能措手,待斃而已。殊不知熱在三焦,閉澀經絡,津液枯涸,榮衛不通,遂成此證耳。

石膏(兩半),黃芩,黃連,黃柏(各七錢),豉(二合),麻黃(五分),梔子(三十個)

上每服一兩,水二鍾,煎服。未中病再服,其效如神。傷寒已經汗、吐、下誤治後三焦生熱,脈復洪數,譫語不休,晝夜喘息,鼻加衄血,病勢不解,身目俱黃,狂叫欲走,三黃石膏湯主之。陽毒傷寒,皮膚斑爛,身如凝血,兩目如火,十指皮俱脫,煩渴,躁急不寧,庸醫不識,莫能措手,命在須臾,三黃石膏湯主之。

婦人血風證,因崩漏大脫血,或前後去血,因而涸燥,其熱未除,循衣摸床,撮空閉目,不省人事,揚手擲足,搖動不寧,錯語失神,脈弦浮而虛,內有燥熱之極,氣粗鼻乾而不潤,上下運燥,此為難治。宜服:

生地黃黃連湯,治男子去血多者有此證,其妙不可勝言也。

白話文:

【諸方】

  1. 藥方一
    黃芩(一兩半。若腹中痛,去黃芩,加芍藥一兩半;若心下悸、小便不利,去黃芩,加茯苓一兩),人參(一兩半。若不渴且外有微熱者,去人參,加桂枝一兩半,蓋被讓身體微微出汗即愈;若咳嗽,去人參,加五味子一兩五分),大棗(六枚,若脅下痞硬,去大棗,加牡蠣二兩或一兩),半夏(一兩,以熱水浸泡。若胸中煩悶但不嘔吐,去半夏、人參,加栝蔞實一枚,取四分之一使用),柴胡(四兩,去除蘆頭),甘草(一兩半)。

每次服用七八錢,加入生薑四片、棗三枚,水一鍾,煎煮後服用。

  1. 升麻湯
    治療傷寒中風,頭痛、怕冷發熱、四肢疼痛、發熱惡寒、鼻腔乾燥無法躺臥。亦適合氣候變化時,因突然受涼或受熱而身體不適、全身疼痛、頭部沈重如石者。

升麻、甘草、芍藥、葛根(各等分)。

每次服用七八錢,按常法煎煮。若為老人,去除芍藥,加柴胡、茯苓、人參各一錢。

  1. 五積散
    治療陰經受寒、脾胃不調或外感寒邪。

茯苓(四兩)、肉桂、人參、川芎(各二兩)、厚朴、半夏、芍藥、當歸、麻黃、乾薑(各三兩)、甘草(二兩)、枳殼(五兩,炒)、桔梗(十二兩)、陳皮(八兩)、蒼朮(二十四兩)、白芷(四兩)。

共十六味藥,除枳殼、肉桂、陳皮外,其餘藥材混合搗成粗末,以酒拌勻曬乾,分成六份,用大火炒至黃色(不可焦糊),攤涼後加入枳殼、肉桂、陳皮拌勻。每次服用五錢,加水二鍾、薑三片,煎至一鍾後服用。

  1. 三黃石膏湯
    適用於傷寒發熱、脈象洪大滑數、表裡實熱、陽氣鬱結。若醫者誤治,反覆發汗或瀉下後,病情惡化,出現大便頻繁、小便不暢、五心煩熱、雙眼灼紅、口鼻乾燥、面部潮紅、舌燥齒黃、極度口渴等症狀,屬於壞病證候。亦適用於溫病誤治後或傷寒後期,表證未解又兼裡熱者。

石膏(一兩半)、黃芩、黃連、黃柏(各七錢)、豆豉(二合)、麻黃(五分)、梔子(三十個)。

每次服用一兩,加水二鍾煎服。若未見效可再服,效果極佳。適用於傷寒誤治後熱毒熾盛、譫妄躁動、鼻衄身黃,或陽毒傷寒皮膚斑爛、煩渴躁急等危重症狀。

  1. 生地黃黃連湯
    治療婦人因崩漏或失血過多,導致陰血虧虛、內熱熾盛,出現神智昏亂、煩躁不寧、脈象虛浮而弦等危重證候。男子失血過多者亦可服用,效果顯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