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瑣言卷之一 (15)
傷寒瑣言卷之一 (15)
1. 諸方
羌活沖和湯,治太陽無汗,發熱頭痛,惡寒脊強,脈浮緊。又治非冬時天有暴寒中人,亦頭痛,惡寒發熱,通宜此湯治之。(以代麻黃湯用,太陽經之神藥也。)
羌活(錢半),防風(一錢),蒼朮(錢半),黃芩(一錢),川芎(一錢),白芷(一錢),甘草(一錢),生地黃(一錢),細辛(五分,不可多)
上水二鍾,煎至八分,熱服,溫被蓋覆取微汗。濕土司天,加蒼朮一錢半;天久淫雨,亦加。如渴,加石膏三錢,知母一錢;不渴,不加。
太陽傷風,有汗,脈浮緩。
羌活(一錢),防風(一錢半),白朮(一錢半),黃芩(一錢),白芷(一錢),甘草(一錢),生地黃(錢半),川芎(五分)
上如前煎法。若一服汗還未止,加黃耆一錢五分,芍藥一錢。仍未止,以小柴胡加桂枝、芍藥各一錢。
葛根湯,治太陽病,項背強急,無汗惡風,脈帶弦浮而發熱。又治太陽與陽明合病,必自利,此湯並主之。
葛根(一錢),甘草(二錢),麻黃(二錢,去節,湯泡二次)
上水二鍾,姜四片,棗二枚,煎服,微覆取汗。
解肌湯,治瘟病天行,頭痛壯熱,春感青邪,發熱而渴,不惡寒。
葛根(二錢),桂枝(二錢),黃芩(一錢),芍藥(一錢),麻黃(一錢五分),甘草(一錢)
上水二鍾,棗二枚,煎服。如不解,再取汗。
獨活散,治傷風、溫熱等病。
羌活,獨活,枳殼,防風,黃芩,麻黃(湯泡二次),人參,甘菊花,甘草(炙),茯苓,蔓荊子,細辛(各一錢),石膏(二錢)
上水二鍾,生薑三片,薄荷五葉,同前煎法。
敗毒散,治傷風,溫疫,風濕,頭目昏眩,四肢疼痛,憎寒壯熱,項強,目睛疼,尋常風眩拘急。
羌活,獨活,前胡,柴胡,川芎,枳殼,桔梗,茯苓,人參,甘草
上各等分,水二鍾,如常煎服。
六神通解散
麻黃(二兩),甘草(一兩五錢),黃芩(二兩),石膏(二兩),滑石(二兩),蒼朮(四兩)
治時行,三日前,加蔥白、香豉,煎服而汗之,立效。中病即止,不可盡劑。
小柴胡湯,治太陽病,十日已去,脈細而嗜臥,外雖已解,設胸滿痛,與服之;若脈浮者,麻黃湯。傷寒五六日,中風,來往寒熱,胸脅苦痛,默默不欲食,心煩喜嘔,或煩而不嘔,或渴,或腹中痛,或脅下痞硬,或心下悸,小便不利,或不渴,身有微熱者,此湯主之。血氣弱,腠理開,邪氣因入,與正氣相搏,結於胸下,邪正分爭,往來寒熱,休作有時,默默不欲食,臟腑相連,其痛必下,邪高痛下,致使嘔也,此湯主之。服柴胡湯已,渴者,屬陽明,以法治之。傷寒五六日,身熱惡風,頭項強,脅下滿,手足溫而渴者,此湯主之。傷寒,陽脈澀,陰脈弦,腹中急痛,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,此湯主之。太陽病,過經十餘日,發汗、吐、下後四五日,陽證仍在者,先與小柴胡湯;嘔不止,心下郁,微煩者,為未解也,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。婦人中風七八日,續得寒熱,發作有時,經水適斷者,此為熱入血室,其血必結,致使如瘧狀,此湯主之。傷寒五六日,頭汗出,微惡寒,手足冷,心下滿,不欲食,大便硬,脈細者,為陽微結,必有表,復有里;脈沉,亦裡也。汗出為陽微,假令仍純陰結,不得復有外證,悉入在裡。此為半在表,半在裡也。脈雖沉緊,不得為少陰病。所以然者,陰不得有汗也,今頭汗出,故知非少陰也,可與服此湯。設不了,得尿而解。傷寒五六日,嘔而發熱者,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,柴胡證在者,復與小柴胡湯。雖下之,不為逆,必蒸蒸而振卻發熱,汗出而解,若心下滿而腹痛者,此為結胸也,大陷胸湯主之。但滿而不痛者,此為痞氣,柴胡不中與之,宜半夏瀉心湯。(以上屬太陽經。)陽明病,發潮熱,大便溏,小便自可,胸脅不利者,與此湯服之。陽明病,脅下硬滿,不大便而嘔,舌上白苔者,可與服之,上焦得通,津液得下,胃氣因和,濈然汗出而解。陽明中風,脈弦浮大而短氣,腹部滿,脅下及心痛,久按之,氣不通,鼻乾不得臥,一身及目悉黃,小便難,有潮熱,時時噦,身前後腫,刺之少瘥,外不解,病過十日,脈續浮者,此湯主之。(以上屬陽明經。)太陽病不解,轉入少陽,脅下滿,乾嘔不能食,往來寒熱,尚未吐下,脈沉緊者,此湯主之。若已吐下後,發汗溫針,譫語,小柴胡湯證罷,此為壞證,知犯何逆,以法治之。(以上屬少陽經。)嘔而發熱,宜服此湯。傷寒已後更發熱,此湯主之。若脈浮者,以汗解之。(屬陽易瘥後勞復脈證。)
白話文:
羌活沖和湯
治療太陽病無汗、發熱頭痛、怕冷、背部僵硬、脈搏浮緊。也適用於非冬季時突然受寒引起的頭痛、怕冷發熱,此湯為通用方劑(可替代麻黃湯,是太陽經的良藥)。
成分:
羌活(1.5錢)、防風(1錢)、蒼朮(1.5錢)、黃芩(1錢)、川芎(1錢)、白芷(1錢)、甘草(1錢)、生地黃(1錢)、細辛(0.5錢,不可過量)。
用法:
以兩碗水煎至八分滿,趁熱服用,蓋被讓身體微微出汗。若濕氣重(濕土司天),加蒼朮1.5錢;長期陰雨也需加量。若口渴,加石膏3錢、知母1錢;不渴則不加。
太陽傷風(有汗,脈浮緩)方
成分:
羌活(1錢)、防風(1.5錢)、白朮(1.5錢)、黃芩(1錢)、白芷(1錢)、甘草(1錢)、生地黃(1.5錢)、川芎(0.5錢)。
用法:
煎法同前。若服藥後汗仍未止,加黃耆1.5錢、芍藥1錢;若仍不止,改用小柴胡湯加桂枝、芍藥各1錢。
葛根湯
治療太陽病症狀:頸背僵硬、無汗怕風、脈浮弦且發熱。亦適用於太陽與陽明合病(必伴隨腹瀉)。
成分:
葛根(1錢)、甘草(2錢)、麻黃(2錢,去節並以熱水泡兩次)。
用法:
兩碗水加生薑4片、紅棗2枚煎服,蓋被微發汗。
解肌湯
治療溫病或流行性疾病,症狀為頭痛高燒、春季感染邪氣發熱口渴、不怕冷。
成分:
葛根(2錢)、桂枝(2錢)、黃芩(1錢)、芍藥(1錢)、麻黃(1.5錢)、甘草(1錢)。
用法:
兩碗水加紅棗2枚煎服。若未緩解,可再次發汗。
獨活散
治療傷風、溫熱等病症。
成分:
羌活、獨活、枳殼、防風、黃芩、麻黃(泡兩次)、人參、甘菊花、炙甘草、茯苓、蔓荊子、細辛(各1錢)、石膏(2錢)。
用法:
兩碗水加生薑3片、薄荷5葉,煎服方法同前。
敗毒散
治療傷風、瘟疫、風濕,症狀為頭暈目眩、四肢疼痛、怕冷高燒、頸部僵硬、眼睛疼痛,或一般風寒眩暈拘急。
成分:
羌活、獨活、前胡、柴胡、川芎、枳殼、桔梗、茯苓、人參、甘草(等分)。
用法:
兩碗水按常法煎服。
六神通解散
成分:
麻黃(2兩)、甘草(1.5兩)、黃芩(2兩)、石膏(2兩)、滑石(2兩)、蒼朮(4兩)。
用法:
治療流行性疾病時,發病前三天加蔥白、香豉煎服發汗,效果顯著。症狀緩解即停藥,不可服完整劑。
小柴胡湯
適用多種病症,包括:
- 太陽病十日後脈細嗜睡,胸悶痛。
- 傷寒或中風後寒熱交替、胸脅疼痛、食慾不振、心煩嘔吐等。
- 熱入血室(女性經期感冒後寒熱如瘧)。
- 半表半裡證(頭汗出但手足冷、心下滿等)。
注意:
- 若服後轉渴,屬陽明病,需調整治法。
- 誤下後若柴胡證仍在,仍可服用;若轉為結胸或痞滿,則改用相應方劑(如大陷胸湯或半夏瀉心湯)。
陽明病適用情況:
- 潮熱、大便溏、胸脅不適。
- 脅下硬滿、嘔吐、舌苔白。
- 中風後脈弦浮大、黃疸、小便困難等。
少陽病適用情況:
- 太陽轉少陽,脅滿乾嘔、寒熱交替。
- 誤治後若柴胡證消失,需辨證處理。
其他:
- 嘔吐發熱、傷寒後復發熱者可用;脈浮則以發汗解之。
(以上方劑分屬太陽、陽明、少陽經及瘥後調理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