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8)
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8)
1. 渴
渴者,里有熱也,津液為熱所耗。傷寒傳至厥陰為消渴者,謂飲水多而小便少,乃熱能消水也。脈浮而渴,屬太陽,小青龍去半夏,加天花粉。有汗而渴,屬陽明,人參白虎湯;便實者,宜當下之。脈沉而渴,屬少陰,大承氣湯。至於厥陰,又熱之極矣,俱當下之無疑矣。太陽無汗喜渴,忌白虎,宜小柴胡湯。
陽明汗多而渴,戒五苓,宜竹葉石膏湯。先嘔後渴,此為欲解,當與水解。先渴後嘔,為水停心下,赤茯苓湯。小便不利而渴,五苓散。發黃頭汗出,小水不利而渴者,茵陳五苓散。中暑脈虛,身熱而渴者,白虎湯為要也。
白話文:
口渴是因為體內有熱,體液被熱耗損。傷寒病發展到厥陰經階段引起的消渴症,表現為喝水很多但尿量很少,這是因為體內熱能消耗水分。脈象浮而口渴,屬於太陽經病症,可用小青龍湯去半夏,加天花粉。出汗且口渴,屬於陽明經病症,可用人參白虎湯;如果大便秘結,應該先通便。脈象沉而口渴,屬於少陰經病症,可用大承氣湯。到了厥陰經階段,熱邪已經達到極點,都應該毫不猶豫地使用瀉下之法。太陽經病症無汗且口渴,忌用白虎湯,宜用小柴胡湯。
陽明經病症汗多且口渴,忌用五苓散,宜用竹葉石膏湯。先嘔吐後口渴,這是病症將要好轉的跡象,應該給予水分。先口渴後嘔吐,是水分停滯在心下,可用赤茯苓湯。小便不利且口渴,用五苓散。發黃、頭部出汗、小便不利且口渴,用茵陳五苓散。中暑、脈象虛弱、身體發熱且口渴,白虎湯是首選。
2. 胸脅滿
胸滿者,膈間氣塞滿悶也,非心下滿。脅滿者,脅肋下脹滿也,非腹中滿。蓋表邪傳裡,必先胸以至心腹入胃,是以胸滿多帶表證,宜微汗。惟脅滿多帶半表半裡,小柴胡加枳、桔和之。胸中痰實者,湧之。如胸中結實,燥渴,大便秘者,下之,大陷胸湯可也。
白話文:
胸部滿悶是因為膈肌之間氣體阻塞不通暢,造成滿悶的感覺,這與心窩處的飽滿感不同。脅肋滿悶是指脅肋下方脹滿,這與腹部脹滿不同。一般來說,外邪入侵身體內部,會先從胸部到達心臟、腹部及胃部,所以胸部滿悶多伴隨表證,宜微微出汗。但脅肋滿悶則多為半表半裡證,可以用小柴胡湯加枳實、桔梗來治療。胸部有痰飲積聚者,可用藥物使其吐出。如果胸部有結塊、口乾舌燥、大便秘結,則需瀉下通便,大陷胸湯便可派上用場。
3. 結胸
結胸者,蓋太陽證,自汗,當服桂枝湯而誤用承氣下之而成結胸。不按自痛,連臍腹邊,手不可近者,大結胸,大陷胸湯。按之方痛,心下硬,小結胸,小陷胸湯。懊憹煩渴,心下痛者,熱結胸,少與大陷胸湯。懊憹滿悶,身無熱者,寒結胸,三物白湯。心下怔怔,頭汗出,無大熱,為水結胸,小半夏茯苓湯。
若未經下者,非結胸也,屬半表半裡證,宜小柴胡枳、桔以和之。已經下者,為結胸也。結胸,脈浮大者,未可下,猶帶表證。若結胸證,煩躁悉具者,必死矣。
白話文:
結胸是太陽病的後遺症,患者會自汗,本該服用桂枝湯,卻誤服承氣湯瀉下,導致結胸。
不按壓就自發疼痛,痛感連到肚臍和腹部兩側,手碰都碰不得的,是嚴重結胸,需服用大陷胸湯。按壓才痛,心窩處硬硬的,是輕度結胸,需服用小陷胸湯。
如果伴隨煩躁、口渴、心窩痛,是熱結胸,少量服用大陷胸湯。如果伴隨煩躁、胸悶,但沒有發熱,是寒結胸,需服用三物白湯。
如果心窩部覺得脹脹的,額頭冒汗,沒有明顯發熱,是水結胸,需服用小半夏茯苓湯。
如果還沒服用瀉下藥物,就不是結胸,而是半表半裡的症狀,應該用小柴胡湯加枳實、橘皮來調和。已經服用瀉下藥物,才算結胸。結胸的脈象浮大,還不能瀉下,說明還帶有表證。如果結胸症狀,煩躁等症狀都齊全了,那就是必死之症。
4. 痞
痞者,因太陽證當服麻黃湯而誤用承氣下之,而成痞滿。此因虛邪留滯,若欲下之,必待表證罷而後可,宜小柴胡加枳桔湯。若惡寒汗出,痞滿者,附子瀉心湯。服後小便不利者,五苓散。表未解,心下妨悶者,曰支結,柴胡桂枝湯。表未解而數下之,遂協熱而利,心下痞硬,為表裡俱病,桂枝人參湯為當也。
白話文:
痞症是因為原本該服用麻黃湯治療太陽病,卻誤用承氣湯攻下,導致腹部痞滿。這是因為虛邪停滯體內造成的。如果想要攻下,必須等到表證消失後才能進行,此時應該服用小柴胡湯加枳實與橘皮。如果患者惡寒、出汗、腹部痞滿,則應服用附子瀉心湯。服用藥物後若小便不利,則需服用五苓散。如果表證未解,心下感到悶堵,稱為支結,應服用柴胡桂枝湯。如果表證未解卻多次服用攻下藥物,導致裡熱加劇而腹瀉,心下痞滿堅硬,則屬於表裡俱病,此時應服用桂枝人參湯。
5. 腹滿
腹滿者,邪入太陰脾土也。當痛,為裡實,須下之,承氣湯;時減者,為裡虛,當溫之,理中湯。若表解內不消,非大滿,猶生寒熱,亦未可下,是邪全未入腑。若大滿大實,堅有燥屎,雖日數少,亦當下之,謂邪已入腑也。太陽證,誤下,因時腹滿而痛,桂枝加芍藥湯;痛甚者,桂枝加大黃湯。
陽明病,發熱腹滿,微喘口乾,不大便,小柴胡湯;噦而小便難,加茯苓。三陽合病,腹滿,身重難轉側,譫語,口中不仁,小柴胡湯。太陰腹滿,吐,食不下,枳實理中湯。少陰咽乾腹滿,不大便,急下之,大承氣湯。下利腹滿,身痛,先溫其里,四逆湯,後解其表,桂枝湯。
汗後腹滿,當溫,厚朴半夏生薑人參湯。吐後腹滿,少與調胃承氣湯。下後腹滿,梔子豉湯。腹滿大抵陽熱為邪,則腹滿而咽乾。陰寒為邪,則腹滿而吐利,食不下。若曾經吐、汗、下後腹滿者,治各不同也。
白話文:
腹脹是邪氣入侵脾臟所致。如果腹脹且疼痛,表示裡實(內臟實證),需要瀉下,用承氣湯;如果腹脹時好時壞,表示裡虛(內臟虛證),需要溫補,用理中湯。如果表證已解但裡證未消,腹脹不嚴重,仍有寒熱症狀,則不能瀉下,因為邪氣尚未完全進入腑臟。如果腹脹非常嚴重,裡實堅硬,即使大便次數不多,也需要瀉下,因為邪氣已經進入腑臟了。
如果是太陽病,誤用瀉下藥導致腹脹疼痛,可用桂枝加芍藥湯;疼痛劇烈者,可用桂枝加大黃湯。
如果是陽明病,伴有發熱、腹脹、輕微喘息、口乾、便秘等症狀,可用小柴胡湯;如果還有嘔逆和排尿困難,則加茯苓。三陽合病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三經合病)導致腹脹、身體沉重難以翻身、神志不清、口麻木等症狀,可用小柴胡湯。
如果是太陰病導致腹脹、嘔吐、食慾不振,可用枳實理中湯。如果是少陰病導致咽喉乾燥、腹脹、便秘,需要緊急瀉下,用大承氣湯。如果是腹瀉伴腹脹、身體疼痛,先溫補內臟,用四逆湯,然後再治療表證,用桂枝湯。
出汗後腹脹,需要溫補,用厚朴半夏生薑人參湯。嘔吐後腹脹,少量服用調胃承氣湯。瀉下後腹脹,用梔子豉湯。
腹脹大多是由陽熱邪氣引起,表現為腹脹和咽喉乾燥。由陰寒邪氣引起,則表現為腹脹、嘔吐、腹瀉和食慾不振。如果腹脹是因嘔吐、出汗、瀉下後引起的,則治療方法各不相同。
6. 腹痛
腹痛者,緣邪氣與正氣相搏,則為腹痛。如陽邪傳裡而痛者,其痛不常,當以辛溫之劑和之,小建中湯。陰寒在內而腹痛者,則痛無休時,嘗欲作利也,以熱劑溫之,附子理中湯。有燥屎宿食而痛者,則煩而不大便,腹滿而硬痛也,大承氣下之。少陰下利清穀,脈欲絕,腹痛者,通脈四逆湯;兼小便不利者,真武湯。
實痛而關脈實者,桂枝大黃湯。經云諸痛為實,則痛隨利減之法也。
白話文:
腹痛
肚子痛是因為邪氣和正氣互相搏鬥造成的。如果陽氣外邪入侵內臟而疼痛,這種痛會時有時無,應該用辛溫的藥物調和,例如小建中湯。如果體內有陰寒之邪而腹痛,則疼痛會持續不斷,常想拉肚子,要用溫熱的藥物溫暖身體,例如附子理中湯。如果是因為大便乾燥宿食而疼痛,則會煩躁不安且便秘,肚子脹滿且硬痛,要用大承氣湯瀉下通便。如果是少陰經型的下痢,排出清稀的穀物狀大便,脈象微弱,肚子痛,則用通脈四逆湯;如果同時小便不利,則用真武湯。
如果肚子痛且脈象有力,則用桂枝大黃湯。醫書上說,各種疼痛屬於實證,則疼痛會隨著大便通暢而減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