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瑣言卷之一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瑣言卷之一 (14)

1. 陰證

初病無熱,便四肢厥冷,或胸腹中滿,或嘔吐,腹滿痛,下利,脈細無力,此自陰經受寒,即真陰證,非從陽經傳來,便宜溫之,不宜少緩。經云:發熱惡寒者,發於陽也。無熱惡寒者,發於陰也。治宜四逆湯。

凡腹滿腹痛,皆是陰證,只有微甚不同,治難一概。腹痛不大便,桂枝芍藥湯。腹痛甚,桂枝大黃湯。若自利腹痛,小便清白,便當溫,理中、四逆,看微甚用。輕者五積散,重者四逆湯。

無脈者,通脈四逆湯,使陰退而陽復也。

陰毒病手足指甲皆青,脈沉細而急者,四逆湯;無脈者,通脈四逆湯、陰毒甘草湯,臍中蔥熨,氣海、關元著艾,可灸二三百壯,仍用溫和補氣之藥通其內外,以復陽氣。若俱不效,死證也。

凡傷寒,陰證難看。凡看傷寒,惟陰證最難識。自然陰證,人皆可曉,及至反常則不能矣。如身不發熱,手足厥冷,好靜沉默,不渴,泄利腹痛,脈沉細,人共知為陰證矣。至於發熱面赤,煩躁不安,揭去衣被,飲冷脈大,人皆不識,認作陽證,誤投寒藥,死者多矣。必須憑脈下藥,至為切當。

不問浮沉大小,但指下無力,按至筋骨全無力者,必有伏陰,不可與涼劑,急與五積散一服,通解表裡之寒,隨手而愈。但更有沉寒之甚,須用薑、附以退之,秘之勿泄。脈雖洪大,按之無力者,重按全無,便是陰證。

凡治傷寒,尺脈弱而無力者,切忌汗下,宜小柴胡湯和解之。陽毒傷寒,服藥不效,斑爛皮膚,手足皮俱脫,身如塗朱,眼珠如火,燥渴欲死,脈洪大而有力,昏不知人,宜三黃石膏湯主之。

凡看傷寒,須問病人有何疼痛處,所苦所欲,飲食大便,並服過何藥。問有吐蛔者,雖有大熱,忌下涼藥,犯之必死。蓋胃中有寒,則蛔上入膈,大凶之兆,急用炮乾薑理中湯加烏梅二個煎服。蛔安,卻以小柴胡湯退熱。蓋蛔性聞酸則靜,見苦則安故也。

凡看傷寒,有口沃白沫,或唾多流冷涎,俱是有寒,吳茱萸湯、理中、真武湯之類,看輕重用,切忌涼藥。雜病亦然。或用甘溫藥補元氣,四君子湯加附子一片。血虛,用仲景八味丸。

白話文:

陰證

剛開始生病時不發熱,反而四肢冰冷,或感覺胸腹悶脹,或嘔吐、腹部脹痛、腹瀉,脈象細弱無力。這是陰經受寒的直接表現,屬於真正的陰證,並非由陽經傳來,應立即溫補治療,不可拖延。經典醫書提到:發熱怕冷的,病發於陽;不發熱怕冷的,病發於陰。治療宜用四逆湯。

凡是腹部脹滿疼痛,都屬於陰證,只是程度輕重不同,治療不能一概而論。腹痛且便秘的,用桂枝芍藥湯;腹痛劇烈的,用桂枝大黃湯。若腹瀉腹痛、小便清長,則需溫補,根據病情輕重選用理中湯或四逆湯。輕症可用五積散,重症用四逆湯。

無脈者,用通脈四逆湯,促使陰寒消退、陽氣恢復。

陰毒病患者手腳指甲發青,脈象沈細而急促的,用四逆湯;無脈者,用通脈四逆湯或陰毒甘草湯,並在臍部用蔥熨法,於氣海、關元穴施灸,可灸二三百壯,同時服用溫補元氣的藥物調和內外,以恢復陽氣。若均無效,則為死證。

傷寒陰證難以辨識,尤其反常症狀更易誤判。例如,患者不發熱、手腳冰冷、安靜少言、不渴、腹瀉腹痛、脈沈細,眾人皆知是陰證;但若出現發熱面赤、煩躁掀被、喝冷水、脈大等症狀,常被誤認為陽證,誤用寒涼藥導致死亡。必須依據脈象用藥才準確。

無論脈象浮沈大小,只要按之無力,甚至重按至筋骨仍無力的,必有陰寒潛伏,不可用涼藥,應速服五積散解表裡之寒,多能痊癒。若陰寒極重,需用姜、附類藥物驅寒,此秘法不可輕傳。即使脈象洪大,但重按無力的,仍是陰證。

治療傷寒時,尺脈弱而無力的,切忌發汗或瀉下,宜用小柴胡湯調和。陽毒傷寒服藥無效,出現皮膚潰爛、手足脫皮、全身發紅、眼赤如火燒、極度口渴、脈洪大有力、昏迷不醒的,宜用三黃石膏湯。

診斷傷寒時,需詢問患者疼痛部位、不適感受、飲食排便及服藥史。若嘔吐蛔蟲,即使高熱也不可下涼藥,否則必死。因胃寒導致蛔蟲上竄膈間,屬危症,應急用炮乾姜理中湯加烏梅二枚煎服,待蛔蟲安定後,再以小柴胡湯退熱。因蛔蟲遇酸則靜,遇苦則安。

若患者口吐白沫或流冷涎,均屬寒證,可依輕重選用吳茱萸湯、理中湯或真武湯,禁用涼藥。其他雜病同理。或用甘溫藥補元氣,如四君子湯加附子一片;血虛者用仲景八味丸。

2. 傷暑

傷暑與傷寒俱有熱,若誤作傷寒治之則不可。蓋寒傷形,熱傷氣。傷寒則外惡寒而脈浮緊,傷暑則不惡寒而脈虛,此為異耳。經云:脈盛身寒,得之傷寒。脈虛身熱,得之傷暑。治宜小柴胡湯,渴加知母、石膏,或人參白虎湯;天久淫雨,濕令大行,蒼朮白虎湯。若元氣素弱而傷之重者,清暑益氣湯治之。

白話文:

主題:傷暑

傷暑和傷寒都會發熱,但如果誤將傷暑當作傷寒來治療,則不恰當。因為寒邪損傷形體,熱邪損傷氣分。傷寒會表現為怕冷且脈象浮緊,而傷暑則不怕冷且脈象虛弱,這是兩者的區別。

經典醫書提到:脈象強盛而身體寒冷,是傷寒的表現;脈象虛弱而身體發熱,則是傷暑的症狀。治療傷暑宜用小柴胡湯,若口渴可加知母、石膏,或用人參白虎湯;若長時間陰雨潮濕,濕氣盛行,則用蒼朮白虎湯。如果患者本身元氣虛弱且症狀嚴重,則以清暑益氣湯治療。

3. 急下急溫

凡言急下,蓋病熱已迫,將有變也,非若他病,尚可少緩。如少陰屬腎水,主口燥咽乾而渴,乃熱邪內炎,腎水將絕,故當急下以救將絕之水。如腹脹不大便,土勝水也,亦當急下。陽明屬土,汗多熱盛,急下以存津液。腹滿痛以為土實,急當下之。熱病目不明,熱不已者,死。

目睛不明,腎水已竭,不能照物,則已危矣,須急下之。少陰急溫有二證,內寒已甚,陽和之氣欲絕,宜急溫之無疑也。

少陰病,得之二三日,口燥咽乾,急下之,大承氣湯。

少陰病,自利慾絕,青色,心下必痛,口燥咽乾,急下之,大承氣湯。

少陰病,六七日,腹脹不大便,急下之,大承氣湯。

陽明病,發熱汗多,胃汁干,急下之,大承氣湯;汗出不解,腹滿痛,急下之,大承氣湯。

少陰病,脈沉微,急溫之,四逆湯。

白話文:

急下急溫

所謂「急下」,是指熱病已經十分危急,即將發生惡化,不像其他疾病還可以稍微拖延。例如少陰病屬於腎水不足,主要症狀是口乾、咽喉乾燥且口渴,這是因為熱邪在體內熾盛,腎水即將枯竭,所以必須緊急瀉下以輓救即將耗盡的腎水。又如腹脹且無法排便,這是土氣過盛壓制水氣,也應當緊急瀉下。陽明病屬土,若出汗過多且熱勢旺盛,需緊急瀉下以保存津液。腹脹疼痛屬於土氣實證,也應立即瀉下。熱病導致視力模糊,若熱症持續不退,可能致命。

眼睛視物不清,表示腎水已經枯竭,無法滋養眼睛,病情已十分危險,必須緊急瀉下。少陰病需「急溫」的情況有兩種:體內寒氣極重,陽氣即將斷絕,此時毫無疑問應立即溫補。

具體治療方法如下:

  1. 少陰病,發病兩三天後出現口乾、咽喉乾燥,應緊急瀉下,使用大承氣湯。
  2. 少陰病,腹瀉嚴重至虛脫,面色發青,心窩疼痛,口乾咽燥,應緊急瀉下,使用大承氣湯。
  3. 少陰病,六七天後腹脹且無法排便,應緊急瀉下,使用大承氣湯。
  4. 陽明病,發熱且大量出汗,胃中津液耗乾,應緊急瀉下,使用大承氣湯;若出汗後症狀未緩解,且腹脹疼痛,也應緊急瀉下,使用大承氣湯。
  5. 少陰病,脈象沈細微弱,應緊急溫補,使用四逆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