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瑣言卷之一 (14)
傷寒瑣言卷之一 (14)
1. 陰證
初病無熱,便四肢厥冷,或胸腹中滿,或嘔吐,腹滿痛,下利,脈細無力,此自陰經受寒,即真陰證,非從陽經傳來,便宜溫之,不宜少緩。經云:發熱惡寒者,發於陽也。無熱惡寒者,發於陰也。治宜四逆湯。
凡腹滿腹痛,皆是陰證,只有微甚不同,治難一概。腹痛不大便,桂枝芍藥湯。腹痛甚,桂枝大黃湯。若自利腹痛,小便清白,便當溫,理中、四逆,看微甚用。輕者五積散,重者四逆湯。
無脈者,通脈四逆湯,使陰退而陽復也。
陰毒病手足指甲皆青,脈沉細而急者,四逆湯;無脈者,通脈四逆湯、陰毒甘草湯,臍中蔥熨,氣海、關元著艾,可灸二三百壯,仍用溫和補氣之藥通其內外,以復陽氣。若俱不效,死證也。
凡傷寒,陰證難看。凡看傷寒,惟陰證最難識。自然陰證,人皆可曉,及至反常則不能矣。如身不發熱,手足厥冷,好靜沉默,不渴,泄利腹痛,脈沉細,人共知為陰證矣。至於發熱面赤,煩躁不安,揭去衣被,飲冷脈大,人皆不識,認作陽證,誤投寒藥,死者多矣。必須憑脈下藥,至為切當。
不問浮沉大小,但指下無力,按至筋骨全無力者,必有伏陰,不可與涼劑,急與五積散一服,通解表裡之寒,隨手而愈。但更有沉寒之甚,須用薑、附以退之,秘之勿泄。脈雖洪大,按之無力者,重按全無,便是陰證。
凡治傷寒,尺脈弱而無力者,切忌汗下,宜小柴胡湯和解之。陽毒傷寒,服藥不效,斑爛皮膚,手足皮俱脫,身如塗朱,眼珠如火,燥渴欲死,脈洪大而有力,昏不知人,宜三黃石膏湯主之。
凡看傷寒,須問病人有何疼痛處,所苦所欲,飲食大便,並服過何藥。問有吐蛔者,雖有大熱,忌下涼藥,犯之必死。蓋胃中有寒,則蛔上入膈,大凶之兆,急用炮乾薑理中湯加烏梅二個煎服。蛔安,卻以小柴胡湯退熱。蓋蛔性聞酸則靜,見苦則安故也。
凡看傷寒,有口沃白沫,或唾多流冷涎,俱是有寒,吳茱萸湯、理中、真武湯之類,看輕重用,切忌涼藥。雜病亦然。或用甘溫藥補元氣,四君子湯加附子一片。血虛,用仲景八味丸。
白話文:
陰證
初期沒有發熱,卻四肢冰冷,或者胸腹脹滿,或者嘔吐、腹脹疼痛、腹瀉,脈象細弱無力,這是因為陰經受寒,是真正的陰虛證,並非由陽經傳來,應該溫補治療,不可遲疑。古籍記載:「發熱惡寒者,發於陽也;無熱惡寒者,發於陰也。」治療宜用四逆湯。
凡是腹脹腹痛,都是陰證,只是輕重程度不同,治療方法不能一概而論。腹痛而不便祕的,用桂枝芍藥湯;腹痛劇烈的,用桂枝大黃湯。如果腹瀉腹痛,小便清澈,就應該溫補,用理中湯、四逆湯,根據輕重程度選擇用藥。輕者用五積散,重者用四逆湯。
脈象消失的,用通脈四逆湯,使陰寒退去,陽氣恢復。
陰毒病症,手腳指甲都發青,脈象沉細而急促的,用四逆湯;脈象消失的,用通脈四逆湯、陰毒甘草湯,在肚臍處用蔥敷熨,在氣海、關元穴位施灸,可以灸二三百壯,同時服用溫和補氣的藥物以疏通內外,恢復陽氣。如果這些方法都不見效,那就是絕症了。
凡是傷寒,陰證最難診斷。診斷傷寒,陰證最難辨識。普通的陰證,人人皆知,但一旦出現反常情況就難以判斷了。比如,身體不發熱,手腳冰冷,喜歡安靜沉默,不渴,腹瀉腹痛,脈象沉細,這大家都知道是陰證。但是,如果出現發熱面紅、煩躁不安、掀開被子、喝冷飲、脈象洪大,很多人就識別不了,誤認為是陽證,錯誤地使用寒涼藥物,導致死亡的很多。必須根據脈象用藥,這非常重要。
不論脈象浮沉大小,只要指下按壓無力,按到筋骨都感覺無力的,就一定有潛伏的陰寒,不可使用寒涼藥物,應立即服用五積散一劑,疏通表裡寒邪,就能很快痊癒。但如果陰寒非常嚴重,就需要用生薑、附子來驅寒,並且要保暖,避免受寒。即使脈象洪大,但按壓無力,重按則完全無力的,也是陰證。
凡是治療傷寒,寸關尺三部脈中尺脈弱而無力的,絕對不能發汗瀉下,應該用小柴胡湯和解。陽毒傷寒,服用藥物無效,皮膚斑爛,手腳皮膚脫落,身體像塗了朱砂一樣紅,眼珠像火一樣紅,口乾渴欲死,脈象洪大有力,神志不清的,應該用三黃石膏湯主治。
凡是診斷傷寒,必須詢問病人哪裡疼痛,有什麼不舒服,飲食情況、大便情況,以及服用過什麼藥物。如果病人吐蛔蟲,即使有高熱,也禁止服用寒涼藥物,否則必死無疑。因為胃中有寒邪,蛔蟲就會上逆到膈肌,這是非常危險的徵兆,應該立即服用炮乾薑理中湯加烏梅兩個煎服。蛔蟲下去後,再用小柴胡湯退熱。因為蛔蟲的特性是聞酸則靜,見苦則安。
凡是診斷傷寒,如果病人口吐白沫,或者唾液增多,流出冷涎,都是有寒邪的表現,可以用吳茱萸湯、理中湯、真武湯等,根據輕重程度選用,絕對禁止使用寒涼藥物。雜病也是如此。也可以用甘溫藥補益元氣,比如四君子湯加附子一片。如果血虛,就用張仲景的八味丸。
2. 傷暑
傷暑與傷寒俱有熱,若誤作傷寒治之則不可。蓋寒傷形,熱傷氣。傷寒則外惡寒而脈浮緊,傷暑則不惡寒而脈虛,此為異耳。經云:脈盛身寒,得之傷寒。脈虛身熱,得之傷暑。治宜小柴胡湯,渴加知母、石膏,或人參白虎湯;天久淫雨,濕令大行,蒼朮白虎湯。若元氣素弱而傷之重者,清暑益氣湯治之。
白話文:
傷暑
傷暑和傷寒都會發熱,但如果誤把傷暑當成傷寒治療就會不行。因為寒傷的是身體的形體,熱傷的是身體的元氣。傷寒會畏寒,脈象浮緊;傷暑則不畏寒,脈象虛弱,這就是兩者的區別。經書上說:脈象有力但身體畏寒,是得了傷寒;脈象虛弱但身體發熱,是得了傷暑。治療傷暑宜用小柴胡湯,如果口渴可以加知母、石膏,或者用人參白虎湯;如果長期陰雨綿綿,濕邪盛行,則用蒼朮白虎湯。如果本身元氣就虛弱,而且傷暑較重,則用清暑益氣湯治療。
3. 急下急溫
凡言急下,蓋病熱已迫,將有變也,非若他病,尚可少緩。如少陰屬腎水,主口燥咽乾而渴,乃熱邪內炎,腎水將絕,故當急下以救將絕之水。如腹脹不大便,土勝水也,亦當急下。陽明屬土,汗多熱盛,急下以存津液。腹滿痛以為土實,急當下之。熱病目不明,熱不已者,死。
目睛不明,腎水已竭,不能照物,則已危矣,須急下之。少陰急溫有二證,內寒已甚,陽和之氣欲絕,宜急溫之無疑也。
少陰病,得之二三日,口燥咽乾,急下之,大承氣湯。
少陰病,自利慾絕,青色,心下必痛,口燥咽乾,急下之,大承氣湯。
少陰病,六七日,腹脹不大便,急下之,大承氣湯。
陽明病,發熱汗多,胃汁干,急下之,大承氣湯;汗出不解,腹滿痛,急下之,大承氣湯。
少陰病,脈沉微,急溫之,四逆湯。
白話文:
凡是說到急下瀉,是因為病情裡的熱邪已經非常嚴重,馬上就要危及生命了,不像其他病症還可以稍微緩慢治療。例如少陰經(腎經)屬水,病人出現口乾舌燥想喝水,這是因為體內熱邪熾盛,腎水將要枯竭,所以必須緊急使用下瀉的方法來搶救即將枯竭的腎水。如果病人腹部脹滿不能大便,這是土氣勝過水氣,也必須緊急使用下瀉的方法。陽明經(胃經)屬土,病人出汗很多,熱邪很盛,就要緊急使用下瀉的方法來保存津液。腹部脹滿疼痛,認為是土氣實證,也必須緊急使用下瀉的方法。熱病導致眼睛看不清楚,熱邪持續不退,就會死亡。
眼睛看不清楚,是因為腎水已經耗盡,無法照亮視物,情況已經很危急了,必須緊急使用下瀉的方法。少陰經的急溫法,有兩種情況:體內寒邪已經非常嚴重,陽氣快要消失了,就必須毫不猶豫地使用急溫法。
少陰經的疾病,如果發病二三日,出現口乾舌燥,就要緊急使用下瀉的方法,服用大承氣湯。
少陰經的疾病,如果自利(腹瀉)將要停止,大便呈青色,心下必定疼痛,口乾舌燥,就要緊急使用下瀉的方法,服用大承氣湯。
少陰經的疾病,如果發病六七天,腹部脹滿不能大便,就要緊急使用下瀉的方法,服用大承氣湯。
陽明經的疾病,如果發熱出汗很多,胃液乾燥,就要緊急使用下瀉的方法,服用大承氣湯;如果出汗但症狀沒有減輕,腹部脹滿疼痛,就要緊急使用下瀉的方法,服用大承氣湯。
少陰經的疾病,如果脈象沉而微弱,就要緊急使用溫熱的方法,服用四逆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