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(1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(1)

1. 蛔厥狐惑

蛔厥屬厥陰,病人素有寒,妄發其汗,或汗後身有熱,又復汗之,以致胃中虛冷,飢不欲食,食即吐蛔,而乍靜乍煩者,蛔或上而或下也。蟲聞食臭必出,所以食即吐蟲也。蛔厥,先用理中丸,次用烏梅丸。若誤下之,利不止,用四逆湯。

狐惑、濕䘌,皆蟲證也。蓋腹中有熱,入食無多,腸胃空虛,故三蟲求食而食人之五臟也。其候四肢沉重,惡聞食氣,默默欲眠,目不能閉,齧齒晦面,眉間赤、白、黑色變易無常。蟲食下部為狐,下唇有瘡,其咽乾。蟲食其臟為惑,上唇有瘡,其聲啞。治䘌通用桃仁湯、黃連犀角湯、雄黃銳散。

無陽者,用金液丹。厥陰為病,消渴,氣上衝心,飢不欲食,食即吐蛔,曰胃寒,復有消渴之證。蓋熱在上焦,而中焦則但寒無熱矣。又有大便難一證,並用理中湯加大黃,入蜜少許微利之。

白話文:

蛔厥狐惑

蛔厥屬於厥陰病症,病人原本體內有寒氣,若錯誤發汗,或發汗後身體仍發熱又再次發汗,導致胃中虛寒,雖感到飢餓卻不想進食,一吃東西就吐出蛔蟲,且時而安靜時而煩躁,這是因為蛔蟲在體內上下竄動。蟲類聞到食物氣味便會竄出,因此進食後隨即吐蟲。治療蛔厥,可先服用理中丸,再用烏梅丸。若誤用瀉下法導致腹瀉不止,則改用四逆湯。

狐惑與濕䘌(音同「匿」)皆為蟲病。因腹中有熱,進食量少,腸胃空虛,致使寄生蟲因覓食而侵蝕人體五臟。症狀包括四肢沈重、厭惡食物氣味、精神萎靡嗜睡卻無法閉眼安眠、磨牙、面色晦暗,眉間顏色忽赤忽白忽黑變化不定。蟲蝕下部稱為「狐」,患者下唇生瘡且咽喉乾燥;蟲蝕臟腑稱為「惑」,上唇生瘡且聲音沙啞。治療濕䘌可通用桃仁湯、黃連犀角湯或雄黃銳散。

若患者陽氣虛衰,則用金液丹。厥陰病症會出現口渴、氣逆衝心、飢不欲食、食即吐蛔等胃寒症狀,同時伴隨消渴(多飲多尿)。此因熱邪集中上焦,而中焦僅有寒氣無熱象。另有大便困難之症,可用理中湯加大黃,並加少量蜂蜜輕微通便。

2. 百合病

百合者,百脈一宗,舉身皆受病,無復所謂經絡傳次也。大病虛勞之後,臟腑不平,變而成此。其狀似寒無寒,似熱無熱,欲食不食,欲臥不臥,欲行不行,口苦便赤,藥入即吐利也。其脈微數,每尿則頭痛,六十日愈;頭痛者,但淅淅然惡寒者,四十日愈;若尿則快然,但頭眩者,二十日愈。百合知母湯、百合地黃湯、滑石代赭湯、雞子湯、百合洗方,可選用之。

白話文:

百合病

百合病是指全身的經脈都受到影響,病症遍及全身,不再局限於特定經絡的傳變順序。這種病通常在大病或虛勞之後,臟腑功能失調而產生。症狀表現為:看似發冷卻無寒症,看似發熱卻無熱症,想吃東西卻吃不下,想睡覺卻睡不著,想活動卻動不了,口苦、小便發紅,吃藥後容易嘔吐或腹瀉。脈象微數,每次小便時頭痛,約六十天可痊癒;若頭痛並伴隨微微怕冷,約四十天可痊癒;若小便後感覺舒暢,但頭暈目眩,約二十天可痊癒。治療可選用百合知母湯、百合地黃湯、滑石代赭湯、雞子湯或百合洗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