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1)
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1)
1. 發斑
大熱則傷血,血熱不散,裡實表虛,熱氣乘虛出於皮膚而為斑也,輕則為疹子,甚則為錦紋。或病本屬陽,誤投熱藥,或當汗不汗,當下不下,或汗下未解,皆能致此。大抵有兩證:一者溫毒,即春時發,汗下不解,邪氣不散,故發斑也;一者熱病,即冬時溫暖,乖戾之氣,遇春暄熱而發斑也。不可誤汗,若發其汗,重令開泄,更加斑爛也。
然而斑之方萌,如蚊跡類焉。發斑多見於胸腹,蚊跡只在於手足。陽脈洪大,病人昏憒,先紅後赤者,斑也。脈不洪大,病人自靜,先紅後黃者,蚊跡也。其或大便自利,怫鬱氣短,燥屎不通,又如果實靨者,雖盧扁復生,亦不能施其巧。凡汗下不解,煩悶,咳嗽嘔吐,足冷不溫,便是發斑之候。
溫毒發斑,黑膏主之;渴而心悶,下利嘔吐,下部有瘡,或口瘡,黃連橘皮湯、葛根湯、橘皮湯。
陽毒發斑,狂癲妄言,面赤咽痛,身斑如錦,下利赤黃,升麻湯、麥奴丸;有下證,調胃承氣湯。
時氣發斑,大青四物湯、豬膽雞子湯。
發斑通用升麻湯、犀角地黃湯;熱多者,玄參升麻湯、黃連一物湯、青木香一物湯。
凡赤斑五死一生,黑斑不救。
白話文:
發斑是因為體內熱盛傷了血液,導致血熱瘀滯,內部實熱而外部虛弱,熱氣乘虛而上,從皮膚外顯,就形成了斑疹。輕微的表現為疹子,嚴重的則像錦緞一樣的花紋。可能是因為本身就屬於陽盛的疾病,又誤服溫熱藥物,或是該發汗時沒發汗,該瀉下時沒瀉下,或是發汗後邪氣未解,都會導致發斑。
大致來說有兩種情況:一種是溫毒引起的,多發生在春季,發汗後邪氣未解,所以出現斑疹;另一種是熱病引起的,多發生在冬天溫暖的環境下,受到異常的氣候影響,到春天溫暖時就發病。絕對不能冒然發汗,如果發汗,反而會加重病情,導致斑疹更嚴重。
斑疹剛開始出現時,像蚊子叮咬的痕迹一樣。斑疹多見於胸腹部,而蚊子叮咬的痕迹則多在手足。如果脈象洪大有力,病人神志不清,斑疹先紅後變成深紅色,就是斑疹;如果脈象不洪大,病人神志清醒,斑疹先紅後變黃,則是蚊子叮咬的痕迹。如果大便溏瀉,胸悶氣短,大便乾燥不通,就像果實一樣堅硬,即使是神醫扁鵲在世,也無能為力。凡是發汗後邪氣未解,煩悶、咳嗽、嘔吐、腳冷,都是發斑的徵兆。
溫毒引起的發斑,可用黑膏藥治療;如果口渴心悶,瀉下嘔吐,下部或口腔有瘡瘍,可用黃連橘皮湯、葛根湯、橘皮湯。
陽毒引起的發斑,會出現狂躁、胡言亂語、面紅咽痛,身上斑疹像錦緞一樣,大便赤黃,可用升麻湯、麥奴丸治療;如果還有下焦實熱的症狀,則用調胃承氣湯。
因時令氣候引起的發斑,可用大青四物湯、豬膽雞子湯。
治療發斑一般可用升麻湯、犀角地黃湯;熱盛的病人,可用玄參升麻湯、黃連一物湯、青木香一物湯。
凡是紅色斑疹,五個病人中只有一個能活;黑色斑疹則無法救治。
2. 動氣
動氣者,臟氣不調,築築跳動,隨臟所主而形見於臍之左右上下也。《難經》各臟載之。又有真氣內虛,水結不散,氣與相搏,即發奔豚。以其從氣衝突如豚之奔,皆不宜汗下。然而獨不言脾,當臍之有動氣者,脾為中州,以行津液,妄施汗下,必先動脾,是以不言而喻也。
左右上下,不宜汗下,何況中州之氣,其敢輕動之乎?傷寒所以看外證為當者,蓋不在脈之可見,必待問之可得。發汗、下,其可輕舉哉!
動氣通用理中湯去白朮,加桂。白朮燥腎閉氣,故去之,桂泄奔豚,加之。一法,用柴胡桂枝湯亦良。二方當看有熱無熱。
動氣在左,發汗則頭眩,汗下不止,筋惕肉瞤,為逆,先宜防風白朮牡蠣湯;汗止,與建中湯。動氣在右,發汗則衄而渴,心若煩,飲則吐,先宜五苓散,後與竹葉石膏湯。
動氣在上,發汗則氣上衝心,桃根湯。動氣在下,發汗則心中大煩,骨節疼痛,目暈,食入即吐,先宜大橘皮湯,後與小建中湯。
動氣在左,不可下,下之,則腹滿拘急,身雖熱,反欲拳,先宜甘草乾薑湯,後與小建中湯。動氣在右,下之,則津液竭,咽乾鼻燥,頭眩心悸,宜竹葉石膏湯。
動氣在下,下之,則腹滿清穀,心痞頭眩,宜甘草瀉心湯。
白話文:
動氣是指臟腑氣機失調,導致腹部出現跳動感,其位置會根據受影響的臟腑而有所不同,位於肚臍的左右上下。《難經》中對各臟腑的動氣都有記載。也可能是因為真氣不足,體內水液停滯不散,氣機相互衝撞,而出現奔豚之症。奔豚症狀如同小豬奔走般,都應避免使用發汗、瀉下的方法治療。文中未提及脾臟,是因為脾臟位於腹部中央,主管運化水液,若輕易使用發汗、瀉下療法,必然先傷及脾臟,所以不需贅述。
肚臍周圍的跳動感,不論位置在哪裡,都不宜使用發汗、瀉下療法,更何況是位於腹部中央的脾臟之氣,怎敢輕易干擾呢?治療傷寒應當重視觀察外在症狀,這比單純依靠脈象更為重要,必須詳細詢問病人的情況才能診斷。發汗、瀉下療法絕不可輕易使用!
治療動氣,一般使用理中湯去除白朮,再加入桂枝。因為白朮會燥傷腎氣,閉阻氣機,所以要去掉;而桂枝則能疏泄奔豚之氣,故而加入。另一種方法,使用柴胡桂枝湯效果也不錯。這兩種方劑的使用,應根據患者是否有發熱症狀來決定。
若動氣位於左側,使用發汗療法會導致頭暈、汗出不止、肌肉抽搐等逆證,應先使用防風白朮牡蠣湯;汗止後,再服用建中湯。若動氣位於右側,使用發汗療法則會出現鼻出血、口渴、心煩、飲水即吐等症狀,應先使用五苓散,然後再服用竹葉石膏湯。
若動氣位於上腹部,使用發汗療法會導致氣上逆衝心臟,宜用桃根湯。若動氣位於下腹部,使用發汗療法會導致心煩意亂、關節疼痛、頭暈目眩、飲食即吐等症狀,應先服用大橘皮湯,然後再服用小建中湯。
若動氣位於左側,不可使用瀉下療法,否則會導致腹脹拘急,即使身體發熱,反而想蜷縮身體,應先服用甘草乾薑湯,然後再服用小建中湯。若動氣位於右側,使用瀉下療法會導致津液枯竭,咽喉乾燥,鼻燥,頭暈心悸,宜服用竹葉石膏湯。
若動氣位於下腹部,使用瀉下療法會導致腹脹,食慾不振,心下痞滿,頭暈,宜服用甘草瀉心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