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1)

1. 發斑

大熱則傷血,血熱不散,裡實表虛,熱氣乘虛出於皮膚而為斑也,輕則為疹子,甚則為錦紋。或病本屬陽,誤投熱藥,或當汗不汗,當下不下,或汗下未解,皆能致此。大抵有兩證:一者溫毒,即春時發,汗下不解,邪氣不散,故發斑也;一者熱病,即冬時溫暖,乖戾之氣,遇春暄熱而發斑也。不可誤汗,若發其汗,重令開泄,更加斑爛也。

然而斑之方萌,如蚊跡類焉。發斑多見於胸腹,蚊跡只在於手足。陽脈洪大,病人昏憒,先紅後赤者,斑也。脈不洪大,病人自靜,先紅後黃者,蚊跡也。其或大便自利,怫鬱氣短,燥屎不通,又如果實靨者,雖盧扁復生,亦不能施其巧。凡汗下不解,煩悶,咳嗽嘔吐,足冷不溫,便是發斑之候。

溫毒發斑,黑膏主之;渴而心悶,下利嘔吐,下部有瘡,或口瘡,黃連橘皮湯、葛根湯、橘皮湯。

陽毒發斑,狂癲妄言,面赤咽痛,身斑如錦,下利赤黃,升麻湯、麥奴丸;有下證,調胃承氣湯。

時氣發斑,大青四物湯、豬膽雞子湯。

發斑通用升麻湯、犀角地黃湯;熱多者,玄參升麻湯、黃連一物湯、青木香一物湯。

凡赤斑五死一生,黑斑不救。

白話文:

發斑

當體內熱氣過盛時,會損傷血液,導致血熱無法消散,形成內實外虛的狀態。熱氣趁虛外發至皮膚,便形成斑點。輕微的稱為疹子,嚴重的則呈現如錦緞般的紋路。有時病因本屬陽熱,卻誤用熱性藥物;或該發汗而未發汗、該瀉下而未瀉下;或發汗、瀉下後病症未解,都可能引發發斑。

大致可分為兩種證型:

  1. 溫毒發斑:春季時因汗下治療未解,邪氣未散而發斑。
  2. 熱病發斑:冬季氣候過暖,積聚的異常之氣,到春季遇熱而發斑。

發斑時不可誤用發汗法,否則會使毛孔過度開洩,加重斑疹潰爛。

斑疹初起時,形狀類似蚊蟲叮咬的痕跡。發斑多出現在胸腹部,而蚊跡僅限於手足。若脈象洪大、病人神志昏沈,且斑點先紅後赤,即為發斑;若脈不洪大、病人神志清醒,斑點先紅後黃,則為蚊跡。若伴隨腹瀉、胸悶氣短、便秘,或斑點如果實凹陷狀,則病情危重,即使名醫再世也難以救治。

若汗下治療後病症未解,出現煩悶、咳嗽嘔吐、足部冰冷等症狀,即為發斑的前兆。

治療方劑

  • 溫毒發斑:黑膏為主。若口渴胸悶、腹瀉嘔吐、下部生瘡或口瘡,可用黃連橘皮湯、葛根湯、橘皮湯。
  • 陽毒發斑(伴隨狂躁、胡言亂語、面紅咽痛、斑如錦紋、赤黃色腹瀉):升麻湯、麥奴丸;若有便秘症狀,用調胃承氣湯。
  • 時氣發斑:大青四物湯、豬膽雞子湯。
  • 通用方劑:升麻湯、犀角地黃湯;若熱症明顯,可用玄參升麻湯、黃連一物湯、青木香一物湯。

預後判斷:赤斑患者存活率低(五死一生),黑斑則無法治癒。

2. 動氣

動氣者,臟氣不調,築築跳動,隨臟所主而形見於臍之左右上下也。《難經》各臟載之。又有真氣內虛,水結不散,氣與相搏,即發奔豚。以其從氣衝突如豚之奔,皆不宜汗下。然而獨不言脾,當臍之有動氣者,脾為中州,以行津液,妄施汗下,必先動脾,是以不言而喻也。

左右上下,不宜汗下,何況中州之氣,其敢輕動之乎?傷寒所以看外證為當者,蓋不在脈之可見,必待問之可得。發汗、下,其可輕舉哉!

動氣通用理中湯去白朮,加桂。白朮燥腎閉氣,故去之,桂泄奔豚,加之。一法,用柴胡桂枝湯亦良。二方當看有熱無熱。

動氣在左,發汗則頭眩,汗下不止,筋惕肉瞤,為逆,先宜防風白朮牡蠣湯;汗止,與建中湯。動氣在右,發汗則衄而渴,心若煩,飲則吐,先宜五苓散,後與竹葉石膏湯。

動氣在上,發汗則氣上衝心,桃根湯。動氣在下,發汗則心中大煩,骨節疼痛,目暈,食入即吐,先宜大橘皮湯,後與小建中湯。

動氣在左,不可下,下之,則腹滿拘急,身雖熱,反欲拳,先宜甘草乾薑湯,後與小建中湯。動氣在右,下之,則津液竭,咽乾鼻燥,頭眩心悸,宜竹葉石膏湯。

動氣在下,下之,則腹滿清穀,心痞頭眩,宜甘草瀉心湯。

白話文:

【動氣】

所謂「動氣」,是指臟腑之氣失調,在臍部周圍(左右上下)出現築築跳動的現象。《難經》中記載了各臟腑相關的動氣表現。此外,若真氣內虛,水濕停聚不散,與氣相搏,則可能引發「奔豚」之症(因氣機衝逆如小豬奔突而得名)。此類情況皆不宜使用發汗或瀉下法治療。然而,原文唯獨未提及脾臟的動氣,這是因為脾屬中焦,主司津液輸布,若誤用汗下法,必先損傷脾氣,故雖未明言,其理自明。

臍周各處的動氣均不宜汗下,何況位居中焦的脾氣,豈敢輕易觸動?傷寒診治之所以重視外證,正因脈象未必能完全反映病情,必須結合問診。發汗、瀉下等治法,豈能草率施行?

治療動氣,通常可用「理中湯」去白朮,加桂枝。因白朮性燥易閉阻腎氣,故去除;桂枝能疏洩奔豚之氣,故加入。另一方法是用「柴胡桂枝湯」,效果亦佳。選擇方劑時需辨別有熱或無熱。

具體辨治:

  1. 動氣在左側:若誤發汗,會導致頭暈、汗下不止、筋肉跳動,屬逆證。宜先用「防風白朮牡蠣湯」止汗,後服「建中湯」。
  2. 動氣在右側:誤汗則鼻衄口渴、心煩、飲水即吐。宜先用「五苓散」,後服「竹葉石膏湯」。
  3. 動氣在上方:誤汗會引發氣上衝心,可用「桃根湯」。
  4. 動氣在下方:誤汗則心煩劇烈、骨節痛、視物昏花、食入即吐。宜先用「大橘皮湯」,後服「小建中湯」。

誤用瀉下法的後果與補救:

  • 左側動氣:下後腹脹拘急,身熱卻蜷縮畏寒。宜先用「甘草乾薑湯」,後服「小建中湯」。
  • 右側動氣:下後津液耗損,咽乾鼻燥、頭暈心悸。宜用「竹葉石膏湯」。
  • 下方動氣:下後腹瀉完穀不化、心下痞滿、頭暈。宜用「甘草瀉心湯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