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(1)
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(1)
1. 時行兩感
時行者,春應暖而反大寒,夏應熱而反大涼,秋應涼而反大熱,冬應寒而反大溫,此非其時而有其氣。是以一歲之中,長幼之病多相似者,此即時行之氣。春感寒邪在肝,升麻葛根解肌湯。夏感寒邪在心,調中益氣湯、射香湯、半夏桂枝甘草湯。秋感濕邪在肺,白虎加蒼朮;發黃,茵陳五苓散。
冬感寒邪在腎,名曰冬溫,栝蔞湯。溫疫通用人參敗毒散、升麻葛根湯。從春分以後至秋分節前,天有暴寒者,皆為時行寒疫,宜用辛溫藥發散。
傷寒兩感,半屬於陰,半屬於陽,臟腑俱受病。一日太陽、少陰俱病,則頭疼口乾,煩滿而渴。二日陽明、太陰受病,則腹滿身熱,不欲食,譫語。三日少陽、厥陰俱病,則耳聾,囊縮而厥,水漿不入口,不知人者,六七日死,長沙無治法。但凡兩感病俱作,治有先後,發表攻裡,本自不同。
後人以意消息,謂如下利不止,身體疼痛,當先救里,與四逆湯;清便自調,與桂枝湯。然治有先後之說。
太陽先受病,在表,先解表。少陰先受病,在裡,先救里。先表者,里不可緩也。先里者,表亦不可緩也。此通權變之論也。
白話文:
時行兩感
所謂「時行」,是指季節氣候異常,例如春天應溫暖卻反而嚴寒,夏天應炎熱卻反而涼爽,秋天應涼爽卻反而酷熱,冬天應寒冷卻反而溫暖,這些都是不合時令的氣候變化。因此一年之中,無論老少都可能出現相似的病症,這就是「時行」之氣導致的疾病。
- 春季:感受寒邪,病位在肝,可用「升麻葛根解肌湯」。
- 夏季:感受寒邪,病位在心,可用「調中益氣湯」、「射香湯」或「半夏桂枝甘草湯」。
- 秋季:感受濕邪,病位在肺,可用「白虎加蒼朮湯」;若出現發黃症狀,則用「茵陳五苓散」。
- 冬季:感受寒邪,病位在腎,稱為「冬溫」,可用「栝蔞湯」。
治療溫疫通用的方劑有「人參敗毒散」和「升麻葛根湯」。從春分到秋分之間,若天氣突然變冷,都屬於「時行寒疫」,適合用辛溫藥物來發散寒邪。
傷寒兩感:此病一半屬陰,一半屬陽,臟腑同時受病。
- 第一天:太陽經與少陰經同時發病,症狀為頭痛、口乾、煩悶口渴。
- 第二天:陽明經與太陰經受病,症狀為腹脹、發熱、食慾不振、神志不清。
- 第三天:少陽經與厥陰經同時發病,症狀為耳聾、陰囊收縮、四肢冰冷、無法進食、昏迷不醒,若持續六七天未癒,可能死亡。張仲景(長沙)並未提出具體治法。
但凡是兩感病同時發作,治療需分先後,解表與攻裡的方法不同。後人根據情況調整,例如:
- 若腹瀉不止且身體疼痛,應先救裡,用「四逆湯」;若排便正常,則用「桂枝湯」。
- 若太陽經先受病(表證為主),應先解表;若少陰經先受病(裡證為主),應先救裡。
- 先解表時,不可忽略裡證;先救裡時,也不可忽略表證。這是靈活變通的治療原則。
2. 不得眠
陽盛陰虛,則晝夜不得眠。蓋夜以陰為主,陰氣盛,則目閉而臥安。若陰為陽所勝,故終夜煩擾而不得眠也。所謂陰虛則夜爭者是也。汗出鼻乾,不得臥,則邪在表也。若胃有燥屎與大熱錯語,及大汗,胃中汁干而不得臥,則為邪在裡也。胃不和則臥不得安,故宜散熱和胃。
若汗、吐、下後虛煩不得眠,又從梔子豉湯以湧之。至於少陰病,熱煩於內而不得眠,又宜扶陰散熱。若瘥後不得眠者,則熱氣與諸陽相併,陰氣未復也。有汗下太過,陽氣暴虛而不得眠者,若無熱證,又宜姜附湯以退陰復陽也。此又不可不知。
太陽病二三日,不能臥,但欲起,心下結,脈微弱者,此本有寒,今反下之,若利止,必結胸;未止,三四日復下,必協熱而利。結胸,理中丸。協熱而利,白頭翁湯。
少陰利下,咳而嘔渴,心煩不得眠者,豬苓湯,此停水也;若二三日心煩不得眠,黃連阿膠湯。
病人小便不利,大便乍難乍易,時有微熱,喘冒不能臥者,有燥屎也,大承氣湯。
下之後復發汗,晝則煩躁不得眠,夜則安靜,不嘔不渴,無表裡證,脈沉微,身無大熱者,乾薑附子湯。
吐、下、汗後心中懊憹,虛煩不得眠,梔子豉湯。陽勝陰,則狂言亂夢,心煩乏氣者,酸棗湯。陰勝陽,則驚悸昏沉,大熱乾嘔,呻吟錯語,不得眠,犀角解毒湯。
中風,汗出,脈濡而弱,厥而且寒,躁不得眠,小建中湯;煩躁,竹葉石膏湯。
瘥後飲酒,煩惡乾嘔,口燥,呻吟錯語,不得眠,犀角解毒湯。
白話文:
不得眠
陽氣過盛、陰氣不足時,無論白天或夜晚都難以入睡。夜晚本以陰氣為主,陰氣充足時,人會閉目安穩入睡;但若陰氣被陽氣壓制,便會整夜煩躁不安而無法入眠,這就是所謂「陰虛則夜間躁動」的現象。
若出現汗出、鼻乾、無法躺臥,表示病邪在體表;若因胃中有燥屎、高熱譫語,或大汗導致胃中津液耗竭而無法安臥,則病邪已深入體內。胃氣不和也會影響睡眠,因此需清熱調和胃氣。
若在發汗、催吐、瀉下後出現虛煩失眠,可用梔子豉湯來宣洩鬱熱。少陰病(體內熱鬱煩躁而失眠)則需滋陰清熱。病後體虛失眠者,是因熱氣與陽氣相搏,陰氣尚未恢復;若因過度汗、下導致陽氣驟虛而失眠,且無熱證,則適合用姜附湯來驅散陰寒、恢復陽氣。
其他相關證型與治法:
- 太陽病:發病兩三日後無法平臥、只想坐起,心下脹悶、脈微弱,原是寒證卻誤用瀉下,若腹瀉停止可能形成「結胸」(用理中丸);若腹瀉未止,數日後再瀉下可能引發「協熱利」(用白頭翁湯)。
- 少陰病:腹瀉伴咳嗽、嘔吐、口渴、心煩失眠(豬苓湯,因水濕停滯);若單純心煩失眠(黃連阿膠湯)。
- 燥屎內結:小便不暢、大便時難時易、微熱喘息、頭暈無法平臥(大承氣湯)。
- 誤治後陽虛:瀉下又發汗,白天煩躁失眠、夜間安靜,無嘔渴表裡證,脈沈微(乾薑附子湯)。
- 熱鬱胸膈:吐、下、汗後心煩懊惱、虛煩失眠(梔子豉湯)。
- 陽勝陰:狂言亂夢、心煩氣短(酸棗湯);陰勝陽:驚悸昏沈、高熱乾嘔、囈語失眠(犀角解毒湯)。
- 中風虛寒:汗出脈弱、四肢冷、躁動失眠(小建中湯);若煩躁明顯(竹葉石膏湯)。
- 病後飲酒傷陰:煩躁乾嘔、口乾囈語失眠(犀角解毒湯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