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1)
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1)
1. 怫鬱
怫鬱者,陽氣蒸越,形於頭面體膚之間,聚赤而不散。其證則有異焉:大便硬而氣短者,實也;汗下後而得噦者,虛也。當詳究之。
太陽初得病,發汗不徹,並於陽明,續自微汗出,面色赤者,陽氣怫鬱也,解肌湯;或汗久不徹,其脈浮緊,與麻黃湯。
小便不利,時有微熱,大便乍難,怫鬱不得臥,此燥屎裡實也,承氣湯主之。
汗下後虛熱,又復下之,其人怫鬱,復與之水,因而成噦。此胃中寒也,桂枝人參湯加茯苓。
白話文:
怫鬱是指陽氣鬱結於體內,表現在頭面和皮膚上,呈現發紅且不易消散的狀態。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各有不同:大便乾燥、氣喘吁吁的,是實證;而汗出後仍然嘔吐的,則是虛證,需仔細辨證。
如果疾病初期,發汗不徹底,又進展到陽明經,雖然持續微微出汗,但面色仍然發紅,這是陽氣鬱結的表現,應該服用解肌湯;如果汗出很久仍然不徹底,脈象浮緊,則應服用麻黃湯。
如果小便不利,時有微熱,大便不通暢,而且因為鬱結難以入睡,這是腸道燥熱積滯導致的,應該服用承氣湯。
如果汗出後出現虛熱,又再次服用瀉下藥,導致患者鬱結,並再次給予水分,因而出現嘔吐,這是胃中虛寒的表現,應該服用桂枝人參湯加茯苓。
2. 瘛瘲
瘛瘲者,瘈則急而縮,瘲則緩而伸。熱則生風,風主動,故筋脈相引而伸縮。傷寒至於瘛瘲,可謂危矣,能以祛風蕩熱之劑減其大勢,間有可治者。治法與痓同。
白話文:
瘛瘲是一種疾病,發作時,瘈(痙攣)則迅速而肌肉收縮,瘲(抽搐)則緩慢而肌肉伸展。這是因為體內熱盛生風,風邪導致筋脈牽引而產生伸縮的動作。傷寒發展到出現瘛瘲的程度,病情十分危急,但如果能使用祛風散熱的藥物來減輕病情,還是有些病人可以治癒的。治療方法與痓(一種抽搐症)相同。
3. 戰慄
戰慄者,陰陽爭戰,故身為之搖也。邪氣外與正氣爭,則為戰。邪氣內與正氣爭,則為慄。戰者正氣勝,故有得汗而解者。慄則不戰而但鼓頷,遂成寒逆。此陰氣內熱,正不勝邪,宜姜附四逆湯加灼艾以御之。經曰:陰中干邪,必內慄也。又云:邪中下焦陰氣為慄。足膝逆冷,便溺妄出,皆此類耳。方在惡寒條,四逆湯、甘草乾薑湯。若復躁而不得臥者,不治。
白話文:
戰慄是因為陰陽氣機互相爭奪,導致身體顫抖。外邪入侵與正氣相爭,稱為「戰」;邪氣在體內與正氣相爭,稱為「慄」。「戰」是指正氣佔優,所以有些患者會出汗而症狀緩解。「慄」則沒有「戰」的現象,只是不停地打寒顫,形成寒邪內阻的狀態。這是因為體內陰氣內盛而熱,正氣不勝邪氣,應該服用小建中湯加附子、乾薑及艾灸來抵抗寒邪。經書記載:「陰經受邪,必定會內寒顫動」。又說:「邪氣侵犯下焦的陰氣,就會發冷顫抖」。腳膝冰冷,大小便失禁,都是這種症狀。治療方法請參考「惡寒」一節,可用小建中湯、甘草乾薑湯。如果患者同時伴有煩躁不安、無法入睡的症狀,則不宜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