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3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3)

1. 發黃

《內經》曰:濕熱相交,民多病癉。癉者,單陽而無陰也。太陰脾土為濕熱所蒸,則雖見於外,必發身黃。濕氣勝,則如熏黃而晦。熱氣勝,則如橘黃而明。傷寒至於發黃,熱勢已極,且與蓄血大抵相類。小便不利,為發黃。小便自利,為蓄血也。設或寸口無脈,鼻出冷氣,與夫形如煙燻,搖頭直視,環口黧黑,舉體發黃,是皆真臟氣絕也。

傷寒,瘀血在裡,身必發黃,麻黃連翹赤小豆湯。

太陽中濕,發黃身熱,頭痛目黃,汗出,濕在裡,五苓散、梔子柏皮湯。

濕家之為病,一分盡痛,發熱,身雖如似熏黃,小便不利,五苓散;小便自利,朮附湯;身煩痛,麻黃湯加蒼朮;脈浮身重,汗出惡風,防己黃耆湯。

陽明病,脈遲,食難用飽,飽則微煩頭眩,必小便難,此欲作谷疸。雖下之,腹滿如鼓,谷疸湯、五苓散加茵陳。

陽明傷寒,發黃易飢,短氣腹滿,鼻乾咽燥,心脅痛,小便難,潮熱咳嗽,頭眩嗜臥,脈弦浮大,小柴胡湯加茯苓。

血證發黃,如狂,小便多,大便黑,犀角地黃湯、桃仁承氣湯、抵當湯選用之。

黃疸,脈浮滑緊數,頭面汗出,渴飲水漿,小便不利,茵陳蒿湯調五苓散。

初發黃,以瓜蒂末口噙水搐鼻中,黃水出,愈。

白話文:

發黃

《內經》提到:濕熱相互交結,人們容易患上「癉病」。所謂「癉」,是指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。太陰脾土被濕熱蒸騰,濕熱外顯時,身體就會發黃。若濕氣較重,黃色會像煙熏般暗淡;若熱氣較盛,黃色則會像橘子般鮮明。傷寒病發展到發黃的階段,表示熱勢已達極點,且與蓄血的症狀相似。若小便不通暢,是發黃的表現;若小便正常,則是蓄血。

如果寸口脈搏消失、鼻中冒出冷氣,或是面色如煙熏、搖頭直視、口周發黑、全身發黃,這些都是臟腑真氣衰竭的徵兆。

傷寒病中,瘀血積聚體內,身體必然發黃,可用「麻黃連翹赤小豆湯」治療。

太陽經受濕邪侵襲,發黃且身體發熱、頭痛、眼睛發黃、出汗,濕邪在體內時,可用「五苓散」或「梔子柏皮湯」。

濕病患者,全身疼痛、發熱,身體呈現暗黃色,若小便不利,用「五苓散」;若小便正常,用「朮附湯」;若身體煩躁疼痛,用「麻黃湯加蒼朮」;若脈浮、身體沈重、出汗怕風,用「防己黃耆湯」。

陽明病,脈搏遲緩,進食後難以消化,稍微吃多就會煩躁頭暈,小便困難,這可能是「谷疸」的前兆。即使使用瀉下法,腹部仍脹滿如鼓,可用「谷疸湯」或「五苓散加茵陳」。

陽明傷寒,發黃、容易飢餓、氣短腹脹、鼻子乾燥、咽喉乾澀、心脅疼痛、小便困難、潮熱咳嗽、頭暈嗜睡,脈象弦浮大,可用「小柴胡湯加茯苓」。

因血證導致的發黃,症狀如狂躁、小便多、大便發黑,可選用「犀角地黃湯」、「桃仁承氣湯」或「抵當湯」。

黃疸病,脈象浮滑緊數,頭面出汗、口渴想喝水、小便不利,可用「茵陳蒿湯」配合「五苓散」。

剛開始發黃時,可用瓜蒂末含在口中,再吸入鼻腔,讓黃色液體流出,即可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