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1)

1. 咽痛

咽喉不利,或痛或癢,不可納食,皆毒氣上衝所致。經曰:太陽病,下之,脈緊者,必咽痛,以太陽之邪搏於少陰也。少陰之脈循喉嚨,夾舌本。

少陰咽痛,脈浮遲,厥冷,或吐利,亦屬少陰,並不可汗下,用桔梗湯、豬膚湯;甚者,半夏散、通脈四逆湯去芍藥,加桔梗;汗不止,藁本、溫粉撲之;咽中生瘡,不能言語,聲不出者,苦酒湯。

若傷寒六七日,大下後寸脈沉遲,尺脈不至,咽喉不利,唾血膿,手足厥,利不止者,難治,宜麻黃升麻湯。

腎傷寒一證,乃非時暴寒伏於少陽之經,頭痛腰痛,脈微弱,初咽痛以傷寒,後必下利。咽痛,半夏桂枝湯;(即半夏散。)利,四逆湯。

陽毒咽痛,見發斑條。咽中閉塞,烏扇湯。口瘡赤爛,蜜浸黃柏噙。咽痛甚者,升麻六物湯。

白話文:

咽痛

喉嚨不適,可能出現疼痛或發癢,甚至無法進食,這些症狀多因體內毒氣上衝所致。經典醫書提到:太陽病若誤用瀉下法,導致脈搏緊繃,往往會引發咽喉疼痛,這是因為太陽經的邪氣侵犯少陰經。少陰經的脈絡經過喉嚨並環繞舌根。

少陰經引起的咽痛,脈象浮而遲緩,伴隨手腳冰冷,或嘔吐腹瀉,同樣屬於少陰病症,此時不可使用發汗或瀉下法,應選用桔梗湯或豬膚湯;症狀嚴重者,可用半夏散、通脈四逆湯(去除芍藥,加入桔梗);若出汗不止,可用藁本或溫粉外敷;若喉嚨生瘡,無法說話或失聲,則適用苦酒湯。

若傷寒病程六七天後,因強力瀉下導致寸脈沈遲、尺脈微弱,出現喉嚨不適、咳血膿痰、手腳冰冷且腹瀉不止,病情較為棘手,建議使用麻黃升麻湯。

「腎傷寒」一症,是因寒氣突然侵襲少陽經,症狀包括頭痛、腰痛、脈搏微弱,初期表現為咽痛(類似傷寒),後期可能轉為腹瀉。咽痛時可用半夏桂枝湯(即半夏散),腹瀉則用四逆湯。

陽毒導致的咽痛(參見發斑條目),若喉嚨阻塞感明顯,可用烏扇湯。口腔潰瘍紅腫潰爛,可用蜂蜜浸泡黃柏含服。咽痛劇烈者,適用升麻六物湯。

2. 頭眩

少陽居表裡之間,表邪傳裡,表中陽虛,故頭眩也。又有發汗、吐、下後而眩者,亦陽虛所致也。若少陰病,下利止而頭眩,時自冒者,此虛極而脫。而風家亦有眩者,風主運動故也。其或諸逆,發汗劇者,言亂目眩而死也。

太陽病,若下之,因復發汗,以此表裡俱虛,其人必眩冒,冒家汗自出而愈。

陽明病,但頭眩,不惡寒,故能食而咳,茯苓白朮甘草桂枝湯。

少陽之為病,口苦咽乾,目眩,小柴胡湯。

太陽病,發汗,汗出不解,其人仍發熱,心下悸,頭眩,身瞤動,振振欲擗地,真武湯。

吐、汗、下後虛煩,脈微沉緊,心下癖,脅下痛,氣上衝咽喉,眩冒身搖,筋脈動惕,久而成痿,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;痿,用栝蔞湯。

白話文:

頭暈

少陽經位於表裡之間,若表邪傳入裡,導致表陽虛弱,就會出現頭暈。此外,在發汗、嘔吐、瀉下後出現頭暈,也是因陽氣虛弱所致。若少陰病患者腹瀉停止後出現頭暈,時常感到昏沈,這是虛弱至極、陽氣將脫的表現。風邪致病也會導致頭暈,因為風性主動,容易擾動身體。

如果誤治導致病情加重,如過度發汗,可能出現言語錯亂、頭暈目眩,甚至死亡。

太陽病若誤用瀉下法,又再發汗,導致表裡俱虛,患者必然頭暈昏沈。若原本容易昏沈的人出汗後,症狀會自行緩解。

陽明病僅有頭暈,不怕冷,能進食但咳嗽,可用茯苓白朮甘草桂枝湯治療。

少陽病的症狀包括口苦、咽乾、頭暈,適用小柴胡湯。

太陽病發汗後,汗出但症狀未解,患者仍發熱、心悸、頭暈、身體顫動、站立不穩,可用真武湯。

嘔吐、發汗、瀉下後出現虛煩、脈象微沈緊、心下痞悶、脅下疼痛、氣上衝咽喉、頭暈昏沈、身體搖晃、筋脈抽動,長期可能導致痿弱,可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;若已形成痿症,則用栝蔞湯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