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(2)
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(2)
1. 小便自利(小便數遺溺附)
小便自利者,為津液漏滲,大便必硬,宜以藥微下之。其陽明自汗者,復發其汗,使津液內竭,屎雖硬,尤不可攻,縱使大便難,蜜導煎導之。太陰當發身黃,其小便自利者,則濕熱內泄,不能發黃。惟血證,則腹急而如狂。腎與膀胱虛,則不能約制水液,二者皆小便自利。
若腎與膀胱虛而挾熱,熱則水道澀,則小便不快,故澀淋而數起也。若自汗而小便數者,雖有表證,又不可用桂枝,謂亡走津液也。
太陽病,小便自利,以飲水多,心下悸,茯苓桂枝、茯苓甘草湯。
太陽自汗,四肢拘急,心煩,微惡寒,腳攣急,小便數,誤服桂枝湯,得之便厥,與甘草乾薑湯、甘草芍藥湯。
脈浮自汗,小便數,胃不和,譫語者,少與調胃承氣湯。
陽明脈浮而澀,浮則胃氣強,澀則小便數,浮澀相搏,大便則難,其脾為約,宜麻仁湯。
少陰四逆,小便自利,或色白,為虛寒,四逆湯,或真武湯去茯苓。既吐且利,小便複利而大汗出,下利清穀,內寒外熱,脈浮欲絕者,四逆湯。
白話文:
小便自利是指尿液不受控制地自行排出。這表示體液流失過多,大便通常會很硬,應該用藥物輕輕瀉下。如果同時伴有陽明經的汗出過多,再次促使出汗,會導致體液嚴重消耗,即使大便很硬,也不可使用攻下之法,即使大便困難,也應以蜂蜜湯等溫和方法導瀉。太陰經證候應當出現黃疸,但如果出現小便自利,則表示濕熱內洩,所以不會發黃。只有血證,才會腹痛劇烈,如同發狂一般。腎臟和膀胱虛弱,則無法控制體液,都會導致小便自利。
如果腎臟和膀胱虛弱同時伴有內熱,熱邪會導致水道阻塞,小便就不順暢,因此會出現尿頻、尿澀等症狀。如果同時伴有自汗和小便頻數,即使有表證,也不可以使用桂枝湯,因為桂枝會耗損津液。
太陽病,小便自利,伴隨飲水過多、心悸,可以使用茯苓桂枝湯或茯苓甘草湯。
太陽病自汗,四肢拘緊,心煩,輕微惡寒,腳部攣縮,小便頻數,如果誤服桂枝湯,導致厥逆,可以使用甘草乾薑湯或甘草芍藥湯。
脈象浮弱,自汗,小便頻數,胃氣不和,神志不清,應少量服用調胃承氣湯。
陽明經脈象浮而澀,浮脈表示胃氣較盛,澀脈表示小便頻數,浮澀脈象並見,大便則難,脾臟功能受阻,宜用麻仁湯。
少陰經四逆證,小便自利,且尿色發白,是虛寒之症,宜用四逆湯或去茯苓的真武湯。如果同時嘔吐、腹瀉、小便仍然自利,並伴有大汗淋漓、下利清稀的穀物殘渣,屬於內寒外熱,脈象浮弱將絕,應使用四逆湯。
2. 舌上白苔(臟結附)
經曰:舌上如苔者,以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。謂寒氣初傳入里也。舌乃心之苗,法應南方火,色本紅,乃邪氣在表,舌則無苔。又邪氣在裡,津液結搏,則舌上生苔而滑。熱氣漸深,其舌苔燥而澀。熱聚於胃,其舌苔為之黃矣。若間黑色,則熱已深,病已極篤。經曰:凡熱病,口乾舌黑者死。乃腎水刑于心火也。
脈陰陽俱緊,口中氣出,唇口乾燥,蜷臥足冷,鼻中涕出,舌上滑苔者,勿妄治也。到七八日以來,其人微發熱,手足溫者,此為欲解。或七八日以上,反大發熱者,此為難治。設使惡寒者,必欲嘔也,小柴胡湯加生薑。腹內痛者,必欲利也,理中湯。
太陽誤下,胃中空虛,客熱動膈,懊憹,舌苔,梔子豉湯。
少陽病,脅下硬滿,不大便而嘔,舌上白苔,小柴胡湯。
陽明病,舌上生苔,五苓散;舌黃者,當下之。《金匱要略》曰:舌黃未下者,下之黃自去。
臟結者,臟氣秘結而不流布也。一息不運,機緘窮,一毫不續,霄壤判,臟其可結乎?外證如結胸狀,但欲食如故,時時下利為異耳。其脈寸浮關沉而緊,陰筋引臍腹俱痛是也。病人脅下素有痞,連臟結,無陽證,不往來寒熱,其人反靜,舌上苔滑者,不可攻也,刺關元,灸之亦可,仍與小柴胡湯加生薑。
白話文:
舌苔發白,反映臟腑氣機阻塞。古籍記載,舌苔如同苔蘚,表示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,是寒邪入侵的初期表現。舌頭是心的外在表現,屬火,本應顏色紅潤,若無苔,表示邪氣在體表。邪氣深入臟腑,津液阻塞,則舌苔白滑。熱邪加重,舌苔則乾燥粗糙。胃熱盛則舌苔發黃。若舌苔出現黑色,表示熱邪已深,病情危急,古籍記載熱病伴口乾舌黑者預後不良,是腎水不足,無法制約心火所致。
脈象陰陽俱緊,呼吸急促,口唇乾燥,蜷縮臥床,腳冷,流鼻涕,舌苔白滑,則病情危重,不可輕易治療。若七到八天后,患者略微發熱,手腳溫暖,則病情好轉。若七到八天後病情加重,高燒不退,則難以治療。若患者惡寒欲嘔,可用小柴胡湯加生薑;若腹痛欲瀉,可用理中湯。
若因錯誤治療導致太陽經病邪下移,胃氣虛弱,客熱犯膈,胸悶懊惱,伴有舌苔,可用梔子豉湯。
少陽病,脅肋下脹滿,便秘嘔吐,舌苔發白,可用小柴胡湯。
陽明病,舌苔增厚,可用五苓散;舌苔發黃則需瀉下。古籍記載,舌苔發黃但未瀉下者,瀉下後黃苔即可消失。
臟結是指臟腑之氣阻塞不通。氣機不通,則臟腑功能失調。外在症狀類似胸部痞塊,但食慾如常,時而腹瀉,此為其特徵。脈象寸關浮緊,陰筋牽引臍腹疼痛。若患者脅肋下素有痞塊,又兼臟結,無陽證表現,不寒不熱,反而比較安靜,舌苔白滑,不可攻邪,可針刺關元穴,艾灸亦可,並服用小柴胡湯加生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