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(1)
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(1)
1. 譫語(鄭聲附)
經曰:邪氣盛則實,精氣奪則虛。故實則譫語,虛則鄭聲。傷寒,胃中熱盛,上乘於心,心為熱冒,則神識昏迷,妄有所見而言也,輕者睡中呢喃,重者不睡亦語。亦有譫語者,有獨語者,有語言不休者,有言亂者,凡此見其熱之輕重也。大抵熱入於胃,水涸屎燥,必發譫語。
又有被火劫者,有亡陽者,名各不同。但氣短者死,脈自和則愈。或喘滿,氣逆而上奔,自利柔脫而奪下,皆為逆也。
譫語者,脈洪數,大便閉,小便赤,手足溫,與調胃承氣湯。胃實譫語,身熱汗多,便難,或潮熱,諸承氣湯選用之。
發汗多,亡陽譫語,身自和,不可下,柴胡桂枝湯。下利譫語,為有燥屎,脈不微細,小承氣湯;利不止者,不治。
三陽合病,譫語者,脈滑實,身重難以轉側,口中不仁,面垢遺尿,不可汗下,與白虎湯。
傷寒,大熱乾嘔,呻吟錯語,不得眠,犀角解毒湯。
得病無熱,但狂言,煩躁不安,精采不與人相當,與五苓散二錢,以新汲水吐之則愈。一法用豬苓湯。
瘀血狂言譫語,漱水,大便黑色,小便多,身黃腹滿,此為當汗不汗,蓄熱在裡,輕者犀角地黃湯,甚者桃仁承氣湯、抵當丸。
婦人熱入血室,晝靜夜譫,如見鬼狀,小柴胡湯。
陽明病,其人喜忘,必有瘀血,抵當丸。
鄭聲者,重語也。又為不正之音也。傷寒鄭聲,如鄭衛之音,不正也。蓋因汗後,若病人本音失而正氣虛,則鄭重,語不知高下,乃精氣奪之候也。其脈微細,二便利,用小柴胡湯。
白話文:
譫語(鄭聲附)
經典提到:邪氣旺盛則為實證,精氣耗損則為虛證。因此,實證會出現譫語,虛證則表現為鄭聲。傷寒病中,胃中熱氣過盛,上衝至心,心受熱邪蒙蔽,導致神識昏迷,出現幻覺而胡言亂語。輕者睡夢中喃喃自語,重者即使清醒也言語錯亂。譫語的表現形式多樣,有獨自說話、言語不休或言語混亂等,這些都反映熱邪的輕重程度。一般來說,熱邪侵入胃部,導致體內津液耗竭、大便乾燥,必定會引發譫語。
此外,還有因火邪逼迫或陽氣亡失而導致的譫語,名稱雖不同,但若出現氣短則預後不良,脈象平和則可痊癒。若兼有喘息氣逆、下利脫肛等症狀,皆屬危重證候。
譫語者若脈象洪數、大便不通、小便赤黃、手足溫暖,可用調胃承氣湯。若胃實熱盛、身熱汗多、大便困難或潮熱,可根據情況選用各類承氣湯。
若因發汗過多導致陽氣亡失而譫語,但身體狀況尚可,不可用瀉下法,應選用柴胡桂枝湯。下利兼譫語者,若有燥屎內結且脈不微細,可用小承氣湯;若下利不止,則難以救治。
三陽合病出現譫語,脈滑實、身體沈重難以翻身、口舌麻木、面色晦暗、遺尿者,不可發汗或瀉下,應給予白虎湯。
傷寒高熱、乾嘔、呻吟胡言、失眠者,可用犀角解毒湯。
患病無發熱但狂言躁動、神志異常者,可用五苓散二錢,以新汲水催吐即癒。另一方法是用豬苓湯。
瘀血導致的狂言譫語,伴隨漱水不欲咽、大便黑色、小便頻多、身黃腹滿等症狀,是因該發汗而未發汗,熱邪蓄積體內所致。輕者用犀角地黃湯,重者用桃仁承氣湯或抵當丸。
婦人熱入血室,白天安靜夜晚譫語、如見鬼狀者,可用小柴胡湯。
陽明病患者若健忘,必有瘀血,可用抵當丸。
鄭聲是指言語重複或聲音異常。傷寒中的鄭聲,如同鄭衛之音般不正,是因發汗後患者元氣虛弱、正氣不足,導致言語無序、不分輕重,屬於精氣耗損的表現。其脈象微細,大小便通利者,可用小柴胡湯。
2. 小便不利(小便難附)
邪氣聚於下焦,結而不散,甚則小腹硬滿而痛,此小便所以不通。大抵有所不利者行之,所以滲泄也。若飲水過多,下焦蓄熱,或中濕發黃,水飲停留,皆以利小便為先。惟汗後亡津液,胃汁干,與陽明汗多者,則以利小便為戒。設或小便不利而見頭汗者,乃為陽脫關格之疾矣。
飲水過多,下焦蓄血熱,小便不利,脈浮者,用五苓散;脈沉者,豬苓湯。
太陽病,身黃,脈沉者,豬苓湯。太陽病,身黃,脈沉結,小腹硬,小便不利者,為亡血也,五苓加茵陳。嘔而發熱,胸滿,心下怔忡,小便不利者,為亡血也,五苓加茵陳、茯苓。
少陰病,四逆,或小便不利,四逆散加茯苓。
陽明病,無汗,小便不利,心下懊憹者,身必發黃,五苓散加茵陳。
經曰:虛則小便難。陰虛者,陽必湊之,由膀胱受熱,致小便赤澀而不流利也。又曰:雖不大便也,六七日而小便少者,但初硬後溏未定,或硬攻之,必溏。候小便多,屎定硬,方可攻之。乃胃中水穀不別,雖通而不能也。
陽明中風,脈浮弦大,身黃鼻乾,氣短腹滿,潮熱時噦,胸脅痛,小便難,小柴胡加茯苓。
太陽病,小便利者,以飲水多,必有心下悸,茯苓白朮甘草湯;小便少者,必裡急,豬苓湯。
白話文:
小便不利(含小便困難)
當邪氣積聚在下焦,凝結不散,嚴重時會導致小腹硬脹疼痛,這就是小便不通的原因。一般來說,若有排尿不順的情況,應以通利為主,幫助水分代謝。若因飲水過量、下焦積熱,或因濕氣鬱滯而發黃、水液停滯,都應優先利小便。但若因發汗過多導致津液耗損、胃陰不足,或陽明病多汗者,則須避免再利小便。若小便不利且頭部出汗,可能是陽氣虛脫的「關格」重症。
具體症狀與方劑:
- 飲水過多,下焦積熱,小便不利:
- 脈浮:用五苓散。
- 脈沈:用豬苓湯。
- 太陽病,身體發黃:
- 脈沈:豬苓湯。
- 脈沈結、小腹硬、小便不利:為血虛,用五苓散加茵陳。
- 伴隨嘔吐、發熱、胸悶、心悸、小便不利:為血虛,用五苓散加茵陳、茯苓。
- 少陰病,四肢冰冷或小便不利:
- 用四逆散加茯苓。
- 陽明病,無汗、小便不利、心煩悶:
- 可能發黃,用五苓散加茵陳。
補充說明:
- 體虛者易小便困難,陰虛則陽氣偏盛,膀胱受熱會導致小便赤澀不暢。
- 即使多日未排便,若小便量少,可能大便初硬後軟,不可貿然用瀉藥,須待小便量增多、大便確實乾硬時才可通便,否則易腹瀉。此為胃中水穀未分離,雖有便意卻無法順利排出。
其他情況:
- 陽明中風(脈浮弦大、身黃、鼻乾、氣短、腹脹、潮熱、打嗝、胸脅痛、小便困難):用小柴胡湯加茯苓。
- 太陽病:
- 小便通暢但飲水過多導致心悸:用茯苓白朮甘草湯。
- 小便量少且下腹急脹:用豬苓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