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1)

1. 不大便

不大便,謂大便難也。皆因發汗,利小便,耗其津液,以致腸胃乾燥,而轉屬陽明裡者多矣。其小便自數者,則為津液偏勝,故使大便亦難也。若下,若發汗,小便數,大便硬者,與承氣湯和之,謂津液內竭也。又有不宜便下者,至於脈浮,脈虛,惡寒,此尤帶表邪,乃不可下。

其嘔吐,為邪未入腑,雖有陽明證,不可攻之。小便清者,知其邪不在裡,仍在表也。大便難,小便少,不轉矢氣,此內無燥屎也,但初硬後溏爾。陽明脈浮,或經發汗,小便自利,不大便者,亦津液內竭,宜蜜導煎通之。經曰:其脈浮而數,能食,不大便,此為實,名曰陽結也,宜大柴胡湯。

若不了了,得屎而解。其脈沉而遲,不能食,身體重,大便反難,名曰陰結也,宜金液丹。

傷寒,不大便六七日,頭痛有熱者,小承氣湯。

病人不大便六七日,繞臍煩躁,發作有時者,此為屎硬不得大便,小承氣湯。

夫病陽明者,下之則硬;汗多極,發其汗則亦硬,並小柴胡湯。

陽明病,脅下硬滿,不大便而嘔,舌上白苔,小柴胡湯。

少陰病六七日,腹脹不大便,急下之,大承氣湯。

若發汗,若利小便,津液內竭,大便自難者,不可攻之;無陰陽,強大便者,下之,必清穀脹滿,並用蜜導煎。

白話文:

不大便

所謂「不大便」,指的是排便困難。這通常是因為發汗或利尿過多,導致體內津液耗損,使腸胃乾燥,進而轉變為陽明裡證的情況較多。若小便頻繁,則是津液偏盛,因而造成大便困難。

若因誤用瀉下、發汗或小便頻數而導致大便乾硬,可用承氣湯調和,此為津液內竭所致。但有些情況不宜立即瀉下,例如脈象浮、脈虛或惡寒,這表示仍有表邪未解,不可使用瀉下法。

若出現嘔吐,表示邪氣尚未深入臟腑,即使有陽明證狀,也不可攻下。小便清澈者,表示邪氣不在體內,仍在體表。大便困難、小便量少且無排氣,這表示腸內無燥屎,僅是初硬後溏的現象。若陽明脈浮,或經過發汗後小便通暢卻仍不大便,也是津液內竭,適合用蜜導煎通便。

經典記載:脈浮而數、能進食卻不大便,此為實證,稱為「陽結」,宜用大柴胡湯。若症狀未緩解,排便後即可解除。若脈沈而遲、食慾不振、身體沈重、大便困難,稱為「陰結」,宜用金液丹。

傷寒病六七日不大便,伴隨頭痛發熱者,可用小承氣湯。若病人六七日不大便,且繞臍煩躁、發作有規律,此為糞便乾硬阻塞,亦用小承氣湯。

陽明病患者,誤用瀉下後可能導致大便乾硬;若發汗過度,也可能造成乾硬,此時可用小柴胡湯。若陽明病出現脅下硬滿、不大便且嘔吐、舌苔白,亦用小柴胡湯。

少陰病六七日,腹脹且不大便,應急用大承氣湯瀉下。若因發汗或利尿導致津液耗竭而大便困難,不可強行攻下;若無明顯陰陽證狀卻強行通便,可能導致腹瀉腹脹,此時應改用蜜導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