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(1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(1)

1. 厥逆

陽氣伏藏,陰氣越出,陰陽不相順接,所以厥也。若先熱而後厥者,乃熱邪伏於內也。先厥而後熱者,乃陰退而陽得復也。

若始得病便厥者,是陽不足而陰勝也。熱伏於內者,其脈沉而數,狂言發渴,露手揚衣,躁不得眠,或大便閉。初便厥者,其脈沉遲而弱,醒醒而靜,惡寒引衣,或下利清穀也。其或惡寒蜷臥,煩躁下利,不知人,皆為惡候,故曰逆也。

先發熱而後厥者,揚手擲足,煩躁飲水,畏熱頭汗,大便閉,小便赤,怫鬱昏悸,當下失下,血氣不通,所以謂熱深則厥深者,此也,大柴胡湯、小承氣選而用之。

初病便厥,足攣惡寒,引衣自蓋,不渴,大小便自利,默默而惶惶,諸四逆選用之。

傷寒,厥而心下悸者,宜先治悸,茯苓桂甘湯;後治厥,四逆湯。吐利厥逆,煩躁欲死者,吳茱萸湯、當歸四逆湯,仍灸太谿。

白話文:

厥逆

陽氣潛藏體內,陰氣向外散發,陰陽之氣無法順利交接,因此產生厥逆的症狀。如果先發熱後出現厥逆,是熱邪潛伏在體內所致;若先厥逆後發熱,則是陰氣消退而陽氣恢復的表現。

若一開始生病就出現厥逆,表示陽氣不足而陰氣過盛。熱邪潛伏在體內時,脈象沈而數,症狀包括胡言亂語、口渴、喜歡露出手腳或掀開衣物、煩躁失眠,或大便不通。一開始就厥逆者,脈象沈遲而弱,神志清醒但安靜,怕冷而裹緊衣物,或腹瀉排出未消化的食物。若出現怕冷蜷縮、煩躁腹瀉、神志不清等症狀,皆為不良徵兆,因此稱為「逆」。

先發熱後厥逆者,會出現手腳亂動、煩躁想喝水、怕熱頭汗、大便不通、小便赤黃、鬱悶昏沈心悸等症狀,這是因為熱邪深伏導致氣血不通,所謂「熱越深則厥逆越重」,此時可選用大柴胡湯或小承氣湯治療。

若一開始生病就厥逆,並伴隨腳部抽筋、怕冷、裹緊衣物、不口渴、大小便正常、沈默而心神不寧等症狀,可選用各種四逆湯類方劑。

傷寒病中,若厥逆並伴隨心悸,應先治療心悸,使用茯苓桂枝甘草湯;之後再治療厥逆,使用四逆湯。若出現嘔吐腹瀉、厥逆、煩躁欲死等症狀,可用吳茱萸湯或當歸四逆湯,並配合灸太谿穴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