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(1)
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(1)
1. 咳逆噦
夫咳逆者,俗謂之吃忒是也。才發聲於喉間則遽止,𠮾𠮾然連續數聲,然而短促不長。古人謂之噦者,非也。噦與乾嘔無異,但其聲濁惡而長,然皆有聲而無物。病至於噦,則危,難治矣。大抵䭇近於噦。䭇者,但胸間氣塞不得下通,噦則惡濁之聲達於外矣。蓋因胃氣本虛,汗下太過,或復飲水,水寒相搏,虛逆而成。
經曰:陽脈浮,則為氣䭇。又曰:脈滑,則為噦。此為醫咎,責虛取實之過也。又有熱氣擁郁,上下氣不得通而噦者,輕則和解之,通利之,甚則溫散之。設若不尿,腹滿而噦者,咳逆、脈散而無倫者,雖神醫不能措手,與傷寒咳而氣逆者又不同也。若將吃忒紊於噦與咳而氣逆,則誤人多矣。
臨病之際,宜明辯之。
咳嗽,大便少,與大承氣湯下之。蓋由熱氣衝膈肝肺故耳。若便軟,瀉心湯,胃氣虛而衝脈逆也。若脈散者,不治。咳逆潮熱,小柴胡加橘皮生薑湯。
厥逆不止,烏苓湯;有寒者,羌活附子散。
傷寒表不解,心下有水氣,乾嘔,發熱而咳,或䭇,小青龍湯去麻黃,加附子。
寸口脈浮大,醫反下之,為逆,又飲冷水,令汗大出,水得寒氣,冷必相搏,其人即䭇,豆蔻湯。
噦而腹滿,大便不利,先宜半夏生薑湯,次用承氣湯;小便不利,豬苓湯。
陽明中風,脈浮弦,小便難,潮熱而噦,小柴胡湯加茯苓。
嘔噦,手足冷逆,小橘皮湯。若胸滿虛煩,大橘皮湯;胃氣寒者,吳茱萸理中湯、溫中湯。
《金匱要略》曰:噦逆者,橘皮竹茹湯主之。噦不止者,橘皮乾薑湯、半夏生薑湯、退陰散子,宜消息用之。
溫病熱未除,重被暴寒入胃,蘊結不散,變噦,梓皮飲子。溫病有熱,飲水暴冷,作噦,茅根葛根湯。溫病胃冷,變噦,茅根橘皮湯。溫病有熱,飲水暴冷,枇杷茅根湯。
白話文:
【咳嗽呃逆與乾嘔】
所謂「咳逆」,俗稱「打嗝」。發作時喉間剛出聲便突然停止,斷斷續續連發數聲,短促而不拖長。古人誤將此稱為「噦」,其實不對。「噦」與乾嘔類似,但聲音混濁難聽且綿長,都是只有聲響而無實物嘔出。病情發展到噦的階段,已屬危重症候,難以治療。一般來說,「䭇」的症狀接近噦——「䭇」是胸中氣塞不通,而「噦」則是穢濁之聲外揚。成因多是胃氣虛弱,加上發汗、瀉下過度,或飲水後寒氣與水濕相衝,導致虛氣上逆。
醫經記載:陽脈浮現是氣䭇之象;脈象滑則為噦症。這類誤治多因醫師錯判虛實所致。另有因熱氣鬱滯、上下氣機不暢而噦者,輕症需調和解鬱、疏通氣機,重症則需溫散寒邪。若出現無尿、腹脹兼噦,或咳逆伴隨脈象散亂無序者,即便神醫也束手無策,此與傷寒咳嗽氣逆截然不同。若混淆打嗝、噦症與咳逆,將貽誤病情。
臨證時務必仔細辨別。
治療方略
- 咳嗽兼便秘:用大承氣湯通瀉,因熱氣衝擊膈膜影響肝肺。
- 大便稀軟:用瀉心湯,屬胃氣虛弱、衝脈上逆。
- 脈象散亂:不治之症。
- 咳逆伴潮熱:小柴胡湯加橘皮、生薑。
- 持續厥逆:烏苓湯;寒症明顯用羌活附子散。
傷寒相關
- 表證未解、心下水氣停滯,症見乾嘔、發熱咳嗽或䭇:小青龍湯去麻黃加附子。
- 誤下浮大脈象又飲冷水,導致寒水相搏而䭇:豆蔻湯。
噦症處理
- 噦兼腹脹便秘:先服半夏生薑湯,再投承氣湯。
- 小便不利:豬苓湯。
- 陽明中風見浮弦脈、小便困難、潮熱噦逆:小柴胡湯加茯苓。
- 嘔噦手腳冰冷:小橘皮湯;胸悶虛煩用大橘皮湯;胃寒選吳茱萸理中湯或溫中湯。
《金匱要略》補充
- 噦逆主方:橘皮竹茹湯。
- 頑固噦症:橘皮乾薑湯、半夏生薑湯或退陰散,依證選用。
溫病噦變
- 熱未退又感寒邪蘊胃:梓皮飲子。
- 熱症飲冷致噦:茅根葛根湯。
- 胃寒轉噦:茅根橘皮湯。
- 熱症飲冷輕症:枇杷茅根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