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六書》~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4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(4)

1. 嘔吐

嘔者,聲物俱出者也。吐者,無聲而但出物者也。故仲景復言干以別之,則嘔為有物明矣。干,猶空也,但空嘔而無所出耳。然嘔吐俱有物出,較之輕重,則嘔甚於吐。蓋表邪傳裡,裡氣上逆,故嘔吐而水穀不下也。有胃熱,脈弦數,口舌煩渴。有胃寒,脈弦遲,逆冷不食,小便利。

有水氣,先渴後嘔,膈間怔忡。有膿血,喉中腥,奔逆上衝,不須治之,嘔膿儘自愈。是四者,不可不辯。大抵邪半在表,半在裡,則多嘔吐。及其裡熱而嘔吐者,亦有之。故經曰:嘔多,雖有陽明證,不可攻之,為其氣逆未收斂為實也。設或嘔而脈弱,小便複利,身惟熱而見厥者,難治,以其虛寒甚也。

太陽少陽合病,自利而嘔,黃芩加半夏生薑湯。

太陽陽明合病,當自利;若不利,但嘔,葛根加半夏湯。

傷寒,胸中熱,胃中有邪氣,腹痛,氣逆欲嘔吐者,黃連湯。

太陽病,發熱汗出,心下煩郁,痞硬不利,嘔吐,大柴胡湯。

三陽發熱而嘔逆,小柴胡湯,嘔而渴者,豬苓湯、五苓散。

先嘔後渴,此為欲解,宜與水解。先渴後嘔而水停心下,赤茯苓湯。

少陰病,又吐,但欲寐,五六日,自利而渴,小便色白,四逆湯加生薑。

少氣,或咳或悸,身痛自利,真武湯去附子,加生薑。膈上寒飲,乾嘔,吐涎沫,四逆湯。

若吐利,手足厥冷,煩躁甚者,吳茱萸湯。

食谷欲嘔者,屬陽明也,上同。得湯反劇者,屬上焦,橘皮湯,小柴胡湯。似嘔,似噦,似喘,心下憒憒,大橘皮湯。

汗下後關脈遲緩而吐,為胃寒,理中丸。瘥後虛煩嘔吐,竹葉石膏湯加生薑汁。屢經汗下,寒氣膈塞,食入即吐,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。

汗後水藥不入口者,四逆、半夏茯苓湯。《金匱要略》曰:諸嘔吐,谷不下,半夏湯。嘔吐,脈滑數,或洪,發熱,茅根湯。

白話文:

嘔吐

嘔是指有聲音並吐出東西;吐則是無聲地僅吐出東西。因此,張仲景特別用「乾嘔」來區分,說明嘔確實是有吐出物。乾嘔是指空嘔而無物吐出。然而,嘔吐都有東西吐出,比較輕重,嘔比吐更嚴重。

表邪傳入體內,體內氣機上逆,就會嘔吐而無法進食。嘔吐的原因有以下幾種:

  1. 胃熱:脈象弦數,口舌煩渴。
  2. 胃寒:脈象弦遲,四肢冰冷,食慾不振,小便通暢。
  3. 水氣停滯:先口渴後嘔吐,胸膈間感到悸動不安。
  4. 膿血:喉中有腥味,氣逆上衝,不需特別治療,膿吐盡後自然痊癒。

這四種情況必須仔細辨別。一般而言,邪氣半在表、半在裡時,容易嘔吐。若裡熱而嘔吐,也有可能。因此《內經》說:「嘔吐頻繁時,即使有陽明證,也不可攻下,因為氣機上逆尚未收斂成實證。」如果嘔吐且脈弱,小便通暢,身體發熱卻四肢冰冷,則難治,因為虛寒嚴重。

不同情況的治療方劑

  • 太陽與少陽合病:腹瀉且嘔吐,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。
  • 太陽與陽明合病:本應腹瀉,若不腹瀉僅嘔吐,用葛根加半夏湯。
  • 傷寒胸中熱、胃中有邪氣:腹痛、氣逆欲嘔吐,用黃連湯。
  • 太陽病發熱汗出:心下煩悶、脹硬不適、嘔吐,用大柴胡湯。
  • 三陽發熱而嘔逆:用小柴胡湯;若嘔吐且口渴,用豬苓湯或五苓散。
  • 先嘔後渴:表示病情將解,應補充水分。
  • 先渴後嘔、水停心下:用赤茯苓湯。
  • 少陰病嘔吐:精神萎靡,五六日後腹瀉且口渴,小便色白,用四逆湯加生薑。
  • 氣虛、咳嗽或心悸:身體疼痛、腹瀉,用真武湯去附子加生薑。
  • 胸膈寒飲:乾嘔、吐涎沫,用四逆湯。
  • 嘔吐腹瀉、手腳冰冷、煩躁嚴重:用吳茱萸湯。
  • 進食後想嘔吐:屬陽明病,同上處理;若服藥後反而加重,屬上焦問題,用橘皮湯或小柴胡湯。
  • 似嘔非嘔、似喘非喘、心下煩悶:用大橘皮湯。
  • 發汗或攻下後脈遲緩而嘔吐:屬胃寒,用理中丸。
  • 病後虛煩嘔吐:用竹葉石膏湯加生薑汁。
  • 多次發汗或攻下後寒氣阻滯:進食即吐,用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。
  • 發汗後無法進食水藥:用四逆湯或半夏茯苓湯。

《金匱要略》提到:

  • 各種嘔吐、無法進食,用半夏湯。
  • 嘔吐、脈滑數或洪大、發熱,用茅根湯。

2. 乾嘔

乾嘔者,嘔而無物出也。大抵熱在胃脘,與穀氣並,熱氣上熏,心下痞結,則有此證。太陽汗出乾嘔,桂枝湯,主自汗也。少陰下利乾嘔,姜附湯,主下利也。厥陰吐沫乾嘔,吳茱萸湯,主涎沫也。邪去,則吐自止矣。若有水氣二證,又當以表裡別之。

傷寒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氣,乾嘔,身熱微喘,或自利,小青龍湯主之。

不發熱,不惡寒,肋痛,咳而利,乾嘔者,十棗湯下之。

自汗頭痛,乾嘔,桂枝湯。

少陰下利乾嘔,脈微,白通湯;下利不止,乾嘔而煩,厥逆無脈,白通加豬膽汁湯。

惡寒外熱,脈微欲絕,乾嘔,通脈四逆湯。

膈上有寒飲,乾嘔,亦屬少陰,四逆湯。

乾嘔,吐痰沫,頭痛,吳茱萸湯。得此湯反劇者,與小柴胡湯。乾嘔自利,黃芩湯、半夏生薑湯。

太陽中風,陽浮陰弱,自汗惡風寒,發熱鼻鳴,乾嘔者,桂枝湯。乾嘔,噦,若手足厥者,橘皮湯。

白話文:

乾嘔

乾嘔是指想吐卻沒有東西吐出來。主要是因為胃部有熱氣,與食物氣混合後,熱氣往上燻蒸,導致心窩處悶塞不適,因而出現這種症狀。

  • 太陽病:若因出汗而乾嘔,可用桂枝湯,主要針對自汗症狀。
  • 少陰病:若伴隨腹瀉而乾嘔,用姜附湯,主要針對腹瀉症狀。
  • 厥陰病:若吐口水泡沫而乾嘔,用吳茱萸湯,主要針對口水泡沫症狀。
    只要病邪去除,嘔吐自然會停止。

若與水氣相關的兩種證型,則需區分表證與裡證:

  1. 傷寒表證未解,心窩有水氣,導致乾嘔、發熱、輕微氣喘,或腹瀉,用小青龍湯
  2. 無發熱惡寒,但肋痛、咳嗽、腹瀉且乾嘔,用十棗湯瀉下。

其他情況:

  • 自汗、頭痛且乾嘔,用桂枝湯
  • 少陰病腹瀉乾嘔、脈微弱,用白通湯;若腹瀉不止、乾嘔煩躁、四肢冰冷無脈,用白通加豬膽汁湯
  • 怕冷但體表發熱、脈微弱欲絕且乾嘔,用通脈四逆湯
  • 膈膜有寒飲而乾嘔,屬少陰病,用四逆湯
  • 乾嘔、吐痰沫、頭痛,用吳茱萸湯;若服後症狀加重,改用小柴胡湯
  • 乾嘔伴隨腹瀉,用黃芩湯半夏生薑湯
  • 太陽中風(陽浮陰弱),自汗、怕風寒、發熱、鼻塞鳴響且乾嘔,用桂枝湯
  • 乾嘔、打嗝,若手腳冰冷,用橘皮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