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完素

《傷寒標本心法類萃》~ 卷下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2)

1.

十四、桃仁承氣湯

桃仁(去皮尖十枚),芒硝(錢半),大黃(二錢),桂,甘草(各一錢半)

上作一帖,水煎,空心服。

十五、犀角地黃湯

犀角,白芍藥,牡丹皮(各五分),生地黃(四錢)

上作一帖,水煎。有熱加黃芩一錢。發狂血證加大黃(本方無大黃血證內有)。

十六、大陷胸湯

大黃(二錢),芒硝(二錢半),甘遂(一分,些小便是)

上作一帖,水煎,溫服。未快再服,勢惡不利,以意加之。

十七、大陷胸丸

大黃(半兩),芒硝(二錢半),葶藶(三錢炒另研),杏仁(十二枚炒)

上大黃末,下葶藶杵羅,研杏仁、芒硝如泥,丸如彈子大。每服一丸,入甘遂末三字、白蜜半匙,水一鍾,煎至半鍾,溫服。當一宿,未利再服。

十八、小陷胸湯

半夏(四錢),黃連(二錢),栝蔞實(一枚四分用之二)

上作一帖,水煎,溫服。未利再服,微利黃涎即愈。一法本方合小柴胡湯。

十九、抵當湯

水蛭(炒),虻蟲(各七個去足翅炒),杏仁(七枚),大黃(二錢半)

上作二帖,水煎,再服。

二十、抵當丸

水蛭(炒),虻蟲(各七個去足翅炒),杏仁(七枚),大黃(二錢半)

上細末,煉蜜作二丸,用水二鍾,煎一丸,至六分,溫服。晬時血未下再服。

二十一、黃連解毒湯

黃連,黃柏,黃芩,梔子

每服五錢,水煎,溫服。本方合大承氣湯。一法本方加枳殼。本方合三一承氣湯。一法本方加甘遂末一錢匕。本方合調胃承氣湯。一法本方合涼膈、天水散。

二十二、白虎湯(《金匱方》云:太陽病,無汗而渴者,不可服。)

知母(一兩半),甘草(一兩),粳米(一合),石膏(四兩)

上五錢,水煎,溫服。一法本方加蒼朮。一法本方加人參、蒼朮。一法本方加半夏、橘皮。一法本方加半夏、桔梗。一法本方合解毒湯。一法本方加人參、白朮。一法本方合涼膈散。一法本方加麻黃根、浮麥。

二十三、涼膈散

連翹(一兩),黃芩(半兩),梔子(半兩),甘草(半兩),朴硝(一分),薄荷,大黃(各半兩)

上五錢,水煎,入蜜少許。一法本方合解毒湯。一法本方加滑石。一法本方加桔梗、枳殼。一法本方合天水散。一法本方加滑石調五苓散。

二十四、五苓散(《金匱方》云;陽明病汗多而渴者,不可服。)

豬苓,茯苓,白朮(各五錢),桂心(一分),澤瀉(一兩)

上或調或煎。一法本方加生薑汁調服。

二十五、淡滲湯(即五苓合益元是也)

二十六、瓜蒂散

瓜蒂(細銼炒),赤小豆(等分),又用茶少許

上為末,豆豉半合、水一盞半,煮汁半盞,調下一錢匕,不吐加服。頭痛加鬱金;脅痛加蠍梢。

白話文:

十四、桃仁承氣湯

使用桃仁(去除外皮和尖端,十顆)、芒硝(約5.6克)、大黃(約7.5克)、桂枝和甘草(各約5.6克)。將這些藥材加水煎煮,在空腹時服用。

十五、犀角地黃湯

使用犀角、白芍藥、牡丹皮(各約1.9克)和生地黃(約15克)。將這些藥材加水煎煮。如果出現發熱,可以加入黃芩(約3.8克)。如果出現發狂或出血症狀,可以加入大黃(這個方子本來沒有大黃,但針對出血症狀可以加入)。

十六、大陷胸湯

使用大黃(約7.5克)、芒硝(約9.3克)和甘遂(約0.4克,一點點就可以使小便通暢)。將這些藥材加水煎煮,溫熱服用。如果效果不佳,可以再次服用。如果病情嚴重且排便不暢,可以酌情增加藥量。

十七、大陷胸丸

使用大黃(約18.8克,磨成粉末)、芒硝(約9.3克)、葶藶子(約11.3克,炒過後另外研磨)和杏仁(十二顆,炒過)。將大黃磨成粉末,葶藶子捣碎過篩,將杏仁和芒硝搗成泥狀,然後混合均勻,製成如彈珠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一顆,加入甘遂粉末少許(約1.3克),加入半湯匙蜂蜜,用一碗水煎煮至半碗,溫熱服用。如果一夜後沒有排便,可以再次服用。

十八、小陷胸湯

使用半夏(約15克)、黃連(約7.5克)和瓜蔞實(一個瓜蔞實的五分之二)。將這些藥材加水煎煮,溫熱服用。如果效果不佳,可以再次服用,如果排出少量黃色粘液,病情就會好轉。另一種方法是在此方基礎上加入小柴胡湯一起服用。

十九、抵當湯

使用水蛭(炒過)、虻蟲(各七個,去除腳和翅膀,炒過)、杏仁(七顆)和大黃(約9.3克)。將這些藥材加水煎煮,分兩次服用。

二十、抵當丸

使用水蛭(炒過)、虻蟲(各七個,去除腳和翅膀,炒過)、杏仁(七顆)和大黃(約9.3克)。將這些藥材磨成細末,用蜂蜜煉成兩顆藥丸。每次用水兩碗煎煮一顆藥丸,至剩六分(約一半多一些)時,溫熱服用。如果過了一天血還沒有排出,可以再次服用。

二十一、黃連解毒湯

使用黃連、黃柏、黃芩和梔子。每次使用約18.8克,加水煎煮,溫熱服用。此方可以與大承氣湯合用。另一種方法是在此方中加入枳殼。此方可以與三一承氣湯合用。另一種方法是在此方中加入甘遂粉末少許。此方可以與調胃承氣湯合用。另一種方法是將此方與涼膈散、天水散合用。

二十二、白虎湯(《金匱要略》中說:太陽病,沒有出汗並且口渴的,不適合服用此方。)

使用知母(約56克)、甘草(約38克)、粳米(約15克)和石膏(約150克)。每次使用約18.8克,加水煎煮,溫熱服用。另一種方法是在此方中加入蒼朮。另一種方法是在此方中加入人參和蒼朮。另一種方法是在此方中加入半夏和橘皮。另一種方法是在此方中加入半夏和桔梗。另一種方法是將此方與解毒湯合用。另一種方法是在此方中加入人參和白朮。另一種方法是將此方與涼膈散合用。另一種方法是在此方中加入麻黃根和浮小麥。

二十三、涼膈散

使用連翹(約38克)、黃芩(約18.8克)、梔子(約18.8克)、甘草(約18.8克)、朴硝(約3.8克)、薄荷和大黃(各約18.8克)。每次使用約18.8克,加水煎煮,加入少量蜂蜜。另一種方法是將此方與解毒湯合用。另一種方法是在此方中加入滑石。另一種方法是在此方中加入桔梗和枳殼。另一種方法是將此方與天水散合用。另一種方法是在此方中加入滑石並與五苓散合用。

二十四、五苓散(《金匱要略》中說:陽明病,出汗多且口渴的,不適合服用此方。)

使用豬苓、茯苓、白朮(各約18.8克)、桂心(約3.8克)和澤瀉(約38克)。以上藥材可以調成散劑服用,也可以加水煎煮。另一種方法是在此方中加入生薑汁調服。

二十五、淡滲湯(就是五苓散和益元散的合方)

二十六、瓜蒂散

使用瓜蒂(切成細小碎片炒過)、赤小豆(等量),再加入少量茶葉。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然後加入半合豆豉,用一碗半水煮成半碗,加入約3.8克藥末服用。如果沒有吐,可以再次服用。如果頭痛,可以加入鬱金;如果脅痛,可以加入蠍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