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完素

《傷寒直格》~ 卷上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8)

1. 太谿脈

太谿者,腎水之脈也,動於左足內踝下後、跟骨下陷中,足少陰腎水之胃,故曰大浮也。太谿脈,則腎氣如經也,弱則微煩,澀則厥逆(微厥也)。

白話文:

太谿穴是腎經的要穴,位於腳內踝下方、跟骨上方的凹陷處,是足少陰腎經的原穴,所以氣血在此處運行旺盛。太谿穴的脈象反應了腎氣的盛衰,脈象虛弱則容易出現輕微的煩躁,脈象澀滯則容易出現厥逆(輕微的厥冷)。

2. 死生脈候

陽病熱證不退,反見陰脈者死(脈近於絕故也);汗後熱退而見陰脈者愈。陰陽證脈平愈。傷寒咳逆上氣,脈散者死(形損故也);脈浮而洪,身汗如油,喘而不休,水漿不入,形體不仁(不仁者不和也),乍靜乍動,命絕也;汗出發潤,喘不休者,肺先絕也;陽反獨留,體如煙薰,直視搖頭,心先絕也。唇吻(音穩)反青,四肢漐習者,肝絕也(漐,醜入切,汗出也。

習,水流不絕,此言汗不止也)。環口黧黑,柔汗發黃者,脾先絕也(柔,虛也)。溲便遺失,狂言直視者,腎先絕也(溲,小便。便,大便)。寸口脈陰陽俱緊盛(寸口即氣口,此言三部,關前為陽,關後為陰),大汗出,不解者死;身熱喘粗,見陽脈而躁者死(汗不勝病也)。

汗後微熱不解者,病不可便言死也,脈如轉索者當日死,譫語、身微熱、脈浮大,手足溫者生,欲作大汗故也(俗作好汗);脈暴出者死,陰衰欲絕,而陽暴獨勝則脈暴出,少間陰氣先絕,則陽氣後竭而死矣;逆冷,脈沉細者,不過一日死(死證多矣,以致危極則無越此矣)。

白話文:

死生脈候

陽熱症持續不退,反而出現陰脈,則會死亡(脈象接近於斷絕)。出汗後熱退但出現陰脈,則會痊癒。陰陽二脈平和則病癒。傷寒伴有咳嗽、氣逆上衝,脈象散亂,則會死亡(身體受損)。脈象浮大而洪盛,渾身汗如油出,喘息不止,無法進食飲水,身體麻木不仁(不仁指氣血不和),時而安靜時而躁動,則生命將盡。汗出但黏膩,喘息不止,則肺先衰竭。陽氣獨盛反常,身體像被煙燻過一樣,直視前方並搖頭,則心先衰竭。嘴唇發紫,四肢汗出不止,則肝先衰竭。嘴唇周圍發黑,汗液稀少發黃,則脾先衰竭。大小便失禁,胡言亂語並直視前方,則腎先衰竭。寸口脈陰陽二脈都緊實有力,大量出汗卻無法緩解,則會死亡;身體發熱,呼吸粗重,出現陽脈且躁動不安,則會死亡(出汗無法克服病情)。

出汗後微熱不退,病情不能立即斷定死亡;但如果脈象像纏繞的繩索,則當天會死亡;如果神志不清、身體微熱、脈象浮大,手腳溫暖,則能活下來,這是因為將要出大汗(俗稱要出好汗);脈象突然強盛,則會死亡,這是因為陰氣衰竭將絕,而陽氣暴盛獨存,導致脈象突然強盛,不久陰氣先絕,陽氣隨後也衰竭而死;如果出現逆冷,脈象沉細微弱,則不超過一天就會死亡(這是死亡的徵兆很多,病情危急到這種程度就沒有比這更壞的了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