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格》~ 卷中 (3)
卷中 (3)
1. 吐愈佳
瓜蒂散,治表證罷,邪熱入里,結於胸中,煩滿而飢不能食,微厥而脈乍緊者,宜以吐之。
白話文:
瓜蒂散,用於治療表證已除,邪熱入裡,結於胸中,煩滿而飢餓不能進食,昏迷發作,脈搏突然緊繃的情況,宜用瓜蒂散吐出邪熱。
2. 諸可下證
大柴胡湯,諸服小柴胡湯證後,病不解,表裡熱勢更甚而心下急郁微煩,或發熱汗出不解,下心痞硬,嘔吐下利(以上屬太陽);或陽明病,多汗;或少陰病,下利清水,心下痛而口乾;或太陰病,腹滿而痛;或無表裡證,但發熱七、八日,雖脈浮而數,或脈在肌肉,實數而滑者;及兩感諸證,可微下者,雙除表裡三熱者,並宜此劑。
白話文:
大柴胡湯:在服用小柴胡湯後,病情沒有好轉,表裡熱勢更加嚴重,心下感到急迫、鬱悶、煩躁,或者發熱出汗不止,心下痞硬,嘔吐腹瀉(以上屬於太陽病);或者陽明病,出汗多;或者少陰病,腹瀉清水,心下疼痛、口乾;或者太陰病,腹脹疼痛;或者沒有表裡證,但發熱七、八天,即使脈浮而數,或脈在肌肉中,實數而滑;以及兩種以上的病證,可以稍微攻下的,雙重複製表裡三熱的,都應該使用這個藥方。
大承氣湯,治大、小二柴胡證後,表裡俱熱,病勢更甚者;或陽明脈遲、汗出、不惡寒。
白話文:
大承氣湯,用於治療大、小柴胡湯證後,表裡俱熱,病情更加嚴重的人;或者陽明脈搏遲緩、出汗、不畏寒。
陽明主肌肉,熱甚,自汗多,故脈不能數而反遲也。裡熱更甚,故不惡寒而反惡熱也。
身重短氣,腹滿而喘,有時潮熱,
惡寒為表熱,當汗而不可下;發熱為裡熱,當下而不可汗。
或手足心濈然汗出者。(濈,阻立切,和也。)
今言,唯手心足心氣似和,然而汗出也。
白話文:
阳明经主宰肌肉,如果体内热盛,就会出现自汗不止,因此脉象反而变得迟缓,难以计数。内热更加严重时,反而不畏寒,反倒怕热。
身体沉重、呼吸短促,腹部胀满伴随喘息,有时还会出现潮热。
恶寒是表热的表现,应该出汗,但不可强行出汗;发热是里热的征兆,应该泻火,但不可出汗。
有些人会出现手心脚心突然出汗的现象。
现在的情况是,只有手心脚心的气似乎是平和的,然而还是出汗了。
此大便已硬也;或吐下後不解,不大便五、六日至十餘日,日晡潮熱,不惡寒,獨語如見鬼狀,劇者發則不識人,循衣摸床,惕然而安,微喘,此陽明裡熱極甚也。
白話文:
這個人的大便已經很硬了。有的是在經過嘔吐或瀉下後,五、六天還是十幾天都不解便,白天傍晚感到發熱,但不畏寒,自言自語像是看到鬼的樣子,病情嚴重的人發作時不認識人,抓著衣服摸著牀,突然安靜下來,呼吸短促,這是因為陽明經裡熱非常嚴重。
足陽明胃經外為肌肉十二經之長;內為五臟之本,六腑之大源。故陽明胃病雖為腑病,其脈沉數而實者,皆當下之也。然腸胃熱甚則大便自黃赤變褐以至於黑者,難治也。凡潮熱譫語,不能食者,腸中已有燥糞,能食者但硬耳。舊云胸中有燥糞,是寄手陽明證在足陽明也。燥糞實非在於胸耳。
白話文:
足陽明胃經是人體十二經脈中最長的一條經脈,屬陽,分佈於人體的胸腹部。胃是人體五臟六腑的根本,因此胃經病變,雖然只是腑病,但脈象沉數有力,就應當下瀉治療。但如果腸胃熱盛,大便就會從黃赤色變成褐色,甚至黑色,這比較難治癒。凡是出現潮熱、胡言亂語,不能吃東西的,說明腸中有燥糞,能吃東西的,只是大便硬結而已。傳統醫書上說胸中有燥糞,是假借手陽明經的證候來形容足陽明胃經的病變。其實燥糞並不在胸部。
或陽明病,下之後,心胸燥熱而懊憹煩躁者(亡液故也);或煩熱,汗出則解,復如瘧狀,日晡發熱而脈沉實者,宜以下也。
脈浮虛者,桂枝湯主之。
白話文:
有太陽病但證候輕微者,在使用下法後,出現心胸燥熱,懊惱煩躁,這是由於津液虧虛的緣故。或是出現煩熱,出汗後得以緩解,但症狀又類似瘧疾的日晡發熱,且脈象沉實的,應該繼續使用下法。
或六、七日不大便,目不了了,睛不和,無表裡證,大便難,身微熱者;或小便不利,大便乍難乍易,時發微熱,喘冒不能臥者,有燥糞也;或三部脈皆平,心下硬;或脈大而緊者;或下利、脈滑而數者;或下利,脈遲而滑者。
白話文:
-
或者六、七天不大便,眼睛模糊,視物不清,沒有外感內傷的徵象,大便困難,身體微熱的人;
-
或者小便不利,大便時而困難時而容易,有時發微熱,喘息冒汗,不能平臥的人,有燥糞;
-
或者三部脈搏都平和,心下堅硬;或者脈搏大而緊的人;或者腹瀉,脈搏滑而數的人;
-
或者腹瀉,脈搏遲緩而滑的人。
遲由熱泄不止而致之,實非寒也。
或少陽病,二、三日,口燥咽乾者;或自利清水,色純青,心下痞痛,口燥者。
白話文:
這是因為熱瀉不停所導致的,實際上並不是寒症。
或者是少陽病,兩三天後出現口乾喉燥的情況;或者是自行利水如清水,顏色純青,伴有心下痞滿疼痛,以及口乾的症狀。
皆濕相搏於腸胃之內而或下利也。然熱則鬱結,濕則痞閉,故水液不結及浸潤於外,則腸胃之外,燥熱太甚,而煩渴不止,腸胃之內濕熱瀉也,本因熱鬱而留飲以成濕也。
白話文:
各種濕氣相互衝突在腸胃之內,或造成腹瀉。然而熱氣會造成鬱結,濕氣則會造成痞塞,所以水液不凝聚,以及浸潤到體外,使腸胃外燥熱過盛,煩渴不止,腸胃內則出現濕熱瀉的症狀,這原本是熱鬱和留飲導致而形成的濕氣。
或諸腹滿實痛,煩渴譫妄,脈實數而沉者,無問日數,並宜大承氣下之。或裡熱燥甚,腸胃怫鬱,留飲不散,煩渴不止,胸腹高起痛不可忍,但嘔冷液,大渴反不能飲飲亦不能止其渴,喘急悶亂但欲死者,熱服下咽立止其渴有若無病之人,須臾大汗而愈,至此往往多未利而汗出,亦有藥力但隨汗之宣通,則不利而愈者也。
白話文:
如果腹部脹滿疼痛,煩躁口渴,精神錯亂,脈搏有力而沉穩,不論發病多少天,都應該用大承氣湯下瀉。或因裡熱燥結嚴重,腸胃鬱悶,積飲不散,煩渴不止,胸腹高聳疼痛難忍,只嘔吐冷水,非常口渴卻不能喝水,喝了也不能止渴,喘急胸悶煩躁,只想死,熱服大承氣湯後立即止渴,好像沒生病一樣,一會兒大汗淋漓就痊癒了。到這個時候,常常還沒有瀉下,卻出了汗,也有藥力只是隨著汗液的宣通而起作用,所以沒有瀉下就痊癒了。
小承氣湯,治傷寒日深,恐有燥屎,欲知之法,少服小承氣湯,腹中轉矢氣(謂動轉失泄之氣也),有燥屎也,乃可攻之;不轉矢氣者,必初硬後溏,未可攻之,攻之則腹滿不能食也。欲飲水而噦,其後發熱者,大便復硬而少也,宜小承氣和之。若腹大滿不通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,勿大泄也。或陽明多汗,津液外出,腸胃燥熱,大便必硬而譫語也。或譫語、脈滑疾,或發汗、吐、下後,微煩,小便、大便因硬者;或下利譫語者,多復有燥屎也,通宜小承氣湯下之。或得病二、三日,脈弱,無太陽柴胡證,煩躁,心下硬,至四、五日,雖能食,少少與小承氣湯和之,令小安。
白話文:
小承氣湯適用於傷寒病日久,擔心有燥屎的情況。要判斷是否有燥屎,可以服用少量的小承氣湯,如果服後出現腹中轉矢氣(肚子咕嚕咕嚕叫,並伴有腹瀉),就表示有燥屎,此時可以攻下;如果沒有出現轉矢氣,則大便可能先是堅硬後又溏稀,此時不可攻下,否則會導致腹滿不能進食。
如果病人想喝水但卻嘔吐,之後又發熱,大便又變硬變少,應該用小承氣湯來緩和病症。如果腹大便滿不通,可以用小承氣湯來微微緩和胃氣,不要大瀉。
如果陽明經多汗,津液外泄,腸胃燥熱,大便必然堅硬,並伴有譫語。如果出現譫語、脈搏滑而快,或者在發汗、嘔吐、腹瀉後,出現輕微煩躁,小便和大便變硬;或者腹瀉伴有譫語,大多是因燥屎所致,都適合用小承氣湯下之。
如果發病二、三天,脈搏微弱,不符合太陽經柴胡證,煩躁,心下堅硬,四、五天後,雖然能進食,但應少量服用小承氣湯來緩和病症,使病情稍微好轉。
調胃承氣湯,治諸發汗、和解、吐後,不惡寒,但發熱而或蒸蒸然者;或日深,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滿痛,大便反溏,腹微滿,鬱郁微煩,先此時,自極吐下者(先,蘇佃切)。
先此時者,先此時之前,已曾自極吐、下而復此證也。
白話文:
調胃承氣湯,用於治療各種發汗、和解、吐瀉後,不畏寒,但發熱,或感到蒸蒸然的情況;或到日暮時分,心窩溫暖,有欲吐的感覺,胸中滿痛,大便反復溏瀉,腹部微微脹滿,鬱悶煩躁。在出現這些症狀之前,曾有劇烈嘔吐、腹瀉的情況。
或日深,裡熱、譫語,法當承氣下之。誤以銀粉、巴豆燥熱大毒丸藥下之,以致真陰損虛,則邪熱轉甚(甚者為邪,衰者為正),因而協熱下利不止,脈反調和也(協,胡劫切,和也,合也)。
白話文:
有人說病發得深了,出現裡熱、說胡話的情況,應使用承氣湯攻下治療。錯用了銀粉、巴豆等燥熱有大毒的丸藥攻下,導致真陰受到損傷和虛弱,邪熱反而變得更嚴重(邪熱太甚就會變成正氣),因此協熱下利不止,脈象反而變得調和。(協,讀作胡劫切,意思是和、合。)
今言病本為熱,而又與辛熱大毒丸藥下之,則兩熱協和相合而熱甚,下利不止也。下利脈當微厥,而其熱藥攻之,故脈反適當其調和也。言有熱,利不止而脈反平,或滑、實、大而緊者也。
白話文:
現在說疾病的根本原因是熱,又給患者吃了辛熱大毒的丸藥,那麼兩種熱協調融合,熱更嚴重,下痢不止。下痢的脈象應該微弱且虛弱,但用熱藥攻下,脈象反而適當且和調。所言有熱,下痢不止,而脈象反倒平穩,或者滑、實、大而緊。
及或表病里和,而下之太早,表熱乘虛入里,而或不成結胸,但為熱利不止,心下滿硬或痛,煩渴咽乾,脈滑數而或實者,或諸腹滿實痛者,或煩渴譫妄者,小便赤澀,大便或硬,或熱泄,脈滑實而緊甚也,並宜調胃承氣湯下之。
三一承氣湯,通治大、小、調胃,三承氣湯證。
白話文:
或者表症和裡症的病邪同時出現,卻太早投以瀉下的藥物,表熱乘虛進入裡,或者不會形成胸中熱結,但因熱邪厲害,腹瀉不止,心下滿悶堅硬或疼痛,煩渴咽喉乾澀,脈搏滑數而有力;或者腹部脹滿堅實疼痛;或者煩渴譫妄;小便赤澀,大便有時堅硬,有時熱泄不止,脈搏滑實且十分緊促,這都可以投調胃承氣湯以泄去病邪。
大法表證罷,熱傳於裡則宜下之,熱除即愈,宜調胃承氣也;此失下,熱極則危而死矣。表病里和,則當汗之,熱泄身涼即愈;若反下之,則表熱乘虛入里而成結胸之類諸病也。或表熱半傳於裡,半尚在表,則不可汗、下,宜小柴胡之類和解之也。或表裡兩證熱勢俱甚,而和解不能已者,雖邪熱半在裡、半在表,法當寒熱往來,以其表裡熱勢俱甚,故亦不惡寒而俱惡熱也,宜大柴胡湯微下之,通除表裡之熱也。
白話文:
主要的病症表面化,熱傳到內部,就應該瀉下,熱退了就會好起來,應該使用調胃承氣湯。如果錯用了瀉下的方法,那熱到了極點就會危及生命而死。表面有病裡的和睦,就要出汗,熱瀉了,身體涼爽了就會好。如果反而用了瀉下的方法,那麼表面的熱會乘虛進入體內,形成結胸類的疾病。或者表面的熱有一半傳到內部,一半還留在表面,就不能發汗、瀉下,應該用小柴胡類的藥來調解。或者表裡兩處的熱勢都很嚴重,而調解的方法不能奏效,雖然邪熱有一半在內部,有一半在表面,依據的應該是寒熱往來的法則,因為表裡兩處的熱勢都很嚴重,所以既不畏寒,也畏熱,應該用大柴胡湯微微瀉下,通除表裡兩處的熱。
或誤用調胃承氣,則只能攻裡不能除其表熱;或用小承氣,多攻裡、少除表,則表熱乘虛入里,皆能為害也。其大柴胡證,勢更甚者,宜大承氣下之。設未全愈,而或有表之微淺邪熱入之於里,以其厚朴、枳實之類,善開結滯,而不能成其結胸之類諸病也。故《活人書》言:攻裡之藥,調胃承氣最緊,小承氣次之,大承氣又次之,大柴胡最緩慢。
白話文:
如果誤用調胃承氣湯,則只能攻下腸胃,而不能清除表面的熱症;如果使用小承氣湯,多攻裡、少除表,則表面的熱症趁虛進入體內,都會造成危害。而大柴胡湯證,病情更嚴重者,宜用大承氣湯攻下。假設未完全痊癒,而或有表面的微淺邪熱侵入體內,以其厚朴、枳實之類的藥物,善於打開結滯,而不能夠形成像結胸之類的各種疾病。所以《活人書》說:攻下腸胃的藥物,調胃承氣湯最為急切,小承氣湯其次,大承氣湯再次之,大柴胡湯最為緩慢。
故表證未罷而為裡熱已甚,須可緩下者,先大柴胡,次大承氣,亦可通也。若論善開鬱結,怫熱峻疾得利,而效至大,設未痊除而亦難再鬱結者,大承氣也。故《活人書》復言大承氣最緊,小承氣次之,調胃承氣又次之,大柴胡最慢也。是以可急下之者,宜大承氣也,故雖大柴亦可通用,而復無急下之證也。
白話文:
因此,表證沒有消除就出現裡熱嚴重的,必須暫緩攻下的大便的,先用大柴胡湯,然後用大承氣湯,也可以通便。如果說到擅長打開鬱結,鬱熱嚴重、急病得利,而且療效非常顯著,即使沒有完全治癒,也很難再鬱結的,就選擇大承氣湯。因此,《活人書》再次強調大承氣湯最緊要,小承氣湯次之,調胃承氣湯再次之,大柴胡湯最緩慢。所以可以緊急攻下大便的,應該選擇大承氣湯,因此即使是大便比較正常也可以適用,而沒有急著攻下的情況。
或可微下及微和胃氣者,小承氣湯、調胃承氣為後、先之次。由是觀之,而緩下、急下,善開發而難鬱結,可通用者,大承氣湯最為妙也。故今加甘草名曰三一承氣湯,通治三承氣湯證於效甚速而無加害也。然以其甘草味能緩其急結,溫中潤燥而又善以和合諸藥而能成功,故《本草》云國老子也。
是以大承氣湯得其甘草則尤妙也。然此一方,是三承氣等湯也。
白話文:
或許有些輕微瀉下且能緩和胃氣的藥物,小承氣湯、調胃承氣是其後的次一等。由此看來,緩瀉、急瀉,善於發散而難於鬱結,通用於各類情況的,大承氣湯最為奇妙。所以現在再在這個藥方中加上甘草,命名為「三一承氣湯」,可以通治三承氣湯的症狀,效果極為快速而且無有副作用。然而甘草的味道能夠緩和過度急瀉的現象,溫暖中焦而潤澤乾燥的病症,又善於和合諸藥而成功地發揮療效,所以《本草》說它是國老之藥。
或無問傷寒、雜病、內外一切所傷,日數遠近,但以腹滿、咽乾、煩渴、譫妄、心下按之硬痛,或熱甚喘咳、悶亂、驚悸、癲狂、目疾、口瘡、舌腫、喉痹、癰腫、瘡瘍,或傷寒、陽明胸熱、發斑、脈沉,須可下者;及小兒驚風、熱極潮搐,涎喘、昏塞,並斑疹。
白話文:
無論是傷寒、雜病,或者內傷外傷,病程長短,只要出現腹滿、咽乾、煩渴、譫妄、心下按之硬痛,或者高熱喘咳、悶亂、驚悸、癲狂、眼睛疾病、口瘡、舌頭腫大、喉嚨痛、腫瘤、瘡瘍,或者傷寒、陽明胸熱、發斑、脈象沉伏,都可以服用此方;還有小兒驚風、高熱抽搐、涎喘、昏迷,以及斑疹。
痘瘡、熱極黑陷、小便不通、腹滿喘急、將欲死者,或斑疹後熱毒不退,久不作痂者(痂,音茄,瘡痂也),或作斑癰、瘡癬,久不已者;或怫熱內成痃癖堅積,腹滿而喘,黃瘦潮熱,驚風熱積,及大人小兒久新瘧疾,暴卒心痛,風痰酒膈,腸垢積滯,久壅風暴,傷酒食,煩心悶亂,脈數沉實,或腎水陰虛,陽熱暴甚,而僵仆卒中,或一切暴喑不語,失喑;或蓄熱內甚,陽厥極深,脈反沉細而欲絕者;或表之沖和正氣與邪氣並之於里,則裡熱亢甚而陽極似陰,反為寒戰,脈微欲絕者;或風熱燥甚,客於下焦而大、小便澀滯或不通者;
白話文:
-
痘瘡患者,如果痘瘡極為熱毒,痘瘡變黑且深度下陷,小便不通、肚子脹滿、呼吸急促,即將死亡。
-
出了痘疹後,熱毒不退,很久都不結痂。或者形成斑片狀的癰瘡、瘡癬,長期無法治癒。
-
內熱鬱結,形成痃癖(一種腹部腫塊)、堅積(一種腹部硬塊),肚子脹滿伴隨喘急,身體發黃發瘦,潮熱,驚風伴隨熱積。以及成人或小兒長期患有新舊瘧疾,突然發作心痛。
-
由風痰或飲酒引起的膈肌痙攣,腸道積滯阻塞,長期積聚的風暴,損傷由飲食引起的酒醉,煩躁不安、悶悶不樂,脈搏數而沉實。
-
或者腎水陰虛,陽熱暴盛,導致僵硬昏倒、中風。或者突然失聲不語,不能言語。
-
或者體內積蓄的熱毒極盛,陽氣極度衰微,脈搏反為沉細微弱,瀕臨死亡。
-
或者體表的沖和正氣和邪氣同時進入體內,體內熱氣極盛,陽氣達到極點而類似陰氣,反而出現寒戰,脈搏微弱瀕臨死亡。
-
或者風熱燥邪極盛,侵犯下焦,導致大小便澀滯或不通暢。
風木能勝濕土,火熱能耗水液,因而成燥。燥則緊斂、堅結、滯不通,故風熱燥甚於下焦,則燥糞結硬,腹又緊斂者,其燥糞不能相離,並膀胱燥郁不能滲泄,故不通也。慎不可用銀粉、巴豆大毒燥熱丸藥下之,反生燥熱而耗其陰液也。故傷寒下熱,古皆禁之。最宜三一承氣湯兼用下取法。或產婦胎死不下者;
白話文:
風木能剋制濕土,火熱能耗損水液,因此形成燥象。燥就緊繃收斂、堅硬凝結、氣血不通,因此風熱燥在小腹部嚴重的話,就會使糞便乾燥堅硬,腹部又緊繃收斂,乾燥的糞便無法順利排出,加上膀胱燥鬱不通,所以無法順暢排便。小心不要使用銀粉、巴豆這種大毒燥熱的丸藥來瀉下,反而會產生燥熱而耗損陰液。因此,傷寒時瀉下熱氣,古代的醫家都禁止這種做法。最適合用三一承氣湯,兼用瀉下的方法。或產婦胎死腹中而無法生下時,
風熱燥濕緊斂,則產戶不得自然開通也。其證逆,脈弦數而澀,面赤,或青,或變五色,腹滿急痛,喘閉,胎已不動者,是也。手足溫而脈滑者止為難產,但宜滑胎催生,慎不可下也。
白話文:
風邪、熱邪、燥邪、濕邪凝聚在一起,導致產婦的產道無法自然打開。症狀是脈搏弦緊且數,臉色發紅,或青紫,或變換五種顏色,腹部脹滿劇痛,呼吸困難,胎兒已經不動。如果手腳溫暖,脈搏滑動的人,只是難產,但應該順利分娩,不能用下藥的方法。
及兩感,表裡熱甚,欲可下者,並宜三一承氣(大承氣加甘草是也)。或下食積及急攻結滯者,調下輕粉一字。滯下、目疾、口瘡、咽喉瘡瘍,斑疹,加涼膈散。下死胎加益元散。
白話文:
-
若表裏兩方面都有熱症,而且急欲瀉下的,都可服三一承氣湯(即大承氣湯加甘草)。
-
若要瀉下食物積滯及急攻結滯的,可用輕粉一錢調服。
-
若有滯下、目疾、口瘡、咽喉瘡瘍、斑疹等症狀,可加涼膈散。
-
若要瀉下死胎,可加益元散。
十棗湯,治太陽中風,下痢嘔逆,表證罷,乾嘔短氣,不惡寒,漐漐汗出,發作有時,頭痛、心下痞、硬滿,引脅下痛者,兼下水腫、腹脹,並酒積、食積一切腸垢積滯、痃癖堅積,或蓄熱心腹暴痛,或瘧氣久不已者,或表之正氣與邪熱並甚於里,熱極似陰而反寒戰,表氣入里而陽厥極深,故脈微而欲絕也。並風熱燥甚,結於下焦,大便不通,或實熱腰痛者,及小兒熱結,乳癖積熱作發,驚風潮搐,斑疹熱毒不能了絕者,宜以下之。
白話文:
「十棗湯」,治療太陽中風,伴有腹瀉嘔吐,表證消失,乾嘔氣短,不畏寒,汗出淋漓,發病時間不固定,頭痛、心下痞滿、堅硬脹滿,引發脅下疼痛,兼有下肢水腫、腹脹,以及酒積、食積等腸道積滯、痃癖堅積,或內蓄熱邪導致心腹暴痛,或瘧疾久治不癒,或者表裡的正氣與邪熱都非常盛,熱極似陰而反復寒戰,表氣入裏而陽氣極度衰微,所以脈搏微弱、將要斷絕。另外,風熱燥邪嚴重,結於下焦,大便不通,或實熱引起腰痛,以及小兒熱結,乳癖積熱發作,驚風抽搐,斑疹熱毒不能完全消除,都適合用「十棗湯」來治療。